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官制的产生与发展一、官制的产生与发展1 1、职官的产生、职官的产生国家产生以后出现职官国家产生以后出现职官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首领不是官原始社会的氏族或部落首领不是官后、伯、大人、火师、历正后、伯、大人、火师、历正社会公仆社会公仆 “ “三皇五帝三皇五帝”的传说非信史的传说非信史夏朝:我国官职设置之始夏朝:我国官职设置之始 2、古代官制发展的三个阶段、古代官制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夏、商)第一阶段(夏、商) 国家规模小,国家机构简单,没有明确分工。国家规模小,国家机构简单,没有明确分工。 史、巫:神权的体现者,权力最大史、巫:神权的体现者,权力最大 国王亲属亦得参与国事,多无明确职务国王
2、亲属亦得参与国事,多无明确职务 国君家臣参与部分政事国君家臣参与部分政事第二阶段(西周至春秋)第二阶段(西周至春秋)分封制分封制王室机构:中央政府王室机构:中央政府诸侯、大夫机构:地方政府诸侯、大夫机构:地方政府王族、外戚掌握军政大全,巫史地位下降王族、外戚掌握军政大全,巫史地位下降 周公、姜太公的崇高地位周公、姜太公的崇高地位第三阶段(战国至清末)第三阶段(战国至清末) 君主地位大大提高,权力高度集中,君主地位大大提高,权力高度集中,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君主的臣巫史和宗室贵族不占重要地位,君主的臣仆和侍从上升到主要地位。仆和侍从上升到主要地位。 宰相治国宰相治国二、国君二、国君夏、商
3、、周:夏、商、周:后、王后、王“夏后氏夏后氏” 后羿射日后羿射日天子、天王天子、天王 予一人予一人春秋以后各国国君亦称王春秋以后各国国君亦称王秦汉以后秦汉以后:皇帝:皇帝战国以前帝为天神称号战国以前帝为天神称号与皇帝有关的新名词:与皇帝有关的新名词:朕朕 陛下陛下 上上 制、诏、敕、谕旨、圣旨制、诏、敕、谕旨、圣旨皇后皇后 皇太后皇太后 临朝称制临朝称制 垂帘听政垂帘听政 太上皇太上皇皇位继承人:皇太子(皇太叔、皇太弟)皇位继承人:皇太子(皇太叔、皇太弟)臣服中国的邻国国君只能称王臣服中国的邻国国君只能称王王师王师 勤王勤王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单于、可汗、赞普单于、可汗、赞普入主中原后一般称皇
4、帝入主中原后一般称皇帝三、宰相三、宰相最高执政官的统称最高执政官的统称宰相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宰相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后期韩非子:韩非子:“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必发于卒伍。”1、春秋时期、春秋时期 令尹、相皆宰相令尹、相皆宰相 管仲:第一位杰出的宰相管仲:第一位杰出的宰相2、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各大国普遍设立宰相各大国普遍设立宰相相邦相邦 相国相国 相室相室 丞相丞相 相相 令尹令尹由国君家臣发展而来,与巫史公卿不同由国君家臣发展而来,与巫史公卿不同 3 3、秦代、秦代丞相(左、右丞相,中丞相)丞相(左、右丞相,中丞相)4 4、汉代汉代 初
5、承秦制:丞相(左、右丞相,相国)初承秦制:丞相(左、右丞相,相国) 御史大夫:监察官,丞相之副御史大夫:监察官,丞相之副 太尉:最高武官(不常置)太尉:最高武官(不常置) 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时代政务转移到内廷,丞相徒有虚名政务转移到内廷,丞相徒有虚名尚书台:新的政务中心尚书台:新的政务中心 尚书令(中书令)尚书令(中书令) 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录尚书事、领尚书事(地位更高的官员负责尚书台地位更高的官员负责尚书台事务)事务) 新的宰相新的宰相西汉末西汉末 丞相丞相大司徒大司徒 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司空司空东汉东汉 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挂名宰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挂名宰相相后汉书:后汉书:“虽置三
6、公,事归台阁。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东汉以后丞相非复寻常人臣之职东汉以后丞相非复寻常人臣之职4 4、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尚书台(省)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尚书台(省)从内廷独立出来,成为中央执行政务总机关务总机关 尚书令、尚书仆射、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皆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录尚书事、领尚书事皆为宰相宰相中书省的设立:新的文书处理机关中书省的设立:新的文书处理机关 中书监、中书令亦宰相之职中书监、中书令亦宰相之职 凤凰池凤凰池皇帝侍从机关:侍中寺皇帝侍从机关:侍中寺门下省门下省 南朝宋始侍中亦掌管机要南朝宋始侍中亦掌管机要三省长
