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与问题设计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与问题设计2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浅读(一)浅读【例一】 人教版有一篇课文题为“绿色蝈蝈”,节选自法布尔的昆虫记。一位老师执教这一课时,对文中的一些语句作了改动,让学生比较课文原句与教师改动过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A.有时我甚至看见蝈蝈追蝉,而蝉吓得飞掉了。B.有时我甚至看见蝈蝈非常勇敢的纵身追蝉,而蝉则惊惶失措的飞起逃窜。A.蝈蝈要是叫得更响亮一点,就更好听了。B.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在我国北方,人们却让蝉篡夺了你的名声。(其中的B句都为课文中的原句。)比较得出的“结
2、论”“本文语言传神、修辞恰切”。3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浅读(一)浅读【例二】 近几年来,在语文课堂中,大量涌现这样的教学环节:在“整体感知”了文章之后,老师要求:请同学们选择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好在哪里。 在接下来的交流过程中,学生逐一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则充分肯定学生的看法。 4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浅读(一)浅读【例三】 还有些课上只重“整体阅读”,忽视“文本细读”,忽略文本丰富的内涵,忽略见精神的细微处,忽略一词一句的咀嚼品味。 比如读乡愁,光知道诗人怀念故乡,怀念亲人,盼望祖国统一,没有去细细研读“邮票”、“船票”、“坟墓”、
3、“海峡”这一些意象所包含的深情内涵和深痛体验。 读戴望舒的雨巷,了解了诗歌留给人的“凄清”、“迷惘”、“寂寥”等印象,没有进一步研讨“油纸伞”、“丁香”等意象的时代特点和个性气质,明白诗作所创设的意境美美在何处。 这些都是浅读文本的表现。5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浅读(一)浅读【例四】 人教版有一篇课文杨修之死,一位老师教这篇课文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概括文中写到的几个事件来把握曹操的性格特征:奸诈、虚伪。为了引导学生认可这样的归纳,还会特别提起曹操借机杀了杨修却假惺惺地厚葬杨修这一细节。不料,有一个学生对曹操“虚伪”的结论提出质疑。执教老师没有回避这个问题,而是跟学生
4、一起细读文本,并展开讨论。他们发现:课文结尾处写到曹操在兵败并险遭丧生后,“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说明厚葬杨修时曹操确实已悔恨当初误解了杨修的告诫以致有今天惨败的结果;而且厚葬杨修也应该是曹操真心所为, “随将修尸收回”说明曹操原本不想安葬杨修,一个“方忆”,一个“随”,写出了曹操的怒与悔,可见“厚葬”并非全是“虚伪“。可见在本文中曹操的性格是多侧面的。 6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二)漏读(二)漏读【例一】苏教版七年级上册有一篇写伽利略生平的课文斜塔上的实验。这篇文章,为了突出近代实验科学创始人伽利略的“实验”精神,起笔起笔便对他发现自然的节奏原则并用实验证明
5、之的经过展开了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伽利略善于发现和思考问题,并善于用实验来检验发现的创新精神,这部分约占全文四分之一篇幅;接下去接下去的四分之三的内容,转入快节奏的叙写,先后记叙了先后记叙了伽利略孩童时代、学生时代、工作期间的科学研究情况,最后写最后写伽利略用实验验证自由落体定律的经过,以此来表现贯穿伽利略一生的可贵的实验精神。 事实上,本文的行文构思之妙不止于此,请看下面从文中摘出的四个句子:“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伽利略不停地搞实验。“空闲时,他用自制的仪器进行实空闲时,他用自制的仪器进行实验。验。”“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教学之余,伽利略更忙于实验。”“伽利略用实验证明了他伽利略用
6、实验证明了他的理论。的理论。”这几个句子过渡穿插于伽利略孩童时代、学生时代、工作期间、斜塔上实验的叙写中,从这几个句子,我们还可以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倾向竭力表现和赞美的是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实验精神实验精神。7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二)漏读(二)漏读【例二】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
