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1).doc

上传人(卖家):曈夏伊伊 文档编号:2577645 上传时间:2022-05-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科书七年级上册5.1.1 对顶角教学设计【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第1课时对顶角。主要内容是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邻补角和对顶角,重点是对角顶角的性质。2.内容解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的一种位置关系-相交,研究相交线所形成的邻补角、对顶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作为本章的第一节,本节内容是学习本章知识的基础,同时也体现了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思路和方法,即从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两方面来研究。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是不变的,而角的数量的大小又刻画了两

2、条直线相交的位置关系。当两条直线相交时,就出现了邻补角和对顶角,它们的名称也反映了它们的本质特征。从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出发,推出“对顶角相等”这一重要性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通过简单推理得到数学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言之有据的学习习惯,体现了由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及“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进一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2)通过对相交线、邻补角、对顶角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并能用它们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索精神

3、.(2)通过对顶角、邻补角性质的研究,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正确性.【教学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与应用.【教学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从过去的教学经验可知,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中,有的学习积极性显得不高,特别是对“平行线”前的部分。如有的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有的感觉“名词很多、意义也记不住”,甚至有的感觉“不明白要学什么”等等。实际上,产生上述各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和要求。其次对某些见过的概念不知道尚待明确。另外,更不明白按定义、公理、定理这样的步骤来学习数学的方式。事实是显然的。学生虽

4、然在学校已学过小学数学和代数,但给他们的印象多为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计算(指的是数量关系),即使小学数学课中含有几何内容,但仍落实到长度、面积、体积的计算上。他们是不明确数学的研究对象还有空间形式的。对于某些已见过的图形方面的概念,因在小学数学课中,基本上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也无从知道对概念还认识得不够确切。而在初中代数课中,虽然也从定义开始学习,但在代数教学中并不明自地划分定义、公理、定理的阶段,尤其对公理多是暗中承认与使用,对定理(公式)也不明白地显示出“已知”、“求证”、“证明”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如不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产生上述的在学习中出现的那些问题,自然也就难免了。【教法分析】

5、本节课在教法上体现教师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实现认识上与态度上的跨越;在学法上突出学生的“探索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立足于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发现、去创造利用多媒体、自制教具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实效性【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本节教学要借助多媒体及展台,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及习题是促进学生知识掌握的主要手段,通过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答题情况,规范学生答题格式.【教学过程设计】一、启:课题导入1、播放灯光秀视频引入本章课题.2、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题设计意图:以激情四射的灯光秀引入本章课题,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的热情及爱国情感;让学生知道,相交线的概念是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更具趣味性和生动性,从而引出本节课题。二、探:开放性探究相交线所形成的邻补角、对顶角的位置和数量关系(一)探究1: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分组可分为几组?从每组角中角与角间的不同位置关系它们又可以分为几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合作完成表格。所成角分类位置关系1234以1与2为例,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归纳:(1)有一条公共边(相邻)(2)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互补)由此得到邻补角的定义:1和2有一条公共边OC,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1和2互补),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设计意图:用现实生活中的灯光秀引出两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自然而

7、贴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对两线相交所成角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就为研究对顶角相等作了铺垫。探究2:当两条直线相交时,所形成的四个角中,1与3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学生归纳:(1)有一个公共顶点(共顶点)(2)两边都互为反向延长线(相对)由此得到对顶角的定义:1和3有一个公共顶点O,并且1的两边分别是3的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两个角,互为对顶角.设计意图:由邻补角的定义推理类比得到对顶角的定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由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认识相交线形成的对顶角及特点,同时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练习1:下列各图中,1和2是对顶角吗?为什么? (1) (2) (3)(4)

8、 (5) (6)练习2:如图,直线、相交于O,是射线.则(1)1的对顶角是_,(2)BOC的对顶角是_,(3)2的邻补角是_,(4)AOD的邻补角是_.设计意图:初步应用,感知邻补角,对顶角,加深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的理解。第(4)题想让学生知道一个角的邻补角可能是不唯一的。并且引导学生直观地发现图中的1和3是相对的两个角,而且似乎相等,从而引出对后续知识的探究欲望。(三)猜想:1与3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师生互动:引导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算一算,直观所发现的两个角相等的结论是否争取。例1.图中,直线a、b相交,1=30,求2,3,4的度数?图中存在哪些相等关系?解:因为2 = 180- 1

9、= 180- 30= 150;4 = 180- 1 = 180- 30= 1503 =180- 2 = 180- 150= 30 .所以2=4,1=3.引导:你还能说出1=3的道理吗?(请你用数学的语言写出这个(说理)过程)师生互动:猜想对顶角相等。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写出简单的说理过程。因为 1+2=180 2+3=180所以 1=3 (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 2=4由此得到,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猜想,推理的思维训练,得出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并强调对顶角概念与对顶角性质不能混淆: 对顶角的概念是确定二角的位置关系,对顶角性质是确定为对顶角的两角的数量关系.并提醒学生今后只