7、官并称宰相三省长官并称宰相5 5、隋、唐、隋、唐不设丞相、相国,三省制不设丞相、相国,三省制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中书决策,门下审议,尚书执行隋及唐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隋及唐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 中书令(内史令、内书令、右相、凤阁令、紫微令)中书令(内史令、内书令、右相、凤阁令、紫微令) 侍中(纳言、左相)侍中(纳言、左相) 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相)尚书令,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相)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办公处政事堂(中书门下):宰相办公处中期以后:三省长官皆被架空,成为虚衔,以其它官职中期以后:三省长官皆被架空,成为虚衔,以其它官职行使宰相职权行使宰相职权 加衔
8、:加衔: 参掌机秘参掌机秘 参预朝政参预朝政 参知政事参知政事 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6、宋代、宋代神宗之前:神宗之前:三省长官虚置,不参与朝政三省长官虚置,不参与朝政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正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副宰相:参知政事副宰相:参知政事元丰改制以后屡有变迁元丰改制以后屡有变迁正宰相:正宰相: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 、 少宰兼中书侍郎少宰兼中书侍郎尚书左仆射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尚书右仆射同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书门下平章
9、事 左丞相、右丞相左丞相、右丞相副宰相副宰相: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执政官:副宰相执政官:副宰相+枢密使、枢密副使枢密使、枢密副使宰执:宰相宰执:宰相+执政官执政官使相非宰相使相非宰相 王安石罢相后:王安石罢相后:镇南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镇南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江宁府章事判江宁府7 7、辽、金、元、辽、金、元基本采用汉制又有所不同基本采用汉制又有所不同辽:辽:北面官、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南面官两大系统北面官(治契丹本部):北宰相府、南宰相府北面官(治契丹本部):北宰相府、南宰相府 各设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知国事各设左、右宰相,总知军国事,
10、知国事惟辽代以宰相作为正式机构与职官名称惟辽代以宰相作为正式机构与职官名称南面官(治汉人):采用三省制但权力不大南面官(治汉人):采用三省制但权力不大金金:只设尚书省:只设尚书省正宰相: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正宰相: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 副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副宰相:左、右丞,参知政事元:元:只设中书省只设中书省正相: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正相: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副相:左、右丞,参知政事副相:左、右丞,参知政事8、明代、明代初承元制,设中书省。寻废丞相,六部尚书分初承元制,设中书省。寻废丞相,六部尚书分掌国事,皇帝总其成掌国事,皇帝总其成内阁大学士:皇帝顾问兼秘书,以宫中殿阁
11、命内阁大学士:皇帝顾问兼秘书,以宫中殿阁命名:名:华盖殿华盖殿 谨身殿谨身殿 武英殿武英殿 文华殿文华殿 文渊阁文渊阁 东阁东阁皇帝对内阁依赖越来越大,内阁职权逐渐超出皇帝对内阁依赖越来越大,内阁职权逐渐超出六部之上,不称宰相的宰相六部之上,不称宰相的宰相辅臣辅臣首辅(元辅首辅(元辅 )、次辅)、次辅 大学士权力有限:票拟大学士权力有限:票拟 批红批红后期司礼监太监成为事实宰相后期司礼监太监成为事实宰相9、清代、清代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地位高而实权轻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地位高而实权轻实际宰相: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实际宰相:南书房行走、军机大臣历代宰相制度之特点:历代宰相制度之特点: 变化频繁,
