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24068 上传时间:2022-04-16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96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二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二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第二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第二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讲第二讲 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政治学政治学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 (一)生平(一)生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哲学家和思想家,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在他死后几百年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的思想曾经统治过全欧洲千年之久。恩格斯称他是“最博学的人”。马克思认为他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及亚里士多德三人被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亚里士多德的一生活动可分为三个时期: 1“学园精英学园精英”(公元前(公元前367-347) 他的父亲是马其顿国王的御医。公元前36

2、7年18岁的亚里士多德进入阿卡德米学园求学近20年。他天资聪颖、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思维敏捷、学业精湛、超群拔萃,是最优秀的学生之一,被柏拉图称为“学园的精英”。亚里士多德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据说,柏拉图创办“学园”以后,一直想物色一个理想的继承人。但是,由于另一人是柏拉图的近亲、学术观点更与柏拉图像似,最后被任命为继承人。对此,亚里士多德并不怨恨自己的老师,仍然由衷地热爱和尊敬他。 亚里士多德并不盲目崇拜自己的老师,他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虽然受到老师的巨大影响,并将许多思想继承下来,但他著作中常有对老师观点的严厉批评。这种批评不仅仅是后来,即使在柏拉图还活着的时候

3、就已经提出来了。以至于柏拉图经常善意地称亚里士多德为小驹。这个称呼的意思是说小驹吃足了奶就会乱踢它的母亲。正是这种不迷信、不盲从、敢创新、善开拓的精神使他在古代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2王子之师(公元前王子之师(公元前347-335)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游历小亚细亚及各城邦,完成政治学、伦理学著作。前343年,马其顿国王腓力要求他做成为当时年仅13岁的亚历山大的家庭老师。根据古希腊著名传记作家普鲁塔克的记载,亚里士多德对这位未来的世界领袖灌输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学的教育。正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下,亚历山大大帝始终对科学事业十分关心,对知识十分尊重。但是,亚里士多德和亚

4、历山大大帝的政治观点或许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前者的政治观是建筑在即将衰亡的希腊城邦的基础上的,而亚历山大大帝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帝国对希腊人来说无异是野蛮人的发明。 3创办吕克昂学校(公元前创办吕克昂学校(公元前347-335) 公元前336年,亚里山大继承了王位。亚里士多德离开了王宫,49岁那年创办吕克昂学校,希腊历史上第二大学园。吕克昂虽然不象现在的学校那样正规,它没有考试,不制定教学大纲,但在这里,亚里斯多德无私的把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告诉给他的学生。在他看来,教育是知识的非常合适的展现方式。他真诚地认为,除非一个人能把他的知识传授给他人,否则就不能声称知道了某个问题。 在吕克昂,亚里斯多德整整

5、工作了13年。这一段时间是他研究和著作最丰沛的时期。公元前323年亚里山大逝世,他被人定为亵渎神灵的罪名。离开雅典,一年后去世。 (二)主要著作(二)主要著作 据记载他写的书不下170本,留下来的有47部,不过,他的成就并不限于作品,而在于他知识的渊博。在科学上,亚里士多德研究了解剖学、天文学、经济学、胚胎学、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物理学和动物学。在哲学上亚里士多德则研究了美学、伦理学、政治、政府、形而上学、心理学、以及神学。亚里士多德也研究教育、文学以及诗歌。亚里士多德的生平著作加起来几乎就成了一部希腊人知识的百科全书。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著作有工具论、形而上学、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和诗学

6、等。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丰富和发展了哲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对科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仅存政治学著作政治学和雅典政制。政治学系统地论述古希腊政治思想,第一次创立了独立的政治学体系,西方政治学的开山之作。二、全书结构二、全书结构 全书共八卷,主要涉及到城邦、公民和政体三个方面的问题。 城邦论:第一卷、第二卷1-8章、第七卷1-12章 公民论:第三卷1-5章、第七卷13-17章、第八卷 政体论:政体的类型分析:第二卷9-12章、第三卷6-18章、第四卷 政体的变迁分析:第五卷、第六卷 第1卷:我们可以把第1卷看成全书的导论,重点论述了城邦的内涵、目的、原则以及起源。城邦是

