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8下半年黑龙江教师资格高中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只含C、H、O三种元素的是()。A蔗糖、胰岛素B乳糖、脂肪C抗体、核糖核酸D纤维素、淀粉酶2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两者差异的最主要结构是()。A细胞核B细胞质C细胞膜D细胞壁3下列各项不属于生命系统结构层次的是()。A器官B群落C细胞器D生物圈4蛋白质的结构和种类多种多样,在细胞中承担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下列不属于人体蛋白质主要功能的是
2、()。A储存能量B细胞识别C催化生化反应D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5小麦根尖细胞中,含有的碱基和核苷酸种类数依次是()。A4,5B5,5C5,8D4,86某种群迁入一个新的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种群在前5年的增长速率最快B该种群数量在10年左右达到最大值C20年间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D20年后如果天敌消失,该种群按“J”型增长7图2为部分分子或者离子进出细胞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a表示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排出某些物质Bb表示的是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唯一途径Cc表示恢复静息电位时的K+的跨膜运输Dd表示葡萄糖进人人成熟红细胞的运输方式8正在发
3、育以及发育成熟的生物体中,细胞发生凋亡的数量是惊人的。健康的成人体内,在骨和肠中,每小时约有10亿个细胞凋亡。下列关于细胞凋亡的说法,正确的是()。A细胞凋亡过程相对其生命周期而言非常迅速B对多细胞生物而言细胞凋亡是个体衰老的开始C细胞凋亡都需要效应T细胞和吞噬细胞的作用D细胞凋亡对多细胞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常常是有害的9图3表示的是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对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增加酶的浓度可以提高该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B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提高该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C曲线AB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浓度D曲线BC段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
4、度10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全部用32P标记,再将这些细胞转入不含32P的培养基中培养进行细胞分裂。第二次有丝分裂后期的一个细胞中,染色体总条数、被32P标记的染色体条数分别可能出现的情况是()。A2020B2040C40,20D40,4011某双链DNA分子中,C占碱基总数的28,其中一条链中的A占DNA碱基总数的10,那么另一条链中的A占DNA碱基总数的()。A8B12C24D3412玉米糯性与非糯性、甜粒与非甜粒为两对相对性状。用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1表现为非糯非甜粒,F2有4种表现型,其数量比为9:3:3:1。若重复该杂交实验时,发现有-F1植株自交,产生的F
5、2只有非糯非甜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产生这一杂交结果最可能的原因是()。A染色体发生了易位B染色体组数目整倍增加C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替换D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减13细胞中的核糖体通常不是单独执行功能,而是构成多聚核糖体(图4)。研究表明,动物胚胎卵裂期细胞中多聚核糖体的百分比明显增高。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核糖体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B卵裂期细胞分裂旺盛,需要合成大量蛋白质C多聚核糖体中的核糖体数目与mRNA的长度有关D多聚核糖体的形成可以大大缩短每条肽链的合成时间14某tRNA的反密码子是CUG,则它运载的氨基酸是()。A精氨酸(密码子为CGA)B亮氨酸(密码子为CUG)C缬氨酸(密
6、码子为GUC)D天冬氨酸(密码子为GAC)15人体缩手反射完成时,效应器上完成的信号转换为()。A化学信号电信号B电信号化学信号C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D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16下列各组生物中,全部属于生产者的是()。A蘑菇、马铃薯、菠菜B酵母菌、水绵、棉铃虫C硝化细菌、苔藓、黑藻D大肠杆菌、乳酸菌、蚯蚓17图5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几种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生态系统中能量含量最多的是戊B在该生态系统中,共5条具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C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是由图示中的所有生物构成的D如果丙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短时间内,甲种群数量减少18某地区人群中基因型的比例为XBXB(42
7、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地区B基因的频率为()。A6B8C78D9219下列有关新物种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新物种形成的外因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地理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根本原因20图6为甲病和乙病的遗传系谱图,其中-8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B-5个体是乙病携带者的概率为C-13个体的致病基因来自-1和-2的概率相等D如果-10和-13结婚,他们的子女患病的概率比较高21生物学教学在公民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教师在教
8、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回答下列两个问题:(1)加拿大保险和医药等利益团体出于商业利益的追求,将更能创造经济价值的生命个体保存下来,你认为这样的行为可取吗?(2)达尔文的进化论颠覆了“人类神创说”,你认为生物学是否会改变公民对于道德本质和社会伦理的认识?这样的公民教育着重体现的是()。A参与公民实践B树立公民意识C参与公民议题决策D理性思考公民事务22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生命观念(a)、科学思维(b)、科学探究(c)和社会责任(d)四个方面的基本要求。某教师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节中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能够为常见生态系统的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能够根据生