7、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8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二)漏读(二)漏读【例三】教散步一课,品读课文的第三小节,我们常带着学生推究“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的“熬”字的好处,但却很可能会忽略了对“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
8、太迟了”的体味。这两个“太迟”其实是很好的语言敏感训练点,因为它较为沉稳含蕴,不像“熬”字来得直白与显豁。“太迟”的反复,含蕴着作者的焦虑、担忧和期盼,他在为母亲默默的祈祷。这两个“太迟”是学生甚至老师在审读中容易遗漏的语言精华。9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三)误读(三)误读【例一】比如行道树一课的教学,学生粗粗一读,感知和理解尚停留在很浅的层面,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发问:“读了本文,你想到了什么?不要紧,想到什么都可以。”于是答案果真“丰富多彩”: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还算差强人意,说“要增强环保意识” 就近乎说笑了 10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
9、(三)误读(三)误读【例二】有的教师教学绿色蝈蝈,让学生收集和阅读了大量有关蝈蝈习性的资料,然而,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学习课文生动的说明语言和体会法布尔的科学精神。【例三】有的教师教学苏州园林,引入大量苏州园林的照片,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欣赏和讨论园林艺术的魅力,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学习有一个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筛选信息。 11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四)不读(四)不读【例一】 一位老师教学冰心的纸船,这是在一节规模较大的公开课。 这节课上,许多同学都哭了。为什么呢?因为有将近三十分钟的时间,同学们都在围绕老师提出的一个话题动情的诉说着。这个话题是
10、:“同学们,你们爱你们的妈妈吗?你们的妈妈爱你吗?让我们一起来说说妈妈关爱我们的故事吧。” 亲情,可能是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了,不要说这些纯真无邪的孩子,就是老于世故的成年人也必然会为之动情,要不然像艺术人生这样的访谈节目,又怎么会屡屡用亲情这一“武器”把嘉宾和观众招惹得热泪盈眶呢?不出所料,学生的发言都很感人,甚至听课老师中也有人在偷偷抹眼泪。12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一、文本解读常见问题:(四)不读(四)不读【例二】 在教学三峡时,引入三峡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直观形象的感受,但这些资料的介入如果过多、过“细”,则至少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利用文本培养
11、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像力)无法很好的达成。有些教师执教此课时,将所谓“重岩叠嶂”、“素湍绿潭”、“悬泉瀑布”、绝壁“怪柏”等等的画面一一呈现给学生,学生对文本语句的含义不需多加揣摩就能够“尽收眼底”、“了然于胸”,文本便在不知不觉中被撇到了一边。13二、问题设计二、问题设计(一)问题由谁提出?(一)问题由谁提出? 教师要发挥好教育和引领的作用。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语文课堂研究的中心问题就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这样的学习才是他们自己的学习。其次,学生不是天生就会抓住学习重点、天生就会提问题的,老师要通过自己的智慧点拨和长期引导,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能力。 不管问题由老师提出还
12、是由学生提出,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问题来自文本,来自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需要。 14二、问题设计二、问题设计(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1、意图要明确。、意图要明确。15二、问题设计二、问题设计(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1、意图要明确。、意图要明确。【例一】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阅读起点。了解学生的阅读起点。 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一位老师教学此文时,没有急于让学生读课文,而是先了解学生对居里夫人的认识有多少: 师:“听说过玛丽居里这个名字的同学请举手。”全班同学都举起了手。 师:“曾经驻足于居里夫人画像前的同学请举手。”大部分同学举了手。
