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邓银泉邓银泉2 引起疾病的原因,称为引起疾病的原因,称为病因病因,也称致病因,也称致病因素。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受各种致病因素的素。当人体正气相对虚弱,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以致影响,以致“阴阳失调阴阳失调”而发病。而发病。 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类: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类: 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外感致病因素:六淫、疠气。 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内伤致病因素:七情、饮食、劳逸。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痰饮、瘀血。 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其他致病因素:外伤、烧烫伤、冻伤和虫兽伤、寄生虫兽伤、寄生虫。3 1 1六淫与六气的区别六淫与六气的区别 2
2、2六淫致病的几个共同特点六淫致病的几个共同特点 3 3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 4. 4. 六种邪气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六种邪气的性质与致病特点4 春风、夏暑春风、夏暑( (火火) )、长夏湿、秋燥、冬寒是自然界的、长夏湿、秋燥、冬寒是自然界的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称为六种正常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六气”。 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破当气候变化发生异常,超越了人体的适应能力,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发生疾病,成为致病因素时,就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发生疾病,成为致病因素时,就称为称为“六淫六淫”或或“六邪六邪”。 “ “淫淫”是太过、太甚,这里引伸为异常解释。因此,是太过、太甚
3、,这里引伸为异常解释。因此,六淫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对人体有害六淫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对人体有害的异常气候。的异常气候。 六气对人体无害,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六六气对人体无害,是人体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六淫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是由六淫则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是由六气转化气转化而成。而成。 5 (1 1)六淫致病多从皮毛口鼻而入)六淫致病多从皮毛口鼻而入, , 都从外感受,都从外感受,由表入里传变,故称由表入里传变,故称“外感六淫外感六淫”。 (2 2)六淫致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六淫致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多风病,夏多暑
4、病,故有多暑病,故有“时病时病”之称。之称。 (3 3)六淫致病与居住环境有一定关系。如高温作)六淫致病与居住环境有一定关系。如高温作业多热病,水下作业多寒湿病。业多热病,水下作业多寒湿病。 (4 4)六淫邪气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两种以上邪)六淫邪气可以单独致病,也可以两种以上邪气联合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气联合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寒感冒,风寒湿痹。 (5 5)六淫邪气可以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互)六淫邪气可以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如寒邪可以化热,湿邪可以化燥。相转化,如寒邪可以化热,湿邪可以化燥。6l在人体病理变化中,由于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出在人体病理变化中,由于
5、脏腑功能失调可以出现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火等病理与症现化风、化寒、化燥、化湿、化火等病理与症状,由于其某些病情表现具有六淫的特征,故状,由于其某些病情表现具有六淫的特征,故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合称合称“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注意无内暑。注意无内暑。l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两者只是某些病情表现相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两者只是某些病情表现相似,但其发病机理与疾病本质均不相同。外邪似,但其发病机理与疾病本质均不相同。外邪六淫属于病因范畴,多从外感受,所致疾病以六淫属于病因范畴,多从外感受,所致疾病以外感为主;内生五邪则属于病机范畴,多由内外
