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节能减排十四五综合工作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持续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阶段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到202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4.5%,能源消费总量得到合理控制,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达到
2、7.14万吨、0.2万吨、5.02万吨、0.74万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更加健全,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二、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行业绿色升级工程。加快发展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积极布局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发展寒地冰雪、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促进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加力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以钢铁、建材、石化化工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到2025年,完成930万吨钢铁产能超低排放改造。加强绿色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
3、化转型,开展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工厂。推进新型基础设施能效提升,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将城市建成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十四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7%。(二)园区节能环保提升工程。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推动工业园区能源系统整体优化和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布局分布式新能源,推进以分布式新能源+储能为主体微电网的试点示范,加强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以省级以上工业园区为重点,推进供热、供电、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公共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能源、水、土地等资源利用效率。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促进产业循
4、环链接。到2025年,具备条件的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建成一批节能环保示范园区。(三)城镇绿色节能改造工程。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强化绿色施工管理推动低碳城市、韧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支持城市申建国家无废城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示范城市。全面提高建筑节能标准,鼓励低碳和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应用,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对2000年以前非节能建筑应改尽改,加快推进被动式超低能耗、近零能耗、低碳建筑发展,积极推动建筑用能电气化和低碳化。因地制宜推动清洁取暖和智慧供暖,实施清洁燃煤、煤改电、煤改气以及生物质、地热能、太阳能、风能、工业余热等
5、供暖方式。落实国家绿色高效制冷行动要求,提升建筑中央空调、数据中心、商务产业园区、冷链物流等领域制冷系统能效水平。实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治理工程。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全省清洁取暖率提高到75%。(四)交通物流节能减排工程。推动绿色铁路、绿色公路、绿色港口、绿色航道、绿色机场建设,加快完善绿色交通配套基础设施,积极扩大电力、氢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在交通领域应用。全面落实汽车国六排放标准和非道路移动柴油机械国四排放标准。积极推广低碳交通运输工具,提高城市公交、出租、物流、环卫清扫等车辆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比例,鼓励重型柴油货车更新替代,加快内河船舶绿色升级才隹进既有铁路电
6、气化改造。积极优化调整运输结构和组织方式,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推进铁水、公铁、公水等多式联运,持续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加快城市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建设。实施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建设行动,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和绿色仓储,推动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绿色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城市临空经济示范区、跨境电商边境仓、海外仓建设,构建以城市为中心、面向国际物流枢纽。全面推广绿色快递包装。到2025年,城市公交领域新能源汽车占比达到72%,铁路、水路货运量占比进一步提升。(五)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程。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有序推进农村地区清洁取
7、暖,提升农村用能电气化水平,探索可再生能源应用新示范、新模式。推广农用电动车辆、节能环保农机和渔船,推进节能农业大棚、农房节能改造和绿色农房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科学施肥、合理用药、秸秆综合利用和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深入推进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持续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黑臭水体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乡村绿化美化等,建立日常运行管护机制,开展试点村建设。到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药使用量减少5%,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达到4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废
8、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8%,绿色防控、统防统治覆盖率分别达到60%、65%O(六)公共机构领域能效提升工程。实施十四五”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规划,扎实推进绿色化改造、可再生能源替代、绿色办公等十大行动。重点实施公共机构既有建筑围护结构、供热、制冷、照明等设施节能降碳改造,积极推广公共机构太阳能光伏以及地源、水源、空气源热泵技术应用,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提高新能源汽车专用停车位、充电基础设施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公共机构建设连接光伏发电、储能设备和充放电设施的微网系统,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行应用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实施公共机构能效、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全面开展节约
9、型机关创建行动,全省不低于80%县级及以上机关建成节约型机关,建立健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到2025年,创建40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遴选4家公共机构能效领跑者。(七)重点区域污染物减排工程。深化哈大绥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控,强化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监督机制。制定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明确控制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科学谋划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项目。深入开展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提升新区、新城、污水直排、污水处理厂长期超负荷运行等区域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快推进齐齐哈尔、城市、绥化、牡丹江等市污水管网未全覆盖地市管网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工业、农业面源、船舶、尾矿库等污染治理工程。加
