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试题评析及学情分析:复习内容:散文知识储备散文和小说的区别:散文和小说的区别:1 1、小说主要倚靠、小说主要倚靠虚构虚构,散文主要记叙描写,散文主要记叙描写真人真事真人真事。2 2、小说的、小说的故事性更强故事性更强,散文的叙事情节则,散文的叙事情节则相对简约相对简约。 小说和叙事散文都必须有小说和叙事散文都必须有“故事故事”,而且都力求具体生动。,而且都力求具体生动。但是,小说的情节追求曲折变化,出人意料。但是,小说的情节追求曲折变化,出人意料。故事情节一般包故事情节一般包括四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会在括四个: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还会在“开端开端”前面前面加上一个加上
2、一个“序幕序幕”,在,在“结局结局”后面补充一个后面补充一个“尾声尾声”。而而叙叙事散文没有这么复杂,情节相对简单,有时情节可以是不完整事散文没有这么复杂,情节相对简单,有时情节可以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是由数个事件浓缩组合成的一篇文章;当然,散的,甚至可以是由数个事件浓缩组合成的一篇文章;当然,散文虽然取材广泛,但是其主题是集中的,正所谓文虽然取材广泛,但是其主题是集中的,正所谓“形散神聚形散神聚”。3 3、两者都可以用第一人称,指代却不同。、两者都可以用第一人称,指代却不同。 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称小说和散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称“我我”来写作,这样可以拉近读者与来写作,这样可以拉近读者与故事
3、的距离,增强真实感,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但是,故事的距离,增强真实感,也便于直接抒发情感。但是,小说中的小说中的“我我”不管有没有作者的影子,这个不管有没有作者的影子,这个“我我”都不能当作作者本人都不能当作作者本人。如。如鲁迅小说故乡中的鲁迅小说故乡中的“我我”就不是鲁迅,而是叙述主人公,是小说就不是鲁迅,而是叙述主人公,是小说的人物形象之一,是故事的见证者。的人物形象之一,是故事的见证者。而散文中的而散文中的“我我”必须完全是作必须完全是作者本人,通过者本人,通过“我我”的经历见闻,客观叙事,主观抒情的经历见闻,客观叙事,主观抒情。4 4、散文和小说对主题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散文和小说对
4、主题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景,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和景,其中的其中的,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的一种的一种文体文体。所以,小说和散文都以表现主题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所以,小说和散文都以表现主题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深入挖掘深入挖掘感悟感悟读懂散文的基本方法: 1、找散文的要素。阅读叙事性散文,必须掌握记叙的要素,即
5、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演变性质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可以说,对人物、事件理解得越深,对文章中心思想就挖掘得越透,概括得越准。 2、理清散文的顺序。叙事散文以叙述和描写为基本表达方式,阅读时,应注意研究记叙的顺序(顺叙、插叙、倒叙),研究文章怎样过渡和照应,如何开头和结尾,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3、抓住散文的线索。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线索的作用在于联系事件和场面,贯串情节。一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是由章的中心决定的。 4、品味散文的情感。抒情散文着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字里行间。 5、分析散文的哲理。就是挖掘作品中所蕴含
6、的哲理。散文的抒情,总是在叙事、咏物的基础上进行,常说的见物思情就是这个道理。散文的命题方向(1 1)命题角度:)命题角度:1 1、词语:词语理解、词语与句段的关系、标题作用等、词语:词语理解、词语与句段的关系、标题作用等2 2、句子:文中句子的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解读、句子:文中句子的理解,评价性语句的解读3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4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5 5、表达技巧:分析文段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分析文段表达技巧6 6、探究:主题探究、问题探究、探究:主题探究、问题探究(2 2)阅读散文关注点阅读散文
7、关注点: 1 1、文章脉络(思路)文章脉络(思路) 2 2、作者情感指向作者情感指向(3 3)解题原则:)解题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一、作用题:1、标题作用题:(1)线索作用。(2)突出叙述的对象(人、物) (3)点明主题、承载作者情感。(4)象征意味、寓意。(5)技巧(主要是修辞手法) (6)吸引读者(激发读者兴趣)。各类题型解题思路2、人称作用题: 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有亲切感;可以把文中的人物、事件写得好像是“我”的亲身经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便于直接表达“我”内心的喜怒哀乐,亲切自然。 第二人称:呼告式抒情更强烈,更感人,
