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1届山东省日照市高三二模生物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洋葱是重要的生物学实验材料。下列关于以洋葱为材料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探究促进洋葱生根的生长素类似物最适浓度实验中无需进行对照实验B. 根据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各时期数量的比值,可以估算分生区细胞的平均细胞周期C. 观察到洋葱鳞片叶某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未发生质壁分离,表明该细胞已死亡D. 根据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或数量,可初步判断是否发生染色体变异【答案】D【解析】【分析】1、预实验是在正式实验之前,用标准物质或只用少
2、量样品进行实验,以便摸出最佳的实验条件,为正式实验打下基础。对于实验不熟悉的情况下要进行预实验。“预实验”可以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减少因设计的盲目性而造成的物力和人力浪费。2、死亡细胞的细胞膜是全透性的,所有溶于水的物质都能通过细胞膜,而活细胞的细胞膜具选择透过性,细胞能选择吸收它所需要的养料,排出代谢废物,可根据细胞膜对物质的选择透过性这一生物的特征来辨别细胞的死活。质壁分离的原因分析: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内因: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3、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制作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在染色之前先漂洗,防止酸碱中和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
3、期的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由于分裂间期时间最长,所以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大多数处于分裂间期【详解】A、探究促进洋葱生根的最适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实验的预实验中需进行空白对照,正式实验需要各实验组进行相互对照,A错误;B、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各时期细胞数量,通过计算其比值无法估算分生区细胞的平均细胞周期,只能估计各时期的时长比例,B错误;C、用显微镜观察发现洋葱鳞片叶某个外表皮细胞在蔗糖溶液中没有发生质壁分离,也可能是因为蔗糖溶液浓度过低,C错误;D、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形态或数量,可判断是否有细胞发生染色体变异,D正确。故选D。2. 铁是人体内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下图
4、表示铁被小肠吸收和转运至细胞内的过程。图中转铁蛋白(Tf)可运载Fe3+,以Tf-Fe3+结合形式进入血液。Tf-Fe3+与转铁蛋白受体(TfR)结合后进入细胞,并在囊泡的酸性环境中将Fe3+释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Fe2+顺浓度梯度通过蛋白1通道的过程属于协助扩散B. Tf与TfR结合后携带Fe3+进入细胞的过程属于胞吞C. 蛋白2和转铁蛋白(Tf)都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D. H+进入囊泡的过程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物质运输的方式:【详解】A、通过题图可知,Fe2+ 从小肠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时,是顺浓度梯度且需要载体,但不需要能量,属于协助扩散,A正确
5、;B、由题图知细胞膜上的转铁蛋白受体(TfR)具有识别作用,与 Tf-Fe识别并结合后通过胞吞进入细胞,B正确;C、转铁蛋白(TF)是血液中运载 Fe3+ 的蛋白,不在细胞膜上,C错误;D、由图可知 H 进入囊泡是通过质子泵逆浓度梯度进行的,属于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C。3. MTT检测法是检测细胞活力的一种简便又准确的方法,其原理是线粒体内的琥珀酸脱氢酶(可使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琥珀酸脱氢)可催化黄色的MTT还原为蓝紫色的物质,该物质含量的多少与细胞数量和细胞活力呈正相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参与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B. 琥珀酸脱氢酶能催化脱氢和M
6、TT还原,说明无专一性C. 可以通过MTT检测法来判断所有真核细胞活力的情况D. MTT检测法可用于检测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的增殖速率【答案】D【解析】【分析】有氧呼吸是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细胞彻底氧化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产生丙酮酸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形成二氧化碳和还原氢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的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题意分析:MTT是一种接受氢离子的染料,活细胞内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将淡黄色的MTT还原为蓝紫色的结晶,而死细胞无此功能,可见活细胞能将淡黄色的