6、感为主;内生五邪则属于病机范畴,多由内而生,所致疾病以内伤为主。而生,所致疾病以内伤为主。7l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l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寒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l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暑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l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l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燥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l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8 风为春天的主气,风邪致病,春季多见,风为春天的主气,风邪致病,春季多见,但四季均可发生。但四季均可发生。 (1 1)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2 2)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3 3)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
7、变 (4 4)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9 风邪是六淫中主要的致病因素,风风邪是六淫中主要的致病因素,风邪引起的外感病,发病率最高,而且其邪引起的外感病,发病率最高,而且其他邪气往往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造成他邪气往往依附于风邪而侵犯人体造成多种病症。如风寒、风温、风湿、风热、多种病症。如风寒、风温、风湿、风热、风寒湿等。古人认为风邪为百病的先导。风寒湿等。古人认为风邪为百病的先导。因此,有因此,有“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之说。之说。 10 风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风具有轻扬、向上、向外、升散的特性,故属阳邪。因此,风邪伤人,容易侵犯人体的故属阳邪。因此,风邪伤人,容易侵犯人体的上部(
8、如头面、阳经、肺脏)和肌表。上部(如头面、阳经、肺脏)和肌表。 “ “开泄开泄”,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皮毛腠理,指风邪侵犯人体易使皮毛腠理疏松,以致卫阳不固,津液外泄,出现汗出、疏松,以致卫阳不固,津液外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恶风等症状。11 “ “善行善行”是指风邪善动不居,感受风邪后是指风邪善动不居,感受风邪后具有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变幻无常的特点。具有病位无定处,游走不定,变幻无常的特点。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的行痹;皮肤瘙痒不定,如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的行痹;皮肤瘙痒不定,此起彼伏的风疹。此起彼伏的风疹。 “ “数变数变”是指风邪所致的病证具有起病迅是指风邪所致的病证具有起病迅速和变化多
9、端的特点。如发病急骤,卒然昏倒,速和变化多端的特点。如发病急骤,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的中风等病症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的中风等病症。12 “ “动动”,即动摇不动的意思。犹如自然界,即动摇不动的意思。犹如自然界的风能使树木摇动的特性。如临床常见的眩晕、的风能使树木摇动的特性。如临床常见的眩晕、震颤、麻木、四肢抽搐,甚至颈项强直、角弓震颤、麻木、四肢抽搐,甚至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肝风内动的症状,皆属风病的范畴反张等肝风内动的症状,皆属风病的范畴。13 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为病,以冬季为多。寒为冬季的主气,寒邪为病,以冬季为多。 (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 2)
10、寒性凝滞主痛)寒性凝滞主痛 (3 3)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4 4)排出物澄澈清冷)排出物澄澈清冷14 寒具有寒冷、冰冽等特性,故为阴邪。阴寒具有寒冷、冰冽等特性,故为阴邪。阴寒之邪内盛,人体阳气不足以驱除寒邪,则阳寒之邪内盛,人体阳气不足以驱除寒邪,则阳气受伤,出现寒证,故气受伤,出现寒证,故“阴胜则阳病阴胜则阳病”。 寒伤脾胃之阳,运化失司寒伤脾胃之阳,运化失司脘腹冷痛,脘腹冷痛,呕吐腹泻、四肢不温等。呕吐腹泻、四肢不温等。 寒伤心肾之阳寒伤心肾之阳畏寒肢冷、手足厥冷、畏寒肢冷、手足厥冷、脉微细脉微细等。等。15 “ “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不畅通的意思。,即凝结阻滞、不畅通的意思。 寒
