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14956 上传时间:2022-04-15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1ppt课件中医概念 也称汉医,一般指中国以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中医源起:与疾病斗争经验 医学理论探索 中医理论基础:阴阳五行学说 中医研究方法:整体观 相似观作主观指导 脏腑经络 病理研究为基础 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 朴素系统论 控制论 分形论 信息论为主要内容 中医四诊法:望 闻 问 切 中医基本治法:汗 吐 下 和 温 清 补 消 中医基本治疗手段:中药、针灸、推拿、按摩、 拔罐、气功、食疗等 中医治疗达到效果:阴阳平衡 消除疾病 养生保健2ppt课件中医的影响 民族医学:藏医 苗医 蒙医等

2、 日本汉方医学 韩国韩医学 越南东医学3ppt课件古代中医发展简史1 产生期:原始社会 中医理论基本形成期:春秋战国时期 出现解剖、医学分科; 四诊法; 诊疗法: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 中医的发展 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 4ppt课件古代中医发展简史2 东汉时期: 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八纲 八法 神医华佗:麻醉外科手术 五禽戏唐朝时期: 药王孙思邈:总结前人医学理论 收集5000多个药方 采用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传播:唐朝开始,中医理论 著作开始传到高丽 日本 中亚 西亚 5ppt课件古代中医发展简史3 宋朝时期: 政府设立翰林

3、医学院 医学分科完备 针灸专著-图经金元时期:中医开始没落明朝时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标志中药药理学没落 6ppt课件古代中医发展简史4 清朝时期 现代医学涌入中国 冲击中医发展 国内医学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 用西医思维模式检视中医 中医存废之争文革期间: 中医“古为中用” 中医为体 西医为用7ppt课件现代中医发展 气是信息能量物质的统一体; 分形分维的经络解剖结构; 数理阴阳; 中医分形集:分形阴阳集阴阳集的分形分维数,五行分形集五行集的分维数; 分形藏象五系统暨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 中医三个哲学观新提出的第三哲学观:相似观分形论等。 8ppt课件古典基础理论古典基础理

4、论 中医理论来源:对医疗经验的总结及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思想。内容包括: 精气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 气血津液 藏象学说 经络学说 病因学说 病因、发病、病机、治则、养生等 中医专著黄帝内经 奠定中医学的基础 9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精气学说精气学说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有“升降出入”四种形式。 由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如动物的“生长壮老已” ,植物的“生长化收藏”。 气是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使之得以交感相应。如:“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 天地之精气化生为人。 10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阴阳学说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

5、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11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五行学说五行学说 五行:木、火、土、金、水,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 中医五行学说:中医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

6、用:相生 相克 制化 胜复 相侮 相乘 母子相及。 12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藏象学说1藏与象的概念 藏: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 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 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从象测藏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 13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藏象学说2脏腑概念 “脏腑”既是解剖型态的概念,也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指胆、胃、大

7、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14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1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 先天之气:禀受于父母的精气。 后天之气: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 气的作用: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 人体内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运行失常: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 气的运行失常表现形式: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15ppt课件中医基

8、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气血津液学说2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在生理上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功能。气聚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有机体,气散则形体灭亡。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全天下就是一个气。有了气就运动,就生生不息,变化不止,没有这口气就完了。 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作用。血在脉中循环运行,内至腑脏,外达皮肉筋骨,不断对全身各腑脏组织器官起着充分的营养和滋润作用,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津液:是指各腑脏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正常分泌物,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和液的性状功能

9、及分布部位各有不同,津是指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分布于体表皮肤肌肉,并能渗注于血脉,起着滋润的作用。液是指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流注于骨节、腑脏、脑髓等组织,起着濡养作用。 气血津液都是机体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而气血津液又依赖于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气血津液代射不正常或腑脏、经络等组织器官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会引起疾病的发生。 16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经络学说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起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

10、,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17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病因学说1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把病因分为三类:“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宋代陈无择提出“三因学说”:外所因、内所因、不内外因。 18p

11、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病因学说2 近代将病因分为五类: 外感病因:包括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和疠气。 内伤病因:包括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失宜、劳逸失度。 继发病因:包括痰饮、瘀血、结石。 其他病因:包括外伤、寄生虫、胎传、诸毒、医过。 发病邪气与正气交战,决定发病及疾病的发展变化。又称为“正邪分争”。 19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病因学说3正邪分争正邪分争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正气:指人体的自我修复调节能力、适应环境能力、抗病能力等。 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依据,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质、情志、地域、气候等与发病有密切