7、MTT还原为蓝紫色的结晶,死细胞不能,【详解】A、细胞中的琥珀酸脱氢酶存在于线粒体中,可使呼吸作用的中间产物琥珀酸脱氢,即该酶的催化可导致还原氢的形成,显然该酶参与细胞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A错误;B、琥珀酸脱氢酶能催化琥珀酸脱氢,因此具有专一性,而MTT还原是在琥珀酸脱去的氢的作用下还原的,不是该酶的直接作用结果,B错误;C、活细胞内线粒体中的琥珀酸脱氢酶能将淡黄色的MTT还原为蓝紫色的结晶,而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内没有线粒体,不含琥珀酸脱氢酶,不能将淡黄色的MTT还原为蓝紫色的结晶,因此,不是所有的真核细胞都可通过MTT检测法来判断活力情况,C错误;D、题意显示,琥珀酸脱氢酶含量的多少与细胞数
8、量和细胞活力呈正相关,据此可推测MTT检测法可用于检测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的增殖速率,D正确。故选D。4. 某家族患有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研究人员通过调查得到了该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图1),然后对1、2、3、2的这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得到了不同的条带(图 2)。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乙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条带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条带代表乙病的致病基因C. 对1两对基因进行电泳分离,所得的条带应该是和D. 只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4与1基因型相同的概率是1/2【答案】B【解析】【分析】遗传系谱图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判断:
9、第一、确定是否为Y连锁遗传:若系谱图中患者全为男性,而且患者后代中男性全为患者,则为伴Y遗传病;若系谱图中,患者有男有女,则不是伴Y遗传。第二、确定图谱中遗传病是显性遗传还是隐性遗传:“无中生有”为隐性(无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患者);“有中生无”为显性(有病的双亲,所生的孩子中有正常的)。第三、确定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位于X染色体上:子女正常双亲病。父病女必病,子病母必病,伴X显性遗传。子女正常双亲病,父病女不病或者子病母不病,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双亲正常子女病,母病子必病,女病父必病,伴X隐性遗传;双亲正常子女病,母病子不病或女病父不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详解】A、3和4均不患甲病
10、,生了一个患甲病的女儿3,由此可以确定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据题意其中一种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可知乙病的致病基因位于 X染色体上,若乙病为X 染色体隐性遗传,则母病子必病,而该家系中1患病,2未患病,由此判断乙病的遗传方式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A错误;B、2不患甲病而3患甲病,因此电泳带谱中,条带代表甲病的致病基因,图中2、3和2均不患乙病,因此条带代表乙病的显性致病基因,B正确;C、由图可知,两病皆患的1的带谱含有的条带为和,1的带谱应是或,C错误;D、就甲病而言,4、1均未患甲病,但都带有隐性致病基因,为杂合子;就乙病而言,4的儿子2未患病,则4为杂合子,1的母亲2正常,则1
11、为杂合子,因此只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4与1的基因型是相同的,概率为1,D错误。故选B。5. 研究发现,如果环境中缺乏色氨酸,细菌需要自己合成;如果环境中有充足的色氨酸,细菌会减少或停止色氨酸的合成。该过程中色氨酸合成相关酶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细菌转录时,DNA-RNA杂交区域最多会有8种核苷酸B. 当环境中色氨酸缺乏时,相关基因能正常表达出细胞中合成色氨酸所需要的酶C. 当环境中色氨酸充足时,色氨酸会结合到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以阻止基因转录D. 基因表达调控对于细菌更好地适应环境、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等具有重要意义【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色氨酸
12、量低时,阻遏物无法与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结合,转录可以发生;色氨酸量高时,色氨酸与阻遏物结合后,阻遏物二聚体结合到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抑制转录的进行。【详解】A、细菌转录时,DNA-RNA杂交区域最多会有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即8种核苷酸,A正确;B、据图分析,当环境中色氨酸缺乏时,阻遏物无法与RNA聚合酶结合位点结合,基因能够正常表达,B正确;C、据图可知,当环境中色氨酸充足时,色氨酸与阻遏物二聚体结合后,阻遏物二聚体结合到RNA聚合酶结合位点以阻止基因转录,C错误;D、基因表达调控如本题可以使细菌在色氨酸充足时减少或停止色氨酸的合成,避免物质和能量的浪费,使细菌更好地适
13、应环境,D正确。故选C。6. 食虫蝙蝠可利用回声定位捕捉夜行性昆虫,某些夜行性昆虫进化出超声波听觉及相应的行为反应,防御蝙蝠的回声定位捕食,如蛾类探测到与蝙蝠距离较近时,通过改变飞行路线,或盘旋向地面俯冲等行为被动防御;也有一些夜行性昆虫探测到蝙蝠的回声定位信号后释放出强烈的超声波进行积极反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食虫蝙蝠的回声定位诱导夜行性昆虫产生了不同防御类型B. 夜行性昆虫的防御方式可能定向改变食虫蝙蝠的基因频率C. 被动防御类与积极反击类昆虫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D. 通过模拟蝙蝠的超声波诱捕某些夜行性害虫,属于机械防治【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
