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化学鲁科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化学反应方向、限度与速率期末复习检测(一)一、单选题1少量铁粉与100mL0.01mol/L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加H2O 加NaOH固体 滴入几滴浓盐酸 加CuO固体 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 加NaCI溶液 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 改用10mL0.1mol/L的盐酸ABCD2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H2(g)+I2(g)2HI(g),5 min后HI的浓度增加了0.1 mol/L,则在这段时间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mol/(Lmin)为A0.01B0.04C0.2D0.53决定化
2、学反应速率的根本因素是A温度和压强B反应物的浓度C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性质D催化剂的加入4对于反应X2(g)+3Y2(g)2XY3(g) ,以下表示的反应速率中,速率最大的是( )A(X2)=0.4 molL-1min-1B(XY3)=2.4 molL-1 min-1C(Y2)=0.8 molL-1min-1D(X2)=0.01molL-1s-15反应C(s)+H2O(g)CO(g)+H2(g)在一可变容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条件的改变对其反应速率几乎无影响的是( )A保持压强不变,充入N2使容器的体积增大B将容器的体积缩小一半C保持体积不变,充入H2O(g)D增加C的量6下列反应的H0、S0
3、的是ACO2(g)+C(s)=2CO(g)B2Na(s)+2H2O(l)=2Na+(aq)+2OH-(aq)+H2(g)CN2(g)+3H2(g)2NH3(g)DC(s)+H2O(g)CO(g)+H2(g)75 mL 0.1 mol/L KI溶液与1 mL 0.1 mol/L FeCl3溶液发生反应达到平衡:2Fe3+(aq)+2I-(aq)2Fe2+(aq)+I2(aq),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入苯,振荡,平衡正向移动 B当体系颜色不再改变时,表明已达到平衡状态C加入KCl溶液,平衡不移动 D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8温度相同,向甲、乙两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各通入2molSO2和1molO
4、2合成SO3气体,当反应达到平衡时,甲容器中SO2的转化率大于乙容器中SO2的转化率,下列判断正确是( )A甲保持压强不变,乙保持体积不变B甲保持体积不变,乙保持压强不变;C甲加入了催化剂,乙没有加催化剂D甲没加入催化剂,乙加入了催化剂;9在一绝热(不与外界发生热交换)的恒容容器中,发生反应:2A(g)+B(s)C(g)+D(g),下列描述中能表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容器内温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C(g)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容器内A、C、D三种气体的浓度之比为2:1:1某时刻v(A)=2v(C)且不等于零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 D,同时生
5、成2nmol AABCD10向一容积为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X、Y,发生化学反应aX(g)+2Y(s)bZ(g);H0。如图是容器中X、Z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根据以上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化学方程式中a:b=1:3 B推测在第7min时曲线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升温C推测在第13min时降低了温度 D用X表示010min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为(X)=0.045molL-1mol-11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放热反应)生成的CO2的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2 min内平均反应速率最大B反应4 min后反应速率逐渐变小C反应开始4 mi
6、n内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比浓度大D反应在第2 min到第4 min间生成CO2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CO2)=0.1 mol/(Lmin)12在一定温度下,将等量的气体分别通入起始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和中,使其发生反应,t0时容器中达到化学平衡,X、Y、Z的物质的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推断正确的是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2Y2ZB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的体积V()V(),则容器达到平衡所需时间小于t0C若达平衡后,对容器升高温度时,其体积增大,说明Z发生的反应为吸热反应D若两容器中均达到平衡时,两容器中Z的物质的量分数相同,则Y为固态或液态13某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2
