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九年级化学 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课题课题3 3 元素元素第第1 1课时课时2二、说学情、学法二、说学情、学法 三、三、四、四、五、五、一、说教材一、说教材 3一、说教材一、说教材4承上承上启下启下地位与作用地位与作用5学生已学过分子和学生已学过分子和原子及原子结构原子及原子结构 。启下启下承上承上地位与作用地位与作用6为学习化学式与化合为学习化学式与化合价奠定基础。价奠定基础。 启下启下承上承上地位与作用地位与作用7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8教学目标教学目标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1知识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元素的
2、存在,形成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的概念。2.会列出元素的简单分类。会列出元素的简单分类。9教学目标教学目标31体验微观想象、分析、讨论、体验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比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观察能力。归纳概括和观察能力。 2能力目标能力目标10教学目标教学目标21激发学生学化学、爱化学激发学生学化学、爱化学的情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的情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探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究精神。3情感目标情感目标11重点、难点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的分类。教学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的分类。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和
3、理解。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和理解。 12二、说学情、学法二、说学情、学法13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分析从认知结构的角度分析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间的学习,他们对于化学知识以及物质的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宏观组成已经有了一定积累,但对于物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的微观结构还没有太深入的认识,学生在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化学学科中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14 授课对象特点授课对象特点 授课对象为九年授课对象为九年2班全体学生。他们活班全体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善于发现,接受能力较强
4、,但思泼好动,善于发现,接受能力较强,但思考问题爱浮于表面。考问题爱浮于表面。 15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学习方法方法1617我校教学模式我校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基本理念:以学生为基本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主体”,以教师为,以教师为“主导。主导。原则:遵循以整体建构知识为出发点,以主动参与,原则:遵循以整体建构知识为出发点,以主动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为机制,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深度小组合作学习为机制,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深度交流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交流为主线的教学原则策略:以导学案为引领,利用课件和网络学习的平台,策略:以导学案为引领,利用课件和网络学习的平台,引导学生
5、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完成学习任务。点拨完成学习任务。18四、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19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诱发新知诱发新知自主研学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合作探究交流提升交流提升归纳总结归纳总结达标检测达标检测反馈评价反馈评价本节课教学环节:本节课教学环节:巩固基础巩固基础布置作业布置作业20创设情境创设情境诱发新知诱发新知1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这里的铁、碘、氟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并提出问题:这里的铁、碘、氟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是什么意思?引发学生思考,创设情境,设置悬念,为引出元素做好铺垫
6、。元素做好铺垫。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哇,哇,真香!真香!哇,哇,真香!真香!哇,哇,真香!真香!21自主研学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合作探究33“教教”是为了是为了“不教不教”,某些知识学生完全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行解决,某些知识学生完全能够通过阅读课本自行解决,可由学生自己消化,但对于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哪些为应知,哪些为应可由学生自己消化,但对于课本中提供的信息,哪些为应知,哪些为应会学生
7、还不能把握的十分到位,因此我利用学案中的预习导学模块,以会学生还不能把握的十分到位,因此我利用学案中的预习导学模块,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提炼本节的主干知识。学习目标在学案中也有明示,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提炼本节的主干知识。学习目标在学案中也有明示,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以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学习。设计意图设计意图:预习导学预习导学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本节课的一个知识提纲,这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本节课的一个知识提纲,这部分内容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用问题引领学生去阅读教材。在学生部分内容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用问题引领学生去阅读教材。在学生阅读
8、教材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阅读教材自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思考问题的能力。22自主研学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合作探究活动一:认识元素的定义活动一:认识元素的定义 55 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分子图片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总结元素的定义。引导学生观察一些分子图片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总结元素的定义。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分析数据,自己总结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资料,分析数据,自己总结 元素的定义,加深对元素定义的理解和认识。元素的定义,加深对元素定义的理解和认识。 物质物质相同原相同原子子核电荷数核电荷数( (即质子即质子数数) )HgOHgOO O8 8O O2 2
9、O O8 8H H2 2O OO O8 8COCO2 2O O8 823活动二:认识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活动二:认识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88设计意图:设计意图:在学习了元素之后,列出原子与元素不同的表格,在学习了元素之后,列出原子与元素不同的表格,此表格在学案上也有所体现供学生们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并此表格在学案上也有所体现供学生们分析探究,得出结论,并填充完整,既提高了探究能力填充完整,既提高了探究能力 ,又加深了对元素的理解。,又加深了对元素的理解。 自主研学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4活动三: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活动三:物质、元素、分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55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图、
10、探究,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读图、探究,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分析探究归纳总结能力,统一对物种宏观组成分析探究归纳总结能力,统一对物种宏观组成 和微观构成的认识。和微观构成的认识。引导学生读图,思考问题,然后总结规律,加深认识。引导学生读图,思考问题,然后总结规律,加深认识。 自主研学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合作探究25活动四:认识元素的分布活动四:认识元素的分布 5 阅读课本和读图认识元素的分布情况阅读课本和读图认识元素的分布情况自主研学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认识元素在自然界、人体中的设计意图:通过自学,认识元素在自然界、人体中的分布,提高自学能力,联系现实生活
11、,激发学习兴趣。分布,提高自学能力,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习兴趣。26活动五:认识元素的种类活动五:认识元素的种类 10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总结、归纳元素的种类通过以上四个环节,总结、归纳元素的种类自主研学自主研学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认识元素的分类,提高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认识元素的分类,提高归纳、概括能力。归纳、概括能力。27达标检测达标检测反馈评价反馈评价31 1、下列对元素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下列对元素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A、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类原子、具有相同电子数的一类原子 B B、相对原子质量相同的一类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相同的一类原子 C C、中
12、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中子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D D、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 2、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二氧化碳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A A、质子数不同、质子数不同 B B、中子数不同、中子数不同 C C、电子数不同、电子数不同 D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3 3、人们常说菠菜中富含铁质,这里所说、人们常说菠菜中富含铁质,这里所说“铁质铁质”指的是指的是( )( ) A A、铁原子、铁原子 B B、铁离子、铁离子 C C 、铁元素、铁元素 D D、铁单质、铁单质设计意图:设计
13、意图:检验本节课的课堂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检验本节课的课堂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巩固 基础知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基础知识,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28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总结,既系统了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主总结,既系统了知识,又可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知识,又可以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理解。 本节小结:本节小结: 用学生喜欢的形式(知识树、用学生喜欢的形式(知识树、表格、系统图)总结本节内容,表格、系统图)总结本节内容,小组内交流讨论,互补提升。小组内交流讨论,互补提升。交流提升交流提升归纳总结归纳总结729巩固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布置作业1设计意图:设计意图: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用于巩固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必做题用于巩固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而选做题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加餐。而选做题则是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加餐。3031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简单明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构建起简单明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脉络,构建起相应的知识体系。相应的知识体系。32谢谢!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