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2绪论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神第三节 藏 象第四节 经 络第五节 病 因第六节 病 机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整体观念人体是个有机整体生理病理诊治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生理病理疾病防治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生理病理疾病防治4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病,证,症的基本概念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5概念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含义: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 方属性的概括方属性的概括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初期含义: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为阴 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阴阳学说:宇宙间一切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
2、的 两个方面两个方面6概念事物阴阳属性的事物阴阳属性的两类特定的相反两类特定的相反趋向趋向明亮、温热、活动、兴奋、明亮、温热、活动、兴奋、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向上、向外、扩散、开放等晦暗、沉静、抑制、向下、晦暗、沉静、抑制、向下、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寒凉、向内、凝聚、闭合等素问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离合论:“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素问素问. .金匮真言论金匮真言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中有
3、阴”。阴阳属性阴阳属性7概念阴阳属性的特性阴阳属性的特性1.阴阳的相关性2.阴阳的相对性3.阴阳的普遍性8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1.阴阳的对立制约阴阳的对立制约类经附翼类经附翼. .医易医易:“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2.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素问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也。” 93. 3. 阴阳的消长阴阳的消长4.4.阴阳转化阴阳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此长彼消此长彼消热盛伤阴,寒盛伤阳热盛伤阴,
4、寒盛伤阳此消彼长此消彼长阴虚火旺,阳虚阴盛阴虚火旺,阳虚阴盛此长彼长此长彼长此消彼消此消彼消补气生血,补血养气补气生血,补血养气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气虚引起血虚,血虚引起气虚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01.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阳阳 表表 上上 左左 外外侧侧腰腰背背 背背胸胸 六六腑腑 心心肺肺 手手足足三三阳阳经经 阴阴 内内下下右右内内侧侧胸胸腹腹腰腰腹腹五五脏脏肝肝脾脾肾肾手手足足三三阴阴经经112. 2. 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物质与功能的矛盾运动 阳气(阳)阳气(阳)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 阴精(阴)阴精(阴)功
5、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升、出(阳)升、出(阳) 降、入(阴)降、入(阴)常态常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平衡;病态阴阳失衡阴阳失衡123. 3.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阳偏胜阳偏胜阴偏胜阴偏胜阳偏衰阳偏衰阴偏衰阴偏衰13调调整整阴阴阳阳阴盛阴盛阴阳阴阳偏盛偏盛实证实证实寒证实寒证 寒者热之(热性方药)寒者热之(热性方药)伤阳伤阳兼阳虚(酌加温阳药)兼阳虚(酌加温阳药)阳盛阳盛实热证实热证 热者寒之(寒性方药)热者寒之(寒性方药)伤阴伤阴兼阴虚(酌加养阴药)兼阴虚(酌加养阴药)阴虚阴虚阴阳阴阳偏衰偏衰虚证虚证虚热证虚热证 补阴(阳病治阴,
6、壮水补阴(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主,以制阳光。)阳虚阳虚虚寒证虚寒证 补阳(阴病治阳,益火补阳(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源,以消阴翳。)泻泻其其有有余余补补其其不不足足14五:木火土金水五:木火土金水行:运动变化行:运动变化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概念概念15内容内容1.1.五行各自的特性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2.2.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3.3.五行的相生相克