9、态系统各种成分和结构的关系,尝试制作生态瓶能运用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平衡的原理,认识具体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能运用反馈调节的原理,判断不同生态系统维持其稳定性的相对能力上述目标和所反映的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d,c,a,bBa,C,b,dCd,b,a,cDa,d,b,c23关于生物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一个版本的教材很难完全适合全国各地使用B课程标准只适合教师阅读而不适合学生阅读C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反映,但用教材不等同于用课程标准D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2419世纪,施莱登和施旺建立了“细胞学说”;20世纪,萨顿提出基因就在染色体上的假说。
10、他们提出自己观点的思维过程分别是()。A类比推理和归纳推理B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C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D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25某学校学生在“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存在的错误认识相似,而其他学校学生则没有此类问题。研究者想初步了解这些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最适合的研究方法是()。A文献法B实验法C访谈法D内容分析法参考解析:1【答案】B。解析:胰岛素、抗体和淀粉酶都是蛋白质,含有的元素包括C、H、O、N和S。核糖核酸由核糖、磷酸和含氮碱基组成,含有的元素包括C、H、O、N和P。四个选项中,只含C、H、O三种元素的化合物是蔗糖、乳糖、脂肪、纤维素。故本题选B。2【答案】A。解析:大肠杆菌
11、属于细菌,是原核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拟核,没有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酵母菌属于真菌,是真核生物,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菌和真菌都具有细胞壁、细胞膜和细胞质,故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两者差异的最主要结构是细胞核。3【答案】C。解析: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无此结构层次)一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器是组成细胞的结构。故本题选C。4【答案】A。解析:蛋白质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细胞识别,如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催化生化反应,如酶;抵御病菌和病毒的侵害,如抗体;构成生物体,如结构蛋白;运输作用,如血红蛋白;调节作用,如胰岛素;运动作用
12、,如肌纤维中的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控制作用,如阻遏蛋白。脂肪的主要功能是储存能量。故本题选A。5【答案】C。解析:小麦属于真核生物,其细胞内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故含有5种碱基,即A、G、C、T、U;核苷酸有8种,分别是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故本题选C。6【答案】C。解析: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种群的增长率,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增大后减小,在第10年时达到最大值,在第20年时减小至0,此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故A、B两项错误。该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后减,20年问该种群数量变化呈“S”型增长,C项正确。第20年时,该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使此后天敌
13、消失,也还存在其他环境阻力,如生存空间、食物等,故该种群不会按“J”型增长,D项错误。故本题选C。7【答案】D。解析:糖蛋白在细胞膜外侧,图示中的四种物质均是从细胞外侧进入细胞内侧。图中a表示的是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且需要能量,表示主动运输。b、c、d表示的都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运输,但跨膜的方式不同,分别表示自由扩散、通过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和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故A项错误。水分子进入细胞的途径有自由扩散和通过水通道蛋白的协助扩散,B项错误。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恢复静息电位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通过K+通道蛋白外流,C项错误。葡萄糖进入人成熟红细胞的运
14、输方式为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扩散,D项正确。8【答案】A。解析: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的过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接受凋亡信号一凋亡调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一蛋白水解酶的活化一进入连续反应过程。细胞凋亡过程相对于其生命周期而言是非常迅速的,A项正确。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细胞凋亡并不意味着个体衰老,如人的胚胎时期就有细胞的凋亡,B项错误。细胞凋亡过程不一定都需要效应T细胞的作用,比如人在胚胎时期尾部的消失、五指的形成等,C项错误。细胞凋亡是细胞的一种基本生物学现象,在多细胞生物去除不需要的或异常的细胞的过程中起着必要的作用,也在生物体的进化、内环境的
15、稳定以及多个系统的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D项错误。9【答案】A。解析: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影响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酶的浓度和底物浓度。在酶浓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以增大反应速度。当反应物浓度很高时,所有酶都与反应物结合成复合物,此时酶促反应达到最大速率,酶的浓度成为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若此时增加酶的浓度,酶促反应的最大反应速率将提高,A项正确、B项错误。由图示可知,曲线AB段内,随着反应物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反应物浓度,C项错误。曲线BC段内,增大反应物浓度,反应速率几乎不再变化,限制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酶的浓度,D项错误。故本题选