7、由家庭发展而来的,家庭由三种关系构成:主奴关系、夫妻关系以及父子关系。亚里士多德重点论述了主奴关系,兼及夫妻关系。 第2卷:该卷论及理想城邦。亚里士多德在该卷中,着重进行批判,一是批评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设计(第1-8章);二是批评一些现实的被公认的理想城邦:斯巴达、迦太基和克里特(第9-11章)。 第3卷:该卷主要论述公民理论和政体理论。论及了公民的性质、资格、品德和类别,同时论及了政体的概念、类型、最优良的政体以及谁应当掌握最高统治权(在其间涉及到了法治问题)。 第4卷:该卷探讨了现实政体的类别以及从现实上而言哪种政体是最好的政体。三、重点观点导读三、重点观点导读 (一)城邦(一)城邦 第一

8、,城邦的内涵。第一,城邦的内涵。 “既然一切社会团体都以善业为目的,那么我们也可说社会团体中最高而包含最广的一种,它所求的善业也一定是最高而最广的:这种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就是所谓城邦。”(第1页) 解读:城邦是一种社会团体,但是城邦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团体,城邦是一种最高的社会团体。城邦是人类最高的组织形式,无论它的地位,还是它追求的目的,都高于一般的社会团体。 “城邦正是若干(许多)公民的组合。”(第109页) “城邦的一般含义就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体。”(第113页) “城邦正是自由人所组成的团体。”(第132页) 解读:城邦是由公民构成的,是由公民在一起构成的社会

9、团体。公民就是享有政治权利的人,就是自由人。城邦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它在规模上必须是适中的。如果人口增长过快,那么城邦的资源肯定难以维持人口的生存;如果人口稀少,那么这也不利于城邦的健康成长。古希腊的城邦无论在面积还是人口上都不能与今日的民族国家相媲美,城邦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的存在,它必须满足两个目标,一是国家的安全,二是国家的繁荣。无论地狭人稀的城邦,还是国土面积超大的帝国,都难以满足这两个目标。在中世纪后期出现的民族国家可以满足这两个目标。 “城邦本来是一种社会组织,若干公民集合在一个政治团体以内,就成为一个城邦,那么,倘使这里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变为另一品种的制

10、度,这个城邦也就不再是同一城邦。”(第118-119页) 解读:政体对城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倘若政体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那么城邦也会发生变化。第二,城邦的起源。第二,城邦的起源。 “家庭就成为人类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其次一种形式的团体为了适应更广大的生活需要而由若干家庭联合组成的初级形式便是村坊;村坊最自然的形式是由一个家庭繁殖而衍生的聚落。”(第6页) “等到由若干村坊组合而为城市(城邦),社会就进化到高级而完备的境界,在这种社会团体以内,人类的生活可以获得完全的自给自足;早期各级社会团体都是自然地生长起来的,一切城邦既然都是这一生长过程的完成,也该是自然的产物。”(第7

11、页) 解读:亚里士多德在城邦的起源或国家的起源上持一种演化论的观点,认为城邦是经历了如下的演化过程:家庭村坊聚落城邦。亚里士多德的演化论不同于后来关于国家起源的契约论、神授论或暴力论等观点。 第三,城邦的目的。第三,城邦的目的。 “城邦的长成出于人类生活的发展,而其实际的存在却是为了优良的生活。”(第7页) “就我们各个个人说来以及就社会全体说来,主要的目的就在于谋取优良的生活。”(第130页) “城邦不仅为生活而存在,实在应该为优良的生活而存在。”(第137页) “一个城邦的目的是在促进善德。”(第139页) “城邦是若干生活良好的家庭或部落为了追求自足而且至善的生活,才行结合而构成的。一个