7、及制化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16内容内容五行五行自自 然然 界界 五色五色五音五音五味五味五化五化五气五气五方五方五季五季 木木青青角角酸酸生生风风东东春春火火赤赤徵徵苦苦长长暑暑南南夏夏土土黄黄宫宫甘甘化化湿湿中中长夏长夏金金白白商商辛辛收收燥燥西西秋秋水水黑黑羽羽咸咸藏藏寒寒北北冬冬17内容内容土为木之“所胜”木为土之“所不胜”相生与相克制化与胜复相乘与相侮母子相及18精气血津液19目录概述第一节 精第二节 气第三节 血第四节 津液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20重点与难点重点:精、气、血、津液的概念、生成、生理功能血的循行津液的代谢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难点:精、气的概念21概述 精气
8、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既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精气血津液学说,是研究人体基本物质的构成、输布及其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说22第一节 精23一、精的基本概念精是指人体内最精专的、液态的精微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之一24二、精的生成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来源后天之精:来源于水谷,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25三、精的贮藏与施泄(一)精的贮藏先天之精贮藏于肾剩余部分 后天之精经脾气的转运输送至各脏腑组织
9、,化为脏腑之精供给脏腑生理活动需要26(二)精的施泄形式:分藏于各个脏腑之中,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的排泄,以繁衍生命27四、精的生理功能(一)繁衍生命 (二)生长发育(三)濡润脏腑(四)生髓化血28 先天之精 化生成生殖之精肾精 后天之精 化生肾气以促进生殖 (一)繁衍生命29(二)生长发育肾精充盈生长发育正常肾精不足生长发育正常迟缓,或未老先衰30(三)濡润脏腑肾精充盛脏腑之精充盈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充养生理机能正常发挥先天之精充盛后天之精充盛31精可化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精足则血旺精亏则血虚(四)生髓化血32第二节 气33一、气的基本概念气是构成人体
10、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人体内具有很强活力,不断运动的精微物质34二、气的生成(一)气的来源先天:源于父母的先天精气是构成生命形体的原始物质后天水谷之精气源于饮食物自然界之清气赖肺司呼吸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35(二)气的生成过程1.肾为气之根2.脾胃为生气之源3.肺为生气之主361.来源充足2.脏腑功能正常(三)气生成的基本条件37(一)气机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谓之气机气是一种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气通过不息的运动发挥各种功能活动,维持人的生命。气的运动一旦停止,意味着生命活动也将终止三、气的运动与气化382.气的运动形式基本形式
11、升气自下而上降气自上而下出气由内向外入气由外向内393.气的运动与脏腑的关系(1)五脏而言心肺在上,上者宜降肝肾在下,下者宜升脾胃居中,为气机升降之枢纽(2)六腑而言六腑以降为顺,宜降降中寓升(小肠吸收水谷精微)40 4.气运动的生理病理表现生理表现:气机调畅气的运行畅通无阻气的升降出入之间平衡协调病理表现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之间的平衡失调气机不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阻415.气机失调具体表现(1)气滞:气机运行不畅,局部或全身阻滞不通 局部表现闷、胀、痛(2)气逆:不顺为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或脏腑之气逆乱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或横逆常以为多见425.气机失调具体表现(3)气陷:气虚不能
12、上升或下降太过以脾气下陷常见(4)气脱:气不能内守,大量外逸,致全身功能突然衰竭如大汗亡阳引起的气脱大出血引起的气随血脱 (5)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又称“气结”43(二)气化1.含义:是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442.气化的形式水谷精微(1)饮食物食物残渣 糟粕 (2)水谷精微 气 血 津液汗(3)津液尿气化气化气化45(三)气机和气化的关系1.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根本 2.气的运动以及气的阴阳双方之间相互作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3.气化过程寓有气的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
13、气化过程中得以体现46四、气的生理功能(一)推动作用1.含义:气具有激发和推动的作用2.作用表现:气以自身的升降出入的运动去推动和激发机体各方面的功能活动47(一)推动作用生理表现: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推动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48(一)推动作用病理表现:气虚推动无力生长发育迟缓、早衰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减退血行迟缓血瘀津液停滞痰饮、水湿、水肿49(二)温煦作用1.含义:温暖,指气有温煦人体的作用。气是机体产生热量的物质基础,因动而生阳为热,气是机体热量的来源难经二十二难:“气主煦之”50.生理表现(1)温暖机体,维持体温
