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小魔方站作品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盗版必究-2-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3-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4-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首页-5-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一、农业的起源1.来源原始农业经历了从采集经
2、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2.产生大约一万年前,农耕经济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3.地域差别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北方以旱地的 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4.结构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重要特点。猪、马、牛、羊、鸡、狗即“六畜”,常与“五谷”相提并论。-6-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自主思考右图反映的是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名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五谷”和“六畜”一起出现说明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是什么?提示以种植
3、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7-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二、从耒耜到曲辕犁1.耕作工具的不断改进(1)工具材质的变迁原始农业时期的农具主要是石斧、木耒、骨耜等。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代替了石制、骨制农具。(2)耕犁的发展:春秋时期,牛耕开始出现。唐代,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自主思考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提示:牛耕开始出现,耕牛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8-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
4、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2.灌溉工具的发明与改进古代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3页“汉代耕作石画像”和“曲辕犁详图”两幅图片,从中能得到哪些信息?提示:“汉代耕作石画像”反映了汉代采用二牛抬杠式犁耕法,直辕使用起来比较费力;“曲辕犁详图”反映了唐代耕犁发展为曲辕,更加轻便灵活,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9-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著名水利工程(1)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
5、民兴修水利的艰难历程。(2)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兴修了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3)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4)西域地区兴建的坎儿井,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灌溉工程。2.水利经验的积累中国古代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10-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1.商周时期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称做“千耦其耘”。2.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发展起来(1)经营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同时以家庭手工业作为补充,形成“男耕
6、女织”的特点。教材解读阅读教材第5页文本框的内容,分析白居易的诗篇反映的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提示:男耕女织;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很少与外界交流,具有封闭性。-11-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四(2)作用影响积极方面: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生产积极性较高。易混易错自给自足富足: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事实上,中国古代农民的生活非常艰苦。消极方面:很
7、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3)自耕农的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12-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材料导入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堧地,课得谷皆多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汉书食货志互动探究(1)根据材料,指出汉武帝时
8、期出现了哪些进步的农业生产技术。(2)结合材料,探究农业技术的进步对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13-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提示:(1)技术:代田法;耦犁(二牛三人耕作法)。(2)影响: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繁荣。-14-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精耕细作”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
9、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善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15-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典例剖析【例题】 (2016课标全国)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农业生产情况。注意关键词:
10、汉代。从图片信息看,有多人在农田中集中从事农耕,因此这属于汉代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故选D项,并由此排除A项。图片体现的是劳作的情形,无法体现精耕细作,排除B项。图片反映了集体耕作状况,却无从判断土地性质为土地公有制,故排除C项。答案:D-16-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1.史书记载:“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上述材料反映的史实是()A.采集经济的出现B.畜牧经济的出现C.渔猎经济的出现D.种植经济的出现解析:根据材料中“神农制耒耜,教民农作”分析可知D
11、项符合题意。答案:D2.“春初斫山,众木尽蹶。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火之,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A.刀耕火种B.铁犁牛耕C.耜耕D.耦犁解析:根据材料中“斫山”“众木尽蹶”“藉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土下种”,可知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是典型的“刀耕火种”。材料中没有涉及B、C、D三项的内容。故选A项。答案:A探究点当堂检测-17-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3.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材料最能说明
12、商朝时()A.掌握了原始灌溉技术B.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C.奴隶遭受沉重的压迫D.农业生产已使用粪肥解析:从材料中可知,人们在种植农作物时知道应对旱灾、进行施肥和灌溉,B项较为全面。答案:B4.班固所著汉书记载:“治田勤谨则亩益(增产)三升。不勤则损(减产)亦如之。”据此可知,班固主张()A.精耕细作B.奖励耕织C.土地私有D.重农抑商解析:奖励耕织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土地私有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与题干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8-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
13、堂检测5.华阳国志卷三蜀志中有一段文字:“溉灌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这称颂的是()A.曹魏马钧改进的翻车B.蜀汉治理四川有成效C.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D.都江堰的兴修之功解析:从所给材料看,材料描述的应当是一个水利工程而不是灌溉工具,而且这个水利工程对整个四川平原的农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四个选项中,只有D项符合这些条件,故选D项。三国时的曹魏并不管辖四川,排除A项。B、C两项没有涉及水利工程,排除。答案:D-19-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6.诗经记载:“噫嘻成王,既昭假尔