12、城邦的作用及其终极目的却是优良生活,而社会生活中的这些活动却只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些手段而已。城邦为若干家庭和若干家庭所组成的村坊的组合,由此结合,全城邦可以得到自足而至善的生活,这些就是我们所谓人类真正的美满幸福。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治团体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社会生活,而是为了美善的行为。”(第140页) 解读:城邦的目的是过一种优良的生活,即至善的生活。人们在城邦中生活,是为了实现最高的善。个人加入城邦,可以过上一种至善的生活,从此也可以凸显出城邦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他团体都是不能与城邦相比的,只是实现城邦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罢了。 第四,城邦与个人。第四,城邦与个人。 “城邦出于自然的演化,而

13、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人类在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第7页) “人类自然地应该是趋向于城市生活的动物(人在本性上应该是一个政治动物)。”(第130页) 解读: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这句话的来源。实际上,这句话译为“人是生活在城邦中的动物”较为合适。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离不开城邦的,倘若离开了城邦,人就无法生活。人如果离开了城邦这一共同体,就不可能享受到自由。在古希腊城邦时代,一个人如果被驱逐出城邦,无异于被判了死刑。人是一种群体动物,应该生活在城邦中,这是人的本能。 “城邦虽

14、在发生程序上后于个人和家庭,在本性上则先于个人和家庭。就本性来说,全体必然先于部分。自然生成的城邦先于个人,就因为个人只是城邦的组成部分,每一个隔离的个人都不足以自给其生活,必须共同集合于城邦这个整体才能大家满足其需要。凡隔离而自外于城邦的人,他如果不是一只野兽,那就是一位神袛。人类生来就有合群的性情。”(第8-9页) 解读:城邦优于个人,这是古典共和主义的源头所在。 第五,平等:主奴与男女。第五,平等:主奴与男女。 “世上有统治和被统治的区分,这不仅事属必需,实际上也是有利益的;有些人在诞生时就注定将是被统治者,另外一些人则注定将是统治者。”(第13页) 解读:人是生而不平等的。 “正义的(

15、合法的)分配是以应该付出恰当价值的事物授于相应收受的人。”(第136页) “政治学上的善就是正义,正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按照一般的认识,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均等)观念。正义包含两个因素事物和应该接受事物的人;大家认为相等的人就该配给到相等的事物。”(第148页) “所谓公正,它的真实意义,主要在于平等。如果要说平等的公正,这就得以城邦整个利益以及全体公民的共同善业伟依据。”(第153页) “凡自然而平等的人,既然人人具有同等价值,应当分配给同等权利。”(第167页) 解读:正义总是意味着平等,反之则不然。 “所谓平等有两类,一类为其数相等,另一类为比值相等。数量平等的意义是你所得的相同事物在

16、数目和容量上与他人所得者相等;比值相等的意义是根据各人的真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衡称的事物。举例来说,3多于2与2多于1者其数相等;但4多于2者与2多于1者,比例相等,两者都是2:1之比,即所超过者都为一倍。”(第234页) 解读:亚里士多德把平等分为“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并进而主张把两种平等观结合起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数量平等”是指不论个人贡献的贡献大小而获得的结果是平等的,即平均主义;而比值平等是每个人获得与每个人贡献程度相适应的结果。 “凡自己缺乏理智,仅能感应别人的理智的,就可以成为而且确实成为别人的财产(用品),这种人就天然是奴隶。自然所赋予自由人和奴隶的体格也是有些差异的,

17、奴隶的体格总是强壮有力,适于劳役,自由人的体格则较为俊美,对劳役并非其所长,而宜于政治生活。”(第15页) “世上有些人天赋有自由的本性,另一些人则自然地成为奴隶,对于后者,奴役既属有益,而且也是正当的。”(第16页) “人类确实原来存在着自然奴隶和自然自由人的区别,前者为奴,后者为主,各随其天赋的本分而成为统治和从属,这就有益而合乎正义。”(第18页) 解读:亚里士多德根据人的理智,根据人的体格是强壮还是俊美来区分自由人与奴隶,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制是合乎自然的,是正义的。 “男女间的关系也自然地存在着高低的分别,也就是统治和被统治的关系。”(第15页) “就天赋说来,夫唱妇随是合乎自