14、的恒定 (2)温煦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3)维持血液,津液等液态物质正常运行如素问调经论:“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51.病理表现气不足则寒,气有余则热诸病源候论:“夫脏气虚,内生寒也”素问刺志论:“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丹溪心法:“气有余便是火”52(三)防御作用1.含义:气具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维护机体健康的作用532.生理表现(1)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2)驱邪外出,防止病邪损害机体(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543.病理表现易感受外邪而发病防御功能减弱病后难愈“邪之所凑其气必虚”55(四)固摄作
15、用1.含义:控制,统摄,约束之意气对于体内精、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统摄和控制、防止其无故流失的作用562.生理表现(1)固摄血液,防止溢出于脉外 (2)固摄汗液,尿液,使其有节制的排出,防止其异常流失(3)控制唾液、胃肠液的分泌(4)固摄精液,防止妄泄而耗损57 3.病理表现景岳全书:“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滑精者无非肾气不守而然”各种出血证多汗、多尿、自汗、尿失禁遗精、滑精、早泄妇女带下过多,滑胎气失固摄58( 五 )营养作用1.含义:气是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微物质2.作用表现:营养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维持其生理活动3.病理表现:脏腑组织器官失养,功能活动减退
16、59五、气的分类人体之气是在肺、脾胃、肾等脏腑的共同作用下,由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相抟而成。因此,本质上说人身只有一种气;但由于气具有分布在不同部位常表现不同功用的特点,所以历代医家对气加以进一步的分类,但因分类时所用的标准不同,所以不同名称的“气”有时出现相互交叉重复的情况60如灵枢口问篇所说:“故上气不足,中气不足,下气不足,”是依上、中、下三焦分,有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则是依脉内脉外分,为上气(宗气)中气(脾胃之气)下气(元气)行于脉中营气行于脉外卫气61脏腑之气与三焦的上、中、下之气有所交叉重复;“中气”又可化生营气、卫气依脏腑分五脏之气六腑之气依经络
17、分经脉之气络脉之气62(一)元气(原气、真气)考“元”与“原”古代相通。故元气又名“原气”。以“真气”,“原气”为元气之异名1.含义: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根于肾的气,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632.生成来源于先天由肾中之精气所化生充养于后天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补充643.分布藏于肾中 三焦 全身通过布散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654.主要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在肾之元气(为肾气)对各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有激发、推动的作用循行全身之元气665.临床意义元气充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活力旺盛,体健少病元气虚弱:生长发育迟缓,脏腑功能减退,体弱多病67 (二)宗气(大气、动气)1.
18、含义:积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又称大气、动气医门法律:“大气,即宗气之别名”682.生成结合而成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肺吸入之清气693.分布积聚于胸中,贯注心肺向上,出于肺,循喉咙,走息道、贯心脉向下,蓄于丹田,注阳明气街而下行于足704.生理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以行气血下注丹田以资助先天元气临床上常以“虚里”处(心尖搏动处)的搏动状况和脉象来测知宗气的盛衰715.临床意义宗气旺盛声音宏亮、呼吸调匀、脉搏有力、节律均匀宗气不足声音微弱,呼吸气短,脉搏无力或散大躁动72 (三)营气(荣气、营阴、营血)“营”与“荣”古今通用,说文通训定声:“荣,假借为营”1.含义:指行于脉中具
19、有营养作用之气因其富有营养作用,故灵枢邪客篇又称之“荣气”因其行于脉中,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因其与血可分却不可离,故又称“营血”732.生成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的柔和精粹部分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743.分布分布于脉中,循行于全身“贯五脏、络六腑”754.功能化生血液 灵枢邪客:“荣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营养全身 素问痹论:“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营运血液 营气乃血中之气,有运血之功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在脉中营周不休”类经注曰“营运也”76 (四)卫气(卫阳)1.含义:行于脉外,具有护卫作用之气。因其行脉外,故又称“卫阳”772.