14、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详解】A、据题干可知,食虫蝙蝠通过回声定位对夜行性昆虫的防御类型进行了选择,但不能诱导其产生变异,A错误;B、夜行性昆虫的防御方式对食虫蝙蝠的变异起到选择作用,可能导致食虫蝙蝠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C、被动防御类与积极反击类昆虫存在生殖隔离,属于多个物种,C错误;D、模拟蝙蝠的超声波来诱捕某些夜行性害虫属于生物防治,D错误。故选B。7. 脑、肺等部位的恶性肿瘤经常会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尿量大减且高度浓缩、体内水驻留、低
15、钠血症、出现神经调节障碍现象等。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垂体合成分泌抗利尿激素的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B. 患者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对水的重吸收增强,尿量减少C. 患者体内水驻留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发低钠血症D. 患者的临床表现说明神经调节受体液调节的影响【答案】A【解析】【分析】1、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人体水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和体液调节。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渴觉中枢在大脑皮层。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激素、垂体释放。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刺激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
16、,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进入肾脏周围的血液,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属于神经调节。当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加。【详解】A、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A错误;B、人体缺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刺激下丘脑内分泌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进入肾脏周围的血液,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导致尿量减少,B正确;C、抗利尿激素能够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17、的重吸收进入肾脏周围的血液,使血量增加,血浆渗透压降低,从而引发低钠血症,C正确;D、人体水平衡的调节方式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受体液调节的影响,D正确;故选A。8. 当人体受到感染时,免疫细胞会释放促炎因子来清除病原体。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正常人体中会通过“炎症反射”以防止促炎因子的过量产生,其部分作用机理如图所示,数字表示结构(为巨噬细胞),字母表示物质。研究发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之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与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一样,受下丘脑、垂体的分级调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神经元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B. 正
18、常人体通过“炎症反射”抑制NFKB的活化C. A物质数量过多可能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之一D. 长期大剂量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减弱【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获取信息,当人体受到感染时激活了NFKB,进而促进了促炎因子基因的转录过程,巨噬细胞释放促炎因子来清除病原体。促炎因子刺激神经元,使其产生兴奋,引起“炎症反射”,释放神经递质B,抑制NFKB的活化进而抑制巨噬细胞产生过量促炎因子,是负反馈调节过程。【详解】A、图中神经元所处的内环境为组织液,A正确;B、促炎因子刺激神经元,使其产生兴奋,引起“炎症反射”,释放神经递质B,抑制NFKB的活化进而抑制巨噬
19、细胞产生过量促炎因子,B正确;C、题干信息“若促炎因子过量会导致正常组织损伤,如类风湿性关节炎”,A为特异性受体,A物质数量过多不会引起巨噬细胞释放过量促炎因子,C错误;D、题干信息“研究发现,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之一”,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是分级调节,也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若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导致患者肾上腺皮质的分泌功能减弱,D正确。故选C。9. 在短日照、短日照+赤霉素(GA3)、自然条件+脱落酸(ABA)、自然条件下分别生长的桃树植株,其休眠进程和深度各不相同(如图1所示)。已知第一颗芽萌发所需时间10d时,表明芽已进入休眠状态。图2表示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不同时期桃
20、叶芽中GA3含量/ABA含量的值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由图1可知,短日照条件下生长的桃树植株最先进入休眠状态B. 由图1可知,在短日照+GA3条件下桃树植株可能不进入休眠状态C. 分析两图可知,GA3含量/ABA含量的值较低可能会造成桃树植株进入休眠状态D. 分析两图可知,短日照可能会引起桃树植株内部脱落酸含量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第一颗芽萌发所需时间10d时,表明芽已进入休眠状态”,据图1可知,短日照条件下最先进入休眠期,其次是短日照+GA3条件下进入休眠期,而自然条件下和用ABA处理的组几乎不进入休眠期。图2表示不同处理条件下的GA3含量/ABA含量的值