10、强重要支流污染治理,实施安肇新河、鹤立河、蜚克图河等劣V类水体水污染防治项目,全面开展松花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排查。到2025年,PM2.5浓度城市市力争达标、绥化市达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5%左右,松花江干流水质达到良好。(八)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工程。制定能源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重。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省情,坚持先立后破,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将传统能源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煤电由主体性电源向调节性、支撑性电源转型。大力推动煤电机组节能降耗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三改联动,能够满足电力和热力需求
11、的地区原则上不再新增煤电规模。以节煤减煤为重点,深入实施散煤污染治理三重一改攻坚行动,推进工业领域燃煤清洁化替代,开展天然气大用户直供,组织城市新区“煤改气试点建设。到2025年,煤炭消费比重下降到60%左右,散煤用量分别减少50%o(九)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工程。推进原辅材料和产品源头替代工程,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等行业为重点,提高挥发性有机物含量低(无)的绿色原辅材料替代比例,持续开展源头替代、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的挥发性有机物全过程综合整治。深化石化化工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全面提升废气收集率、治理设施同步运行率和去除率。开展原油、成品油、有机化学品等涉挥发性有机物物质储罐排查,除因
12、安全生产等原因外,按照国家要求,推动取消非必要挥发性有机物废气排放系统旁路。鼓励涂装类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统筹规划建设集中涂装中心、活性炭集中处理中心、溶剂回收中心。加强汽修行业、餐饮等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推进油船和原油、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治理。到2025年,溶剂型工业涂料、溶剂型油墨使用比例分别降低20%、15%,溶剂型胶粘剂使用量降低20%o(十)环境基础设施水平提升工程。加快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和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形成由城市向建制镇和乡村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持续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城镇生活污水管网建设,实
13、施混错接管网改造、老旧破损管网更新修复,加快补齐处理能力缺口,不断提升污水和污泥资源化利用率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建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重点推进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处理、建筑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到2025年,新建改造排水管网1500公里,新增提标污水处理能力30万吨/日,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级以上城市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三、完善节能减排控制制度(-)优化完善能耗双控制度。抓住碳达峰关键期、窗口期,落实能效优先和保障合理用能相结合、普遍性要求和差别化管理相结合、政府调控
14、和市场导向相结合、激励和约束相结合、全国一盘棋统筹谋划调控等工作原则,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科学分解各市(地)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实行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并分别设置年度目标。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地区可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落实好国家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考核、原料用能不纳入能耗双控考核、能源消费总量调整及能耗强度降低达到激励目标免予考核等政策。(二)严格能耗双控管理。加强节能形势分析预警,对高预警等级地区加强工作指导。严格实施节能审查制度,推动能源要素向单位能耗产出效率高的
15、产业、项目、产品倾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能耗单列,支持国家重大项目建设。结合全省实际探索建立用能预算管理体系,适时编制实施方案,优化能源要素合理配置。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建立健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加强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以下称两高项目)准入关,严格落实国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产能置换、纳入国家有关领域产业规划、产业政策、准入标准等要求,对在建、拟建、建成的两高项目开展评估检查,建立工作清单,明确处置意见,实施动态监管,严禁违规两高项目建设、运行,
16、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未达到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进度要求的地区,在节能审查等环节要落实能耗等量减量替代要求。对年综合能耗5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两高项目加强工作指导。严肃财经纪律,落实两高”项目融资政策。(四)完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进实施重点减排工程。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方式,污染治理任务较重的地方承担相对较多的减排任务。实施基于环境质量改善的区域、流域排污总量控制,实施一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减排工程,着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形成有效减排能力。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加强总量减排考核核算,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总量减排监督管理,重点核查重复计算、弄虚作
17、假特别是不如实填报削减量和削减来源等问题。四、健全节能减排政策机制(-)优化能耗双控制度。综合考虑产业结构、能效现状、节能潜力等因素,合理分解各设区市政府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省里对各设区市十四五能耗强度降低实行基本目标和激励目标双目标管理,对能耗强度降低达到激励目标的地区,其能源消费总量在当期能耗双控考核中免予考核。完善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定方式,根据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目标和能耗强度降低基本目标确定年度能源消费总量目标,经济增速超过预期目标的地区可相应调整能源消费总量目标。对国家能耗单列的重大项目,不纳入地方能耗强度和总量考核。对原料用煤、用油、用天然气,不纳入地方能耗强度和总量考核。对年度新增的可
18、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地方能耗总量考核。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用能预算管理,合理确定企业年度基准能耗,开展用能预算监测预警、考核评价,不断增强用能预算约束力。(二)健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把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为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结构优化调整、提升环境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推进实施重点减排工程,形成有效减排能力。优化总量减排指标分解方式,按照可监测、可核查、可考核的原则,将重点工程减排量下达地方,污染治理任务较重的地方承担相对较多的减排任务。落实制造业企业差别化排污机制。根据国家核算技术指南要求,开展总量减排核算,加强与排污许可、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等制度
19、衔接,提升总量减排核算信息化水平。完善总量减排考核体系,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强化总量减排监督管理,重点核查重复计算、弄虚作假特别是不如实填报削减量和削减来源等问题。(三)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对在建、拟建和建成两高”项目开展分类处置,将已建两高”项目全部纳入重点用能单位在线监测系统,强化对两高”项目的闭环化管理,坚决拿下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建立完善两高”项目产能、能耗、煤耗、污染物排放、碳排放减量等量替代制度,减量等量替代来源应当可监测、可统计、可复核。对正在洽谈、尚未获批的“两高项目,各地在履行各项审批手续之前,要深入论证建设必要性、可行性,认真分析评估对能耗双控、碳排放、产业