11、犯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寒犯人体,经脉气血凝滞不通出现各出现各种疼痛症状。种疼痛症状。 寒中脾胃寒中脾胃腹腹冷痛。腹腹冷痛。 寒邪伤及四肢关节寒邪伤及四肢关节关节疼痛关节疼痛。16 “ “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犹如,即收缩牵引犹如“冷缩冷缩”之意。之意。寒邪侵犯人体,易使气机收引,肌肉腠理筋脉寒邪侵犯人体,易使气机收引,肌肉腠理筋脉挛缩。挛缩。 寒邪外束,腠理闭塞寒邪外束,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恶寒、发热、无汗等。汗等。寒袭肌表,客于经络关节寒袭肌表,客于经络关节身体酸痛,身体酸痛,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脉紧等症状手足拘急,屈伸不利,脉紧等症状。17 寒邪伤人,分泌物、排出物具有澄澈清冷寒邪伤人
12、,分泌物、排出物具有澄澈清冷的特性。的特性。 如:鼻流清涕、咳吐稀痰、呕吐清水、下如:鼻流清涕、咳吐稀痰、呕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状。 18 暑是夏天的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暑是夏天的主气,乃火热之气所化。 暑病独发于夏季暑病独发于夏季 (1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 ) 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 () ) 暑多挟暑多挟湿湿19 暑乃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暑乃火热之气所化,其性炎热,故为阳邪。 暑邪伤人暑邪伤人高热,口渴喜饮,汗多,脉高热,口渴喜饮,汗多,脉洪数等洪数等 。20 暑邪属阳,易升易散。暑邪伤人
13、,可致腠暑邪属阳,易升易散。暑邪伤人,可致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易伤津;汗多津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则易伤津;汗多津耗,气随津泄而致气虚。耗,气随津泄而致气虚。 暑邪伤人暑邪伤人轻者见口渴喜饮,汗多,倦轻者见口渴喜饮,汗多,倦怠乏力,短气;重者可使人卒然昏倒,不省人怠乏力,短气;重者可使人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事。21 夏季气侯炎热,多雨潮湿,暑邪伤人,每夏季气侯炎热,多雨潮湿,暑邪伤人,每多挟湿。多挟湿。 暑邪伤人暑邪伤人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以外除发热烦渴等暑热症状以外,可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可兼见身热不扬,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闷呕恶,大便溏薄,苔腻脉濡等症状。闷呕恶
14、,大便溏薄,苔腻脉濡等症状。22 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是湿为长夏的主气。长夏正当夏秋之交,是湿气最盛的季节,所以多湿病。湿气最盛的季节,所以多湿病。 此外,居处潮湿,或水上作业、涉水淋雨此外,居处潮湿,或水上作业、涉水淋雨等都可感受湿邪而致病。等都可感受湿邪而致病。 (1 1)湿性重浊)湿性重浊 (2 2)湿性粘滞)湿性粘滞 (3 3)湿为阴邪)湿为阴邪, , 阻碍气机阻碍气机, , 易伤阳气易伤阳气 (4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性趋下,易袭阴位23重重,即沉重,重浊之意。,即沉重,重浊之意。湿邪致病湿邪致病多从下起,肢体沉重酸困,多从下起,肢体沉重酸困,下肢为甚,头重而昏,
15、犹如以布裹头;下肢为甚,头重而昏,犹如以布裹头;浊浊,即秽浊不清之意,指分泌物,排泄物,即秽浊不清之意,指分泌物,排泄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有秽浊不清的特点。湿邪致病湿邪致病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带下,以及疮疡破溃流脓渗液等带下,以及疮疡破溃流脓渗液等。24 粘粘,即粘腻;,即粘腻;滞滞,即停滞。湿邪致病有粘,即停滞。湿邪致病有粘腻停滞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腻停滞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指一是指症状的粘滞性症状的粘滞性。如大便粘滞不爽里。如大便粘滞不爽里急后重,小便滞涩不畅,舌苔垢腻等;急后重,小便滞涩不畅,舌苔垢腻等; 二是指二是指病程的缠绵性病程的缠绵性,即
16、湿邪不易速去,即湿邪不易速去,病变过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如湿痹、病变过程较长,缠绵难愈,反复发作。如湿痹、湿疹等。湿疹等。25 湿性重浊而类水,故为阴邪。湿性重浊而类水,故为阴邪。 湿邪伤人,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碍气湿邪伤人,留滞于脏腑经络,最易阻碍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行不畅。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行不畅。 湿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湿滞脏腑经络,阻碍气机胸闷脘痞腹胸闷脘痞腹胀,腹痛后重,大便不爽或小便短涩等胀,腹痛后重,大便不爽或小便短涩等 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侵袭,易湿为阴邪,阴胜则阳病,故湿邪侵袭,易损伤阳气,常先困脾,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损伤阳气,常先困脾,脾失健运,水
