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寒病人的护理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特征: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等。 主要的严重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是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均是传染源。病人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大。 伤寒病人在潜伏期时称为潜伏期带菌者; 排菌期限在3个月以内称为暂时性带菌者;3个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成为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通过粪口途径感染人体污染的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等传播。(三)人群易感性: 人普遍易感; 病后免疫力持久。与抗体效价无关。 伤寒与副伤寒之间无交叉免疫。(四)流行特征: 本病终年可见
2、,夏秋季节多。 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热带、亚热带多见。 散发为主,部分地区仍有爆发。 临床表现和临床类型 . 潜伏期一般为714天。 . 分为4期:初期、极期、 缓解期、 恢复期(一)初期 病程第一周。 起病缓慢,最早出现的症状为发热; 可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咳嗽等; 随病情加重,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在3-7d内高达3940oC。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二)极期 病程2-3周,常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1、发热:稽留高热,发热持续10-14d。 2、神经系统症状: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伤寒面容(无欲征)。 3.循环系统症状:相对缓脉
3、或重脉。 4、玫瑰疹:淡红色小斑丘疹,病程7-14d,压之褪色(充血性皮疹),10个以下,分批出现,多见于胸腹部,2-4天内消失。 5、消化道症状:食欲减退、腹部不适等。 6、肝脾肿大:(三)缓解期 病程第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项症状好转,但仍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四)恢复期 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并发症(一)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饮食不当、腹泻为诱因。 (二)肠穿孔,最严重的并发症。多见于病程第2-3周,多发于回肠末段(三)中毒性肝炎,40%50%,常见于病程第13周。(四)中毒性心肌炎病程23周,严重毒血症者。(五)溶血性尿毒综合
4、症:常见于病程第13周。(六)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主要由继发感染引起。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常规中性粒细胞可中性粒细胞可减少,嗜酸性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可减少粒细胞可减少或消失或消失 2细菌学检查细菌学检查 l血培养血培养 :是本病:是本病最常用最常用的确诊方法的确诊方法l骨髓培养与涂片骨髓培养与涂片l粪便培养粪便培养 l尿培养尿培养 3肥达反应肥达反应l抗体在病后抗体在病后1周左周左右出现,第右出现,第34周周阳性率最高阳性率最高 lO” 抗体出现较早,抗体出现较早,消失快;消失快;“H” 抗抗体出现迟,持续时体出现迟,持续时间长间长 诊断(一)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流行地区、季节,预防
5、接种史及与患者接触史等,有参考价值。 2、临床表现:伤寒六大主征:为诊断要点 (1)持续高热 (2)相对脉缓 (3)伤寒面容 (4)玫瑰疹 (5)肝脾肿大 (6)白细胞减少(嗜酸细胞减少或消失) 3、实验室检查:WBC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 肥达反应阳性。 确诊依据是检出伤寒沙门菌。治疗(一)一般治疗1、隔离与休息:消化道隔离,彻底消毒粪便,发热期绝对卧床休息,以免诱发肠出血、肠穿孔。2、护理与饮食:注意体温、脉搏、血压、腹部情况及大便性状变化。给予易消化、少纤维的饮食。3、对症处理: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高热者不宜药物降温; 便秘者禁用泻药;便秘者禁用泻药; 腹泻者忌
6、用鸦片制剂;腹泻者忌用鸦片制剂; 腹胀者忌用新思地明;腹胀者忌用新思地明; 少量短疗程激素。少量短疗程激素。(二)病原治疗1、喹诺酮类:首选。氧氟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体温正常后继续1014天;婴幼儿及孕妇不宜应用。2、头孢菌素: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疗程1014天;3、氯霉素:成人1.52g/天,分34次口服,退热后减半,再用1014d。注意血象变化。(三)慢性带菌者的治疗1、氧氟沙星0.3,一日两次,疗程46周;2、新诺明一次2片,一日两次,疗程13个月;3、氨苄西林36g/日+丙黄舒11.5g/日,连用46周。4、内科疗效不佳、合并胆道炎症、胆石症时可手术切除胆囊。(四)
7、并发症治疗1、肠出血:严格卧床、禁食水或少量流食;适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止血药物输血外科手术2、肠穿孔:禁食水,胃肠减压水电解质及热量抗休克腹膜炎治疗抗菌素外科手术3、中毒性心肌炎:激素(有效抗菌素应用下)营养心肌药 小剂量洋地黄类药物。伤寒的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体温过高 与伤寒杆菌感染、释放大量内源性致热原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消耗过多而营养摄入不足有关 潜在并发症:肠出血、肠穿孔护理措施(一)一般护理1、休息与活动:发热期病人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至退热后周后逐渐增加活动量。2、饮食护理:发热期间给营养丰富、清淡的流质饮食,少量多餐,多饮水;退热期间给易消化的高热量无渣或少渣、少
8、纤维素、不易产生肠胀气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恢复期病人食欲好转,可进软饭,切忌暴饮暴食或进食生冷、粗糙、不消化的食物。 (二)病情观察观察热型、生命征、面色、便秘、腹泻、腹胀观察大便颜色、性状以及有无大便隐血及腹痛、腹肌紧张等并发症表现。(三)对症护理发热期:必须卧床休息至热退后1周 随时监测体温、体温的 升降特点、降温措施擦浴时,避免腹部加压。腹胀者:给少糖低脂食物,补充钾盐。禁用新斯的明:避免诱发肠道并发症。便秘者:用开塞露或温盐水低压灌肠,忌用泻药。(四)用药护理 遵医嘱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骨骼发育,故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应慎用。 氯霉素使用时注意对其骨髓的毒性作用,监测血象变化(五)
9、并发症护理肠出血病人:迅速安置其静卧,暂禁食或给少量流质,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及止血剂,严密观察其面色、血压、脉搏、意识及便血情况。肠穿孔病人:遵医嘱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加用对肠道敏感的抗生素,监测生命体征的同时,积极手术治疗。(六)心理护理 病人多有抑郁、孤独、恐惧等心理反应。 不理解病程中需限制活动、限制饮食的意义,病人常出不配合和急躁情绪。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不良心理。健康指导病人的呕吐物、粪便及污染品应进行严格消毒;病人必须隔离治疗至体温正常后15日或每隔57日粪便培养1次,连续2次阴性后方可解除隔离;疾病知识及生活指导 密切接触者应医学观察23周; 出院后继续治疗12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工作量; 恢复期应避免粗纤维、多渣饮食; 定期复查,随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