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1 页,共 13 页 期中语文试卷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一、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7.0 分)1.古诗文默写。_ ,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_ ,万古惟留楚客悲。(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_ 。(艾青我爱这土地)先天下之忧而忧, _ 。(范仲淹岳阳楼记)但愿人长久, _ 。(苏轼水调歌头)读李白行路难(其一),其中“ _ , _ ”会增添我们对人生理想信念的无穷信心,昂首向前,直达胜利的彼岸。李白行路难(其一)二、其他(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30.0 分)2.回望共和国历史,七十年弹指一挥间。举国同庆之时,学校将举办“为祖国献礼”综合性
2、学习活动,让我们积极参加,来庆祝伟大祖国的生日吧!活动一【家国颂我参与】 下面这段文字,节选自校长在庆祝活动动员会上的演讲稿。请根据画线句子内容,结合所学对联知识,补写下联。你听,1949 年 10 月 1 日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句庄严宣告,声震寰宇;你看,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欢庆场面,历历在目。七十年峥嵘岁月,漫漫旅途中您用一种心无旁骛的决心,用一把响彻天宇的号角,改写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燃起了民族复兴的梦想。四十载,您带领全国人民立下“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的诤诤誓言,绘出三步走的美好愿景,拼搏迎来幸福生活。祖国,您是十三亿儿女共同温暖的家。上联:七十年改写历史燃梦想下联:_3.活动二【家国文
3、我传承】潜心探汉字,“国”里有乾坤 “或”是“國”的本字。-字源解说 或,邦也。从口,从戈,以守一,口,郭也。一,地也。-说文解字 根据以上提示,甲骨文,“戈”与“口”两者结合表示的意思是 _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国”字的义项有:国家;周代诸侯国及汉以后王或侯的封地 ; 国都, 京城。 岳阳楼记 中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的 “国” 的意思是 _ 。(填序号)汉字,是当今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学好汉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A一个有教养的人,必定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对他来说,礼貌待人不是习以为长,轻松自然,而是能让他心情愉快。有教养的人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无论接触的人年长
4、还是年幼,是社会贤达还是平民百姓。 B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绝不会自吹自 li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有句 yn语说得好: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有教养的人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他不会摆架子、“翘鼻子”。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行为举止都保持一至-无论是在家里、在学校、在研究所、在供职的单位,还是在商场,或者在公共汽车上,他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第 2 页,共 13 页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依次填写) 恪守 _ 允诺 _ 自吹自 li _ yn 语 _ 第 B 段中有一个错别字的词语是“ _ ”正确的写法是“ _ ” 根据语境解释词语贤达: _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5、 _ 4.活动三【家国精神我发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出自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很多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请你举出一例并说说其含义。5.学校将要组织一场“我和我的祖国” 文艺汇演,班主任张老师想排演爱国诗歌吟诵节目,请你从艾青诗选 这部作品中选取适合的一首诗歌,并从作品内容或情感上阐述你推荐的理由。(语言要简明、连贯、得体)6.根据情境,按要求写作。把下面的词语扩写成一段话,表现湖边早晨清新明丽的意境。山中清晨小鸟桂花香阳光湖面要求:(1)内容符合要求,语言使用得当。(2)字数在 150-200 之间。(3)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6、 小题,共 4.0 分)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唐)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诗文中的“ _ ”三字,流露出英雄的失路之悲。这首诗在叙事上借助时间与空间的跨度,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的一腔悲愤。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12.0 分)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
7、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乙】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 : “囿” ,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传(zhun):记载史实的古
8、书 刍荛(chro):割草砍柴的人。解释加点的词语。 宴酣之乐 _ 泉香而酒洌 _ 若是其大乎 _ 第 3 页,共 13 页翻译下面句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文王之囿方七千里而民犹以为小,齐宣王之囿方四十里而民犹以为大,其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甲乙两文反映了一个什么共同思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 他们的主张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27.0 分)9.阅读片片蝶衣生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片片蝶衣生镯耳那日闲暇,独自一人到鼓浪屿游走。挨挨挤挤的游客们,成群结队涌向琴岛。耳畔不是那些错乱的碎步之音,便是天南海北的