13、师:“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居里夫人吗?”生1:“她发现了元素镭。”生2:“她获得过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 师:“很好。还有吗?”生摇头。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接下来就没有让学生直接去读课文,而是以“走近、认识居里夫人”为主题,用一个课时让学生先阅读教科书配套读本中的三篇文章:爱因斯坦的悼念玛丽居里、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之女)的居里夫人传(节选)和梁衡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让他们透过“科学巨人”(爱因斯坦)、“女儿”(艾芙居里)和“现代作家”(梁衡)的不同视角去感受和熟知居里夫人其人。在此基础上,再用一课时研读课文我的信念。16二、问题设计二、问题设计(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1、意图要
14、明确。、意图要明确。【例二】设计意图:构建文本图式与学生心理图式间的通道。构建文本图式与学生心理图式间的通道。 这是唐江澎老师数年前执教生命的意义时的一个片段。 起初,唐老师让学生朗读保尔的那段著名的“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学生读不出感情。在这种情况下,朗诵水平极高的唐老师并没有急于范读或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技术层面”的指导,而是这样做的:他先介绍了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他先介绍了俄国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段话:“只有死亡的事实才能提出生命的意义问题。这个世界上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只是因为有死亡。假如在我们的世界里没有死亡,那么生命就会丧失意义。”此时,学生沉寂。17二、问题设
15、计二、问题设计(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1、意图要明确。、意图要明确。【例二】设计意图:构建文本图式与学生心理图式间的通道。构建文本图式与学生心理图式间的通道。接着唐老师讲述了一段故事: 1999年10月3日,本该愉快的假日里,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在高高的缆车放飞他们的欢笑,欣赏着被枫叶染红的峡谷美景。就在这时,缆车突然间离开了缆索,急速的坠落。十几条鲜活的生命一瞬间就要消失了。就在缆车坠地的那一瞬间,父母用双手奋力托起了年仅2岁的孩子。父母双双遇难了,而他们却用双手托起了孩子的重生。这个孩子叫潘子浩。 老师动情的说到这里,教室里响起了韩红根据这一事件创作的歌曲天亮了,同时屏幕
16、上显示歌词:就是那个秋天/再也见不到爸爸的脸/他用他的双肩/托起我重生的起点/ 听歌曲时,许多人在啜泣。以下是师生在音乐声中的一段对话: 师: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这是个近乎残酷的换位体验,假如你是潘子浩,在父母为你托起了这第二次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生命后,你对生命是否有更深刻的理解?生:我,我(泣不成声)师:(示意坐下。问另一学生)你是潘子浩。请你以你是潘子浩。请你以“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为开头,说说人生目为开头,说说人生目标与生活方式。标与生活方式。生:(满含热泪)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好好珍
17、惜自己,生命太宝贵了,我不能随便对待它,要好好活着,做出一番事业。有朝一日,在我走进天国的时候,父母会对我说:“孩子,你是有出息的。”师:(片刻的沉寂后,缓缓的)太感人了。这时候我们再来读一读保尔关于生命思考的那一段,是否会有更深刻的感悟?请你再来读一读吧。 学生开始投入的朗读:人,最宝贵的是生命18二、问题设计二、问题设计(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1、意图要明确。、意图要明确。【例三】设计意图:引导整体把握文本。引导整体把握文本。 宁鸿彬老师教学皇帝的新装,有两个经典的例子:一是让学生以“一个的皇帝”的句式给课文加一个副标题;一是用一个动词概括这个童话故事的情节。19二、问