16、A。10【答案】C。解析: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即新合成的每个DNA分子中,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全部染色体被32P标记的玉米体细胞,放在不含32P的培养基中,第一次有丝分裂后产生的细胞中,每个DNA分子的一条链被32P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标记。进行第二次有丝分裂时,细胞中DNA经过复制,则一个着丝点连着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一条链被32P标记,另一条链没有标记;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中的DNA分子的两条链都没有标记。在第二次有丝分裂的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即由20条变为40条,其中被标记的染色体数目为20条,未被
17、标记的染色体条数为20条。故本题选C。11【答案】B。解析:DNA分子中,A(腺嘌呤)与T(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与C(胞嘧啶)配对,A+G=T+C。根据题意,C占碱基总数的28,则G也占碱基总数的28,A与T各占碱基总数的22。已知一条链中的A占DNA碱基总数的10,那么另一条链中的A占DNA碱基总数的12。12【答案】A。解析:由题意可知,纯合非糯非甜粒与糯性甜粒两种亲本进行杂交时,F,表现为非糯非甜粒,说明非糯和非甜粒为显性性状。F2的表现型数量比为9:3:3:1,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这两种性状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但是某一F。植株自交,其自交后代只有非糯非甜
18、粒和糯性甜粒2种表现型,设F1的基因型为AaBb,说明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这两对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方式只有AB和ab这一种,也就是出现了AB和ab连锁的现象,造成此种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B项,染色体整倍增加不会影响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C、D两项,碱基的替换和增减属于基因突变,性状的遗传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另外,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碱基对的替换对性状产生巨大影响的可能性较小。故本题选A。13【答案】D。解析:核糖体的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合成蛋白质的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脱水缩合,A项正确。卵裂期的细胞分裂旺盛,而分裂问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卵裂
19、期需要合成大量的蛋白质,B项正确。一般来说,mRNA链越长,上面可附着的核糖体数量也就越多,C项正确。多聚核糖体只是让很多核糖体可以一起工作,以增加蛋白质的合成效率,每条肽链还是只能由一个核糖体来完成,其合成所用时间并没有缩短,只是提高了肽链合成的效率,D项错误。14【答案】D。解析:密码子位于mRNA上,决定氨基酸的种类。密码子和反密码子之问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已知反密码子为CUG,则对应的密码子为GAC,故该tRNA运载的氨基酸为天冬氨酸。15【答案】C。解析:效应器指的是神经末梢和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效应器上有神经末梢和肌肉腺体所组成的突触结构。突触上的信号转换过程:当神经末梢有神经
20、冲动(电信号)传来时,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受到刺激,就会释放一种神经递质(化学信号),神经递质经胞吐进入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电信号)。所以,效应器上完成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一化学信号一电信号。故本题选C。16【答案】C。解析:生产者包括可以进行光能合成或化能合成的生物。A项,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马铃薯和菠菜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生产者。B项,酵母菌是真菌,属于分解者;水绵是藻类的一种,属于生产者;棉铃虫是一种蛾的幼虫,属于消费者。C项,硝化细菌利用NH3和HNO2氧化所释放的能量合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苔藓、黑藻分别是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属于生产
21、者。D项,大肠杆菌、乳酸菌、蚯蚓都属于分解者。故本题选C。17【答案】D。解析:据图可知,甲是生产者,戊是最高级的消费者。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因此能量含量最多的是甲,A项错误。图中只存在一条具有捕食关系的食物链,即甲一乙一丙一丁一戊,B项错误。生物群落是由一定范围内所有生物构成的。除了图中的生物外,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还包括其他生物,C项错误。根据捕食关系,如果丙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在短时间内,乙种群的数量会增加,则甲种群的数量会减少,D项正确。18【答案】D。解析:以B基因为例,当某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Y染色体上无该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时,19【答案】c。解析:根据现代生物进
22、化理论,新物种的形成要经过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物种形成的内因);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物种形成的外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地理隔离是同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是物种形成的量变阶段;生殖隔离是不同物种之间因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综上所述,A、B、D三项说法错误,C项说法正确。20【答案】c。解析:-3和-4均患甲病,但他们的儿女中,有不患甲病的个体,可以判断甲病为显性遗传病(有中生无
23、为显性)。若甲病是x染色体遗传病,因一3患病,则-3和-4的女儿一定患病,与图中所示不符。故可以判断甲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设致病基因为A),A项正确。由题意可知,-8不携带致病基因,-7不患病,但-13患乙病,可以判断乙病为隐性遗传病(无中生有为隐性,设致病基因为b)。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一8的基因型为BB,其后代不会出现乙病患者,与图中所示不符。故可以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此可以进一步判断出-1和-2的基因型分别是21【答案】D。解析: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是“形成科学思维的习惯,能够运用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证据和逻辑对生