9、吆喝声。我在嘈杂之中,内心焦躁而又不安。 走着走着,前方万绿丛中现出几抹蓝色。那是一片花木丛,繁茂的花枝上缀满蓝色的小花儿,花瓣娇小并不起眼,如果不是花开得很多,我或许真的会忽略它们。可我到底还是厌倦了嘈杂的人群,被那一抹微蓝所吸引。 移步花丛中,仔细瞧去,蓝色的花容宛如蝴蝶仙子一般,让人一眼惊艳。时值冬季,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生动,活泼。微风拂来,它们的翅膀随风颤动,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微风吹动蓝色的花朵,花朵起伏,与那身披蓝衫的蝴蝶别无两样。 借助手机搜索,原来此花实名正是蓝蝴蝶。我惊叹于造物主的神奇,将这样一朵小花装扮得如此美丽。它那对生的叶子,平展两
10、侧对称盛开的花瓣,还有那如蝴蝶触角一般细长的雄蕊,无不娇美可人。在这个微寒的南国之冬,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我在这片篮色的花海中徘徊,想起杜甫那首江畔独步寻花 ,想起眷恋芬芳的花间彰蝶,想起自由自在的欢啼黄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择一西郊草堂为安身之所,他在春暖花开时节,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不正是源于他对生活的知足与热爱吗? 眼前的这片蝴蝶花,生在鼓浪屿这片少人踏足的草地上,将点点微蓝开放在绿丛中。它们没有娇艳灿烂的三角梅那般耀眼夺目,也没有悬挂在枝头的曼陀罗那般高高在上,不似红粉的合欢那般寓意高雅,更不像月季那般千娇百媚
11、。它们生来便如蝴蝶一般,长在花丛里,飞在绿叶间,在湿润的草地上,片片蝶衣生。 我常常想,这世间的花不也和寻常的人一样吗?人有人性,花有花性。有的人生来不甘,总不愿栖息于荒芜之地,纵有迁徒,也难逃“枯萎” 的命运;有的人知足惜福,不攀不比,即便生长在乡野间,也是一身正气。好比这蓝蝴蝶,它形貌小巧,生长于潮湿的山坡草地之中。它不俗不媚,凭一身高洁之色来示人,在一片淡然的幽香之中静默绽放。 夕阳西下,通往码头的行人越来越多,我流连在这片花丛中,为邂逅此花而欣然。它们清婉的姿容,密密丛丛的风韵,将永远盛开在我的梦里。 (选自厦门日报副刊,有删改)依据文章第段的内容,概括作者笔下蓝蝴蝶花的特点。文中画线
12、的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表达作用。 这蝴蝶花,静守一处,花非花,蝶非蝶,宛若一群蝴蝶仙子,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10.阅读“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一文,回答各题。 何尊于 1963 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 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 其中第 4 页,共 13 页“宅兹中国”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 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齐桓公救援邢、卫等国,被称作“救中国”,
13、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华夏” 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 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三是指中原地区。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14、“中国” 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中国” 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 ,泛指全国。“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一直沿用至今。 “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则始于辛亥革命以后。 (有删改)【注释】何尊: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阅读全文,概括选
15、文的说明内容。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选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下列选项,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 A“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B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 中的“中国” 一词指国内、内地。 C从夏、商、周开始直到清末,“中国”一名从未作为一个王朝或政权的正式国名,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 D“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六种不同概念。11.阅读信仰之光一文,回答各题。 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种东西,它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得多,值得为之活着,必要时也值得为之献身。我们相信它并且仰望它,所以称作信仰。但是,它又不可以用眼
16、睛看见,而只是我们心中的一种观念,所以又称作信念。 提起信仰,人们常常会想到宗教。它的确是信仰最常见的一种形态。不过,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做一个教徒不等于就有了信仰,而有信仰的人也未必信奉某一宗教。 真正的信仰是相信人生应该有崇高的追求, 真正看重信仰的人绝不盲目相信某一种流行的宗教或别的什么思想,而是通过独立思考来寻求和确立自己的信仰。两千四百年前,苏格拉底就是被雅典民众以不信神的罪名处死的。他的确不信神,但他有自己的坚定信仰,他的信仰就是:人生的价值在于爱智慧,用理性省察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在审判时,法庭允许免他一死,前提是他必须放弃信奉和宣传这一信仰,被他拒绝了。他说,未经省察的人生不值
17、得一过,活着不如死去。他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信仰是内心的光,它照亮了一个人的人生之路。没有信仰的人犹如在黑暗中行路第 5 页,共 13 页,不辨方向,没有目标,随波逐流,活一辈子也只是浑浑噩噩。当然,一个人要真正确立起自己的信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但需要独立思考,而且需要相当的阅历和比较。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改变信仰的事情也是经常发生的,不足为怪。在我看来在信仰的问题上,真正重要的是要有真诚的态度。所谓真诚,第一就是要认真,既不是无所谓,可有可无,也不是随大流,盲目相信;第二就是要诚实,决不自欺欺人。有了这种真诚的态度,即使你没有找到一种明确的思想形态作为你的信仰,你也可以算作
