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可修改版ppt]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427355 上传时间:2022-04-17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6.9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可修改版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可修改版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可修改版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可修改版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6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可修改版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二、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德国古典哲学 指18世纪下半期至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哲学,包括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 产生于17世纪后半期,完成于19世纪初期,创始人是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

2、束。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指19世纪上半页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圣西门圣西门傅立叶傅立叶欧文欧文大卫大卫李嘉图李嘉图亚当亚当斯密斯密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的

3、理论体系。简要地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其科学性表现在: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在它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4、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94页 第三节 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一、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二、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即面临着严重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要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哲学的定义

5、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标准,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有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6、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是理念的世界是理念的影子和摹本影子和摹本“绝对观念绝对观念”是是 世界的本原世界的本原贝克莱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

7、物质观的局限性。 A.引力场 B.反物质 C.未实施的犯罪计划 D.水中月、镜中化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之中,否认物质的运动性,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相对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有两种情形:第一,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第二,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承认相对静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

8、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鲁底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庄子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其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其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时空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

9、边无际;时空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时乎时乎不再来”,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二、实践的本质、特点和形式实践的本质 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的特点 客观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下列属于实践的基本形式的 A.农民种田工人做工 B.科学家在实验室做实验 C.法官在法庭审理案件 D.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三、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劳动实践是人

10、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思想的确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彻底性的缺陷,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科学地说明了社会的物质性。1.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3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1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3A精读马列原著B熟记基本原理理论联系实际D深入调查研究4.下列

11、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4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1.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是其( )2A.理论基础 B.核心内容C.指导原则 D.前提条件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马克思主义直接理论来源的是( )2A.德国古典哲学 B.法国启蒙思想C.英国古典经济学 D.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3.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1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马克

12、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4A.广延性 B.持续性C.可知性 D.客观实在性5.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3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1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2A唯物主义思想B辩证法思想C可知论思想D决定论思想2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3A广延性B存在性C物质性D可知性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1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4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4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

13、D实践的5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2A质量互变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 D辩证否定的观点234 12341.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有()A本质决定现象的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主要表现在( )A.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认识课题 B.实践不断为认识发展提供经验材料C.实践不断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实践不断提高人们的认识能力1.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4A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真理是由相对

14、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简述实践的含义和基本特点?答: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 第二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一、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 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的一种世界观。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普遍性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整个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体。联系的多样性 事物之间的联系存在多种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

15、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其对立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变化的观点和静止不变的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观点的对立。其中,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 唯物辩证法是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和一系列其他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

16、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二、对立统一规律矛盾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 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在形式上有着无限的多样性,不能把它和某

17、种具体的斗争如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混为一谈。同一性和斗争的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它们在相互区别的同时又相互联系: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矛盾双方互相利用、互相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得到发展;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规定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双方的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力量的消长,为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内因和外因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二

18、者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矛盾的普遍性 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受共性的制约,共性与个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

19、一原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公孙龙公孙龙“白马非马白马非马”论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主要矛盾 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 处于服从地位、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它规定和影响次要矛盾的存在和解决;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会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意义。它要求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

20、盾的同时,还必须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的“两手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双方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二者的关系及其意义 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并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首先要看到主流,同时又不忽略支流。 0.150.15和和1.71.7是是炼钢含碳量的下限和炼钢含碳量的下限和上限,超出这两个关上限,超出这两个关节点,炼出的就是熟节点,炼出的就是熟铁和生铁,而不再是铁和生铁,而不再是钢了。钢了。钢钢熟铁熟铁生铁生铁钢钢

21、质质脆脆度度含碳量含碳量 % %0.150.151.71.74.54.5三、质量互变规律 质 指事物内部所固有的一种规定性,这种规定性决定一事物是这一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从而把它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量 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度 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度的方法论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的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量变 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

22、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 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渐进过程的中断。区分量变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及其意义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割裂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把远大目标与实干精神结合起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老子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田忌田忌威王威王 (1 1)上上上(赢)上(赢) (2 2)中中中(赢)中(赢) (3 3

23、)下下下(赢)下(赢) 田忌田忌威王威王 (1 1)下下上(赢)上(赢) (2 2)上上中(输)中(输) (3 3)中中下(输)下(输)四、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观的意义 辩证否定观的原理要求我们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运动是相对的,运动是相对的,时空是绝对的。时空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运动是相对的,时空也是相对时空也是相对的。的。否定之否定 发展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事物的发展不是通过一次否定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两次否定来实现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

24、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坚持这一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麦粒麦粒麦株肯定肯定否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五、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和结果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称为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称为结果。因果关系实质上就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与结果相互排斥:在具体的因果关系中,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混淆和颠倒;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则是原因;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结果,

25、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可能和现实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存事物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一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已经实现了的可能性。可能性与现实性是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不能把二者等同起来。但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现实性是由可能性转化而来,同时又包含着新的可能性,并又将转化为新的现实性。必然和偶然 必然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偶然是指事物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

26、在一定条件互相转化。割裂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会导致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和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形式与之相适应,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迟早要发生相应地变化。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当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当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本质和现象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现象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被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事物内部,只

27、能通过抽象思维来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而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任何本质都要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方面表现本质,真象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则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1下列选项中,表述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有()124A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C不入虎穴,焉得虎子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2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3.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4A联系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4唯物辩

28、证法有两个总特征,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一个是()2A质量互变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5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1A否定之否定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对立统一规律D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2A.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B.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C.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D.事物发展的趋向和走势2.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 )2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C.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D.内容和形式都处在不停的显著变动中3.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3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