17、湿内停腹泻,水肿腹泻,水肿。26 湿性重浊属水,水性下行而趋下。故湿邪湿性重浊属水,水性下行而趋下。故湿邪致病易伤及人体下部。致病易伤及人体下部。 湿邪下注湿邪下注下肢水肿,下肢疮疡、淋病、下肢水肿,下肢疮疡、淋病、尿浊、带下、泄泻、痢疾、脚气尿浊、带下、泄泻、痢疾、脚气等。等。27 燥是秋季的主气,燥证秋季多见,故有秋燥是秋季的主气,燥证秋季多见,故有秋燥之称。此外,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易生燥之称。此外,凡久晴不雨,气候干燥,易生燥邪。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燥邪。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 (1 1)燥邪性干,易伤津液)燥邪性干,易伤津液 (2 2)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易先犯肺)燥邪
18、多从口鼻而入,易先犯肺 (3 3)燥邪易化火伤)燥邪易化火伤络络28 燥邪,其性干燥,最易耗伤津液,皮肤、燥邪,其性干燥,最易耗伤津液,皮肤、粘膜易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粘膜易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 燥邪伤人燥邪伤人口鼻干燥,咽喉干痒,唇干口鼻干燥,咽喉干痒,唇干焦裂,皮肤干枯皲裂,毛发不荣,大便干结,焦裂,皮肤干枯皲裂,毛发不荣,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小便短少等。29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司呼吸,外合皮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肺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与外界大气相通。燥邪为病,毛,开窍于鼻,与外界大气相通。燥邪为病,必从口鼻皮毛而入,故最易伤肺,肺津耗伤,必从口鼻皮毛而入,故最易伤肺,肺津耗伤
19、,宣发失司。宣发失司。 燥邪为病燥邪为病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痰粘口鼻干燥,干咳无痰,痰粘难咯等。难咯等。30 燥邪伤人,久之化火,化火灼络燥邪伤人,久之化火,化火灼络鼻衄、鼻衄、痰中带痰中带血等。血等。 31 火由热而生,也可由风、寒、暑、湿、燥入里化热化火而成。火由热而生,也可由风、寒、暑、湿、燥入里化热化火而成。 温、热、火三者性质相同,但其程度不同,温次于热,火为温、热、火三者性质相同,但其程度不同,温次于热,火为热之极,是热盛的象征。可以混称温热、火热之邪。热之极,是热盛的象征。可以混称温热、火热之邪。 生理上生理上,火称,火称“少火少火”,所谓,所谓“少火生气少火生气”;病理上病理上
20、,火称,火称“壮火壮火”,所谓,所谓“壮火食气壮火食气”。临床上临床上,火多指内火,如肝火、,火多指内火,如肝火、心火;热多指外感热邪,如风热、湿热。心火;热多指外感热邪,如风热、湿热。 (1 1)火为热极,其性炎上)火为热极,其性炎上 (2 2)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耗气伤津 (3 3)火易生风动血,迫血妄行)火易生风动血,迫血妄行 (4 4)易扰心神,易致)易扰心神,易致肿疡肿疡32 火为热盛,火热之性,升腾向上,故为阳火为热盛,火热之性,升腾向上,故为阳邪。邪。 火邪伤人火邪伤人发热、烦躁、面红目赤、渴发热、烦躁、面红目赤、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
21、、舌红苔黄、脉数,或咽喉红肿、疮疡红肿热痛等数,或咽喉红肿、疮疡红肿热痛等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口舌生疮口舌生疮胃火上炎胃火上炎牙龈肿痛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目赤目赤涩痛等涩痛等33 火邪伤人,既迫津外泄,化汗而失;又消火邪伤人,既迫津外泄,化汗而失;又消灼煎熬阴津,从内而耗,故易耗损津液。除火灼煎熬阴津,从内而耗,故易耗损津液。除火热之象外,同时可见口干唇焦,口渴多饮、舌热之象外,同时可见口干唇焦,口渴多饮、舌干少津,尿少便干等津干液少的症状。干少津,尿少便干等津干液少的症状。 同时火热之邪易耗伤元气,加上迫津外泄,同时火热之邪易耗伤元气,加上迫津外泄,气随津泄,使气更伤,故同时可见体倦乏力少
22、气随津泄,使气更伤,故同时可见体倦乏力少气懒言等气虚之证。气懒言等气虚之证。 火伤阴津火伤阴津口干唇焦,口渴多饮、舌干口干唇焦,口渴多饮、舌干少津,尿少便干等少津,尿少便干等 34 火热伤津,肝筋失养,易引起热极生风。火热伤津,肝筋失养,易引起热极生风。 火热之邪,灼伤脉络,甚或迫血妄行。火热之邪,灼伤脉络,甚或迫血妄行。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高热、昏迷、抽搐、颈项强高热、昏迷、抽搐、颈项强直等。直等。 火伤脉络,迫血妄行火伤脉络,迫血妄行各种出血病证。各种出血病证。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发斑等。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发斑等。 35 火热躁动,易入营血,扰动心神。火热躁动,易入营血,扰动心