8、便于对话或感情交流;抒情自由灵活,亲切自然;其实是“我”在向“(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则是读者)”的叙述与倾谈。这种人称的作用有三: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便于作者的感情抒发;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的文章的使用。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作者以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作客观的叙述,便于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内容。(1)内容上: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2)主旨上: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如比喻、象征等)、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3)结构上:(可考虑常见的表
9、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等)a.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b.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c.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d.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X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3、语句作用题: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
10、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对全文的作用;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二、语句理解题1、关注提问模式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简析该句的内容。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答题思路:手法及手法分析(先找修辞再找其他)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或抓关键词)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
11、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说明主旨或情感语言特色三、鉴赏表达特色题1、熟悉常用语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记叙,叙述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表现手法: 衬托:突出事物特点,强化思想感情,形象分明,主次分明 托物言志(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使表达更加含蓄,有意在言外之妙,而且能使文章内涵丰富,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富有哲理,给人以启迪。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中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白描:
12、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对比:特点鲜明,反差强烈 欲扬先抑:在行文的反差中,突出事物,突出特点;强调语意,行文跌宕,曲折含蓄 渲染:营造氛围,情景相生,深化主题 象征:形象含蓄,寓意深远,引发联想,感染力强 反讽: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更鲜明地表达主题 反复:强调作用和情感,有气势,感染力强 类比:以浅寓深,以此类彼,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排比、反问(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起强化作用)、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借代、反复
13、(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抒情写景,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划段分层。)语言特色:从语言风格看,含蓄与明快、文雅与通俗、生动与朴实、富丽与素淡、简洁与繁复等。语言精炼、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2、艺术技巧作用答题样式:技巧本身作用文本内容(写几点,一般看分值)运用了手法,生动传神表达了,突出(渲染),刻画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态度、感情或者揭示了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千年丝路归去来课堂练习: 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地,剔透的天没有任何白云,蓝瓦瓦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地也是尽力地延展,在尽头迫不得已而与天交于一线。这无垠的沙地与戈壁本没有路,一个脚印踏过,来一阵风,便什么也不再
