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说课流程说课流程3“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1第5章第4节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的一个探究实验,是拓展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能力的十分重要的实验,能训练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能为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41.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知识,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具有一定程度的了解,知道有一些环境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但是,具体有哪些环境因素、它们如何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学生并不了解。2.局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学校的条件,实验开
2、设情况不乐观,学生设计实验并亲自操作的机会不多,他们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有限。5光合作用过程利用光能、吸收CO2并释放O2。不同的环境因素会影响光合作用的强度。 光合作用的强度可以通过产生氧气量来测量,在不同条件下,植物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氧气量不同。本实验中材料水绵产生的氧气会使水绵从水底上浮,不同自变量情况下水绵上升的程度不同,据此探究光合作用的强度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6 1.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掌握以表格形式表示各种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方法;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7打出小圆形叶片(30片):用打孔器在生长旺盛的绿叶上打出(直径为
3、1cm,注意避开大的叶脉)叶片内气体:用注射器(内有清水、小圆形叶片)抽出叶片内气体小圆形叶片沉入水底:将内部气体逸出的小圆形叶片放入黑暗处盛有清水的烧杯中,小圆形叶片全部沉到水底时间长时间长探究因素单一探究因素单一操作繁琐操作繁琐8用水绵代替绿叶,将水绵提前暗处理,无须再准备打孔器与注射器。用不同浓度的NaHCO3 溶液代替富含CO2的清水,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CO2。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可以一次探究多种外界因素一次探究多种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光质三个因素。实验器材与装置改进实验器材与装置改进10教材中的实验用具教材中的实验用具创新后的实验用具创新后的实验
4、用具11 时间短、现象明显,可以在一个课时内可完成,学生可以由明显的实验现象得出相关实验结论。 生物学科素养(科学探究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由单一因素拓展为多种因素。 操作简便,取材方便,学生自己可动手制作装置,提升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重复实验的设置,使实验更具说服力。13 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第一小组)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第一小组)取9支量筒,分三支为一组,标号为1-3号,分别放入100mLmL清水、2克提前暗处理好的水绵;将三组分别置于功率为95W 、40W、15W的灯泡下,同时打开光源并计时,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水绵上浮程度。量筒量筒编号编号处理条件
5、处理条件水绵初始水绵初始位置位置5 5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上浮程度浮程度1010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上浮程度浮程度1515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浮程度上浮程度水绵上浮水绵上浮总程度总程度 1 1 95W95W光照光照 、室温室温 2 2 40W40W光照、光照、室温室温 3 3 15W15W光照、光照、室温室温 14(第二小组)(第二小组)取9支量筒,分成三组,标号为1-3号,分别放入2克提前暗处理好的水绵;第1-3 组量筒分别加入100mLmL清水(烧开冷却)、 100mL mL 1%的NaHCO3溶液和100mL mL 2%NaHCO3的溶液;将第1-3 组量筒等距离置于95W 的灯泡下,同时打开
6、光源并计时,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水绵上浮程度。量筒量筒编号编号处理条件处理条件开始时水开始时水绵位置绵位置5 5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浮程度上浮程度1010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浮程度上浮程度1515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浮程度上浮程度水绵上浮总水绵上浮总程度程度 1 195W95W光照,清水光照,清水 、室温室温 2 295W95W光照,光照,1 1%NaHCO%NaHCO3 3溶液溶液、室温室温 3 395W95W光照,光照,2 2%NaHCO%NaHCO3 3溶液溶液、室温室温 15取9支量筒,分三成组,标号为1-3号,分别放入100mLmL清水、清水、2克提前暗处理好的水绵;将三组量筒分别用等距离
7、用不同颜色同等瓦数灯光去照射,同时打开光源并计时,观察并记录单位时间内水绵上浮程度。量筒量筒编号编号处理条件处理条件水绵初始位水绵初始位置置5 5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浮程度上浮程度1010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浮上浮程度程度1515分钟分钟水绵水绵上浮程度上浮程度水绵上升总水绵上升总程度程度1 140W40W蓝光蓝光光照,光照,室温室温 2 240W40W红光光照,红光光照,室温室温 3 340W40W白光光照,白光光照, 室温室温 16 学生操作过程学生操作过程学生分享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及预期结果分5min、10min、15min时间段分别记录实验现象等待时间里讨论与完善实验方案,并填写实验报告单 实验结果展示实验结果展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并展示本组探究结论。学生分享实验结果,解释实验现象,并展示本组探究结论。学校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教师层面总总 结结18创新层面创新层面学生层面学生层面请各位专家多多指导!请各位专家多多指导!1920学生分享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及预期结果学生分享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及预期结果2122暗处理前暗处理前暗处理后暗处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