23、神。 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壅聚于局部,腐蚀火热之邪,入于血分,壅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血肉发为痈肿疮疡。 火入营血,扰动心神火入营血,扰动心神轻者心神不宁,轻者心神不宁,心烦惊悸失眠;重者神不守舍,狂躁不安,神心烦惊悸失眠;重者神不守舍,狂躁不安,神昏谵语。昏谵语。 火入血分,腐蚀血肉火入血分,腐蚀血肉痈肿疮疡,红肿痈肿疮疡,红肿热痛,溃破热痛,溃破流脓。流脓。36 疠气疠气,又称为瘟疫、疫疠、异气、毒气,又称为瘟疫、疫疠、异气、毒气,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具有发病急骤、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致病因素,具有发病急骤、病情险恶、变化急剧,传染性强,迅速流行等病情险恶、变化急剧,传染性
24、强,迅速流行等特点。常见的有疫痢、白喉、霍乱、瘟疫、疫特点。常见的有疫痢、白喉、霍乱、瘟疫、疫疟等。其发生与流行,主要是由于自然界气侯疟等。其发生与流行,主要是由于自然界气侯的反常(如久旱、酷暑、水涝、湿雾瘴气等),的反常(如久旱、酷暑、水涝、湿雾瘴气等),环境和饮食卫生不良等不同因素的影响环境和饮食卫生不良等不同因素的影响。37 1 1、概述、概述 2 2、七情致病的特点、七情致病的特点 3 3、七情与内脏的关系、七情与内脏的关系 38 七情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
25、映,是一种正常的精神活动,不会引起疾绪反映,是一种正常的精神活动,不会引起疾病。如果突受强烈或持续的精神刺激,情志过病。如果突受强烈或持续的精神刺激,情志过度兴奋或抑郁,超越了人体生理调节活动的范度兴奋或抑郁,超越了人体生理调节活动的范围,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围,影响人体脏腑的功能,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因七情致病多自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因七情致病多自内发,是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故称之一,故称“内伤七情内伤七情”。39 七情过度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七情过度导致机体的阴阳失调,气血不和,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多种病证,都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而发生多种病证
26、,都因郁而引起。其特点如下:因郁而引起。其特点如下: (1 1)直接伤及五脏直接伤及五脏:不同的情志变化,: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对内脏有不同的影响。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忧、恐为代表,就称为怒、思、忧、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五志。五志对。五志对应五脏,应五脏, 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怒伤肝,过喜伤心,过思伤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过忧伤肺,过恐伤肾。40 (2 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情志常通过影响内脏:情志常通过影响内脏气机的变化,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病。如:气机的变化,导致气机升降失常而致病。如:“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
27、下,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3 3)影响病情的变化影响病情的变化:在疾病过程中,剧:在疾病过程中,剧烈的七情刺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烈的七情刺激会使病情加重或急剧恶化。41 七情的产生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七情的产生是以五脏精气为物质基础的,不同的情志变化与五脏有其相对应的规律,如不同的情志变化与五脏有其相对应的规律,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肺在志为忧,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志为思,肾在志为恐。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脏腑功能活动有不同的影响。相反,脏腑气血的腑功能活动
28、有不同的影响。相反,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可见七情与脏腑气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可见七情与脏腑气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护理工作中,应重视血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护理工作中,应重视患者的精神因素,进行情志调理,促使疾病向患者的精神因素,进行情志调理,促使疾病向有利于好转的方向发展有利于好转的方向发展。42 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础条件。但饮饮食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础条件。但饮食失宜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食失宜也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1 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2 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3 3、饮食、饮食偏嗜偏嗜43 饮食以适量为宜饮食以适量为宜, ,过饥过饱、食无定时均过饥过
