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398755 上传时间:2022-04-13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7.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脾脏占位病变脾脏占位病变 病例讨论病例讨论 朱冰洁朱冰洁安康市人民医院安康市人民医院1患者,男,42岁主诉:发现脾脏占位半月现病史:患者半月前于体检发现脾脏占位,无发热,无腹胀、腹痛,无恶心、呕吐,未予处理。外院腹部CT提示脾脏巨大占位囊肿。为求手术治疗来我院治疗。实验室检查:谷草/谷丙(AST/ALT) 0.76 ,D-二聚体 3874.00ng/ml ,肿瘤六项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检查:脾脏形态失常,其内可见大小约85x80mm略高回声团。(如图所示) 脾脏占位 Case Discussion2CT增强平扫增强平扫3门脉期4平衡期5矢状位与冠状位示:肾脏受压61237正常及病灶摄碘率8肿瘤供

2、血血管910诊断:诊断:脾血管瘤?脾血管瘤?脾淋巴管瘤脾淋巴管瘤? ?脾淋巴瘤?脾淋巴瘤?脾转移瘤?脾转移瘤?11病理诊断:脾脏海岸细胞血管瘤送检脾脏切除标本,已剖开,体积13cmx11cmx7cm,脾被膜完整,多处剖面,脾实质见多数小囊状,囊腔直径1-2cm,囊内为血凝块样物12低倍镜显示:左侧为正常脾实质及右侧窦岸细胞瘤高倍镜显示:窦岸细胞瘤13脾的结构脾的结构 脾内也含有大量淋巴组织,但其淋巴组织的分布规律与淋巴结不同。脾无皮质髓质之分,而分为白髓、边缘区和红髓三部分;脾内无淋巴窦,但有大量的血窦。(1)被膜与小梁:脾的被膜较厚,表面覆有间皮,被膜结缔组织伸入脾内形成许多分支的小梁,它们

3、与门部分支形成的小梁相互连接构成一粗的支架。被膜和小梁内含有许多散在的平滑肌细胞,其收缩可调节脾内的血量,小梁之间的网状组织构成脾淋巴组织的微细支架。(2)白髓(white pulp):主要由淋巴细胞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在新鲜脾的切面上呈分散的灰白色小点状,故称白髓。它又要分为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两部分。(3)边缘区(marginal zone):位于白髓和红髓交界处。该区的淋巴细胞较白髓稀疏,但较脾索密集,并混有少量红细胞。此区含有T细胞及B细胞,并含有较多的巨噬细胞。(4)红髓(red pulp):分布于被膜下、小梁周围及边缘区外侧,因含有大量血细胞,在新鲜脾切面上呈现红色。红髓由脾索

4、及血窦组成。14脾索(splenic cord):由富含血细胞的索状淋巴组织构成,脾索在血窦之间相互连接成网,索内含有T细胞、B细胞和浆细胞,以及许多其他血细胞和巨噬细胞,是脾进行滤血的主要场所。脾血窦(splenic sinus):是一种静脉性血窦,形态不规则,相互连接成网。窦壁由一层长杆状的内皮细胞平行排列而构成。内皮细胞之间常见许多0.20.5m宽的间隙,脾索内的血细胞可经此穿越进入血窦。内皮外有不完整的基膜及环行网状纤维围绕,故血窦壁如同一种多孔隙的栏栅状结构。在血窦的横切面上,可见杆状内皮细胞沿血窦壁呈点状排列,较粗大的内皮细胞断面中可见有细胞核,并突入管腔。血窦外侧有较多的巨噬细胞

5、,其突起可通过内皮间隙伸向窦腔。脾血窦结构示意图15 脾脏是免疫器官,血运丰富,肿瘤发生率低(良0.14、恶0.64)良性肿瘤: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16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 窦岸细胞血管瘤(littoral cell angioma,LCA)是1999年由Falk等首 先提出的一种起源于脾脏的肿瘤,一般认为是良性,亦有恶性报道,即窦岸细胞血管肉瘤,临床罕见。 目前认为LCA起源于脾血窦的内衬细胞(sinusoidal lining cell),又称窦岸细胞(littor