12、关系。 20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学说病因学说4病理病理 病理:病机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与传变的机理。 基本病机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气血失常、津液代谢失常 内生“五邪”包括:风气内动、寒从中生、湿浊内生、津伤化燥、火热内生 病位传变,包括:表里出入、六经传变、三焦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传变等 病性转化,包括:寒热转化、虚实转化等 21ppt课件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运气学说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 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

13、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 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用来推算、预测来年的天象、气候、疾病发生流行的规律,并提供预防、养生的方法。 22ppt课件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1整体观念 整体是指人体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1.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由若干脏器和组织、器官所组成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功能,决定了机体的整体统一性。 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机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 23ppt课件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2辩证论治 辨证论治概念 所

14、谓“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能够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所谓“辩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辩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从而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所谓“论治”:又叫施治,则是根据辩证分析的结果来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则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所以辩证论治的过程,实质上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 24ppt课件中医的整体观

15、念和辩证论治 3辩病与辩证的关系 疾病是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的,而证则是疾病过程中典型的反应状态。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是既辩病又辩证,并通过辩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昌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病属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常表现为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两种不同的证。 只有辩别清楚是风寒还是风热,才能确定选用辛温解表还是辛凉解表方法,给予恰当有效的治疗,而不是单纯的“见热退热”“头痛医头”的局部对症方法。 25ppt课件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 4相似观念现代分形观 中医的三个哲学观 是取象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 分形是上个世纪美国人创立的,但分形即相似的观念中国几千年前就

16、有,如著名的阴阳,五行就是最古老的分形观,上个世纪邓宇等的新发现。是取象比类、象数学、取数比类的现代化科学化,即通过类比、象征方式把握对象世界联系的思维方法,运用带有感性、形象、直观的概念、符号表达对象世界的抽象意义。 26ppt课件中医的中医的“三元三元”医学理论医学理论1三元理论认为:“疾病万千,不离三元。何谓三元?毒郁虚”。 三元医学理论认识疾病,认为世界的万千疾病的病因、病机、辩证、治疗,不离三个字:“毒郁虚”。 毒:就是有热了,上火了,血热了,湿热,伤风、伤寒了。有菌性炎症、无菌性炎症,造成身体的肿胀、渗出、疼痛和器官损害坏死变性的改变。 郁:就是身体的各种不流行、不通畅、即郁滞不通

17、。包括气、血、痰、湿、食、水在体内造成的不畅或堵塞。气滞则胀,血滞则青或疼痛,痰阻则难咯或出现神志病变,湿盛则沉重,食积则不消,或大便艰。水停则胀如腹水。 虚:就是不足,即气血阴阳的不足。气虚无力,血虚则无华色,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 世界的万千疾病 ,有毒了,不通了,虚弱不足了,除此三者,没有别的病。无毒无虚腑脏经络通畅,则无病。这就是武学文中医主任医师的“三元医学理论”。 27ppt课件中医的中医的“三元三元”医学理论医学理论2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和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医学的整体观念,治病时辨证论治,要分清毒郁虚,提纲挈领地认识疾病。整个自然界是一元,一元产生阴阳二气(即自然界相

18、互对立又依存着的两种属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从阴阳的二元论到毒郁虚的三元论,才更适合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三元论能统领疾病的各种辨证方法(阴阳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八纲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任何以一种辨证方法和其它辨证方法割裂开来,或者以一种经典理论(如六经辨证)来限制和阻止其它医学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错误和不得人心的。 三元医学理论的毒郁虚之间,也存在不可分割的辨证关系。也不能把毒郁虚完全割裂开来。即毒中有郁有虚,郁中也有毒有虚,虚中也可以有毒有郁。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或者三中有一,或者三中有二,才能完整系统的认识疾病。 28ppt课件

19、中医的望闻问切中医的望闻问切望诊望诊 1.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 2.形体观其形体,可知五脏盛衰,轩岐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按俯,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 3.脑为元神之府,肾精生化之髓充实其中,才能神光焕发,思维敏捷。苦头往前倾,目睛内陷,是髓海不足,元神将惫现象。背为胸廓,心肺居于胸中,背曲肩随,是心肺已虚象征。腰为肾脏所在部位,不能转摇,是肾脏功能衰惫的表现。 29

20、ppt课件中医的望闻问切中医的望闻问切闻诊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 1、从病人发生的各种声音,从其高低、缓急、强弱、清浊测知病性的方法。 声音高亢:是正气未虚,属于热证、实证。 语声重浊:乃外感风寒,肺气不宣,肺津不布,气郁津凝,湿阻肺系会厌,声带变厚,以致声音重浊。 2、嗅气味可分为病人身体的气味和病室内的气味。 病人说话有囗臭,多属消化不良、腐臭多属体内有溃疡。 病室内有尸臭气味,多属腑脏败坏。有烂苹果气味,多属消渴病(糖尿病)危重患者。 30ppt课件中医的望闻问切中医的望闻问切问诊问诊 问诊是询问病人及其家属,了解现有证象及其病史,为辨证提供依据的一种方法。 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