29、饱、食无定时均易致病。若饥而不食易致病。若饥而不食, , 渴而不饮渴而不饮, ,气血化生乏气血化生乏源源, , 气血衰少而病。暴饮暴食气血衰少而病。暴饮暴食, , 损伤肠胃损伤肠胃, , 出出现脘腹胀痛拒按、恶食、吐泻酸臭、嗳腐嘈杂现脘腹胀痛拒按、恶食、吐泻酸臭、嗳腐嘈杂等伤食证等伤食证, , 即所谓即所谓“饮食自倍饮食自倍, , 肠胃乃伤肠胃乃伤”素问痹论素问痹论。食无定时。食无定时, , 饥饱失常饥饱失常, , 影响影响脾胃气机升降和六腑传化虚实更替的正常秩序脾胃气机升降和六腑传化虚实更替的正常秩序, ,气机郁滞而致病气机郁滞而致病。44 不洁饮食或误食有毒的食物,可引起腹痛、不洁饮食或误
30、食有毒的食物,可引起腹痛、吐泻、痢疾、肠道寄生虫病等胃肠道疾病,甚吐泻、痢疾、肠道寄生虫病等胃肠道疾病,甚至还会出现昏迷至还会出现昏迷。45 饮食品种多样化才能满足人体需要。饮食饮食品种多样化才能满足人体需要。饮食偏嗜会造成某些营养成分不足而发病。偏嗜会造成某些营养成分不足而发病。 偏嗜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发生痈疮;偏嗜肥甘厚味,易生湿化热,发生痈疮;过食生冷,伤及脾胃之阳而致寒从内生,发生过食生冷,伤及脾胃之阳而致寒从内生,发生腹痛、泄泻;偏嗜辛辣,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腹痛、泄泻;偏嗜辛辣,肠胃积热而致大便干燥,酿成痔疮下燥,酿成痔疮下血之变。血之变。46 1 1劳倦劳倦 2 2劳神劳神 3
31、. 3. 房劳房劳 4 4过逸过逸47 劳倦,即劳累过度。劳倦容易损伤脾气而劳倦,即劳累过度。劳倦容易损伤脾气而出现气少力衰,四肢困倦,懒于语言,动则气出现气少力衰,四肢困倦,懒于语言,动则气短,精神倦怠等症状短,精神倦怠等症状。48 劳神,即思虑过度。劳神过度易耗伤心血,劳神,即思虑过度。劳神过度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而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纳呆腹损伤脾气,而见心悸失眠多梦,健忘,纳呆腹胀便溏等心脾两虚胀便溏等心脾两虚证。证。49 房劳,即房事过度。房事过度易耗伤肾中房劳,即房事过度。房事过度易耗伤肾中精气,则可出现腰酸腿软,耳鸣眩晕,精神萎精气,则可出现腰酸腿软,耳鸣眩晕,精神萎靡,男子遗
32、精,滑泄,阳萎,女子月经不调、靡,男子遗精,滑泄,阳萎,女子月经不调、经闭、带下等经闭、带下等症。症。50 过逸,即过度安逸。长期不参加体力劳动,过逸,即过度安逸。长期不参加体力劳动,或不进行体育锻炼,也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影或不进行体育锻炼,也会使气血运行不畅,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疲劳乏力、响脾胃的消化功能,出现食欲不振、疲劳乏力、肢体软弱、动则心悸气喘肢体软弱、动则心悸气喘汗出等症。汗出等症。51 1 1、痰饮的概念与形成、痰饮的概念与形成 2 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52 痰和饮,源于内生水湿,痰饮与水湿是同源而异痰和饮,源于内生水湿,痰饮与水湿是同源而异流。一般认
33、为津停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流。一般认为津停为湿,湿聚为水,水积成饮,饮凝成痰。就其形质而言,较稠厚的称为成痰。就其形质而言,较稠厚的称为痰痰,较清稀的称,较清稀的称为为饮饮, , 合称合称痰饮痰饮。痰可随气游溢全身。痰可随气游溢全身, , 饮则局限于某饮则局限于某一部位。一部位。 在正常情况下在正常情况下, , 人体摄入的水液,经脾之健运,人体摄入的水液,经脾之健运,肺之宣降,肾之温化,或化为津液以营养全身肺之宣降,肾之温化,或化为津液以营养全身, , 或变或变为汗、尿而排出体外。为汗、尿而排出体外。 如外感六淫邪气或内伤七情、饮食等,使肺、脾、如外感六淫邪气或内伤七情、饮食等,使肺
34、、脾、肾三脏化生输布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肾三脏化生输布功能失调,三焦气化不利, ,津液输布和津液输布和排泄障碍,停留于体内,凝聚而排泄障碍,停留于体内,凝聚而成痰成饮。成痰成饮。53 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当它在体内停滞,痰饮是一种病理产物,当它在体内停滞,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些脏腑组织,而发生各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某些脏腑组织,而发生各种病变。因此,又属于致病因素。病变。因此,又属于致病因素。 痰饮作为致病因素,不仅指呼吸道咳出之痰饮作为致病因素,不仅指呼吸道咳出之痰或喉间鸣响的有形之痰,更主要的是指停留痰或喉间鸣响的有形之痰,更主要的是指停留于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无形之痰所引起的多种于脏腑经络等