6、al cell),且呈上皮与组织细胞双向分化,故名窦岸细胞血管瘤。 组织学上,脾脏LCA是由迷路样相互吻合的窦状腔隙组成,腔隙形态欠规则,常见假乳头样结构突入腔内,腔内充满红细胞。17 病因不明确, 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30-50岁,无显著性别差异。 有学者认为可能是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致脾脏窦岸细胞增生,脾血窦扩张并相互吻合而形成的局部血管瘤样病变,伴组织细胞反应。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多为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出现脾肿大,可伴有或不伴脾功能亢进所致的血小板减少、贫血。 也有学者认为LCA可能由肿瘤及慢性感染性疾病引发,常伴有内脏器官的恶性肿瘤,其中包括结直肠腺癌、肾癌、胰腺癌、

7、肝癌以及脑、肺、生殖系统恶性肿瘤,还有非霍奇金淋巴瘤。故LCA患者应详细检查、密切随访,排除其他病变的可能。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8影像学表现影像学表现LCA多为多发病灶,单发少见,脾脏体积常增大。多发病灶为圆形或类圆形结节灶,结节数目不一。且体积较小,少数病例可弥漫分布而累及全脾。或表现为孤立结节,直径相对较大。CT表现:平扫病灶多表现为等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周边轻度强化而呈现低密度,而静脉期或延迟期对比剂逐渐向内充盈,延迟期病灶和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相比为等或稍低密度。MRI表现:1WI病灶呈现等、低信号,T2WI病灶呈现高信号,病灶内部可见细小低信号影,呈现“雀斑”样,DWI病灶呈现高

8、信号,增强后,病灶强化模式同CT类似,呈现缓慢性、渐进性、向心性强化。19CTCT与与MRIMRI上的共同特点上的共同特点:1.脾脏体积增大;2.病灶多为多发,且体积较小;3.病灶对比增强扫描明显强化,强化方式为向心性;4.平扫及延迟期病灶不易显示,观察瘤灶数目最佳时期是对比增强扫描的门静脉期;5.MRI的特征性表现为DWI显示病灶扩散受限,表现为高信号。20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脾脏原发:变主要有血管瘤病、淋巴管瘤病、脾脏原发:变主要有血管瘤病、淋巴管瘤病、 错构瘤、错构瘤、 血管外皮细胞瘤、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内皮瘤和血管肉瘤;血管内皮瘤和血管肉瘤; 继发病变:转移性肿瘤、淋巴瘤、结节病

9、累及脾脏,继发病变:转移性肿瘤、淋巴瘤、结节病累及脾脏,以及脾脏感染形成的微脓肿,可结合临床病史作出倾以及脾脏感染形成的微脓肿,可结合临床病史作出倾向性诊断。向性诊断。 LCALCA的鉴别诊断主要是脾脏的多发占位性病变,常见的的鉴别诊断主要是脾脏的多发占位性病变,常见的为脾脏血管瘤病、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转移性为脾脏血管瘤病、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转移性肿瘤及淋巴瘤。肿瘤及淋巴瘤。211. 脾脏血管瘤CT表现:增强扫描开始外周结节状强化,逐渐向内填充,最后成为和周围正常脾脏组织的密度相似,甚至无法区分。LCA脾脏组织内有明显的铁质沉着,在MRI上较特异,表现为TWI低信号,无增强,但与铁

10、质沉着量有关。铁质沉着较少者MRI无特异性。血管瘤和LCA均为脾脏良性血管性肿瘤,在临床和影像上都表现重叠。当患者表现为脾亢、发热等特异症状,或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时,应考虑到LCA的可能,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222.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脉管瘤):很少见,属先天性发育畸形。CT表现:脾大,脾内有多个大小不等的囊性低密度病变,边缘轮廓清楚或不清,增强后病灶数目随强化时间逐渐减少,系部分血管瘤为造影剂填充所致。233. 转移性肿瘤CT表现:脾脏内结节性病变,增强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牛眼征”是其特征性表现,有原发肿瘤病史。通常存在LCA所没有的淋巴结肿大。244. 淋巴瘤:脾脏原发淋巴瘤极少见,大多为淋巴瘤脾脏浸润。CT表现:脾大或有不规则隆起的轮廓,脾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结节病灶,边界模糊,增强扫描肿块呈轻度均匀强化;MRI中T1WI为低信号,T2WI为中等高信号,如发现脾门淋巴结肿大,则更具有诊断意义。25谢谢指导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影像病例讨论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