12、无固定名号,无固定人数变化频繁,无固定名号,无固定人数原因:原因:君主离不开宰相又担心宰相权力君主离不开宰相又担心宰相权力过大,不断以侍从之臣取代正式宰相过大,不断以侍从之臣取代正式宰相四、中央各部门长官四、中央各部门长官西周:西周: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秦汉:秦汉:九卿九卿太常卿(奉常)太常卿(奉常): :掌宗庙礼仪掌宗庙礼仪郎中令郎中令: :掌宫殿门户的守卫掌宫殿门户的守卫卫尉卫尉: :掌宫门警卫掌宫门警卫太仆卿太仆卿: :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马政掌皇帝车马,兼管全国马政廷尉廷尉:最高司法官最高司法官典客(大鸿胪)典客(大鸿胪): :掌接待
13、少数民族事掌接待少数民族事宗正卿宗正卿: :掌皇族事务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治粟内史( ( 大司农大司农) )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的财政收支支少府卿少府卿: :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掌皇家钱财、皇室用品供应及各项宫廷服务事宜事宜中尉(执金吾):中尉(执金吾):掌京师治安掌京师治安将作大匠:将作大匠: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它土木掌宫室、宗庙、陵寝及其它土木营建营建大长秋:大长秋: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掌宣达皇后旨意与管理宫中事务 以上合称十二卿,以上合称十二卿, 两千石两千石 九卿下辖诸令,六百石九卿下辖诸令,六百石 宫廷事务机构大大膨胀,君主家事与
14、国宫廷事务机构大大膨胀,君主家事与国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事不分,政治事务与宫廷事务混杂在一起 魏晋以后魏晋以后:尚书机构的迅速发展尚书机构的迅速发展 秦代尚书台共七人:秦代尚书台共七人: 尚书令、仆射、丞,尚书四人尚书令、仆射、丞,尚书四人 汉代分曹,人数增加,汉代分曹,人数增加, 尚书、侍郎尚书、侍郎 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独立出来魏晋以后尚书台从少府独立出来 曹演变为部,隋唐确定为六部:曹演变为部,隋唐确定为六部: 吏、兵、刑、户、礼、工吏、兵、刑、户、礼、工 正副部长:尚书正副部长:尚书 侍郎侍郎 正副司长:郎中正副司长:郎中 员外郎员外郎唐宋以后六部执掌具体政务,九卿成为
15、摆设唐宋以后六部执掌具体政务,九卿成为摆设六部级别不断提高:六部级别不断提高:唐代唐代:尚书(正三品):尚书(正三品) 侍郎侍郎 (正四品)(正四品) 郎中(从五品)郎中(从五品) 员外郎(从六品)员外郎(从六品)前期尚书级别很高,往往成为权臣兼职前期尚书级别很高,往往成为权臣兼职中唐以后成中唐以后成为官员迁转之资,为官员迁转之资,仅表示身份资格而非职务仅表示身份资格而非职务宋代:宋代:尚书(从二品)尚书(从二品)明清废宰相,六部地位进一步提高明清废宰相,六部地位进一步提高 “六卿六卿”六部尚书六部尚书+左都御史:七卿左都御史:七卿明明:尚书(正二品):尚书(正二品) 侍郎侍郎 (正三品)(正
16、三品) 郎中(正五品)郎中(正五品) 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清清:尚书(从一品):尚书(从一品) 侍郎侍郎 (正二品)(正二品)清末责任内阁清末责任内阁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外务部、民政部、度支部、学部、法部、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各设大陆军部、海军部、邮传部、农工商部、理藩部,各设大臣臣五、地方长官五、地方长官西周西周 分封制,诸侯与大夫为地方长官分封制,诸侯与大夫为地方长官 诸侯(国)、大夫(邑),诸侯(国)、大夫(邑), 大邑称县,派大夫、宰管理大邑称县,派大夫、宰管理春秋春秋 县(兼并来的土地)县(兼并来的土地)大
17、夫、守、大夫、守、 公、公、尹尹 郡(边远地区)郡(边远地区)守、太守守、太守战国战国 以郡统县以郡统县 郡守郡守县令县令秦秦 郡太守郡太守县令(长)县令(长)汉:汉:郡县与封国并置郡县与封国并置郡太守(王国相)郡太守(王国相)县令(侯国相)县令(侯国相)京畿地区:京兆尹京畿地区:京兆尹 左冯翊左冯翊 右扶风右扶风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州牧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州牧 ),京师周围设司隶校),京师周围设司隶校尉尉刺史初为监察官,六百石,东汉后期权力渐重,辖数刺史初为监察官,六百石,东汉后期权力渐重,辖数郡郡(成帝绥和元年 “罢部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西汉州牧或刺史每年秋分出巡,年初返回京都汇报