14、留下。 这样的一方天地,一直在沉睡。终于,公元前138年,等来了一位27岁的年轻人,他与和他年纪相仿的君主“一拍即合”,为了击退匈奴,决心打通西域。这位正值盛年的侍从官,从汉武帝刘彻的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再拜君主,一表心系朝廷的忠心,二表定当竭力完成任务的决心。前路漫漫,这位名叫张骞的侍从官,带领着身后的100多名随行人员,转身骑上骏马,面向西域进发。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 马匹走在沙丘上,四周悄无声息。久居长安城,从未见过如此阔大的景致,他惊叹于大自然的壮美,心底同时也有些寒意,漠漠平沙有一种令人畏惧的肃穆。天似穹庐,笼盖四方沙地。人与马被晚霞映得通红,犹如披着一件神圣的袈裟。
15、 张骞用一生丈量出一条蜿蜒的路,这条路将时间与空间融为一体。再大的风也抵挡不住历史的进程,丝绸之路应运而生,长安和罗马,形形色色的人一队又一队,带有中亚的骏马、印度的医药、西亚的金银器、美洲的棉花和番薯在这贫瘠的地上留下了文明的印记。 张骞来过后,这里便设有玉石障,五代是天门关,明代又称嘉峪关。站在关上,天地尽是金黄,城楼的砖与戈壁沙漠连在一起,分不清彼此,仿佛这嘉峪关是大自然一手造就的。古老的风,似从城墙上吹起,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 一阶阶走下千古关隘,觉得这已经被风干的历史,此刻却都活了起来。我能听到,驼铃声、熙攘的人声和着羌笛和胡笳,点缀着这条路,与自然浑为一体。随着人群来到关隘里的一
16、个小楼之前,这座红色木制的关帝庙,与这个土黄色的世界格格不入。敦煌这一带本该是佛教盛行之地,那莫高窟、榆林窟,吸引了一代代工匠前来修葺,也吸引了中外虔诚的信徒来此拜谒。 可偏偏,为什么在这丝路之上,出现了这样一座庙?殿内供奉着关公,手持青龙偃月刀,赤面长髯,带着一种与莫高窟瑰丽色调完全不同的美感。这座庙告诉后人,古代在这里戍守边关的人是山西人。因为关帝来自山西运城。 运城与嘉峪关,家乡与边邑,1600多公里,唯有信仰能跨越这段距离。这样的信仰,又在有形的丝绸古路之上架设起一条无形的精神之路。人们虽然殊途,但最终会同归于内心深处的那份安宁。这份安宁,可以抵抗走在大漠中深深的不安感。丝路古道,将急
17、切的军令和温暖的家书,由内地传向边疆或者从边疆传回内地。 我开始想象古时戍守边关人的生活:扎营、练兵、打仗,闲暇时注视着远方若有若无的地平线和家乡的方向。“无事则耕,有事则战”,在那个闭塞的地方,唯一的乐趣可能就是闲暇时去戏台子转一转吧,听听边塞的曲艺,那铿铿的撼动天地的锣鼓声中,或许可以听到秦腔,运城离着陕西很近,所以秦腔也能被认作是乡音了。听到了,心中又不禁翻腾起不尽的乡思。一台戏终了,还可以在戏台周围打听打听各路的讯息,运气好,会收到家人的口信。 1516年,这明代的重要隘口被满速儿汗攻破,大西洋上船只的黑烟也渐渐代替了丝路上的驼铃。清朝末年,这座要塞被荒废,众人东迁,官道与民道一同成为
18、了百姓的弃子。一百年后,一把火也将那座古物烧成断壁残垣。这段历史画上了句号。中原的史官把卷帙一片片翻过,此处的西风裹着沙,也一层一层地将这条昔日繁华的古道淹没。 此后,中原大地一如这沉默的古道一般,强盛不再,自信不再,被列强践踏,被帝国瓜分。 时间转到今日,我来到此地,又是喧闹的景致了,游客熙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同时复兴和崛起的,还有整个民族。 (有删改)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B.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
19、来回穿梭,连缀出一幅幅壮丽的关外图景。C.第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描绘得庄严又神圣。D.第段中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渲染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2、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6分)3、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6分)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开头用雄浑的笔调描绘出戈壁滩苍茫的景色和恶劣的环境,也从侧面表现出开辟丝绸之路的艰辛和伟大。B.作者游览嘉峪关,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20、任笔端在现实与想象间来回穿梭,连缀出一幅幅壮丽的关外图景。C.第段运用比喻的手法和诗意的语言,把张骞出使西域这一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事件描绘得庄严又神圣。D.第段中描写了古时戍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渲染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和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答案】:D项,“极力渲染将士们有家不能回的哀怨之情”错误,该信息属于无中生有,从文中来看,作者描写古时成守边关者孤独单调的生活目的是渲染将士们的思乡之情,突出开辟丝绸之路的重大意义。与前文形成对比,前文作者写了丝绸之路的衰落,本段写丝绸之路的复兴;照应标题,“这样一条用丝绸点缀的路已然复活”照应标题中的“千年丝路”的“去”和“来”;深化主题,一带一路的建设象征着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如今中华民族开始崛起,中国已经踏上复兴之路。2 2. 文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一段有什么有什么作用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请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析。3. 文中对张骞出使西域这一事件评价极高,说“这一转身,便是一个新纪元的序曲”,结合全文阐述你的理解。(1)这句话的内涵是张骞从汉廷转身出使西域,是汉朝击退匈奴,开辟强盛王朝的新纪元的开端。(2)将张骞出使西域比喻为“新纪元的序曲”,形象的揭示了他开辟丝绸之路,这一壮举深远的历史意义。(3)表达了作者对开辟丝绸之路,促进汉文化与沿途民族文化的碰撞,加强中西方文明交流的赞颂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