18、然的,雌强雄弱只是偶尔见到的反常事例。男女在家庭间地位虽属平等,可是类似民众对那轮流担任的执政的崇敬,丈夫就终身受到妻子的尊重。”(第36-37页) “就勇毅说,男人以敢于领导为勇毅就不同于女子的以乐于顺从为勇毅;再就其它的品德说也是这样。娴静这样的品德就不能用来赞美一位男人。”(第40页) 斯巴达“对于妇女的纵容,不仅直接养成她们的放逸习性而使全邦的政治结构陷于失调,而又间接培育了贪婪这一恶德。”(第85页) 解读:男女之间的分别类似于自由人和奴隶之间的分别,男人统治女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第六,财产:公有抑或私有?第六,财产:公有抑或私有? “建立公妻的社会自然要发生许多纠纷,其中,有两个

19、主要的症结。苏格拉底认为必须建立这种社会的目的是要消除私心,保证城邦的大公(统一),但他所根据的理由实际上都是不充分的。可是一个尽量趋向整体化(划一)的城邦最后一定不成其为一个城邦。城邦的本质就是许多分子的集合,这样的划一化既然就是城邦本质的消亡,那么,即使这是可能的,我们也不应该求其实现。”(第44-45页) “当然,某种程度的划一,无论在家庭或在城邦,都是必要的;但完全的划一却是不必要的。一个城邦,执意趋向划一而达到某种程度时,将不再成为一个城邦。城邦应该是许多分子的集合,惟有教育才能使它成为团体而达成统一。”(第56-57页。) 解读:亚里士多德的财产观是以批判柏拉图的财产观为前提的,所

20、采取的方法是:公产公妻制所产生的后果是有害的。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公产公妻制。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公产制存在的理由是这样会致使城邦的整齐划一,但是整齐划一不符合城邦的本质。 “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的所有,而忽视公共的事物;对于公共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第48页) “产业私有而财物公用是比较稳妥的财产制度,立法创制者的主要功能就应该力图使人民性情适应于这样的慷慨观念。人人都爱自己,而自爱出于天赋,并不是偶发的冲动。”(第55页) 解读:亚里士多德批评公有制。“公地悲剧”也说明了公共利益往往得不到照顾。“产业私有而财物

21、公用”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财产观。 财产的数量“比较清楚的叙述(界说)应该是以足够维持其素朴(节制)而宽裕(自由)的生活为度。”(第63页) “立法家不应该仅仅以树立均产原则为能事,还须订立一个适当的定额。人间的争端或城邦的内讧并不能完全归于财富的失调,名位或荣誉的不平也常常会引起争端。”(第70页) “所有公民之间财产的平均分配固然有助于国内的安宁,但就在这一方面而论,利益也未必很大。人类的欲望原是无止境的,而许多人正是终生营营,力求填充自己的欲壑。财产的平均分配终于不足以救治这种恶劣及其罪恶。惟有训导大家以贪婪为诫,使高尚的人士都能知足,而卑下的众庶虽不免于非分之求。”(第73-74页) 解

22、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获得的财产应该有限度,即能维持朴素而宽裕的生活。亚里士多德反对赤贫巨富,反对平均分配财富。反对赤贫巨富与亚里士多德的“中庸观”有关系。(二)公民(二)公民 第一,公民的性质:公民是什么?第一,公民的性质:公民是什么? “一个正式的公民应该不是由于他的住处所在,因而成为当地的公民;侨民和奴隶跟他住处相同但他们都不得称为公民。仅仅有诉讼和请求法律保护这项权利的人也不算是公民;在订立条约的城邦间,外侨也享有这项法权。”(第110-111页)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第113页) 解读解读:亚里士多德认为公民是享有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