18、,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州牧开始常年驻守地方)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州刺史州刺史郡太守郡太守县令县令 两种刺史:两种刺史: 都督兼刺史,加将军号:都督兼刺史,加将军号: 使持节都督某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使持节都督某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 北周都督改称总管北周都督改称总管 单车刺史:不带都督衔,权利较小单车刺史:不带都督衔,权利较小隋代:隋代:州刺史(郡太守)州刺史(郡太守)县令县令 蜀郡太守蜀郡太守= =益州刺史益州刺史 齐州刺史齐州刺史= =济南郡太守济南郡太守唐代:唐代:刺史、县令:正式的地方长官:刺史、县令:正式的地方长官: 节度使:不是正式官职的地方最高军政长节度使:不是正式官职的地方
19、最高军政长官官(本官都督,加使持节,兼御史大夫及所驻州刺(本官都督,加使持节,兼御史大夫及所驻州刺史)史) “ “使持节都督某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兼御史大使持节都督某某州诸军事某州刺史兼御史大夫夫” 中唐后节度使把持地方军政民财大权,藩镇割中唐后节度使把持地方军政民财大权,藩镇割据据 京师地区: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京师地区:京兆尹、河南尹、太原尹宋代:宋代:刺史、县令虚设,另派朝官主持地方政务刺史、县令虚设,另派朝官主持地方政务 权知某州军州事(知州)权知某州军州事(知州) 知某县事(知县)知某县事(知县)丰乐亭记:“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常以刺史、太守为知州之别称常以刺史、太守为
20、知州之别称醉翁亭记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丰乐亭记丰乐亭记:“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遂书以名其亭焉。” 府:府尹不常设,以权知某某府(知府)为长官府:府尹不常设,以权知某某府(知府)为长官州府以上设路:州府以上设路: 经略安抚使经略安抚使 转运使转运使 提点刑狱公事提点刑狱公事 提举常平使提举常平使 帅、漕、宪、仓帅、漕、宪、仓 各使亦差遣,本职为知州或知府各使亦差遣,本职为知州或知府 元元:行省:行省丞相、平章政事丞相、平章政事 路路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总管府:达鲁花赤、总管 州州达鲁花
21、赤、知州、州尹达鲁花赤、知州、州尹 府府府尹、知府府尹、知府 县县县尹、达鲁花赤县尹、达鲁花赤 达鲁花赤:掌印官达鲁花赤:掌印官明明: 省省:布政司: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左、右布政使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都指挥使 按察司按察司按察使按察使 总督、巡抚:初为临时设置,中期后渐成省级最高总督、巡抚:初为临时设置,中期后渐成省级最高长官长官 府府:知府、同知:知府、同知 县县:知县、县丞、主簿、巡检、典史:知县、县丞、主簿、巡检、典史清:清:大体承明制而又略有不同大体承明制而又略有不同总督、巡抚:正式的地方最高长官总督、巡抚:正式的地方最高长官 总督(正二品)总督(正二品):例兼兵部尚书(从一
22、品)、都察院右都例兼兵部尚书(从一品)、都察院右都御史御史 别称制军、制台、大帅别称制军、制台、大帅 巡抚(从二品)巡抚(从二品):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正: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兵部侍郎(正二品)二品) 别称别称抚台、抚军、抚院、部院抚台、抚军、抚院、部院 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湖广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 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云贵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督抚以下:督抚以下: 两司两司:布政使(藩台)掌财赋、人事:布政使(藩台)掌财赋、人事 按察使(臬台)掌刑名、监察按察使(臬台)掌刑名、
23、监察 学政(学台)学政(学台) 知府(州、厅同知)知府(州、厅同知)知县知县 六、封爵与品秩六、封爵与品秩(一)封爵(一)封爵周:周:五等封爵:公五等封爵:公 侯侯 伯伯 子子 男男 宋公宋公 晋侯晋侯 鲁侯鲁侯 齐侯齐侯 郑伯郑伯 楚子楚子 许男许男秦:秦:二十等爵以赐军功二十等爵以赐军功 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一公士,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
24、十八大庶长,十九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关内侯,二十彻侯 泰山五大夫松泰山五大夫松汉:汉:两级封爵两级封爵王、侯王、侯 公爵为特例公爵为特例王封以郡,惟宗室得封;王封以郡,惟宗室得封;侯封以县,人臣最高荣誉。万户侯,封以军功侯封以县,人臣最高荣誉。万户侯,封以军功 “ “李广李广难封难封”东汉分列侯为县、乡、亭侯东汉分列侯为县、乡、亭侯 汉寿亭侯汉寿亭侯就国:变相贬逐就国:变相贬逐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王王 公公 侯侯 伯伯 子子 男男 公亦分级公亦分级 高贵乡公曹髦高贵乡公曹髦 唐:唐:王王 郡王郡王 公(国公公(国公 郡公郡公 县公)侯县公)侯 伯伯