21、: 问诊“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综观四诊所获证象,大半均由问诊得来,即知此言不谬。 问诊范围甚广,景岳全书所列十问加以增损,备述如下: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疼痛四问便, 五问呕眩六问悸,七苦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团,病机全从证象验。 妇人尤必问经期,先后闭崩宜问遍, 再添片语告儿科,外感食积为常见。 31ppt课件中医的望闻问切中医的望闻问切切诊切诊1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脉又称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其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 正常脉象:是寸、关、尺三部都有脉在搏动,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从容和缓,柔和

22、有力,流利均匀,节律一致,一息搏动四至五次,谓之平脉。 32ppt课件中医的望闻问切中医的望闻问切切诊切诊2脉证间的内在联系,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气血津液出现虚滞,五脏功能出现盛衰,才会出现不同脉证。只有弄清气血津液的生化输泄与五脏间的关系,才能将气血津液虚滞和五脏功能盛衰出现的证象与脉象联系起来,也才明白切脉能够察其五脏病变的道理所在。 不同脉象的形成,与心脏、脉络、气血津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脉象的不同变化反映了心力强弱、脉络弛张、气血津液虚滞三个方面的变化。由于气血津液都需五脏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其生化输泄,所以气血津液的虚滞也就反映了五脏功能的盛衰,从而反映于脉,形成不同的脉象。 心脏搏动

23、的强弱,脉络的弛张,是引起脉象变化的根源。心脏搏动有力,脉象随其病因证象不同而呈洪大滑数等脉;无力则脉象常呈迟细微弱等脉。心脏搏动与脉象起伏,都是肝系膜络交替收缩与舒张的反映。如果血络松弛则呈孺、缓;紧张则呈弦紧; 痉挛则呈结代等等。只有将固定的心脏、脉络和流动的气、血、津液连在一起分析,才能揭示脉象变化的本质,对于何证出现何脉才有理有据,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气血津液虚滞变化,可以反映不同的脉象。 33ppt课件中医四大医学经典1 黄帝内经黄帝内经 简称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 难经难经 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3卷。秦越人撰 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东汉张仲景著 神农

24、本草经神农本草经 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34ppt课件中医四大医学经典2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传统医学巨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

25、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35ppt课件中医四大医学经典3难经中医理论著作。“难”是“问难”之义,或作“疑难”解。“经”乃指内经,即问难内经。作者把自己认为难点和疑点提出,然后逐一解释阐发,部分问题做出了发挥性阐解。全书共分八十一难,对人体腑脏功能形态、诊法脉象、经脉针法等诸多问题逐一论述。但据

26、考证,该书是一部托名之作。约成书于东汉以前(一说在秦汉之际)。该书以问难的形式,亦即假设问答,解释疑难的体例予以编纂,故名为难经。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该书以基础理论为主,结合部分临床医学,在基础理论中更以脉诊、脏腑、经脉、俞穴为重点。其中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俞穴;6981难论针法。书中对命门和三焦的学术见解以及所论七冲门(消化道的7个冲要部位)和八会(脏、腑、筋、髓、血、骨、脉、气等精气会合处)等名目,丰富和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

27、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全书内容简扼,辨析精微,在中医学典籍中常与内经并提,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古典医籍之一。有多种刊本和注释本。 36ppt课件中医四大医学经典3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张仲景所著。张仲景(公元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人。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 名医华佗读了这本书,啧啧赞叹说:“此真活

28、人书也”。 37ppt课件中医四大医学经典4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归纳了13

29、条药学理论,首次提出了“君臣佐使”的方剂理论,关于药物的配伍,书中概括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七种,称为七情,指出了药物的配伍前提条件,认为有的药物合用,可以相互加强作用或抑制药物的毒性,因而宜配合使用,有的药物合用会使原有的药理作用减弱,或产生猛烈的副作用,这样的药应尽量避免同时使用。书中还指出了剂型对药物疗效的影响,丸、散、汤、膏适用于不同的药物或病症,违背了这些,就会影响药物的疗效。 38ppt课件十大名医之祖十大名医之祖1 一、针灸之祖黄帝,姓:姬,公孙 .氏:有熊、轩辕.氏:有熊、轩辕.黄帝是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