14、。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B.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解析:“十千维耦”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C项正确。土地兼并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而出现,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A项。B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配,D项也与一家一户的个体耕作对应,排除B、D两项。答案:C-20-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7.“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句
15、谚语反映的是()A.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B.耕织结合的商品经济C.铁犁牛耕为主的耕作方式D.自给自足的市场经济解析:“三十亩地一头牛”代表小农经济,“老婆孩子”代表以家庭为单位,故A项正确。答案:A8.有一句俗谚说:“种田种得全,只用买点盐。”这主要反映出()A.小农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B.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男耕女织C.小农经济形式下的家庭结构比较稳定D.小农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解析:材料的意思是说,种田种全了,只需要购买盐就可以了。这主要反映出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答案:A-21-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
16、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日田园杂兴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夏日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秋日田园杂兴租船满载候开仓,粒粒如珠白似霜。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宋范成大注“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斛”:古代以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为五斗。“糠核”指稻麦舂过后的碎屑,指粗劣的食物。-22-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1)“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一句
17、反映了农业生产是一种怎样的情况?(2)“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一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不惜两钟输一斛,尚赢糠核饱儿郎”一句反映了农民怎样的生活?(4)根据你的看法,作者写作秋日田园杂兴的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轮作。(2)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3)虽然农民日夜劳作,异常辛苦,但在封建剥削之下,仍不得温饱,生活十分艰难。(4)反映农业技术水平低,农民生活困苦,希望进行改革等。-23-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
18、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从整体上讲,中国的农耕经济经过五千余年的磨炼,得到了充分的发育,农业生产技术足以夸示世界。但是从生产力纵向的发展来考察,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是战国至汉唐之间,不是唐末宋代以后。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上述材料,论述“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是战国至汉唐之间,不是唐末宋代以后”。-24-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参考答案:(1)观点: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是战国至汉唐之间,不是唐末宋代以后。(2)论述:从生产力纵向的发展来看,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是战国至汉唐之
19、间。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普遍使用,尤其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修建了都江堰等大量灌溉工程;发明了翻车等灌溉工具等。这些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从而造就了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唐末宋代以后,中国的农耕技术并无明显的突破。综上所述,从生产力纵向的发展来看,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农业技术、灌溉工程与工具,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是战国至汉唐之间,不是唐末宋代以后。-25-第第2 2课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26-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首页-27-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
20、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一、废井田,开阡陌1.井田制的形成商周时期井田制出现。2.井田制的特点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由周王将土地分封给各级贵族。井田制中“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教材解读阅读教材第7页文本框的内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井田制的哪些信息?提示:井田制下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公田”由得到份田的村社成员集体耕种。-28-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
21、二三3.土地私有制的形成(1)开始: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大量“公田”被抛荒,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2)加速:各诸侯国的税制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3)确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肯定。-29-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二、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1.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1)君主私有土地:由宫廷有关部门掌管,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2)地主私有土地: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3)自耕农私有土
22、地:自耕农个人支配使用的小块土地。自耕农与地主的区别在于他所有的土地规模只限于一家人自己耕种。易混易错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30-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2.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1)封建政府抑制土地兼并原因: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提供者,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代表性措施:北魏政府颁布均田令,分配土地。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
23、准买卖。自主思考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提示:均田制下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推行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就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31-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2)土地兼并问题的发展: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为激烈;到明清时期,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32-第第1 1课课
24、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1.概念地主把部分或全部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租佃关系。2.产生早在战国时期,租佃方式就已经出现。3.发展(1)自宋代始,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2)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由于有大量剩余人口,出租土地变得更有利可图。-33-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
25、一二三4.影响契约纳租方式的确立,使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租佃农民不断采取抗租、减租斗争,争取长期甚至永久租佃土地的权利,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这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34-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材料导入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互动探究结合材料,探究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要分析其社会影响。提示:变化:从奴隶社会土地