20、生成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中的慓疾滑利部分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783.分布行于脉外:与营气相随;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循行全身,“行于四肢分肉皮肤之间”(偏于体表)日间行体表,以六条阳经为主;夜间卫气入内,按肾心肺肝脾肾的次序,运行二十五周,经肾上出目794.功能(1)防御作用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2)温养作用温养肌肤,腠理,脏腑(3)调节作用司汗孔开合,控制汗液排泄,调节体温张景岳:“人以卫气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津液为之发泄也”灵枢本脏:“卫气
21、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805.营气与卫气的异同点种类种类相同点相同点不同点不同点 性质性质分布分布功能功能属性属性营气营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精纯柔和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内守属阴卫气卫气慓疾滑利行于脉外温养脏腑护卫肌表卫外属阳81第三节 血82一、 血的基本概念血,是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和滋润作用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83二、血的生成灵枢决气:“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饮食物 肾精水谷精微营气津液肺吐故纳新血液髓心肺心火化赤化生脾胃精血互化互生84二、血的生成血液生成与脏腑的关系:脾胃、心、肺肾、肝血液生成的物质基础水谷精微营气津液肾精
22、85三、血的运行血液的循行方式:循环不息“如环无端”,在脉管内运行全身(一)具体走向:内经有两种论述1.营血循十四经脉不断循环流行。起于手太阴肺经,依次流入足厥阴肝经,流经督脉、任脉、手太阴肺经(灵枢营气)862.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留于四脏”食气胃心肺皮毛脉入浊气归经气归于脉气流经肺循环输精体循环87(二)血液循行与脏腑的关系心肺脾肝88(三)血液循行的条件取决于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的平衡协调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气的温煦作用有助血行89四、血的生理功能(一)濡润和滋养全身脏腑组织器官血液充盈脏腑组织器官得养面色红润,肌肉丰满
23、壮实,皮肤毛发润泽,筋骨劲强,运动灵活血液亏虚脏腑组织器官失养面色萎黄,肌肉瘦削,皮肤毛发枯槁,筋骨痿软,肢体麻木,运动不利难经、二十二难:“血主濡之”灵枢本脏:“血和,则筋骨劲强,关节滑利也”90四、血的生理功能(二)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灵枢平人绝谷篇:“血脉和利,精神乃居”素问八正神明论:“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血液充盈神得血养神志清晰、精神充沛 血虚神失所养失眠、多梦、惊悸、健忘血病及神 血热扰乱心神烦躁甚至神昏、谵语91第四节 津液92一、津液的基本概念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胃液、肠液等正常的分泌液涎、唾、涕、泪等排泄液汗、尿乃津液所化是构成人体
24、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93津与液的区别津津液液性状性状清轻稀薄、流动性大浊重稠厚、流动性小分布分布散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灌注于脏腑、骨节和脑髓等处作用作用滋润濡养属性属性属阳属阴94津与液的联系津与液本属一体,两者同源于饮食水谷,均赖脾胃的运化功能而生成。两者在运行代谢过程中可以相互转化,在病变过程中相互影响。因此,在生理上并不予以严格区分,并称为津液。但在疾病中,必须加以区别,有“伤津”与“脱液”的不同,一般认为:伤津乃伤阴脱液之渐病情较轻脱液乃津液干涸之甚病情较重95二、津液的代谢(一)津液的生成物质来源“饮”脾胃运化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三腑一脏的消化能正常96肃降吸收津液饮
25、胃小肠大肠主液主津大便脾肺肾膀胱尿皮肤汗呼浊(气化)(气化)上输于上归于(散精)清者上升浊者下降宣发三焦决渎行水97(二)津液的输布与脏腑的关系肺主通调脾主运化三焦决渎行水肾的气化肝调畅气机98(三)津液的排泄与脏腑的关系津液代谢主要与肺、脾、肾及三焦的关系密切。其中尤以肾的功能最为关键肺气宣降肾主水膀胱的开合大肠传导二脏二腑共同作用99三、津液的功能(一)滋润和濡养作用(二)充养血脉(三)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津液性质属阴,生理上,阴液可制约亢奋之阳热,故有调节机体阴阳、协调寒热盛衰、平衡体温等作用(四)排泄废物100第五节 精气血津液的关系101一、气与血的关系(一)气能生血(二)气能行血(
26、三)气能摄血102(一)气能生血机理:气是血液化生的动力,气为血液化生的原料生理:气充盛则血液充足病理:气虚亏则血虚治疗:补气生血103(二)气能行血机理:气直接推动血行;气通过促进脏腑功能而推动血行生理:气行则血行病理:气虚、气滞则血瘀,气逆、气陷可出血治疗:补气、理气、降气、升提104(三)气能摄血机理:血液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体现于脾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生理:气摄血,防止血液溢出脉外病理:气不摄血则出血治疗:补气摄血105(四)血能养气机理: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生理:血足则气旺病理:血虚则气虚治疗:养血益气106(五)血能载气机理: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
