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试结束后要不要及时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发给学生一般地,学校会要求老师考试命题时同步配套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甚至还有试题详解。在考试结束时,及时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发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及时研究,特别是研究自己没有得到分或满分的题,不清楚的地方可留待讲评课上,专注地听老师和同学的分析与讲解,直到弄懂会解搞准确。有数学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考完试就发详解答案这件事情,是否可以再商量一下?从知识的情境化一一模糊化一一清晰化产生过程,如果(数学)考完试就给详解过程,对学生知识塑造来说,少了一个“熬,磨”的过程。个人建议:数学学科第一次只给最终结果(无过程),评讲结束后再给详解答案。我的思考:讲评课上,直接
2、让学生来讲,老师只是“碰壁点拨”或拓展、拔高、变式,如何?让学生来讲。学生若是讲不出来或讲不清楚或讲不顺畅,至少说明学生没有提前研究已经发给他们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或研究了却并没有弄明白。传统的讲评课,老师讲,学生听。看似学生有一个动脑的过程,但“模仿”的特点还是很明显的。学生可能会出现貌似听懂了,但遇到变式题还是不会做的现象。而先让学生研究评分标准,再让学生说,除了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学习,还有给予学生“碰壁点拨”的机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而且,学生在上完讲评课时,对曾经没有弄懂的地方,已经学习了两、包遍。就学生学习类型来说,“听觉型”的学生希望老师和同学讲,因为这样他可能听得更好。而对于
3、“视觉型”学生,估计听讲对他不利,因为可能听觉跟不上别人讲的速度,容易错过一些关键信息。但如果让他先阅读,甚至多遍阅读,遇到读不懂理解不了的地方,课堂上更专注地听老师和同学的讲,再辅之以“碰壁点拨”,相当于在同样的时间学习了三遍,效果自然更好。考试结束,如果学生养成“反正老师上课要讲的”而不愿意去对试题及时复盘,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也不太好。而更多的人认为,真正效果好些的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老师的角色,顶多是个“教练”。学生解题的过程,特别是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本身也有“熬”和“磨”的过程。这个过程在考试过程中就有了,但没有更好的解决,导致影响此题得分。考试之后,一部分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比如尖子生,肯定希望能够第一时复盘,但若仍然百思不得其解,此时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甚至详解就会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他们会主动且认真的研究,弄懂了自然有恍然大悟的喜悦,没有弄懂可能会问同学或老师,等不到第二天的讲评课。对于大多数学生,在老师上完讲评课之后,对再发下来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或详解,已经没有太多的研究欲望,因为他们一般会认为,老师都讲了,而我好像也听懂了。考试或训练,讲求一个“及时反馈”。在讲评课之前,下发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引导学生自主研究,个人以为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