26、国有制到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社会影响:促进生产力和封建经济发展;土地兼并激化阶级矛盾。-35-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社会影响(1)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2)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3)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4)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36-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27、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典例剖析【例题】 (2016课标全国)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土地政策。宋代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结果加速了土地兼并,导致土地大量集中到地主(即“主户”)手中,而失去土地的广大自耕农沦为佃农(即“客户”),故B项正确。租佃经营的发展有利于释放土地的活力,推动农耕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坊市制度崩溃是宋代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而题干说的是农业现象,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
28、的社会现象是宋代土地政策调整的产物,对此政府管理并未失控,故D项错误。答案:B-37-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1.与成语“背井离乡”“井井有条”“井然有序”等相关的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分封制C.宗法制D.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析:井田制是土地国有制度,它形似井字,条理有序,与材料符合,故选A项。答案:A-38-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2.公元前538年,楚国令尹子木整顿田制和军赋,创立了“量
29、入修赋”的制度,即根据收入的多少征集军赋。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A.井田制度趋于瓦解B.宗法观念渐趋松弛C.分封秩序陷入混乱D.礼乐文化不复存在解析:“量入修赋”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破坏了奴隶社会时期的土地公有制井田制,故A项正确;宗法观念的松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分封秩序陷入混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礼乐文化,故D项错误。答案:A-39-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3.墨子鲁问篇记载:“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冬陶夏耕,自比于舜。”这一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
30、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B.自耕农经济在当时已经出现C.“礼崩乐坏”的现象向社会下层转移D.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自下而上的解析:材料中引文意思是,鲁国南边村野之地,有个叫吴虑的人,冬天做陶夏天耕田,经常把自己比作古代的舜,可见,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已经出现,故B项正确。答案:B-40-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4.古代民众生活艰难的现象,战国时期的记载大多类似“天饥岁荒,嫁妻卖子”,西汉以后多有类似“卖田宅、鬻子孙”的记载。这种变化反映了()A.战国时期井田制得到完善B.汉代民
31、众生活更加艰难C.土地私有制得到发展D.商品经济呈发展趋势解析: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土地不能买卖,而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故A项错误;“天饥岁荒,嫁妻卖子”“卖田宅、鬻子孙”说明战国和西汉民众生活均困难,故B项错误;从战国时期“嫁妻卖子”到西汉民众“卖田宅、鬻子孙”说明土地成为人们的主要财产,故C项正确;材料中的买卖无法反映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答案:C-41-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5.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萧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围墙)。曰:后世贤,师吾俭
32、。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这表明汉代()A.勤俭节约是为官之道B.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C.为官清廉不与民争利D.买田置地是藏富传家的手段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春秋战国以后,土地私有制确立,土地可以买卖,成为家庭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材料可知,萧何购置田宅选择贫瘠之处,并不是因为勤俭节约,而是为了防止被“势家所夺”。他的解释可以从反面印证汉代把买田置地作为积累财富的手段,D项符合题意。答案:D-42-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6.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
33、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解析: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均田制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B项正确;由材料“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和兵役”可知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故C项错误;该土地制度是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不是公田制度,故D项错误。答案:B-43-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7.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诗里的
34、“桑麻田”最有可能是()A.天子赐予的井田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解析:杜甫生活在唐代,井田制实行于商周时期,故A项错误;唐代实行科举制,故B项错误;唐代没有分封诸侯,故C项错误;唐代均田制中有永业田,自北魏以来,永业田依法要种桑五十株,产麻地并须种麻十亩,统称桑麻田,故D项正确。答案:D-44-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8.“(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上述现象有利于()A.加强对农民的控制B.增加国家的财政收
35、入C.减轻对农民的剥削D.推动租佃关系的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江淮之民)其十之一,则坐拥一县之田,役农夫,尽地利,而安然食租衣税者也”,可知封建社会存在的土地兼并使得农民失去土地成为佃农,故D项正确。答案:D-45-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材料二夫商君为孝公决裂阡陌,教民耕战。西汉刘向战国策材料三自由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
36、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宋董煟救荒活民书材料四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46-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实质性变化?(2)针对材料三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举例说明统治阶级试图解决该问题而采取的措施。结果如何?(3)材料四反映了封建土地制度到明清时发生了什么变化?对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参考答案:(1)井田制。变化:由井田
37、制过渡到土地私有制。(2)材料三反映的社会问题是土地兼并严重。例: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结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3)封建土地私有制高度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47-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北魏到隋唐,均田制绵延了300多年,保存了大量的国有小农,但这一制度到唐中叶已经崩溃。宋代不立田制,国家不再干涉土地财产关系的变化,结果是租佃关系盛行,成为主导的土地经营形式。宋代佃户人身自由,法律上也和主人有基本的平等地位
38、地租形式主要是分成租和定额租。分成租随整个产量的多少而波动,所以地主还对土地的经营加以干预。而定额租则佃农可完全自主经营有人估计,宋代的亩产量比唐代要提高1.5倍。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48-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材料二鱼鳞册始行于洪武二十年。量度田亩方圆,次以字号,悉书主名,及田之丈尺,编类为册,状如鱼鳞,号曰“鱼鳞图册”。先是,诏天下编黄册以户为主,详具旧管、新收、开除、实在之数为四柱式。而鱼鳞图册以土田为主,诸原坂、坟衍、下湿、沃瘠、沙卤之别毕具。鱼鳞册为经,土田之讼质焉。黄册为纬,赋
