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李颖潇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很少写律诗,而登金陵凤凰台却是唐代的律诗中脍炙人口的杰作。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为李白奉命“赐金还山”、南游金陵时所作。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是天才诗人,并且是属于那种充满创造天才的大诗人。然而,惟独李白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原因也很简单,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因而,“谪仙诗人”难受、不甘心,要与崔颢一比高低;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直到写出可与崔颢的黄鹤楼诗等量齐观的登金陵凤凰台时,才肯罢休。这虽然是传言,但也挺恰切李白性格。登金陵凤凰台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扬。其实,李
2、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崔颢的黄鹤楼诗,它们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当年凤凰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金陵凤凰台在南京中华门内西南的凤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并且与社会的发展有关:美好的时代,凤凰鸟则从天而降,一片天籁之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吴宫花草埋
3、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诗人再次回想历史,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如今,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还不是一方矮矮的青冢。李白对这些帝王的消逝,除去引起一些感慨之外,没有丝毫惋惜。那么,当他把历史眼光聚焦在那些帝王身上的时候,蔑视的态度是显而易见。花草蓬勃,天地依旧,一切都按照规律变化发展着。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千古的兴亡!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李白没有让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当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怀。于是,自然力的巨大、恢阔,赋予人以强健的气势,宽广的胸怀
4、,也把人从历史的遐想中拉回现实,重新感受大自然的永恒无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经飞走了, 只留下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 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 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
5、中,化为一抔黄土。 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 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艺术特点:1、诗中运用了引用、对比、对仗的修辞手法。2、别致自然的遣词造句。诗以寓目山河为线索,于是追求情随景生,意象谐成也就显得特别重要。3、对时空观念的完美表达。这既体现在对历史与自然的认识上,也体现在他构造时空艺术境界的表达方法上。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意义: 本诗将登临、览胜、怀古、写景、抒怀统统收摄,糅和在忧国伤时、壮志难酬的情绪内,无论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高出一般的登临览胜之作。诗人以其旷达高远与略带黯淡色彩的吟咏,使诗成为文学史上独特的凤凰咏叹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