18、一个有信仰的人了,因为你至少是在信仰着一种有真诚追求的人生境界。 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有删改)本文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古今中外像苏格拉底一样坚守自己信仰的人有很多,请你再写一个事实论据。(链接材料中涉及的人物除外)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链接材料】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左传昭公四年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六、作文(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40.0 分)12.人:象形字。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人”字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个侧面站立着的人
19、形,“人” 字最大的特点就是站着,不仅脊梁挺得直直地站着,灵魂也站着,思想也站着。“人” 为什么要有左右两条腿?因为一条腿难以站稳,一条腿难以行进。再伟大的一条腿离开了同伴也无法走路,再强壮的一条腿离开了同伴也只能是残疾。“人” 的两条腿为什么要分开,而不是并在一起?因为只有一条腿在前、一条腿在后,才能疾步行走。如果两条腿同时起步,都争着向前、互不相让,结果是谁都无法行走。“人”字多像一个三岔路口-人生岔路口无处不在,关键在于选择。不同的命运因为不同的选择,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人生,不同的人生走出不同的人。 要求:请根据材料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
20、感情、发表见解等; 字迹工整,书写规范,字数 600-800 字; 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 文中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理解部分的材料。第 6 页,共 13 页答案和解析答案和解析1.【答案】【小题 1】鸡声茅店月【小题 2】三年谪宦此栖迟【小题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小题 4】后天下之乐而乐【小题 5】千里共婵娟【小题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答案: (1)鸡声茅店月 (重点字:茅) (2)三年谪宦此栖迟(重点字:谪) (3)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4)后天下之乐而乐 (5)千里共婵娟(重点字:婵) (6)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重点字:济)本
21、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要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应该熟记大纲要求的背诵篇目,并且在默写中注意不能添字、漏字、错字,顺序颠倒等现象。默写名句,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2.【答案】四十载绘出愿景迎未来【解析】答案: 示例:四十载绘出愿景迎未来考查对对联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内容必须结合校长在庆祝活动动员会上的演讲稿的内容,形式上与上联相对即可,要抓住对联特点: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意思相近、相关。对联的基本要求: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
22、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 ,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3.【答案】【小题 1】用武力卫护城邑、疆域,【小题 2】k,nu,擂,谚,一至,一致,有才能和声望的人,“不是而是”改为“不仅而且”【解析】答案: (1)用武力卫护城邑、疆域 (2)k nu 擂 谚。 第 7 页,共
23、13 页“一至”“一致” 贤达:有才能和声望的人 “不是而是”改为“不仅而且”(1)本题考查汉字释义。戈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引申指武力。“口”为郭,也就是城池疆域。所以两者结合,要表现的意思就是用武力护卫城池、疆域。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的意思是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所以“国”的意思是国都。故选: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第一个字读作“k”,第二个字读作“nu”,第三个字写作“擂”,第四个字写作“谚”。 本题考查查找错字并改正。细读材料可知,“一至”应写作“一致”。 本题考查词语释义。贤达的意思是有才能和声望的人。 本题考查修改病句。细读划线句可知,使用关联词
24、语处的前后两句在语义上为递进关系,所以应把表示选择的“不是而是”改为表示递进的“不仅而且”。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全文,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4.【答案】答案: 示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句诗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深刻地表达了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年迈,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壮志豪情。【解析】本题考查古典诗词的积累。本题中让我们积累表达“自强不息”含义的名句,这样的名句很多,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比喻平凡的人哪里知道英雄人物
25、的志向。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5.【答案】答案: 示例:我推荐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感情沉郁、凝重,很契合这个活动和场合。【解析】 本题考查对爱国诗歌的积累与把握。作为一位爱国诗人,艾青的诗表达爱国之情的诗有很多,而我爱这土地 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感情沉郁、凝重,很契合这个活动和场
26、合。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6.【答案】答案: 示例:清晨醒来,小鸟在枝头唱歌,把大自然的气息唱的生机勃勃。出门,迎面扑来桂花香,已到金秋时