39、役之法定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三据史载:“(明末清初)吾邑地产木棉,行于浙西诸郡,纺织成布,衣被天下,而民间赋税,公私之费,亦赖以济,故种植之广,与粳稻等。”“妪晨抱棉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田家收获,输官偿外,未卒岁,室庐已空矣。其衣食全恃此。”故一旦商贩阻塞,棉花和棉布滞销,农民经济的运转就会出现危机。-49-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魏到宋朝农民身份的变化及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代黄册、鱼鳞图册的历史作用。(3)根据上述
40、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宋至明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关系的变化趋势及影响。参考答案:(1)变化:由国有小农转变为自由佃农。原因:生产规模化,生产资料迅速集中;商品经济发展,土地买卖频繁;国家政策变化,均田制崩溃,宋初不抑兼并等。(2)作用:一定程度上明确土地所有权,保护农民利益,抑制土地兼并;赋役征收具备确实根据,保证政府的税收。(3)趋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农村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影响: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逐渐增强,推动了经济的继续发展;农民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50-第第3 3课课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51-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
41、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首页-52-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司马迁根据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 山东、山西、江南和龙门碣石以北。易混易错四大经济区中的山东和山西不等于今天的山东省和山西省:司马迁划分的山东和山西是以河南崤山为界,崤山以东为山东,崤山以西为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与现在的山东省、山西省不是一个概念。-53-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
42、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2.各经济区的基本特征(1)山东、山西:属于黄河流域,是传统的农业区。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2)江南:两汉时江南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与山东、山西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农业区,但经济实力有限。教材图解观察教材第11页汉代四大经济区分布图,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提示:这幅历史地图反映的是汉代四大经济区的分布。由于生产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全国经济区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54-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
43、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3.中国古代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55-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1.第一次南迁高潮两晋之际,中原人口纷纷南迁,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2.第二次南迁高潮唐朝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再次遭到严重破坏,北方人口大量涌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3.第三次南迁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变造成北方动荡,中原人口大举南迁。-56-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
44、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的南迁,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3)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57-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2.过程(1)初步开发: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江南地区初步形成了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南方的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增加。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出现了像建康这样人口上百万的大城市。(2)加速发展:中唐以后,南方无论是农业、
45、手工业,还是商业、都会,都在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3)超过北方:北宋立国主要依靠东南的财富力量,宋朝都城南迁后,更致力于南方的经济建设,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自主思考“苏湖熟,天下足。”这是南宋时出现的一句谚语。这句谚语反映的实质是什么?提示: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南移。-58-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3.影响(1)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自南宋起,江浙地区已成为人才密布区。(2)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多样性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
46、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59-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前篇自主预习一二三自主思考下表为明代内阁大学士籍贯分布表,该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提示:明朝时期籍贯在南方的内阁大学士远远多于北方,反映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60-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材料导入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互动
47、探究(1)概述表中所反映的县城分布的变化。(2)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出现这一变化的历史原因。-61-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提示:(1)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较少;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2)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62-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
48、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名师精讲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1)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等。(2)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3)北方人口大批南迁,为南方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4)南方统治者为增强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等。-63-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典例剖析【例题】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
49、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C.经济重心继续南移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解析:中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南方经济加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北方,出现了扬州等繁华的大都市。故选C项。答案:C-64-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1.“骏马秋风塞北,杏花春雨江南。”两汉时期,塞北(龙门碣石以北)和江南地区都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区。在当时四大经济区中,长期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是()A.山西、江南B.山东、江南C.龙门碣石以北、江南D
50、.山东、山西解析:秦汉时期的四大经济区中,地处黄河流域的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经济实力较强,居于全国经济重心地位。答案:D2.中国古代某一经济区,战国时属于秦地,大体以关中为主,后又扩展到河西、巴蜀等地。这一经济区属于 ()A.山东 B.山西C.江南 D.龙门碣石以北解析:根据关中、河西等地名很容易判断出该地属于山西经济区。答案:B-65-第第1 1课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首页课前篇自主预习课堂篇合作学习课堂篇合作学习探究点当堂检测3.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