23、公民可以参与公民大会和法庭的活动。亚里士多德给公民下定义的方法是:先探讨公民不是什么,然后再探讨公民是什么,从中也可以看出,概念必须是完备的。第二,公民的资格:谁可以成为公民?第二,公民的资格:谁可以成为公民? “依照常例,公民就是父母双方都是公民所生的儿子,单是父亲或母亲为公民,则其子不得称为公民。”(第114页) 解读:一个人要成为公民,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血统,二是性别。必须男女公民所生的后代,才可能成为公民。另外,女性也不能获得公民身份,从中可以看出公民身份(citizenship)具有排斥性,这也是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传统最主要的缺陷之一。第三,公民的品德第三,公民的品德 。 “倘使政

24、体有几个不同的种类,则公民的品德也得有几个不同的种类,所以好公民不必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但善人却是统归于一种至善的品德的。于是,很明显,作为一个好公民,不必人人具备一个善人所应有的品德。所有的公民都应该成为好公民的品德,只有这样,城邦才能成为最优良的城邦。”(第121页) 解读:在对品德的要求方面,对善人的要求要高于好公民。城邦是否能成为一个优良的城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民是否具备优良的品德。 “可知统治者的品德有别于一般被统治者的品德。那么,以统治者来说,其品德就相同于善人的品德;好公民和善人的品德虽不是所有的公民全然相同,在作为统治者这一部分特殊的公民,就的确相同。公民兼为统治者和被统

25、治者。”(第122-123页) 解读:公民中有一部分是统治者。普通公民虽然不必具备善人所具有的品德,但是作为统治者的公民必须具有善人的品德。一个公民要想成为统治者,他在品德方面就应该不同于一般的公民。 “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品德虽属相异,但好公民必须修习这两方面的才识,他应该懂得作为统治者,怎样治理自由的人们,而作为自由人之一又须知道怎样接受他人的统治这就是一个好公民的品德。”(第124页) 解读:统治有两种类型,一是主奴之间的统治,二是自由人对自由人的统治。公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轮流执掌政权。好公民必须知道如何统治别人,又知道如何被统治,既应当拥有统治和被统治两方面的才能。第四,公民的

26、类型。第四,公民的类型。 “我们不能把维持城邦生存的所有人们,全部列入公民名籍。同样地,儿童虽近似公民总是同成人之为公民,含义有所不同。成年人是全称公民,儿童既未发育,要是也称为公民,就只是在含义上有所保留的虚拟公民。最优良的城邦型式应当是不把工匠作为公民的。”(第126-127页) 解读:在古希腊,奴隶、女性、儿童和外邦人都不是公民。有些人是真正的公民,有些儿童是虚拟的公民,当这些人成人之后就是真正的公民。亚里士多德将城邦的全体人民分为两类:一是享有政治权利的公民,二是不享有政治权利的人们,虽然这些人有益于城邦的生存。(三)政体(三)政体 第一,政体的内涵。第一,政体的内涵。 “政体(宪法)

27、为城邦一切政治组织的依据,其中尤其着重于政治所由以决定的最高治权的组织。城邦不论是哪种类型,它的最高治权一定寄托于公民团体,公民团体实际上就是城邦制度。”(第129页)第二,政体的分类标准及其类型。第二,政体的分类标准及其类型。 “依绝对公正的原则来评断,凡照顾到公共利益的各种政体就都是正当或正宗的政体;而那些只照顾统治者们的利益的政体就都是错误的政体或正宗政体的变态(偏离)。”(第132页) “政体这个名词的意义相当于公务团体,而公务团体就是每一城邦最高治权的执行者,最高治权的执行者则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少数人,又可以是多数人。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一人或少数人或多数人的统治要是旨在照顾全邦

28、共同的利益,则由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就是正宗政体。反之,如果他或他们所执掌的公务团体只照顾自己一人或少数人或平民群众的私利,那就必然是变态政体。”(第132-133页) 解读:划分政体的两个标准,一是依照统治的目的是维护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如果是维护公共利益,那么该政体就是正宗政体。如果是维护私人利益,那么该政体就是变态政体;二是统治者人数的多寡。 “政体(政府)的以一人为统治者,凡能照顾全邦人民利益的,通常就称为王制(君主政体)。凡政体的以少数人,虽不止一人而不是多数人,为统治者,则称贵族(贤能)政体。以群众为统治者而能照顾到全邦人民公益的,人们称它为共和政体。”(第133页) 解读:

29、正宗政体包含有君主政体(一个人统治)、贵族政体(少数人统治)和共和政体(多数人统治)。 “相应于上述各类型的变态政体,僭主政体为王制的变态;寡头政体为贵族政体的变态;平民政体为共和政体的变态。僭主政体以一人为治,凡所设施也以他个人的利益为依归;寡头(少数)政体以富户的利益为依归;平民政体则以穷人的利益为依归。三者都不照顾城邦全体公民的利益。”(第134页) 解读:变态政体包含有僭主政体(一个人统治)、寡头政体(少数富人统治)和平民政体(多数穷人统治)。亚里士多德对民主持批判态度。 “寡头和平民政体的主要分别不在于人数的为少为多。两者在原则上的分别应该为贫富的区别。任何政体,其统治者无论人数多少

30、,如以财富为凭,则一定是寡头(财阀)政体;同样地,如以穷人为主体,则一定是平民政体。”(第134页) 解读:如果我们认为少数人的统治为寡头政体,多数人的统治为平民政体,那么这种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完备的情况,因为有可能出现下述情况:多数富人有统治权的情况以及少数穷人有统治权的情况。少数人的统治不一定是寡头政体,多数人的统治不一定是平民政体。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区别不在于人数的多寡,而在于财富的状况。寡头政体比较重视“质”财富的方面的优势,而平民政体比较重视“量”人数的方面的优势。第三,谁应该掌握城邦的最高统治权?第三,谁应该掌握城邦的最高统治权? “倘使穷人占据最高统治权,就会凭其多数来瓜分富户的

31、财物。全邦中任何多数,无论为小康之家,或为穷苦的人,倘使把少数人的财富共同瓜分,取为己有,这种多数显然是在破坏城邦。”(第141页) 解读:亚里士多德对平民政体持批判态度,穷人如果当政,必会利用权力来剥夺富人的财富。亚里士多德还依次批判了寡头政体、贵族政体和君主政体,认为任何单一的政体都是不完善的,故主张混合政体。 “就多数而论,其中每一个别的人常常是无善足述;但当他们合而为一个集体时,却往往可能超过少数贤良的智能。”(第143页) “假如一个城邦中大群的穷人被摒于公职之外,这就等于在邦内保留着许多敌人。在两难的处境中寻求出路,就让他们参与议事和审判的智能。”(第144页) “把公民大会、议事

32、会和法庭所由组成的平民群众的权力置于那些贤良所任的职司之上是适当的,也是合乎正义的(合法的)。最后的裁决权力应该寄托于正式订立的法律。”(第147页) 解读:城邦的最高统治权应该寄托于两个地方,一是平民群众,二是法律。单个平民的智慧可能不如贵族或其他人,当时平民集合在一起就会拥有较高的智慧。亚里士多德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信任民主的,但是鉴于平民有可能滥用权力,去剥夺富人的财富,亚里士多德还是利用法律去限制平民的权力。 第四,法治优于人治。第四,法治优于人治。 “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灵魂)便谁都难免有感情。”(第163页) “法

33、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神袛和理智的体现。要使事物合乎正义(公平),须有毫无偏私的权衡;法律恰恰正是这样一个中道的权衡。”(第169页) “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第199页) 解读:亚里士多德并不是盲目推崇法律,只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良法才能为城邦带来稳定和繁荣。第五,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第五,中产阶级是社会稳定的基石。 “惟有以中产阶级为基础的政体才能组成最好的政体。中产阶级(小康之家)比任何其他阶级都较为稳定。他们既不像穷人那样希图他人的财物,他们的资产也不像富人那么多得足以引起穷人的觊觎。”(第206页)49写在最后写在最后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基础在于好的学习习惯The foundation of success lies in good habits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讲师:XXXXXX 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二讲-亚里士多德《政治学》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