27、节,昨夜骤雨初降,天气是那么的清爽宜人。空气中弥漫着水汽的味道。我约了朋友去山中,山中镶着一面如银镜般的湖面,阳光洒下,透射出点点金光。秋风雕刻着湖面,泛出道道涟漪,最后柔和地贴在我的身上,感受着自然的气息,微微合上眼睛,渴望与自然相拥。第 8 页,共 13 页【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要求用上“山中、清晨、小鸟、桂花香、阳光、湖面”扩写成一段话表现湖边早晨清新明丽的意境。一定要审准题按题目要求作答,同时要注意要求“字数在 150-200 之间” 和“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能用上要求的词语表现出湖边早晨清新明丽的意境即可。这是一篇半命题小作文,而且有提示性文字,
28、需要我们自己紧扣题目要求打开思路,题目难度适中。7.【答案】【小题 1】马不前【小题 2】【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颈联即景抒情,望秦岭,云遮雾锁,家今何在?眼前蓝关,大雪拥塞,马亦不前。“马不前”写出了英雄的失路之悲。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朝奏”、“夕贬”突出表现了自己“朝”、“夕”之间角色的急剧变化,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罪遭贬的怨愤、悲痛之情。“九重天”“路八千”表明空间的跨度大,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凄楚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答案: (1)马不前 (2)示例: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结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可
29、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 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州,前路艰难。真是处处见悲,一路悲愤。 参考译文: 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去。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云彩横出于南山,我的家在哪里?在白雪厚积的蓝田关外,马也停住脚步。知道你远道而来定会有所打算,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首联写因“一封(书)” 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
30、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全诗熔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诗味浓郁,感情真切,对比鲜明,是韩诗七律中的精品。鉴赏诗歌,注意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不可仅仅理解字面意思。8.【答案】【小题 1】尽兴地喝酒【小题 2】清【小题 3】如此,这样【小题 4】【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句意:宴会喝酒的乐趣。酣:尽兴地喝酒。 句意:泉水清并且酒也清。洌:清。 句意:真有那么大吗?是:如此,这样。 (2)本题
31、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重点字词:颜,脸色;颓然,醉醺醺地样子。句意: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第 9 页,共 13 页重点字词:以为,认为;宜,应该。句意: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合乎情理吗? (3)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根据“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可知,文王之囿“与民同之”,因此民以为小;根据“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可知,齐宣王之囿是“为阱于国中”,因此民以为大。 (4)本题考查
32、理解文章内容并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甲文主要讲了太守和自己治下的百姓一起宴饮欢乐的情景,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乙文中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甲乙两文都反映了“与民同乐” 的共同理想。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借鉴历史上的经验教训,吸取古人以民为本思想的精华,不断培养热爱人民的思想情感,相信人民,依靠人民。那些只顾自己,不惜铤而走险的人,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答案: (1)尽兴地喝酒 清 如此,这样 (2)面容苍老,头发雪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百姓觉得它太大
33、,不也合乎情理吗? (3)文王之囿“与民同之”,因此民以为小;齐宣王之囿是“为阱于国中”,因此民以为大。 (4)共同理想:与民同乐。 今天的借鉴意义示例:就现代社会而言,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各级领导人来说都很重要。比如,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人,是一心想中饱私囊,捞它一把,还是想致力于改善广大职工的福利,走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这的确是一块试金石。而实际情况是,往往那些只顾自己,不惜铤而走险的人,虽然也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真的捞上了一把。但是,欲壑难填,其最终结果多半是以身试法、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译文: 【甲】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
34、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乙】齐宣王问道:“(听说)周文王有一个七十里见方的捕猎场,真的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真有那么大吗?”(孟子)说:“可百姓还嫌它太小呢!”(宣王)说:“我的捕猎场才四十里见方,可百姓还觉得太大,这是为什么呢?”(