18、题设计二、问题设计(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1、意图要明确。、意图要明确。【例四】【例五】设计意图:引导对文本的深度把握。引导对文本的深度把握。【例四】 读胡适的我的母亲中“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句,不能因其语言平淡而一眼带过,而要让学生思考“母亲究竟怒不怒”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文本中读到答案:母亲对败家子大儿子不是不怒,她因大儿子是长子不便怒,又因自己是后妈不好怒,还因过年了不能怒,只好装作没事一样容忍大哥的行为。这样更可以看出母亲事事“容忍”、“气量大”的好品性。 这是对平淡语言的深度把握。语言敏感力的培养就要从语言审读的实践中来。20(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
19、的问题? 2、指向要清晰。、指向要清晰。【例一】【例一】 有位老师教学紫藤萝瀑布,让学生写紫藤萝的“花语”。应该说,这个创意是不错的。但是,大多数学生对于什么是“花语”并不清楚,对于如何写“花语”以及什么样的“花语”才算写得好根本不得要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有到位的指导。可惜,这位老师没有进一步明确要求,学生只能想怎么写怎么写了,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例二】【例二】 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写到过一个他自己的教学案例: 黄老师教学黔之驴,为了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设计了一个创造性翻译课文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以老虎或驴的口吻向小老虎或小驴说一说当年的这个故事。老师的意图很明确,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
20、意,学生或者“戏说”,或者说得像科幻,像武打小说。黄老师意识到,问题出在训练的指向不够清晰。后来再次教学这一课,补充了两条具体要求:(1)立足课文,合理想像;(2)要有一个中心,即讲这个故事是为了让小老虎或小驴懂得一个什么道理。21(二)提出怎样的问题? 3、难度要适宜。22(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 4、时机要恰当。、时机要恰当。“问题先行”的问题:(1)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受到挫伤。 教材所选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这些文章很适宜学生朗读和学习。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主动读书的欲望是很强烈的。因为他们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渴望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好奇好学常
21、常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助推剂。在朗读(默读)之前,教师一定要他们带着问题读书,无疑包含着对主动读书者的不信任在内。这种隐性的心理压力会使学生“我要读”的积极性转变为“要我读”的惰性和附和性。这样的读书无疑冲淡了学生主体追求和情感融人的氛围。23(2)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兴致勃勃的情绪受到抑制。 学生原本跃跃欲试,兴致盎然,他们很想通过朗读,特别是通过集体朗读情感场的渲染来获得体验与满足,在获取的过程中,完成初步的审美欣赏活动和想象体验活动。这种审美欣赏和想象体验又必须伴随着活跃的心智活动和兴奋的情绪来进行。而在读书前出示问题,让学生原本感性的情绪一下子堕入理性的思索中,逼迫学生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
22、探索能合教师标准答案的要素。这兜头的一瓢冷水很容易浇灭学生心头已燃烧的情感火焰和深入文本体验的兴趣,一旦这种情绪压抑已形成,再要学生去品味、去感悟就很困难了,因为这时学生已俨然成了评判者,成了探索者,已不再是文本中的“我”了。 (3)带着问题读书使学生多元解读的读书方式受到破坏。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其他体裁文本的阅读不大一样,作者隐藏在文本中的观念和思想,融化在文本中的情绪和褒贬,很难有清晰的界限与确切的界定。而读者在阅读时对文本的解读,也常常会呈现多元性、多义性。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就应该允许、鼓励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取向。而带着问题读书却刚好相反,问题就像两条栏杆一样,赶着大家朝一个方向走去,
23、于是本应有的多向思索和个性化的情感投入都变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多元解读成了一句空话,成了一种装饰。24 鉴于以上思考,我觉得要改变这种做法,必须将“问题先行”变为“问题滞后”。指导学生读书,带领大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不是不要有问题,而是问题呈现的时间、方式要作因“时”因“地”制宜的调整。这种结构上的细小变化,可能会收到点石成金的效果。我们不妨可以作这样的设想: (1)问题由学生提出,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形成提问个性化、)问题由学生提出,老师引导学生一起解决,形成提问个性化、解决多元化的读书形式解决多元化的读书形式。(2)问题应在充分读文后提出。只有这样,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才是)问题应
