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中 医医 学学 第一章第一章 导论导论 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一)(一) 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悠久的中医药发展史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医学专著,它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它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它确定了中药的理论基础。(二)(二) 丰富独特的学术内容丰富独特的学术内容1 、独特的理论体系独特的理论体系(1)对人体的认识)对人体的认识 中医称为藏象学说(2) 对病因的认识对病因的认识 它归纳为六淫,七情,疫疠,饮食,劳逸等因素。(3) 对预防的认识对预防的认识 A 未病先防 调情志 “
2、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常锻炼 “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慎寒暖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节饮食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B 既病防变2 丰富的诊疗特色丰富的诊疗特色(1) 诊法诊法用望、闻、问、切四种方法诊察疾病,其中舌诊、脉诊最具有中医的特色。(2) 辨证辨证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二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二中医学的主要特点(一)(一) 整体观念整体观念 1 人体自身的统一性人体自身的统一性 (1)形体结构)形体结构 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联脏腑,外络肢节”,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2)基本物质)基本物质 精、气、血、津液,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
3、质基础与产物。 (3)机能活动)机能活动 脏腑功能各异,但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的生命活动。 2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中医称为“天人合一”,“天人相应”。 (1) 季节昼夜的影响 (2) 地理区域的差异 3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社会环境对人的身心机能影响极大,不良的精神状态常常使人生病。 (二(二)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 1、 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通过辨证: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从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分析、综合,从而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
4、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病例病例初诊: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初诊: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四肢酸痛,鼻塞清涕,微咳痰稀,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辨证:鼻塞清涕,微咳痰稀,舌苔薄白,脉象浮紧。辨证:风寒表证。风寒表证。再诊:症见高热汗出,面赤心烦,口渴饮冷,再诊:症见高热汗出,面赤心烦,口渴饮冷,舌苔黄燥,脉象洪数。辨证:胃火亢盛。舌苔黄燥,脉象洪数。辨证:胃火亢盛。 2、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论治:根据辨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和方法。 三三、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常用的认知与思维方法(一) 司外揣内法(二) 援物比类法四四、如何学习中医如何学习中医(一)
5、按中医体系理解认识(二) 结合临床实践去体验(三) 吸收现代的科学成果第二章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第一节第一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一一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一) 基本概念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二)(二) 基本特性基本特性古人以生活中最易接触到的“水”与“火”,代表阴和阳的基本特征,再用援物比类法,进一步推演、引申,从而概括出具体的阴、阳基本特征。 (三)(三) 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相关性、相对性和可分性 相关性 指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的范畴内进行。 相对性 指相关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6、随着特定条件的变更而发生改变。 可分性 指阴阳属性具有无限可分的特点,永无止 境。 (四)(四) 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阴阳之间的相互关系 概括为“对立、互根、消长、转化”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一) 归属人体组织结构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认为仅管人体组织结构较为复杂,但都可用阴阳来划分为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若干部分。 阳 上部 体表 背部 外侧 六腑 阳气 阴 下部 体内 腹部 内侧 五脏 阴精(二)(二) 概括人体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生理功能 主要体现在属阳的机能活动(脾气、肾气、肺气、经络之气等)与属阴的物质基础(精、气、血、津液)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
7、系。它们虽相互对立,却又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 三)三)、说明疾病病理变化说明疾病病理变化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时,体内的阴阳是处于相对平衡的,当其因这样或那样原因破坏了这种平衡关系,人体就导致发病,这就是中医对发病的基本认识。 人体是否患病,与两方面密切相关,即机体抗病力(正气)与致病因素(邪气)的相互斗争。当其邪气盛时,临床上就会出现实证;正气虚时,临床上就会出现虚证。 a. 因邪气有阳邪与阴邪之不同,产生的病证就有实热证与实寒证的差别。 b. 因正气有阴精与阳气之不同,产生的病证就有虚热证与虚寒证的差别。 1 、阴阳偏盛阴阳偏盛 是实证发病的机理是实证发病的机理(1) 阳
8、邪(热)阳盛于阴阳胜则热实热证(阳证) 临床常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便秘尿赤,或腹胀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一派阳热亢盛的症状。(2) 阴邪(寒)阴盛于阳阴胜则寒实寒证(阴证) 临床常见恶寒肢冷,面色苍白,腹痛拒按,大便结燥或或肠鸣腹泻,小便清长,苔白厚腻,脉弦紧有力等一派阴寒至盛的症状。 2 阴阳偏衰阴阳偏衰 是虚证发病的机理是虚证发病的机理(1) 阳虚阳不制阴阳虚则外寒虚寒证(阴证)临床常见畏寒肢冷,腹疼喜暖喜按,大便稀溏,小便清长,气短乏力,舌淡脉微等症状。(2) 阴虚阴不制阳阴虚则内热虚热证(阳证)临床常见潮热盗汗,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 四四 )
9、 用来指导疾病诊断用来指导疾病诊断 诊察疾病,始自四诊。在分析症状、体征时,色泽、声息、部位、脉象等都可借助阴阳进行属性归类。如如: 色泽鲜明,语声高亢,言多而躁动,呼吸有力,声高气粗,脉强而数等多属阳; 色泽晦暗,语声低微,少言而沉静,呼吸微弱,动则气喘,脉弱而迟等多属阴。(五)(五) 用来指导疾病治疗用来指导疾病治疗 1 归纳药物性能归纳药物性能中医将药物分为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就阴阳属性而言,寒、凉药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热象,属阴;温、热药能减轻或消除疾病的寒象,属阳。 2 确定治疗原则确定治疗原则既然疾病发生、发展的机理是阴阳失调,其治疗原则就是调整阴阳,通过“损其有余”、“补其不足”,达到“阴病治阳”、“阳病治阴”以恢复阴阳平衡之目的。 (1) 损其有余损其有余 是实证的治疗原则是实证的治疗原则 实热证(阳证) 清热(寒凉药阴) 实寒证(阴证) 祛寒(温热药阳) (2) 补其不足补其不足 是虚证的治疗原则是虚证的治疗原则 虚热证(阳证) 养阴(寒凉药阴) 虚寒证(阴证) 补阳(温热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