35、孟子)说:“文王的捕猎场七十里见方,割草砍柴的人可以随便去,捕禽猎兽的人也可以随便去,是与百姓共享的公用猎物场所。百姓嫌它小,不是很合理吗?我刚到达(齐国的) 边境时,问清国家的重大禁令以后,才敢入境。我听说在国都的郊野有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如果有谁) 杀死了场地里的麋鹿,就跟杀死了人同等判刑,那么,这四十里见方的捕猎场所,简直就成了国家设置的陷阱。百姓觉得它太大,不也同样合乎情理吗?”文言语句翻译的具体方法是“增”、“删”、“留”、“变”、“补”五法:1增,即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例如,有时候句中常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情况;2删,即对无实在意义(表语气、停顿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6、; 3留,即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时间、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变,即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5补: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第 10 页,共 13 页9.【答案】【小题 1】(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此题可在读文中提取相关信息适当加工后作答。第 2 段“花瓣娇小并不起眼” ,第 3 段“蓝色的花容让人一眼惊艳”,“它们的四片花瓣成对绽开,恰如一群翩翩起舞的蓝蝴蝶”,“飘来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等语句写出了蓝
37、蝴蝶花的特点。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宛若一群蝴蝶仙子”,将花比作蝴蝶仙子,是比喻。“着一身微蓝的薄衫,是那样的惹人怜惜!” ,将花人格化来写,是拟人。比喻和拟人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表达的是作者的喜爱之情。回答问题时要说出使用的修辞手法、具有的表达效果、表现的事物特点、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本题考查分析语段作用。结合全文内容和主旨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结构上,文章结尾表达邂逅蓝蝴蝶花后欣然的心情, 总结全文并与开头作者内心焦躁而又不安的心情相照应。内容方面,文章具体描写了蓝蝴蝶花的特点和由蓝蝴蝶花而产生的联想和对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
38、的赞赏和追求。结尾表达邂逅蓝蝴蝶花后欣然的心情,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答案: (1)花瓣娇小不起眼;蓝色的花容让人惊艳;花瓣成对绽开,如起舞的蝴蝶;散发幽幽的香气,沁人心脾。 (2)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蓝蝴蝶花清婉美丽的花容,表达了作者对蓝蝴蝶花浓浓的怜爱之情。 (3)结构上,照应开头并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旨,表达了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的赞赏和追求。【小题 2】【小题 3】【解析】 这篇文章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写在鼓浪屿邂逅蓝蝴蝶花的经过,突出蓝蝴蝶花的朴实、平凡、默默无闻、不张扬的品格,表达的是对美丽的蓝蝴蝶花不俗不媚、一身正气的美好品质的
39、赞赏和追求。句子(段落)在文中的作用答题方法: 分析某一句话(一段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进行分析。 1、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句子(段落)在开头的作用:(1)开篇点题;(2)设置悬念,引起下文;(3)总领全文。 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1)埋伏笔;(2)承上启下;(3)照应上文;(4)为下文作铺垫。 句子(段落)在结尾的作用:(1)总结全文;(2)照应题目或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2、句子(段落)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表现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或性格特征。 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一般分析句子(段
40、落)的作用,要把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综合起来分析。10.【答案】【小题 1】D【小题 2】【小题 3】【小题 4】【解析】 (1) 本题考查的是概括文章的说明内容,需要通读全文。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中国”一词,第段介绍“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第-段说明“中国”一词第 11 页,共 13 页的演变历史。 (2)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其作用。从全文的内容来看,本文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句:“何尊内胆底部有一篇铭文,是中国二字最早的文字记载”“左传庄公三十一年” “公羊传禧公四年”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史记武帝本纪” “史记汉书”“三国志”“辛亥革命”,可以判定为时间顺序。 (3) 本题考查分析说明
41、方法及其作用。通读全文可知,文中引用大量文献资料,例如: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等,运用引用的说明方法,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信息筛选。 ABC正确; D有误,根据第段“中国一词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可知,此项说法与原文不符。 故选:D。 答案: (1)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 (答出说明对象及内容即可,如答“本文说明了中国一词
42、的前世今生”给 1 分。) (2)时间顺序。 (3)引用(引资料)。本文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充分具体地说明“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这些引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说明方法 1 分,作用 1 分。) (4)D文章首先由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的贾村的“何尊”,引出说明对象“中国”一词,接着介绍了“中国”一词的演变历史。让我们了解了“中国”一词的前世今生。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作引用、做假设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