27、失,赖血之运载 而运行全身 生理:血为气的载体病理:气随血脱治疗:补气固脱107二、气与精的关系(一)气可摄精机理:气对精具有封藏作用,可防止其无故丢失生理:精不妄泻病理:气不摄精治疗:益气摄精108(二)精依气生机理:精的生成有赖于气的运动及气化功能生理:气充则精足病理:气虚则精亏治疗:益气生精109(三)精能化气 机理:精是化生气的物质基础生理:精充气足病理:精气俱亏治疗:生精益气110三、气与津液的关系(一)气能生津机理:气是津液生成的动力,津液的生成依赖于气的推动作用生理:气充盛则津液足病理:气亏虚则津液不足治疗:补气生津111(二)气能行津机理:气是津液在体内正常输布运行的动力生理:
28、气行则水行病理:气虚、气滞则水停,即“气不化水”治疗:行气与利水并用112(三)气能摄津机理:气通过对津液排泄的控制,维持着体内津液量的相对恒定生理:维持体内津液代谢平衡病理:气虚,固摄力量减弱则津液外泄治疗:补气固津113(四)津能生气机理:津液受到各脏腑阳气的蒸腾温化,可化生为气生理:津充气旺病理:津液亏耗则气衰少治疗:气阴两补114(五)津能载气机理:气的运行须依附于津液,否则会漂浮失散而无所归生理:津液是气的载体病理:气随津脱治疗:益气固脱、补液养津注意:汗、吐、下,中病即止115四、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一)精血同源化源相同: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功能相同:濡养相互滋生、互相转化精血同源
29、116(二)津血同源化源相同:由水谷精微化生功能相同:滋润濡养相互滋生、互相转化津血同源117学习小结精、气、血、津液,都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的禀受于先天,有的化源于后天之水谷精微和自然界的清气,它们与脏腑经络及其他组织器官密不可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脏腑经络等依赖于其滋养和补充,方能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同时,脏腑经络的协调活动,又不断地产生着这些物质,以维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保持着人体内物质代谢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118学习小结气基本概念气的生成生理功能气的运动气的分类及其组成、分布、功能本始含义哲学含义在中医学中的含义来源与脏腑的关系先天后天形式表现临床意义血基本概念血的生成
30、生理功能血的运行条件与脏腑的关系119学习小结津液基本概念津与液的区别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生理功能关系p气与血p气与津液p血与津液120概念概念1.1.含义:含义: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生理病理系统。 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象:是这五个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 象之涵义有二象之涵义有二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病理系统与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121
31、概念概念藏象藏象又作又作“脏象脏象”,是指,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的事物和现象。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122概念概念脏:心、肝、脏:心、肝、脾、肺、肾脾、肺、肾腑:胆、胃、腑:胆、胃、小肠、大肠、小肠、大肠、三焦、膀胱三焦、膀胱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脑、髓、骨、脑、髓、骨、脉、胆、女脉、胆、女子胞子胞脏腑包括脏腑包括123一、心一、心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1)主血脉: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流注全身,发
32、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A主血主血.B主脉主脉血脉血脉心气心气124一、心一、心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1)主血脉:主血脉:脉管脉管通畅通畅心气心气充沛充沛血液血液充盈充盈A.B.C.血脉血脉125一、心一、心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2)2)藏神:藏神:神神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广义:人体整个生命活动及其外在表现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狭义: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心藏神心藏神 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是指心有统帅全身的生理活动和主司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意识、思维、情志等心理活动的功能。126一、心一、心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127二、肺二、肺1.