24、物学议题进行思考或展开论证”。题干中的两个问题都是生物学与社会相联系的议题,教师要求学生通过搜集资料,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来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思考、论证。这项教育活动不是让学生参与公民社会实践和树立公民意识,也不是让学生参与议题的决策,而是让他们运用所学科学知识理性思考并分析公民事务。故本题选D。22【答案】A。解析: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
25、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做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根据上述概念,可找出对应关系:教学目标是基于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参与社会事务,反映的是“社会责任”;教学目标中的“尝试制作生态瓶”属于探究性实验,反映的是“科学探究”;教学目标属于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反映的是“生命观念”;教学目标属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
26、能力,反映的是“科学思维”。故本题选A。23【答案】B。解析: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按课程标准编写的生物学教科书是课程目标和教育内容的具体体现。新课改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由原来的国编国审改为三级设计开发国审,原因就是一个版本的教材很难完全适合全国各地使用,A项正确。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教育工作者、编书者、教育研究者,甚至学生都需要仔细认真
27、阅读课程标准,B项错误。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反映,但教材常常只反映了主编和作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及对教学安排和活动的构想,所以用教材不等同于用课程标准,C项正确。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学生特点、地方特色等因素,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D项正确。24f答案】D。解析:归纳推理是由具体事物归纳出一般规律的推理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理出它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过程。细胞学说是施莱登和施旺在进行实验、分析结果、总结归纳之后得出的观点,属于归纳推理。萨顿通过列表对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的行为进行比较,发
28、现两者行为的惊人相似性,推理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其思维过程是类比推理。故本题选D。25【答案】C。解析:文献研究法(资料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科学事实认识的方法。实验法是指在人工控制教育现象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教育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个条件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进行。访谈法是以谈话为主要方式来了解某人某事、某种行为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方法。内容分析法是一种主要以当个样本的文献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研究者想初步了解这些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可以通
29、过访谈法来调查并找出本校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判断出真实原因。题干中的研究者不是要形成科学性事实认识,也不是要研究某个因素对教育的影响,不适合用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实验法,故本题选C。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26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酶,需要持久地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通常需测定酶的最佳温度范围。图7中的曲线表示某耐高温的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该酶最适温度下活性的百分比。将此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最适温度下测其残余酶活性,绘制成曲线。问题:(1)曲线中数据点是在_测得的,该酶的残余酶活性在_后急剧降低。(6分)(2)若测定曲线时,反应
30、前延长各组酶的保温时间,测得的酶最适温度与原数据相比_(填“保持不变”“相对偏高”或“相对偏低”)。(3分)(3)综合两曲线数据,判断该酶在工业生产中使用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_(填“2030”“4050”“5060”或“6070”),原因是_。(6分)27图8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步骤。问题:(1)在3H、14C、32P、35S(正常为1H、12C、31P、32S)等4种放射性同位素中,应分别选择含_的培养基和_的培养基用于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DNA的标记。(6分)(2)第三步搅拌的目的是_。(3分)(3)如果图示中的噬菌体标记的是蛋白质,那么最后一步培养出的子代噬菌体中含有的P元素为_
31、、S元素为_。(6分)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28材料:问题:(1)分析出本教学片段所涉及的教学目标。(10分)(2)分析该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措施。(10分)29材料:问题:(1)分析上述材料,指出与钱老师相比,孙老师听课笔记的优点。(10分)(2)孙老师的听课记录还可以做哪些改进?(10分)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30分)30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部分内容如下:要求:(1)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0分)(2)针对海尔蒙特和普利斯特莱的两个经典实验,设计两组问题串,帮助学生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20分)参考解
32、析:26【答案】(1)70;60(2)相对偏低(3)5060;在该温度范围内,酶的活性及热稳定性均较高,符合工业生产要求解析:(1)曲线表示酶活性相对该酶最适温度下活性的百分比。由图可知,70时酶相对活性接近100,即70为该酶的最适温度。曲线是在最适温度下测得的残余酶活性,因此曲线中的数据点是在70下测得的。观察图中曲线可知,60后该酶的残余酶活性急剧降低。(2)由曲线可知,随温度的升高,尤其是60后,残余酶活性急剧降低,即其热稳定性急剧下降。若反应前延长各组酶保温时间,各组酶的催化效率较原来保温时间均有所下降。60后酶的催化效率将急剧降低,根据(t)分析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为70,此温度下