24、在充分读文后提出。只有这样,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才是感动以后的问题,是思考以后的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虚假的问感动以后的问题,是思考以后的问题,是真问题,而不是虚假的问题。题。(3)教师所提问题应在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后提出,这时的质疑才)教师所提问题应在学生有充分的准备后提出,这时的质疑才是触及思维深处的有效质疑、有益质疑。是触及思维深处的有效质疑、有益质疑。25(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 5、要切合文本特点。、要切合文本特点。【例一】 比如阅读天净沙秋思,第一步第一步先激发学生边读边在心中想象、勾勒作品中的画面,并在反复的品读中使这画面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整、越来越鲜明:深秋的黄
25、昏,风尘仆仆的游子,独骑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独行。他走过枯藤老树,走过小桥人家,昏鸦归巢,炊烟袅袅,迎接他的却是又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第二步第二步再激发学生交流自己想象的画面,以及这画面给予自己的感受,交流中受到同学的启发,再及时补充自己的想象和感受,在反复的“想象交流进一步想象”中体会作品传达出的浓重的思乡之情。第三步第三步是有感情的诵读,鼓励学生把自己对作品的“心领神会”体现在对课文朗读感情的准确把握上。 26(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 5、要切合文本特点。、要切合文本特点。【例二】【例二】 一位老师教学魏巍的我的老师,让学生模仿“感动中国”的颁奖词,
26、给蔡芸芝先生写一段颁奖词。【例三】 黄厚江老师教学神奇的激光(高中试验版教材): 很多老师觉得神奇的激光这篇课文篇幅太长,又是说明 文,花时太多,没有内容可教;花时太少,又没办法完成教学。黄老师认为,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是引用大量的神话故事进行形象化的说明。于是,他给学生布置了两个任务:首先,读课文,写一段不超过30个字的话介绍激光;然后,再读课文,写一段不超过300个字的话介绍激光。在此基础上讨论:为什么30个字就可以介绍、300个字就可以介绍,作者要写几千个字呢?被删除的是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应该写30个字、300个字、3000个字?27(二)提出怎样的问题
27、?(二)提出怎样的问题? 6、不妨让学生写一写。、不妨让学生写一写。(1)“写写”在文本空白处。在文本空白处。 教学望江南,一位老师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在诗歌的空白处尽情想象,以“你是一个你是一个 的女子的女子”为开头写一段话。以下是部分学生写下的文字以下是部分学生写下的文字: *你是一个忧伤的女子。望断了江楼,望不尽你绵绵长长的思念。去尽了江水,去不完你凄凄嘤嘤的呼喊。回来吧,你大声地喊,回来吧,你不住地叫。尽那千帆已过,人也憔。你仍屹高楼静静地描。任那帆也去,雨也过,轻轻长长,逝在不尽江流处。 (谭晋怡) *你是一个痴情的女子。你特意一大早起身,打扮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来到江边楼台上。
28、你静静地独倚在楼台旁,双眼向远方眺望,憧憬着与他相会的那一刻。回想起当年你与他的海誓山盟,嘴角便会浮现出一丝微笑。你与他的誓言依旧在耳边回荡:山无棱,天地合,才敢与君绝。可是眼前一只只船帆都已过往,却仍不见他,心中的惆怅油然而生。但你依然坚信,只要在此等下去,他总会出现的。一抹残阳映红了半边天空,你的希望也正像这抹残阳一样慢慢下沉。江水悠悠,犹如心中哭泣的泪。当最后一点红跳入无尽的江水中时,你的心也在那一刻被泪水淹没。 (沈蓉)28 *你是一个执著的女子。当太阳刚在地平线上露出浅浅的一钩儿时,你的身影便早已镶嵌在这淡淡的黎明,一双晶亮的眸子充满了期盼,眉宇间那淡淡的忧愁,令这水也不禁为你动情。
29、白帆片片滑过,滑破了你满心的希望,直至夕阳西斜,残阳如血之时,你的身影仍定格在望江楼上。太阳的余辉脉脉地照着你,一江碧水也因你而悠悠不舍离去,当一切都沉入昨夜一般的沉寂。你柔肠寸断,一颗泪珠滑下,那是你绝望的泪水。可今日清晨,我仍看见一个执著的身影,独倚望江楼,望眼欲穿,肠断白蘋洲。 (汤洁) 学生写出来的文字,完全立足于诗词语言传递出来的画面感和情愫美。相比仅从品读层面来口头回答,如“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是从哪里读到的?”这样的鉴赏,应该更具有一种完整的诗意美。29(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 6、不妨让学生写一写。、不妨让学生写一写。(2)“写写”在语言经典处。在语言经典