33、 1.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肺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通过肺的呼吸作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用,不断地呼浊吸清,吐谷纳新,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肺主气肺主气主呼吸之气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主一身之气对全身气机的调节对全身气机的调节气的生成(宗气)气的生成(宗气)128二、肺二、肺1. 1.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 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肃降:肺气向下通降保持呼吸道洁净。肺肺 气气肃肃降降宣宣 发发
34、A.呼出体内的浊气呼出体内的浊气B.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将津液上输头面诸窍,外达皮毛外达皮毛C.宣散卫气,将津液化宣散卫气,将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A.吸入自然界清气吸入自然界清气B.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将津液向下向内输布C.将津液向下布散,代将津液向下布散,代谢后成为尿液谢后成为尿液129二、肺二、肺1. 1. 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布和排泄。水谷水谷津液津液脾胃脾胃肾(膀胱)肾(膀胱)外达皮毛,汗、呼气外达皮毛,汗、呼气肺肺尿尿脾脾宣发宣发肃降肃降130二、肺二、肺1. 1.
35、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朝百脉朝百脉 - - 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会聚于肺,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吸清,呼浊,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送全身。实质:助心行血。助心行血。主治节主治节 - - 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131二、肺二、肺2. 2. 生理特性生理特性1)肺为华盖)肺为华盖2)肺为娇脏)肺为娇脏132二、肺二、肺3. 3. 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在体合皮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开窍于鼻喉为门户喉为门户在液为涕在液为涕在志为悲在志为悲( (忧忧) )
36、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相表里 133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是指脾具有把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精微物质吸收、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脾主运化脾主运化(1)运化食物)运化食物(2)运化水液)运化水液134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食物食物胃胃精微精微全身全身脾主运化脾主运化A.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上输于肺,肺之宣发肃降B. 脾的自转输脾的自转输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35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多余的水液多余的水液脾主运化脾主运化肺、肾肺、肾体外体外136三、脾三、脾1.1.
37、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是指脾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137三、脾三、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脾气主升:脾气以升为主。脾气以升为主。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升清:上输水谷精微至心肺、头目,并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升举内脏: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定,防止内脏下垂。防止内脏下垂。138三、脾三、脾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在体合肉在体合肉其华在唇其华在唇
38、开窍于口开窍于口在液为涎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在志为思与胃相表里与胃相表里139四、肝四、肝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主疏泄:肝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的作用。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 3.调畅情志调畅情志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140四、肝四、肝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 1)主疏泄:)主疏泄:(1)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气机调畅气机调畅血、津液运行正常血、津液运行正常141
39、四、肝四、肝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脾胃运化脾胃运化(脾升胃降)(脾升胃降)前提前提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促进胆汁的分泌排泄肝失疏泄肝失疏泄胃胃脾脾A.头晕目眩头晕目眩B.飧泄飧泄(肝脾不和)(肝脾不和)A.嗳气,呃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恶心呕吐B.脘腹胀痛脘腹胀痛C.便秘便秘(肝胃不和)(肝胃不和)(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142四、肝四、肝(2)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的分泌和排泄143四、肝四、肝(3)调畅情志)调畅情志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气血正常运行气血正常运行情志活动正常情志活动正常肝失疏泄肝失疏泄情志活动异常情志
40、活动异常疏泄不及疏泄不及疏泄太过疏泄太过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肝郁:郁郁寡欢,性情抑郁,沉默寡言,喜太息。沉默寡言,喜太息。急躁易怒急躁易怒144四、肝四、肝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2 2)主藏血:)主藏血: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是指肝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防止出血的功能。145四、肝四、肝2.2.联属功能:联属功能:在体合筋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窍为目在液为泪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在志为怒与胆相为表里与胆相为表里146五、肾五、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精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微
41、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147五、肾五、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肾所藏之精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充养不断培育充养活力资助活力资助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人出生后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精微物质。148五、肾五、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49五、肾五、肾1.1.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指肾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津液代谢的功能。 水谷水谷津液津液脾胃脾胃肺肺尿尿脾脾肃降肃降膀胱膀胱肾中精气的蒸腾气