29、.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原有的度D.事物的变化是否合乎规律4.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 )1 A同一性 B普遍性 C客观性 D特殊性5对外国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这种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2 A对立统一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 D原因和结果关系的原理6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在于 ( )3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B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 C前者是通过自然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后者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D前者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者是可以随人的意志改变而改变的7.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否认

30、相对静止的存在,认为世界万物像一阵旋风,瞬息万变,不可捉摸。这是一种 ( )1 A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 B形而上学观点 C唯物辩证法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8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发展的实质是 ( )4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运动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3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D.可能和现实的关系2.下列各项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是( )2A.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C.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

31、雪3.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4A.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B.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C.肯定和否定辩证关系的原理D.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4.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是( )4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5.揭示事物发展动力和源泉的规律是( )1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D.否定之否定规律6.“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啥也能办到。”这是一种( )3A.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B.机械唯物主义思想的表

32、现C.主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D.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表现7.下列观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区别于其他一切认识论的最基本观点的是( )1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C.世界是可以认识的D.认识是辩证发展的过程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4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C.事物的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D.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9.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 )4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外部矛盾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10.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3 A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B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

3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3A事物的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B.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2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3.下列各项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的有( )123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苦尽甘来,乐极生悲 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4.“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这是一种( )2A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5.27区分量

34、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2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突破度 C.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D.事物的变化是否有根据 第三节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 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马克思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指导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 表 现实现途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

35、质世界社会实践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客观规律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前提必要条件1.从小脱离社会、在狼群中生存的“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 )2A意识是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B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 )4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 )1234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具有

36、非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陛 D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4.下列说法中,属于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 )4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B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C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5.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2A学习科学理论B.投身社会实践C.了解实际情况D.制定周密计划1.下列各项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有( )234A意识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D.意识是社会的产物2.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2A学习科学理论B.投身社会实践C.了解实际情况D.制定周密

37、计划3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能够( )1 A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B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规律 C通过改造规律反映客观世界 D通过改造世界消灭客观规律 4.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1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5.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1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1)实践是认识

38、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是反映客观物质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 第一节 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为了领略儒家为了领略儒家“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说教,的说教,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书斋亭前去王阳明叫朋友钱某坐在他的

39、书斋亭前去“格竹格竹”,一连,一连“格格”了三天,非但没有了三天,非但没有“格格”出什么出什么“道理道理”来,反倒来,反倒“格格”出出了一场大病。了一场大病。王阳明王阳明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主体 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 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包括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即认识关系;相互作用的关系,即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认识的本质 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一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它揭示了唯物论的反

40、映论与唯心论的先验论的对立;揭示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揭示了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第二节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初级阶段,表现为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 人们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认识过程中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会犯经验主义或教条主义的错误。二、认识

41、过程的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感性材料要丰富、全面。第二次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其意义是: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也只有经过这次飞跃,使理论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三、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一个正确的认识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也就是说,要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第三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与谬误真理 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 对客观事

42、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真理和谬误的关系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和谬误相互排斥、相互否定,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的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的就不能是真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地心说日心说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 指真理的无条件性。即任何真理都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人类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向着这个世界的接近。真理的相对性 指真理的有条件性。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

43、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深化。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首先,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一致。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才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通过实践,可以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然后根据这种实现的结果比照原来的思想、理论,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四、真理与价值真理与价值的对立 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对象的相一致,而价值体现的是外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真理与

44、价值的统一 真理能够指导人们成功地改造世界,以实践成果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的价值。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必定是在真理的指导下形成的。1.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1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B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C认识是主体的主观创造D认识是主体的内心体验2.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认识的客体的含义的是( )1A.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实践和认识的对象 B.认识的客体是主体创造出来的对象C.认识的客体是一切客观事 D.认识的客体是整个外部自然界3.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一个完整认识过程的是( )3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C.实践认识实践 D.意识物质意

45、识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2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5.从本质上看,认识是 ( )4 A主体主观精神的产物 B主体对“客观精神”的体验 C.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D.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 )2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和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D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7.感性认识的形式是( )1A.感觉、知觉、表象 B.分析和综合 C.概念、判断、推理 D.总结和概括8.从起源上说,意识是( )134A.感性认识的产物

46、B.理性认识的产物C.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D.从劳动中产生的语言发展的产物认识事物的最根本方法是( )3A.普遍联系法B.阶级分析法 C.矛盾分析法D.具体分析法8.认识主体具有的突出特点是( )1A.能动性B.被动性 C.消极性D.积极性9.“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体现的是( )2A.唯心主义辩证法B.唯物主义辩证法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机械唯物主义观点4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2-106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

47、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充满生机和活力,是因为( )A它完成了对各种客观事物的认识B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并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C它是检验人们各种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D它对人们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具体的指导作用2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精读马列原著B熟记基本原理 C理论联系实际D深入调查研究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B是否承认联系的

48、普遍性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4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C对立统一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23341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 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它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

49、展的基础,也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人类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形态的更替也是由它所决定的。 社会意识 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许多因素和层次组成,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划分。 社会意识构成主体内容层次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反映特定经济基础、不为特定经济基础服务,不具有阶级性。 个体意识群体意识社会心理(低)社会意识形式(高)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自觉反映特定经济基础并直接为之服务,属于思想上层建筑,有阶级性 。例题 下例属于观念上层建筑 的有( ) A.曹雪芹的红楼梦 B.马克思的资本论 C.达尔文的物种起源 D.孔子的论语 社会意识形态的内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

50、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首先,二者的关系问题,是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其次,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 人类利用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最全版本[可修改版ppt]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