21、,据图可知,只有短日照+GA3组该比值为先升后降,而其它各组均为下降。【详解】A、已知第一颗芽萌发所需时间10 d时,表明芽已进入休眠状态。由图甲可知,短日照条件下植株芽萌发所需时间最先大于10d,故最先进入休眠状态,A正确;B、在短日照GA3条件下,植株芽萌发所需时间小于10d,故桃树植株在此条件下可能不进入休眠状态,B正确;C、由图甲可知在短日照或自然条件ABA处理条件下,桃树植株易进入休眠状态,而在图2中,这两种处理条件下桃叶芽的GA3含量/ABA含量的值均较低,推测GA3含量/ABA含量的值较低可能会造成桃树植株进入休眠状态,C正确;D、在图1、图2中,短日照和自然条件ABA这两种处理
22、条件下的曲线变化趋势相似,在图1中均进入了休眠状态,在图2中GA3含量/ABA含量的值均较低,说明短日照与自然条件+ABA的效果相似,很有可能短日照引起了植物内部脱落酸含量的增加,D错误。故选D。10. 下图是甲、乙两种群的的种群数量增长模式,N表示种群数量,t表示种群增长的时间,dN/dt表示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甲、乙种群数量的增长类型分别为“J”型增长和“S”型增长B. 甲、乙种群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乙种群的环境阻力越来越大C. 甲、乙种群的年龄组成类型分别为增长型和稳定型D. 甲、乙种群在生态系统中不可能是生产者和分解者【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
23、数学模型为情境,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等知识。由图可知,甲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增大,属于“J”型增长,乙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属于“S”型增长。【详解】A、由图可知,甲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增大,属于“J”型增长,乙种群随种群数量增加,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属于“S”型增长,A正确;B、由图无法看出二者的种间关系,乙种群由于存在环境阻力而呈现“S”型增长,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环境阻力增强,B错误;C、在一定种群数量范围内,两种群增长速率都增加,其年龄组成均属于增长型,乙种群最终为稳定型,C错误;D、该图反映种群的增长方式,无法确定其代谢类
24、型和营养方式,不能确定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D错误;故选A。11. 近年来某沿海城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入海口建立了湿地公园,随着该区域生态环境的极大恢复,水质清澈、鱼虾众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鹭(大型迁徙鸟类)的数量逐渐增多,但给当地鱼虾养殖户带来新的烦恼,养殖户用塑料袋制作能动的假人来驱赶白鹭。下列有关分析合理的是( )A.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该区域白鹭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B. 养殖户利用能动的假人驱赶白鹭模拟了生物的行为信息C. 生态恢复大大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 白鹭种群数量剧增,种内斗争增强,种间竞争减弱【答案】B【解析】【分析】1、出生率、死亡率以
25、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2、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详解】A、白鹭属于大型迁徙鸟类决定一个地区白鹭种群密度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A错误;B、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信息,用塑料袋制作的假人能动,模拟了生物的行为信息,B正确;C、随着生物种类增多,生态系统
26、营养结构更复杂,但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会提高,C错误;D、在有限的食物和空间条件下,白鹭数目增多,会引起种内斗争的增强,也会引起生物种间竞争加剧,D错误。故选B。12. 下表是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甲、乙、丙、丁、戊分别代表构成该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主要种群【表中数据单位102kJ/(m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种群甲乙丙丁戊同化固定的能量16.747093066.51.674|体内贮存的能量4. 5415.8229200.4呼吸消耗的能量12.254.270146.51. 274A. 表中的丙为生产者B. 表中的种群最有可能构成 2 条食物链C. 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减少时
27、,戊的数量短期内仍能保持相对稳定D. 乙同化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会以其粪便的形式流向分解者【答案】D【解析】【分析】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丙同化固定的能量930,最多,所以丙是第一营养级,乙同化固定的能量70和丁同化固定的能量69.5基本相同,仅比丙同化固定的能量少,且两者同化固定的能量的和在丙同化固定的能量的10到20之间,应该都是第二营养级,同理,甲是第三营养级,戊是第四营养级。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形成的食物链为:丙乙甲戊和丙丁甲戊。【详解】A、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由表中的同化固定的能量数据可知丙的同化量最大,应为生产者,A 正确;B、乙和丁同化固定的能量基本