43、作者的意思,更能增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11.【答案】【小题 1】(1)本题考查的是对中心论点的概括。首先要明确中心论点的特征,其次,掌握寻找中心论点的方法。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文章标题、开头、结尾。结合文章结尾“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因此,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2)本题考查的是论据的补写。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补写的论据类型是事实论据,其次明确论据都是为论点服务的,根据题干要求,列举一个能坚守自己信仰的例子即可,注意拟写事实论据的准确性,并注意能体现论点。 (3)
44、本题考查的是对论证思路的把握。解答此类题,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分析先论证什么,接着论证什么,然后论证什么,最后如何总结全文,最后套用运用答题模式概述。文章第段直接提出“信仰” 这一论点,说明了信仰是什么,接着第段讲信仰与宗教进行对比,引出什么是真正的信仰,第列举苏格拉底的为自己的信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的例子,这是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第段把信仰比作光,这是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最后接着总结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将这些内容运用答题模式进行概述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文章中的内容的迁移应用。首先要明确材料中的内容都是指这些人确立了真正的
45、信仰,从而对国家和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从而可以得出确立真正的信仰对人生的作用, 然后要结合本文观点以及生活的实际来谈论我们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应如何确立信仰。据此进行整合即可。 第 12 页,共 13 页答案: (1)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2)示例一:文天祥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容赴死,在青史留下美名。示例二:钱学森坚守自己的信仰,抱着科学强国的坚定信念,突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并为民族的富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3)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信仰”;其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
46、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 (4)示例:从材料和文章中发现,确立起真正的信仰对自己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确立真正的信仰,才能够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我们要拥有健康的心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小题 2】【小题 3】【小题 4】【解析】 文章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信仰”;其次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述了“如何确立真正的信仰”;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中心论点“人应该确立起真正的信仰,让自己的人生有崇高的追求”。概括中心论点 方法指导: (1)明确论点的特点,论点是作者观点的完整表述,是个表肯定或否定的判
47、断句。 (2)根据论点的提出方式进行提炼。在标题和开篇处直接提出论点。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或名言警句等间接引出论点。 (3)位置“四看法”提取中心论点。一看标题,二看开头,三看结尾,四看直接表述句。 (4)提取分论点概括中心论点。分论点一般是对中心论点的分条支撑。在分论点中寻找关键词,然后进行总结概括即可12.【答案】【例文】 做一个大写的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这首诗激励了千千万万仁人志士,使他们勇往直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留下千古佳话。在短暂的人生中,我们是明哲保身,苟且偷安,还是勇于负责,敢于出头呢?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许多时候是豺狼当道,黑暗横行
48、,这时候需要人们大声疾呼,指斥不平,仗义执言,为民请命,但大多数都是胆小怕事者,他们趑趄不前,偏安一角。也有一些侠义之士,以天下为已任,奋不顾身、挺身而出。屈原为国为民,“虽九死其犹未悔,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民族大义奔走呼号,同当权的投降派进行抗争。司马迁秉持公心,为身陷敌手的李陵主持正义,却身遭宫刑,还忍辱负重,恬退隐忍,写出了震古铄今的史记。还有岳飞,怒斥投降派,力主抗金,“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他们所考虑的不是一已私利,而是民族的大义,是国家的兴衰存亡,所以能在众人当中奋不顾身,同恶势力进行斗争。他们是真正的人中豪杰,是一个大写的人,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今时代,具有铮铮铁骨,
49、敢做敢为的杰出人物也不少,五八年大跃进,浮夸风危害甚烈,当时举国上下噤若寒蝉,只有彭大将军挺身而出,“我为人民鼓与呼” ,向错误思想挑战。还有文革期间的张志新、遇罗克两人,向社会阴暗面宣战,指斥罪恶,宁折不弯,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写的人的凛然正气。也第 13 页,共 13 页有一些人为了功名利禄,弃民族大义于不顾,畏首畏尾,有的甚至附和逆流,为虎作伥,宋代的奸相秦桧出卖国家利益, 清代的李鸿章与外国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林彪、“四人帮” 横行时期,有很多无骨气的文人巴结奉承,有的甚至于为之涂脂抹粉,歌功颂德,成了一代跳梁小丑。他们是象狗一样爬着走的人,是
50、中华民族的败类。我们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平现象时常出现,这样就更需要挺身而出者,需要敢于仗义执言者。君不见,朗朗乾坤,歹徒公然行凶,满街行人袖手旁观,无一出手,可悲呀!古代对弱者拔刀相助,对不平该出手是就出手的侠义之士哪去了。 警醒吧,国人!希望大家多一份浩然正气,多一份侠义之气,都成为敢作敢为的顶天立地的大写的中国人。【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中有文字有图片。图片中先是出现“人”的形状,然后是“人”字的造字法,最后是五种字体介绍了“人”的写法。文字材料是从“人”字在说文解字中的含义,“人”字的形状特点,“人”字的形状特点引申出的内涵意义来介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