35、组织中的无形之痰所引起的多种病证。病证。54 (1 1)阻滞气机阻滞气机:痰饮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升降,阻碍气:痰饮阻滞气机,影响脏腑气机升降,阻碍气血的运行。如:痰浊阻肺,肺失肃降则咳喘胸闷;痰饮流注经络,血的运行。如:痰浊阻肺,肺失肃降则咳喘胸闷;痰饮流注经络,气血不畅则肢体麻木,甚或半身不遂。气血不畅则肢体麻木,甚或半身不遂。 (2 2)致病广泛多端致病广泛多端:痰饮一旦形成,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痰饮一旦形成,可随气而行,全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可引起各种病证。由于停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上下无所不至,可引起各种病证。由于停留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一。如: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则脘痞恶心;痰迷
36、心窍则谵妄、不一。如:痰浊中阻,胃失和降则脘痞恶心;痰迷心窍则谵妄、昏迷、癫狂等;饮停胸胁则咳嗽胁痛;饮溢肌肤则水肿。昏迷、癫狂等;饮停胸胁则咳嗽胁痛;饮溢肌肤则水肿。 (3 3)重浊粘滞缠绵重浊粘滞缠绵:痰饮源于内生水湿,同样具有湿邪重浊:痰饮源于内生水湿,同样具有湿邪重浊粘滞的特性。所致病证大多具有沉重或粘滞不爽的症状。如临床粘滞的特性。所致病证大多具有沉重或粘滞不爽的症状。如临床常见由痰饮所致的眩晕、癫痫、中风、瘰疬,苔多粘腻,病程较常见由痰饮所致的眩晕、癫痫、中风、瘰疬,苔多粘腻,病程较长,缠绵难愈长,缠绵难愈。55 1 1、概述、概述 2 2、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 3 3、瘀血的致
37、病特点、瘀血的致病特点56 瘀血瘀血,即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即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凡血液运行不畅,停滞凝聚于血脉、经络、脏腑之间的血不畅,停滞凝聚于血脉、经络、脏腑之间的血液,或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不能消散,均称液,或离经之血积存于体内,不能消散,均称为瘀血。因瘀血失去了正常血液的功能,所以为瘀血。因瘀血失去了正常血液的功能,所以又有恶血、败血等名称。它是一种病理产物。又有恶血、败血等名称。它是一种病理产物。 当瘀血形成以后,反过来又影响气血的运当瘀血形成以后,反过来又影响气血的运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各种病变。因此,行,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产生各种病变。因此,又属于致病因素。常有又
38、属于致病因素。常有“因病致瘀因病致瘀”“”“因瘀致因瘀致病病”之说之说。57 气滞或气虚,血热或血寒,使血行不畅而气滞或气虚,血热或血寒,使血行不畅而凝滞;或因外伤、气虚不能摄血或邪热迫血妄凝滞;或因外伤、气虚不能摄血或邪热迫血妄行,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不能消散或排行,使血离经脉,积存于体内,不能消散或排出所形成出所形成。58 (1 1)病位不一,病证各异病位不一,病证各异:由于瘀阻部:由于瘀阻部位不同,症状各有所异,如:位不同,症状各有所异,如: 瘀阻心脉瘀阻心脉胸闷心痛、脉结代胸闷心痛、脉结代瘀阻于肺瘀阻于肺胸痛咳血胸痛咳血瘀阻肠胃瘀阻肠胃呕血便血呕血便血瘀阻于肝瘀阻于肝胁痛症块胁痛症
39、块瘀阻胞官瘀阻胞官少腹疼痛,经色紫黑有块、少腹疼痛,经色紫黑有块、崩漏或崩漏或经闭。经闭。59 (2 2)病证虽多,特点共同病证虽多,特点共同: a a、疼痛:刺痛、拒按、固定不移。、疼痛:刺痛、拒按、固定不移。 b b、肿块:肿块固定,体表见局部青紫;、肿块:肿块固定,体表见局部青紫;体内多为痞块或积块。体内多为痞块或积块。 c c、出血:血色紫暗,或伴血块。、出血:血色紫暗,或伴血块。 d d、舌紫暗或有瘀点,、舌紫暗或有瘀点, 脉细涩或结代,脉细涩或结代, 面色黧黑或紫绀、肌肤面色黧黑或紫绀、肌肤甲错等。甲错等。60l病机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是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
40、机理。l一般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一般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l一、正邪消长一、正邪消长l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l三、升降失常三、升降失常61l病邪与正气在斗争过程中是互为消长的,正气病邪与正气在斗争过程中是互为消长的,正气增长则邪气消退,邪气增长则正气减弱,这种增长则邪气消退,邪气增长则正气减弱,这种斗争与消长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斗争与消长决定着疾病的发展、变化和转归。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侵袭是发病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邪气侵袭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的重要条件。l在证侯上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凡属邪盛而在证侯上主要表现为虚实的变化,凡属邪盛而正不衰、抗邪有力的,则多表现为热证