28、相同,应该都是第二营养级,所以该食物网中最可能存在两条食物链:丙乙甲戊和丙丁甲戊,B正确;C、当某种原因导致乙大量减少时,甲可通过捕食丁获得能量,戊的数量短期内仍能保持相对稳定,C正确;D、乙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乙同化的能量,D错误。故选D。13. 实践表明,普通的单克隆抗体易被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异源蛋白而被清除。为解决这一问题,科研工作者对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进行了研究,具体的操作过程如下:先用人的抗体基因取代小鼠的抗体基因,获得转基因小鼠;然后从接受抗原刺激的转基因小鼠体内获取B淋巴细胞,使这些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经过筛选之后获得杂交瘤细胞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29、. 获取转基因小鼠时,常用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小鼠受精卵B. 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时,可以利用灭活病毒进行诱导C. 对融合后获得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培养即可获得大量的单克隆抗体D. 人源性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抗原性低等特点【答案】C【解析】【分析】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详解】A、在动物转基因技术中,常采用显微注射法将目基因导入动物的受精卵,A正确
30、;B、常用灭活病毒诱导动物细胞融合,其原理是病毒表面的糖蛋白和一些酶能够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发生作用,使细胞相互凝聚,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和脂质分子重新排布,细胞膜打开,细胞发生融合,B正确;C、用特定的选择培养基培养之后,筛选得到的杂交瘤细胞需经过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多次筛选才能获得分泌单一抗体的杂交瘤细胞,C错误;D、经过转基因技术改造小鼠之后,获得的抗体是由人的抗体基因编码的,所以称为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能够有效解决鼠源性单克隆抗体被人体识别为异源蛋白的问题,即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抗原性低等特点,D正确。故选C。14. 齐民要术早有记载可用酒酿醋,具体做法为“粟米饭掸冷如人体投之(米酒
31、醅),杷搅,绵幕瓮口,每日再度搅之。”意思是将煮好的粟米饭摊开降至人体温度,与米酒醅混合,搅拌均匀,用棉纱布盖住罐口,每天重复搅拌几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粟米饭”与“米酒”的混合物可以作为酿醋的原材料B. “粟米饭掸冷如人体”避免了高温影响发酵微生物活性C. “绵幕赛口”是为了更好地让发酵微生物进行无氧发酵D. “每日再度搅之”让底层发酵更充分以增加发酵产物量【答案】C【解析】【分析】酿酒过程是利用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酿醋过程是利用醋酸杆菌进行有氧呼吸产生醋酸的过程。【详解】A、粟米饭和米酒中的酒精在醋酸菌的作用下氧化可以转化成醋酸和水,进行酿醋,A正确;B、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
32、影响微生物的发酵,“粟米饭掸令冷如人体”避免了高温影响发酵微生物的活性,B正确;C、 醋酸杆菌是需氧细菌,“绵幕瓮口 ”是为了更好地让发酵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C错误;D、“每日再度搅之”可以提供氧气,又可使营养物质与发酵微生物充分混合,让底层发酵更充分以增加发酵产物量,D正确。故选C。15. 维生素C(Vc)是人和许多动物必需的营养物质。我国微生物学家分别利用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假单孢杆菌,采用两次微生物发酵的方法,使Vc的生产步骤更加简单。下列有关利用两次微生物发酵法进行工业化生产Vc的叙述,错误的是()A. 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生产所需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假单孢杆菌B. 生产过程中可用
33、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检测单位体积的培养液中的两种活菌数目C. 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发酵设备和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以防止杂菌污染D. 可用诱变或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更加高产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假单孢杆菌菌种【答案】B【解析】【分析】1、微生物分离最常用的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2、活菌计数法通常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也是测定微生物数量常用的方法,但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3、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需要无菌技术。【详解】A、在当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菌落,故可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纯化生产