42、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整个水液代谢。主宰整个水液代谢。升清升清降浊降浊150概念概念 经脉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五别络浮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孙络孙络连属连属部分部分络脉络脉十二皮部十二皮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15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手足阴经手足阴经经脉名称经脉名称手足阳经手足阳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
43、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1.1.组成组成152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2.2.走向走向头头胸胸手手足足腹腹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灵枢灵枢.逆顺肥瘦篇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阴,从足走腹。”153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3.3.流注
44、次序流注次序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食指端足大趾足大趾目外眦目外眦目内眦目内眦足小趾端足小趾端无名指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足大趾端小指端小指端鼻孔旁鼻孔旁心中心中胸中胸中肺中肺中灵枢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154腧穴腧穴 1.1.定义:定义: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
45、位。2.2.分类:分类: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十四经穴: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 ,且归属于十二经且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脉的腧穴。脉和任、督脉的腧穴。奇穴: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奇穴:既有一定名称,又有明确位置,但没有归经的腧穴。腧穴。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阿是穴: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点或病变部位、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部位的腧穴。155一、概念一、概念1.1.含义:含义: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2.2.分类:分类:156二、内容二、内容1
46、.1.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即风、寒、暑、湿、燥、火( (热热) )六种外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感病邪的统称。淫,有太过和浸淫之意。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外感;地域;季节;相兼;转化157六淫六淫1.1.含义:含义: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中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性的外邪,称为风邪。(一)风邪(一)风邪158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一)风邪(一)风邪六淫六淫百病之长百病之长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相兼为患(如风寒、风湿、风痰)风性开泄风性开泄向上,升发(汗出、怕风、流泪)向上,升发(汗出
47、、怕风、流泪)善行数变善行数变病急,变快(风疹、中风)病急,变快(风疹、中风)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游走,动摇(眩、麻、痒、抽、颤) 1591.1.含义:含义:(二)寒邪(二)寒邪六淫六淫160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二)寒邪(二)寒邪六淫六淫阴邪伤阳阴邪伤阳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具有寒象(恶寒、畏冷、便溏);寒性凝滞寒性凝滞气血闭阻(疼痛、脉迟);气血闭阻(疼痛、脉迟);寒性收引寒性收引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气机敛闭(无汗、拘急、蜷缩) 。1611.1.含义:含义: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
48、特性的,称为暑邪。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三)暑邪(三)暑邪六淫六淫162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三)暑邪(三)暑邪六淫六淫阳邪炎热阳邪炎热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火热征象(发热、面赤、脉洪数)热性升散热性升散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伤津耗气(口渴、尿少、疲乏)暑多夹湿暑多夹湿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湿困症状(胸闷、肢困、脉濡)1631.1.含义:含义:湿邪湿邪 (四)湿邪(四)湿邪六淫六淫164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四)湿邪(四)湿邪六淫六淫湿性重着湿性重着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沉重、下注(身困重、头晕沉)湿性粘滞湿性粘滞程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程
49、长难愈(尿垢、便溏、苔腻)阻遏气机阻遏气机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运行失常(腹胀,遍体不适)1651.1.含义:含义:(五)燥邪(五)燥邪六淫六淫166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五)燥邪(五)燥邪六淫六淫干涩伤津干涩伤津津液耗伤(咽干、便结、肤燥)津液耗伤(咽干、便结、肤燥)燥易伤肺燥易伤肺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肺失清肃(干咳、痰血、胸痛) 1671.1.含义:含义: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凡自然界中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热邪。邪,称为热邪。 (六)火邪(六)火邪六淫六淫1682.2.致病特点:致病特点:(六)火邪(六)火邪六淫六淫火性炎上火性炎上热象(发热、面
50、赤、舌红、脉数)热象(发热、面赤、舌红、脉数)耗气伤津耗气伤津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损耗(渴饮、舌干、便结、枯瘦)生风动血生风动血出血、动风(项强、抽搐)出血、动风(项强、抽搐)扰乱心神扰乱心神神乱(烦躁、神昏、狂乱)神乱(烦躁、神昏、狂乱)1691.1.含义:含义: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外感病邪。 疠气疠气170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饮食不洁饮食不节饮食偏嗜171病理产物病理产物172概念概念173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174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175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176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的简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