20、高质量发展和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不符合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规划环评、产能置换、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和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等要求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对年综合能源消费总量5万吨标准煤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须报经省节能主管部门审核确认。(四)全力做好重大项目用能保障。对主要产品能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重大产业项目,可以跨年度使用十四五能耗指标。建立健全能耗指标台账,在市域范围统筹使用能耗指标。对含有原料用能的新上项目,按照扣除原料用能后的能耗开展节能审查。对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通过淘汰落后产能腾出的规模以下企业存量用能空间,可用于平衡重大项目用能需求。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0.52吨
21、标准煤/万元的制造业重大项目,节能审查开通绿色通道。(五)健全法规标准。推动制修订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条例绿色低碳转型促进条例实施公共机构节能条例办法节能监察办法电力需求侧相应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对标国际先进水平,及时制修订节能标准,定期发布产业能效指南,推动重点行业能效水平明显提升。完善生态环境标准体系,持续优化污染物排放标准及配套技术规范。深入开展能效领跑者、水效领跑者、绿色产品领跑者引领行动。(六)完善经济政策。加大节能减排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加大能耗双控财政奖惩力度。扩大政府绿色采购覆盖范围。健全绿色金融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22、,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节能减排,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加强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加快绿色债券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积极推进环境高风险领域企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落实环境保护、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完善绿色信贷统计、监测、评价体系,优化风险管理和信贷管理机制,推动企业污染排放、环境违法违规记录等信息与信贷审批标准相结合。加强阶梯电价政策与国家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的衔接,实施重点行业超基准能耗阶梯电价和单位产品超能耗限额标准阶梯电价政策,对超用能预算的重点行业企业执行超基准能耗阶梯电价政策,坚决取缔有关两高项目不合理的价格支持政
23、策。建立健全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探索建立受益农户污水处理付费机制。(七)完善市场化机制。深入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改革,制订分行业能耗确权方法,完善用能权交易平台建设,推动能源要素向优质项目、企业、产业及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地区流动和集聚。深入推进排污权市场化交易,逐步将VOCs纳入排污权交易范围。推广绿色电力证书交易。全面推进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广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综合服务模式。规范开放环境治理市场,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探索推广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环境托管服务等新模式。强化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扩大实施范围。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
24、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行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及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八)加强统计监测能力建设。严格实施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报告制度,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和应用。完善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能源消费统计制度和指标体系,探索城市基础设施能源消费统计制度。优化污染源统计调查范围,调整污染物统计调查指标和排放计算方法。构建覆盖排污许可持证单位的固定污染源监测体系,加强工业园区污染源监测,推动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重点排污单位安装在线监控监测设施。加强统计基层队伍建设,强化统计数据审核,防范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提升统计数据质量。(九)加强节能减排能力建设。加快推进节
25、能监察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打通节能监察与执法双向监督、同向发力通道,构建高效协同的节能执法体系。重点用能单位按要求设置能源管理岗位和负责人。加强县级及乡镇基层生态环境监管队伍建设,重点排污单位设置专职环保人员。加大政府有关部门及监察执法机构、企业等节能减排工作人员培训力度,通过业务培训、比赛竞赛、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开发节能环保领域新职业,组织制定相应职业标准。(十)强化节能减排数字赋能。聚焦国家节能减重大战略任务,加快多跨协同场景建设,推动机制重塑,实现节能减排数字化改革五年新飞跃。坚持问题导向,迭代完善节能降碳e本账、减污降碳在线等多跨协同场景建设。构建目标分解、监测跟踪、评
26、价考核全链式闭环管理模式,进一步提升节能减排目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进省市县三级联动,提升省级部门协同响应,加快实现节能减排重大应用全面贯通。五、强化工作落实(-)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充分认识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关于节能减排的决策部署上来,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持系统观念,明确目标责任,制定实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十四五节能减排各项任务。地方各级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和部署推进,将本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及年度计划充分衔接,科学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和重点单位责
27、任。要科学考核,防止简单层层分解。重点用能企业要带头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鼓励实行更严格的目标管理。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要加强统筹协调,做好工作指导,推动任务有序有效落实,及时防范化解风险,重大情况及时向省政府报告。(二)强化监督考核。开展十四五设区市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科学运用考核结果,对工作成效显著的地区加强激励,对工作不力的地区加强督促指导,考核结果经省政府审定后,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对设区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完善能耗双控考核措施,增加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考核权重,加大对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源资源优化配置措施落实情况的考核力度,统筹目标
28、完成进展、经济形势及跨周期因素,优化考核频次。继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把总量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压实减排工作责任。完善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深化例行督察,强化专项督察。(三)开展全民行动。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营造绿色低碳社会风尚。推行绿色消费,加大绿色低碳产品推广力度,组织开展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等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新闻发布、新媒体、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多种传播渠道和方式广泛宣传节能减排法规、标准和知识。加大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力度。发挥行业协会、商业团体、公益组织的作用,支持节能减排公益事业。畅通群众参与生态环境监督渠道。开展节能减排自愿承诺,引导市场主体、社会公众自觉履行节能减排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