34、所需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假单孢杆菌,A正确;B、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检测细菌时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B错误;C、生产过程中为防止外来杂菌污染,以获得纯净培养物,需要对发酵设备和培养基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C正确;D、诱变育种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生物,诱发生物产生基因突变,从中选择优良变异;基因工程将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按照人意愿改造生物的性状,故可用诱变或基因工程方法培育更加高产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假单孢杆菌菌种,D正确。故选B。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35、。16. 某小组为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在t1、t2、t3温度下,分别用淀粉酶水解淀粉,保温相同时间后测定生成物的量分别为a、b、c,且bac,温度各升高相同幅度,重复上述实验,测定生成物的量分别为a、b、c,且aa,bb,cc。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 该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在t2t3之间B. 当温度为t1时,可通过提高淀粉浓度来提高酶的活性C. 当温度在t2t3之间时,随温度升高酶的活性降低D. bc是因为温度为t3时部分酶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改变【答案】AD【解析】【分析】1、大部分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温度升高后,温度会使蛋白质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酶活性降低。2、t1、t2、t3温度
36、下相同时间后测定生成物的量分别为a、b、c,且bac,说明t2在三个温度中最接近最适温度;升高相同温度后,aa,bb,说明升高温度后t1、t2酶活性上升了,t1、t2温度均低于最适温度,且t2更接近最适温度;而cc,说明升高温度后t3酶活性反倒降低了,则t3温度应高于最适温度,故最适温度在t2-t3之间。【详解】A、由分析可知,t2温度低于最适温度,且在三个温度中最接近最适温度,而t3温度高于最适温度,故最适温度在t2-t3之间,A正确;B、酶的活性受温度和pH影响,与淀粉浓度无关,B错误;C、升高温度后bb,证明在t2时升高温度,酶活性增强,C错误;D、根据分析可知,最适温度在t2-t3之间
37、,所以t3时部分酶的空间结构可能发生改变,D正确。故选AD。17. 长江十年禁渔令颁布后,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人工养殖。下图是一个生态环境改善型鱼塘物质循环流程图。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螺蛳位于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可以促进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B. 增加沉水植物的种类有利于促进其对鱼、虾、蟹粪便中有机物的吸收C. 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D. 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分布在不同水层,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食物网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
38、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详解】A、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将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等所含的有机物质转换为简单的无机物的生物,螺蛳利用的是消费者的有机废弃物,属于分解者,不属于第三营养级,A错误;B、沉水植物属于生产者,只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B错误;C、对鱼、虾、蟹的捕捞强度过大会破坏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使该生态系统的组分减少,导致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最终导致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下降,C正确;D、不同年龄段的某种草食性鱼属于同一种群,而群落的垂直结构指不同种群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垂直方向上的分层,D错误。故选C。18.
39、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自由生活的小型土壤线虫。秀丽隐杆线虫存在两种性别:雌雄同体(2n=12,性染色体组成为XX)和雄性个体(2n=11,性染色体组成为XO)。雌雄同体线虫可自体受精产生后代,雄虫存在时也可与雌雄同体线虫杂交,但雌雄同体之间不可杂交。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来调查秀丽隐杆线虫的种群密度B. 雌雄同体与雄性线虫交配,其后代的性别比例约为1:1C. 雌雄同体(XAXa)与雄性个体(XaO),混合培养,后代基因型有4种D. 雌雄同体自交产生雄性个体的原因是亲本减数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开【答案】AB【解析】【分析】题意分析,雌雄同体XX线虫可自交,不可相互交配
40、,产生后代均为雌雄同体XX;雄虫只能作父本XO,与雌雄同体XX的母本杂交,产生后代有XX和XO。【详解】A、由题干可知,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自由生活的小型土壤线虫,故其种群密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正确;B、雌雄同体XX与雄性线虫 XO交配,由于雄性个体能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精子,而雌虫只能产生一种类型的卵细胞,因此,其后代中雌雄同体XX与雄性线虫XO比例约为11,B正确;C、雌雄同体(XAXa)与雄性线虫(XaO)混合培养,会存在雌雄同体的自体受精以及雌雄同体与雄性杂交两种交配方式,其中雌雄同体(XAXa)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有XAXA、XAXa和XaXa;雌雄同体(XAXa)与