30、处。 纸船 这首诗的最高潮之处应当说是结尾段,其中“倘若倘若不要不要这是这是”句式将诗人对母亲的爱和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哀怨动人。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深入品读诗歌后,要求学生用这一句式写用这一句式写一段话,表达对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的情感一段话,表达对自己所爱的人或事物的情感。 学生写道:学生写道: *奶奶,倘若你在梦里看见一束艳丽的玫瑰,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爱你的孙女为你种下的幸福之梦,是在祈祷你永远幸福。(周预立) *聋人小朋友,倘若你在梦中听见一首美妙的曲子,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关爱你的朋友为你唤醒的生命之歌,是在告诉你心中要永远荡漾着生命的音符与坚强。(张祥) *老师,倘若你在梦中
31、看见无数的鲜花,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悉心哺育的学生给你的一点心意,含辛茹苦,只是千丝万缕中一点微薄的感谢之情。(王雨菲) *朋友,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在空中飘荡的风筝,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和你共同走过风雨的人为你放飞理想,是在告诉你要永远坚持下去,不要低头。(刘金程)30(二)提出怎样的问题?(二)提出怎样的问题? 6、不妨让学生写一写。、不妨让学生写一写。(3) “写写”在学生动情处。在学生动情处。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对母爱的赞歌。在一位老师的课堂上,师生体味着母亲的悲苦,深深地被文中母亲的无私、坚忍所感动。为进一步引导学生沉入文本,升华情感,当读到文章最后一段时,这位老师作
32、了如下设计:又是秋天了,黄色、白色、紫红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泼泼洒洒又是秋天了,黄色、白色、紫红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泼泼洒洒地开着。此时,在花丛中,仿佛出现了母亲的身影,母亲会是什么样地开着。此时,在花丛中,仿佛出现了母亲的身影,母亲会是什么样的呢?假如母亲看见妹妹和我一起在看菊花,她又会说些什么,做些的呢?假如母亲看见妹妹和我一起在看菊花,她又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一写。什么呢?请拿起笔写一写。31学生写道:学生写道:(1)母亲站在盛开的菊花丛中,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开了笑容。我从来没有看见过母亲这么开心过!她慢慢向我和妹妹走来,颤抖地说:“孩子,菊花好看吗?不要想念我,我时时刻刻都会陪在你
33、们身边”我和妹妹眼中噙满泪花,不住地点着头。此时,母爱的光辉萦绕在我们的周围。 (张想)(2)母亲笑了,那灿烂的笑容,我也是第一次看见。她苍白的面庞上露出了幸福的神色,她说:“孩子们,脚下的路还很长,你俩在一起要踏踏实实地走,好好地活,我会永远守护在你们身边。”母亲的背影渐渐远去,但她却永远活在我与妹妹心中。晚风吹过,我心中也荡起阵阵碧波 (吴韬) 当学生沉浸于文本之中,情感体验处于最丰润最动情的时刻,这时,“静静的写”或许远比“热闹的说”更契合当时的氛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能拥有一双慧眼,把握写的契机,同时留足时间,应该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32(三)问题的解决要有质量。(三)问题的解
34、决要有质量。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课文很短,只寥寥数语,亦没有过于艰涩的字词,有些老师教学此文显得过于潦草,只让学生读读译译而已。其实,这篇课文看似短小浅显,却蕴涵着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对于谢太傅“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提问,谢朗的回答是“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那么,这两个比喻究竟哪个更好呢?33p 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p 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写在最后34谢谢大家荣幸这一路,与你同行ItS An Honor To Walk With You All The Way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