7、SO2(g)+O2(g)2SO3(g)H0,若开始时只充入2mol SO3,达到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压强比起始时增大了20%;若开始时只充入了2molSO2和1molO2的混合气体,达到平衡时SO2的转化率为( )A20%B40%C60%D80%14在恒温时,一固定容积的容器内发生如下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时,再向容器内通入一定量的NO2(g),重新达到平衡后,与第一次平衡时相比,NO2的体积分数( )A不变B增大C减小D无法判断15人体血液内的血红蛋白(Hb)易与O2结合生成HbO2,因此具有输氧能力,CO吸入肺中发生反应:CO+HbO2O2+HbCO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
8、=220。HbCO的浓度达到HbO2浓度的0.02倍,会使人智力受损。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ACO与HbO2反应的平衡常数K=B当O2与CO浓度之比大于11000时,人的智力会受损C人体吸入的CO越多,与血红蛋白结合的O2越少D将CO中毒的病人放入高压氧舱中可以解毒二、解答题16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Cr2O和CrO,它们会对人类及生态系统产生很大损害,必须进行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方法1:还原沉淀法该法的工艺流程为:CrOCr2OCr3+Cr(OH)3,其中第步存在平衡:2CrO(黄色)+2H+Cr2O(橙色)+H2O。(1)若平衡体系的pH=2,该溶液显_色。(2)能说明第步反应
9、达平衡状态的是_。a.Cr2O和CrO的浓度相同b.2v(Cr2O)=v(CrO)c.溶液的颜色不变(3)第步中,还原1molCr2O离子,需要_mol的FeSO47H2O。方法2:电解法该法用Fe做电极电解含Cr2O的酸性废水,随着电解进行,在阴极附近溶液pH升高,产生Cr(OH)3沉淀。(4)用Fe做电极的原因为_。(5)在阴极附近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_(用电极反应解释),溶液中同时生成的沉淀还有_(用化学式表示)。17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已于2020年全面脱贫,家用汽车普及,有效处理汽车排放的尾气是需要进行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利用催化技术可将尾气中的NO和CO转化成CO2和N2,为研究如
10、何提高该转化过程反应速率,某课题组进行了以下实验探究:(1)资料查阅不同的催化剂对同一反应的催化效率不同;使用相同的催化剂,当催化剂质量相等时,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对催化效率有影响。(实验设计)课题组为探究某些外界条件对汽车尾气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设计了以下对比实验。完成以下实验设计表格实验编号实验目的T / NO初始浓度mol/LCO初始浓度mol/L同种催化剂的比表面积m2/gI为以下实验作参照2806.5010-34.0010-380II_2806.5010-34.0010-3120III探究温度对尾气转化速率的影响3606.5010-34.0010-3_(图象分析与结论)利用气体传感器
11、测定了三组实验中CO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 (2)计算第II组实验中,达平衡时NO的浓度为_;(3)由曲线I、II可知,增大催化剂比表面积,汽车尾气转化速率_(填“增大”、“减小”、“无影响”)。18含碳物质的转化,有利于“减碳”和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回答下列问题:(1)以CO2和NH3为原料合成尿素是利用CO2的成功范例。在尿素合成塔中的主要反应可表示如下:反应:2 NH3(g) +CO2(g)NH2COONH4(s) H1反应:NH2COONH4(s)CO(NH2)2(s) + H2O(g) H2= +72.5 kJ/mol总反应:2 NH3(g) +CO2(g)CO(
12、 NH2)2(s) +H2O(g) H3= -87.0 kJ/mol反应I的H1=_kJ/ mol。对反应,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NH3平衡转化率的是_。A升高温度 B增大压强 C提高原料气中CO2(g)的比例 D使用高效催化剂一定温度下,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按化学计量数比投料进行反应,下列不能说明反应I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_。A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变化B容器内气体总压强不再变化C2v正(NH3)=v逆(CO2)D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2)用惰性电极电解KHCO3溶液可将空气中的CO2转化为甲酸根(HCOO-)和,其电极反应式为_;若电解过程中转移1 mol电子,则阳极生成气
13、体的体积为_L (标准状况)。(3)利用工业废气中的CO2可以制取甲醇,CO2(g)+3H2(g)CH3OH(g)+H2O(g),一定条件下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反应与反应,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催化剂效果最佳的反应是_(填“反应”、“反应”、“反应”)。b点v(正)_v(逆) (填“”、“”、“=”)若此反应在a点时已达平衡状态,a点的转化率比c点高的原因是_。c点时总压强为p,该反应的平衡常数=_(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参考答案1B2A3C4B5D6B7C8A9D10B11A12D13C14C15B16橙 c 6 阳极反应为Fe-2e-=Fe2+,提供还原剂Fe2+ 2H+2e-=H2 Fe(OH)3 17探究催化剂比表面积对尾气转化速率的影响 80 3.5010-3 mol/L 增大 18-159.5 BC C 2CO2+2e-+H2O=HCOO-+ 5.6 反应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