10、要看到对顶角就应想到它们相等。【目标检测设计】四、知识应用1、如图,直线AB,CD,EF 相交于点O.如果AOC = 50,那么BOD= ,COB= .2、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COE=2BOE若AOC=120,则DOE等于()A135B140C145D150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渗透方程的数学思想.初步体会利用邻补角和对顶角的性质是计算角的度数的一种工具.小组PK战1.将全班分为八组,每组推选答题代表答题。2.由班长操控抢答器,哪个组抢到答题机会则由哪个组答题代表选题并进行作答,答对得到相应分数,答错不扣分。3.得分最多的小组将获得神秘小组PK之选答题:1

11、、(10分)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若1+2=120 ,则AOD=( )A. 120 B. 130 C. 140 D. 150212、(10分)直线AB、CD、EF相交于一点,则1+2+3=( )A. 90 B. 120 C. 180 D. 1403213、(20分)如图,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O,E是AOD内一点,已知OECD, AOC=55 ,BOE的度数是( )A. 125 B. 135 C. 145 D. 1554、(10分)下列图形1与2不是邻补角的是( )12112122 A B C 5、(10分)如图,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AOD=50 , 则BOC=( ) .A

12、. 50 B. 70 C. 40 D. 606、(20分)已知:如图,BOD=90 ,直线EF过点O,EOC=15 , BOF= ( ) .A. 15B. 30C. 60D. 757、(10分)已知,1与2互为邻补角,1=150 , 则2的余角的度数为( )A. 50 B. 60 C. 70 D. 808、(10分)如图,直线AB,CD, EF相交于点O,则图中共有( )对对顶角A. 1 B.2 C. 3 D.49、(20分)如图,两条直线AB与CD相交于点O, 己知2=31,那么4=( )A. 100 B. 120 C. 135 D. 170432110、(20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四个角中

13、,有两个角分别是(2x - 10)和(110 - x),则x为( )A. 40 B. 50 C. 40或80 D.50或 80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游戏环节,意在巩固所学知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检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五走进生活1.要测量两堵墙的墙角线所成的角的度数,但人不能进入围墙,如何测量?2、如图,当光线从空气中射入水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发生了变化,在物理学中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在图中,1=43,2=27,试问光的传播方向改变了多少度?21设计意图: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14、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六、课堂小结: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和方法,构建学习结构图,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2.在探究对顶角的性质时,我们经历了哪些过程?体会到什么思想方法?设计意图:总结回顾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归纳反思所学知识及思想方法。七、课后作业:拓:拓展与升华1.必做题:教材P162第1、2、3题.2.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OF是两条射线(1)如图1,若EOF=90,且OD平分AOE,BOF=60,求AOD的度数;(2)如图2,若OE平分BOD,AOC=68,DOF=90,求EOF的度数;(3)如图3,若OF平分COE,

15、BOF=15,若设AOE=x,求AOC的度数(用含x的式子表示)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必做题面向全体,巩固所学,力图让“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选做题力图“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选做题可直接运用今天所学的定义与性质求解;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定义的双重性,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动态几何相关问题,这是本课内容的一次拓展与升华.【板书设计】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5.1. 相交线5.1.1 对顶角1、 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 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2、 对顶角:有公共顶点 两边分别互为反向延长线3、性质:对顶角相等例1:如图,直线a、b相交,1 = 30,求2 ,3

16、 ,4 的度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的重点是对顶角的概念和性质,这些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要用到,要求学生掌握对顶角的概念是结合图形描述的.这样描述,便于学生在图形中辨认.教学中不必让学生背这些词句,而是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教给学生在图形中如何辨认它们.辨认对顶角的要领是:首先要有两条直线相交构成四个角的前提条件,四个角两两分组,根据角与角的位置关系再进行分类,再找其中有公共顶点但没有公共边(或不相邻)的两个角,就是对顶角.2因为本节是由炫丽的视频灯光秀来引入的.所以要事先准备好视频,对相交线建立感性认识,然后再从模型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或用我们提供的课件来引入本节课,激发学生的学

17、习兴趣.3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根据光线的位置变换,抽象出两条相交直线,再让学生观察四个角的特征,这四个角根据位置关系可以分几类,这两类角各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都要由老师设问、启发,学生经过观察、分析、归纳总结出来,让学生自己亲历一次发现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建立在“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上,融入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在重视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发现和探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1、学会了将生活问题数学化: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相交线,从中抽象出数学模型,然后让学生动

18、手画图,观察-猜想-说理,从而认识了对顶角,发现了“对顶角相等”这一性质。发现数学理论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这种反思应该始终伴随着活动的进行而开展,否则会丢掉很多很有价值的发现新知识的机会,2、增强了用数学的意识:应用知识时教师选择了两个生活实例,一是测量墙角线所形成的夹角,二光的折射方向角度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增加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了用数学的意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都有这样一种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去看世界。另外,教师的激励语言、幽默的话语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但是,课堂中“小组讨论”的运用有些拘于形式,有效的运用还须教师在课前指导并合理分工,保证人人参与,从而有效。存在不足:1、应注意在学生交流讨论环节中让学生发言。2、巩固练习环节应设置有梯度的练习让每个阶层的学生都有所收获。3、应设置于实际生活相联系数学题,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第 9 页 共 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各科综合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5.1.1 相交线教学设计(1).doc)为本站会员(曈夏伊伊)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