41、、阳证;正不衰、抗邪有力的,则多表现为热证、阳证;邪盛而正衰、抗邪无力的,则多表现为寒证、邪盛而正衰、抗邪无力的,则多表现为寒证、虚证、阴证。虚证、阴证。62l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结果,正虚邪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邪正斗争的结果,正虚邪盛则病进,病情趋向恶化或死亡;正胜邪衰则盛则病进,病情趋向恶化或死亡;正胜邪衰则病退,疾病往往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致痊愈。病退,疾病往往向好的方面转化,以致痊愈。63l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人体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失去相,是指人体在发病过程中,由于阴阳失去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产生偏盛偏衰所出现的阴不制阳,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产生偏盛偏衰所出现的阴不制阳,阳不制
42、阴,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它是脏阳不制阴,或寒或热,或虚或实的病理变化。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的总称。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调的总称。l阴阳的偏盛偏衰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阳胜阴阳的偏盛偏衰可表现出各种不同的病理变化:阳胜者必耗阴,故阳胜则阴病而见热证;阴胜者必伤阳,者必耗阴,故阳胜则阴病而见热证;阴胜者必伤阳,故阴胜则阳病而见寒证;故阴胜则阳病而见寒证;阳虚则阴盛,表现为虚阳虚则阴盛,表现为虚寒证;阴虚则阳亢,表现为虚热证。寒证;阴虚则阳亢,表现为虚热证。64l在具体病证上,有气血不和、营卫失调,脏腑在具体病证上,有气血不和、营卫失调,脏腑经络阴阳失
43、调等各种不同的情况。气滞引起血经络阴阳失调等各种不同的情况。气滞引起血瘀,血瘀也可导致气滞;气虚可以引起血虚,瘀,血瘀也可导致气滞;气虚可以引起血虚,血脱又可导致气脱,这就是气血阴阳失调的表血脱又可导致气脱,这就是气血阴阳失调的表现。现。l阳虚或阴虚到一定程度又常相互影响,即阳伤阳虚或阴虚到一定程度又常相互影响,即阳伤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到了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两虚的病理变化;到了疾病严重阶段,可出现阴竭阳脱,导致亡阴亡疾病严重阶段,可出现阴竭阳脱,导致亡阴亡阳。阳。l因此,阴阳失调贯串在一切疾病发展的始终。因此,阴阳失调贯串在一切疾病发展的始终。65l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
44、的基本形式,人体升降出入,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及其与气血阴阳的相互关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及其与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均是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系。均是依赖气机的升降出入。l脾胃的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尤为重要。脾胃的升降对整体气机的升降出入尤为重要。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同居于中焦,为因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两者同居于中焦,为升降运动的枢纽。而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升降运动的枢纽。而肝之升发,肺之肃降;心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火之下降,肾水之上升;肺主呼气,肾主纳气,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无不配合脾胃以完成其升降运动。66l如果脾胃的升降出
45、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如果脾胃的升降出入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敷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布,后天之精不能归藏,饮食清气无法进入,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可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废浊之物不能排出,则可波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发生种种病理变化。例如,内外,四肢九窍,发生种种病理变化。例如,胃之浊阴不降,则上逆为呕为吐;脾之清气不胃之浊阴不降,则上逆为呕为吐;脾之清气不升,则腹泻便溏;肺失肃降则咳嗽气逆;肾不升,则腹泻便溏;肺失肃降则咳嗽气逆;肾不纳气而为喘息气短;肝失升发而为胸胁胀痛,纳气而为喘息气短;肝失升发而为胸胁胀痛,抑郁烦燥等等。所以,临床常见气滞、气逆、抑郁烦燥等等。所以,临床常见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虚、气脱所致的病证。气陷、气闭、气虚、气脱所致的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