30、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治疗方法多用针刺,故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亦特别详细,对俞穴和刺阖、刺禁等记录较详。 二、脉学介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 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公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三下。史记战国策载有他的传记病案,并推崇为脉学的倡导者。 39ppt课件十大名医之祖十大名医之祖2 三、外科之祖华佗 又名敷,字元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如醉肠洗涤,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 四、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向阳郡(今河南南阳人)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

31、流行,病死者很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40ppt课件十大名医之祖十大名医之祖3 五、预防医学的介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时后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侯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全世界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 六、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辉县)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因治愈唐太宗唐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扯谎采“长生不老药”献皇上,偷跑了。监视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孙思邈为药王。 41ppt课件十大名医之祖十大名医之祖4 七、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

32、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共三卷。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辩证证治的范例。 八、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1247年总结宋代前法医方面的经验及他本人四任法官的心得,写成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 42ppt课件十大名医之祖十大名医之祖5 九、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的艰苦,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被译为日、法、德、俄等国文字。 十、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它是我国综

33、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又最简要的一种。 43ppt课件中医的相关传说1 岐黄岐黄 :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的形式而成,又称黄帝内经。后世称中医学的“岐黄”、“岐黄之术”,即源于此。 医中圣手医中圣手 :孔子传载:“于事无不通,谓之圣”,即无所不通。手,指专司或专情其事的人。医中圣手即是对医生精湛医术的高度称赞。 扁鹊卢医 :史记扁鹊仑公列传载:扁鹊者,渤海郡郑人也,姓秦,名越人,其治赵简子、太子疾。列子力命篇载:医者卢氏被人称为“神医”。扁鹊卢氏

34、即“正统神医”也。 44ppt课件中医的相关传说2 悬壶悬壶 :后汉书费长房传载,市中有一老翁卖药,悬一壶于市头。而他的药给人治病,每每药到病除,十分有效,引起人们的注意。结果发现这个神奇的老头,每到落市关门后,他就跳入葫芦里。古代医药不分家,就把“悬壶”作为行医的代称。一些开业医生也将葫芦作为招牌,表示开业应诊之意,后人称医生的功绩为“悬壶济世”。 杏林杏林 :三国时董奉,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为人治病,不受谢,不受礼,只要求治愈者在他房前栽杏树作为纪念。重症愈者种5株,轻者1株。数年后,蔚然成林,红杏累累。他建一“草仓”,告诉人们,要杏果的,不用付钱,只要拿一器谷子来换一器杏果。这样用杏果换

35、来的谷子堆积满仓,他用这些谷子救济贫民。人们非常感谢他,送他匾额上写“杏林”、“医林”、“誉满杏林”、“杏林春暖”。这些赞誉之词成为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雅称。 45ppt课件中医的相关传说3虎守杏林虎守杏林 传说,董奉一天回家途中遇茅草丛中卧着一只老虎。细看没有吃人的凶相,一动不动,抬头张嘴,大声喘气,流着泪,表情很痛苦样子,是求董奉治病。董仔细看了老虎说:“明天此时你来此等候,我给你治病。”老虎点头走了。第二天董奉把两个铁环戴在胳膊上,叫老虎张口,铁环用来防虎咬。他用手掏出老虎喉咙里的骨头,治愈了老虎的病,后来老虎为了报恩,就为董垂守杏林。今人用“虎守杏林”,意在褒扬像董奉那样高超的医术。

36、再世华佗再世华佗 华佗一次在途中,见有人出殡,他看见棺材缝里流出来的血,还像活人的血,于是上前救治,终于救活在棺材里假死的产妇,被人们誉为“神医”。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三国演义说他能为曹操开头颅治其头风病。后人用“再世华佗”来赞扬医生的医术高明。 46ppt课件中医的相关传说4 青囊青囊-指古代医生盛医书的囊,后借指医术。后汉书华佗传张冀补注:“吴押狱者每以酒食供奉,佗感其恩,告日:我死非命,有青囊未传,二子不能继业,修书与汝,可往取之。吴至金城,取又藏之。佗知不免,大饮如醉而殂。吴弃役回家,向妻索书,妻日:纵学得神术,终毙于狱中,故我以囊烧毁也”。因华佗精医术,生前行医各地,声名颇著,所以,“青囊”也成了医术的代称。 苍生大医-唐代药王孙思邈,医德高尚,堪称医学界的典范。他在千金要方中写道:“若有疾厄(灾难)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不得瞻前顾后,虑吉凶,护措身命。深心凄怆,勿避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成苍生大医。”后人对医德高尚的医生尊称“苍生大医”。 47ppt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医疗、心理类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医基础理论知识-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