41、雄性个体(XaO)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有XAO、XaO、XAXa、XaXa,因此两者混合培养后代基因型总共有5种,C错误;D、雌雄同体自交产生雄性个体的原因可能是亲本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时,两条X染色体没有分开,进而产生了不含X染色体的配子参与受精形成的,D错误。故选AB。19. 全球首个鼻喷新冠肺炎疫苗已获准临床试验,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制成活病毒载体疫苗,模拟呼吸道病毒天然感染途径,激活局部免疫应答和全身性免疫应答,从而发挥保护作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疫苗制备过程中,对流感病毒进行改造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变B. 从接种方式来看,该疫苗的优点是
42、通过鼻喷接种,无针、无痛C. 该疫苗需侵入人体细胞中经基因表达后才能发挥作用D. 该疫苗可通过激活淋巴细胞,产生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答案】BCD【解析】【分析】分析题文描述:题述的疫苗是借助基因工程研制而成的,改造利用的原理是基因重组。疫苗属于抗原,在抗原的刺激下,机体可以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详解】A、该疫苗是在流感病毒载体上,插入新冠病毒基因片段制成的,改造利用的原理是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鼻喷疫苗都配有鼻喷装置,以鼻喷接种方式外用,是一种无针、无痛的接种方式,B正确;C、该疫苗插入的新冠病毒基因片段,需要在细胞内经表达产生蛋白质后,才能发挥作用,C正
43、确;D、该疫苗可以侵入到人体细胞中,使机体既能产生细胞免疫,又能产生体液免疫,D正确。故选BCD。20. 小鼠克隆胚胎着床后胎盘发育显著异常可能是与克隆胚胎中H3K27me3印记基因过度表达有关,H3K27me3印记基因敲除极大提高了体细胞克隆的成功率。H3K27me3印记基因敲除的实验组克隆小鼠的体重与受精卵来源的小鼠一致,而对照组克隆小鼠的体重显著高于受精卵来源的小鼠;实验组克隆小鼠的胎盘直径和重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克隆小鼠,而与受精卵来源的小鼠一致。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克隆胚胎过大可能是克隆胚胎着床后成活率低的原因B. 克隆胚胎过大的原因可能是克隆胚胎的胎盘过大C. H3K27me
44、3印记基因过度表达抑制胎盘的发育D. H3K27me3印记基因的表达产物可能影响早期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发育【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体通过无性繁殖所生成的群体或个体称为克隆,由动物体内一个细胞经过无性生殖过程进而发育形成的动物个体为克隆动物。体细胞克隆即取出一个双倍体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核的卵细胞,并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核卵重组,再植入代孕母体中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供体细胞均来自高度分化的体细胞,其种类繁多、数量无限。2、H3K27me3印记基因敲除极大提高了克隆的成功率,H3K27me3印记基因敲除的实验组克隆小鼠的体重与受精卵来源的小鼠一致,显著低于对照组克隆小鼠的体重,说明克隆胚胎过大可能
45、降低克隆胚胎着床后成活率。【详解】A、通过分析可知,克隆小鼠的体重显著高于受精卵来源的小鼠,故克隆胚胎过大可能是克隆胚胎着床后成活率低的原因,A 正确;B、实验组克隆小鼠的胎盘直径和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克隆小鼠,而与受精卵来源的小鼠一致,说明克隆胚胎过大的原因可能是克隆胚胎的胎盘过大,B 正确;C、H3K27me3 印记基因敲除的实验组,克隆小鼠的胎盘直径和重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克隆小鼠,而与受精卵来源的小鼠一致,说明 HBK27me3印记基因可促进胎盘的发育,C错误;D、H3K27me3印记基因可影响胎盘的发育,而胎盘是由滋养层细胞发育而来的,故其表达产物可能影响早期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发育,D正确。
46、故选 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21. 为研究高温条件下不同干旱水平对大豆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选取发育进程与长势基本一致的转基因大豆幼苗,在38高温条件下设置正常(CK)、中度干旱(L)和重度干旱(M)三组来进行一系列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高温干旱时间的延长,大豆叶片逐渐变黄,这主要是由大豆叶肉细胞叶绿体中_上的叶绿素含量降低引起的。(2)经测定,高温干旱条件下大豆细胞中脯氨酸等可溶性小分子物质的含量增加,其意义是_。(3)分析图中数据可知,第24d大豆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由结果可以推断,第46d大豆净光合速率下降主要是由非气孔因素导致的,依据是_。(4)请设计实验,探究导致大豆净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高温还是干旱(写出实验设计思路)_。【答案】 (1). 类囊体薄膜(基粒) (2). 提高细胞的渗透压,增强细胞的吸水能力 (3). 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含量降低 (4). 气孔导度下降,胞间CO2含量反而升高 (5). 将生长状况良好的大豆幼苗随机均分为甲、乙、丙三组,甲组在温度和湿度均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乙组在高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丙组在温度适宜、干旱条件下培养,将乙、丙两组的净光合速率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