25、 子子 男男 唐代封爵颇滥,文臣多封侯者,公爵亦不乏其人唐代封爵颇滥,文臣多封侯者,公爵亦不乏其人 清清: 宗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宗室: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等)、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分三等)、辅国将军(分三等)、奉国将军(分三等)、奉恩将军辅国将军(分三等)、奉国将军(分三等)、奉恩将军 民爵: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民爵: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 恩骑尉恩骑尉 封爵颇严,汉文臣不封伯爵封爵颇严,汉文臣不封伯爵 曾国藩、左宗棠仅封侯爵,李鸿章
26、仅封伯爵曾国藩、左宗棠仅封侯爵,李鸿章仅封伯爵 固伦公主:皇后之女固伦公主:皇后之女 和硕公主:嫔妃之女和硕公主:嫔妃之女 格格 格:皇族之女格:皇族之女 和硕格格:亲王之女和硕格格:亲王之女(二)品秩(二)品秩秦汉三国秦汉三国:石制系统石制系统 万石万石 两千石两千石 六百石六百石 “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魏晋以后魏晋以后:九品系统九品系统不同的官阶系统不同的官阶系统 职事官:表职责职事官:表职责 太守、县令、尚书太守、县令、尚书 散官散官(阶官):表个人品级(阶官):表个人品级 大夫、郎大夫、郎 勋官勋官:奖励军功:奖励军功 赠官:去世后授官赠官:去世后授官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
27、射使持节泾州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尚书右仆射使持节泾州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南川郡诸军事泾州刺史兼御史大夫上柱国南川郡王赠司空刘公神道碑王赠司空刘公神道碑 白敏中墓志:白敏中墓志: 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唐故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傅致仕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白公墓志铭原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太尉白公墓志铭并序并序 唐代文散官阶表唐代文散官阶表1 1从一品从一品 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 1616从六品上从六品上 奉议郎奉议郎2 2正二品正二品 特进特进 1717从六品下从六品下 通直郎通直郎3 3从二品从二品 光禄大夫光禄大夫 1818正七品上正七品上 朝请郎朝请郎4 4正三
28、品正三品 金紫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 1919正七品下正七品下 宣德郎宣德郎5 5从三品从三品 银青光禄大夫银青光禄大夫 2020从七品上从七品上 朝散郎朝散郎6 6正四品上正四品上 正议大夫正议大夫 2121从七品下从七品下 宣议郎宣议郎7 7正四品下正四品下 通议大夫通议大夫 2222正八品上正八品上 给事郎给事郎8 8从四品上从四品上 太中大夫太中大夫 2323正八品下正八品下 征事郎征事郎9 9从四品下从四品下 中大夫中大夫 2424从八品上从八品上 承奉郎承奉郎1010正五品上中散大夫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2525从八品下从八品下 承务郎承务郎1111正五品下朝议大夫正五品下朝议大夫 26
29、26正九品上正九品上 儒林郎儒林郎1212从五品上朝请大夫从五品上朝请大夫 2727正九品下正九品下 登仕郎登仕郎1313从五品下朝散大夫从五品下朝散大夫 2828从九品上从九品上 文林郎文林郎1414正六品上朝议郎正六品上朝议郎 2929从九品下从九品下 将仕郎将仕郎1515正六品下承议郎正六品下承议郎唐宋以服色分别品秩高下,散官品秩决定服唐宋以服色分别品秩高下,散官品秩决定服色色 “ “江州司马江州司马青衫青衫湿湿”旧唐书旧唐书高宗纪高宗纪:“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敕文武官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紫,四品深绯,五品浅绯,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 祭庐山文:“维元和十二年,岁次丁酉,二月二十五日乙酉,将仕郎、守江州司马白居易”明清以补子分辨官员级别明清以补子分辨官员级别 “ “衣冠禽兽衣冠禽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