33、酶热稳定性不足,催化效率很低。所以实验中观察到此时的催化效率反而没有温度稍低时的高,即测得的最适温度将低于70。(3)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的酶,需要持久地保持较高的催化效率,既要求酶活性较高(对应题中曲线,用相对酶活性表示),又要求酶能较长时间保持活性(即热稳定性较高,对应题中曲线,用不同温度处理后残余酶活性表示)。结合曲线可知使用该酶的最佳温度范围是5060,因为此温度范围内酶的相对酶活性和残余酶活性都较高,即酶的活性及热稳定性均较高,符合工业生产要求。27【答案】(1)35S;32P(2)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3)31P;32S解析:(1)蛋白质中含有S元素,不含P元素;DNA中含
34、有P元素,不含S元素。因此使用35S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用32P标记噬菌体DNA。(2)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使得离心操作之后,上清液大部分是噬菌体,沉淀物多为细菌菌体。(3)若图示中的噬菌体标记的是蛋白质,在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会进入细菌。而子代噬菌体合成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原料均来自细菌,这两者都没有被标记,因此子代噬菌体所含有的P元素和S元素分别是不具有放射性的31P和32S。28【参考答案】(1)本教学片段所涉及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几点:知识目标:能够说出能量流动的过程,分析出能量流动的规律。能力目标:在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中,提高科学严谨的分析
35、、综合和推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分组讨论的过程中,体验合作学习。(2)该教师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措施包括以下几点: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欲望。该教师所采用的导入方式是情境导入,具体生动的情境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容易引发学生思考,使其快速进入教学内容。材料中,教师通过将学生代入鲁滨逊的角色,使其思考并选择更好的生存策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师生问答,层层启发。材料中,教师的问题从“能量流动的源头”到“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逐级流动的具体过程”,再到“能量流动的规律”,是层层递进的。这样的问答方式,既符合能量流动的过程,也符合学生思考的规律。教师再通过适
36、时的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带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材料中,在探究“能量流动的规律”的时候,因为问题比较发散,教师采取的是合作学习策略。这种小组讨论的形式,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意识,使学生一起学习并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在学生思考问题前和讨论结束后,教师采用的是用课件直观演示的方法,既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也便于归纳总结。总而言之,该教师在不同的环节选择了适当的教学方法,突出了教学重点。29【参考答案】(1)听课笔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教学实录和教学评点。钱老师的听课笔记只是简单记录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与钱老师相比,孙老师的听课笔记的优点在于以
37、下几点:第一,给予了执教者一定的教学点评。好的听课记录应是实录与评点兼顾,孙老师对赵老师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给予了一定的评价。这体现出了孙老师在听课过程中有一定的思考与分析,不仅反映了执教者的课堂教学情况,也反映了听课者的基本素质。第二,孙老师在记录中主要关注了赵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的达成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情况,这样能够充分体现执教者的教学活动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顺利达成课标要求。第三,在笔记记录上,孙老师采取流程图的形式,避免了大段文字的描述,条理更加清晰,突出重点,记录详略得当,能够清晰明了地展示课程的内容,同时也节约了记录的时间。第四,孙老师的笔记中记录了学生
38、的活动,与教师的活动一一对应,真实地展现了课堂活动,更有利于听课者课后的反思。第五,孙老师将听、看、记、思的内容有机灵活地结合起来,并加入了反思的内容,体现了听课者在听课中的收获,也有利于听课者在课后与执教老师研讨和交换意见,同时也能够通过分析听课笔记来弥补自身的经验不足。(2)孙老师在听课记录上已经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具体如下所示:第一,在教学实录方面可以详细记录听课时间、课时安排及各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这样在以后的反思活动中更加有迹可循,也能够判断授课人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是否做到详略得当。第二,孙老师的教学笔记只记录了优点,且多集中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上,他应该对执教
39、者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也进行详细的记录,这样可以使执教者认识到自己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和可以提升的空间,促进双方的进步。第三,孙老师还可以把自己尚未理解和明确的内容记录下来,课后向赵老师沟通请教,取长补短。第四,孙老师可以更加详细地记录学生活动并简单勾勒教室的布置情况,以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的走动情况,这样可以更鲜明地体现授课人是否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30【参考答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原理的认识过程,并能简述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能力目标:仿照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控制变量原则。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科学家的探究历程,认同科学概念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及探索中前行的观点,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树立辩证的科学观。(2)问题串设计海尔蒙特的实验:海尔蒙特的实验中,植物生长所在的土壤中会有物质损失吗?(有)损失的物质是什么?(无机盐)海尔蒙特设计的实验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忽略其他因素的影响)海尔蒙特实验忽略了什么因素的影响?(空气)普利斯特莱的实验:观察有无植物的两组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植物可以更新空气)实验中,玻璃罩的作用是什么?(排除外界空气的干扰)人们重复普利斯特莱的实验时,有的人成功了,而有的人失败了,你能找到原因吗?(光照条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