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 医 基 础 理 论 基基 础础 中中 医医 学学 (第六章(第六章 病因病机学说病因病机学说)1中 医 基 础 理 论第一节第一节 病病 因因第二节第二节 病病 机机2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概述一、概述二、外感病因(二、外感病因(六淫、疠气)疠气)三、内伤病因三、内伤病因(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痰饮、瘀血、结石结石)五、其他病因五、其他病因第一节第一节 病病 因因3中 医 基 础 理 论病病 因因 概概 述述 病病 因因: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凡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
2、病邪。包括六淫、是病因,又称致病因素、病邪。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及病理产疠气、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及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等。物形成的病因等。 4中 医 基 础 理 论 病因学说病因学说: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形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组成部分。 5中 医 基 础 理 论辨证求因1.1.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3、2.2.既是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既是中医探究病因的主要方法,也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学的主要特点。 6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一、外感性致病因素一、外感性致病因素(六淫、疠气)(六淫、疠气)(一)六淫(一)六淫 1. 1.六淫的概念六淫的概念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不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同的正常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化收藏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7中 医 基 础 理 论 六气变
4、为六淫的条件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 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 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或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变化而发病时,六气则成为病因,称为六淫。8中 医 基 础 理 论 2.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外感性: 季节性:季节性: 地域性:地域性: 相兼性:相兼性: 转化性:转化性:9中 医 基 础 理 论 3.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风邪 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为
5、风邪。为风邪。 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风邪为病,四季皆有,以春季为多见。 10中 医 基 础 理 论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内经:内经:“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常见症状: 11中 医 基 础 理 论2)2)风性善行而数变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风痹-也称也称“行痹行痹” 数变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风疹素问:素问:“风者,善行而数变风者,善行而数变”
6、12中 医 基 础 理 论3)3)风性主动风性主动 动:动摇不定之意。动:动摇不定之意。 素问:素问:“风胜则动风胜则动”,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暴强直,皆属于风”13中 医 基 础 理 论4)4)风为百病之长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风邪常兼它邪合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 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寒、风湿、风热、风燥。风邪致病最多。风邪致病最多。素问素问骨空论说:骨空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素问风论曰:风论曰:“风者,百病之长也。风者,百病之长也。” 14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寒邪)寒邪 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
7、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称为寒邪。 外寒病证外寒病证 伤伤 寒寒 中中 寒寒15中 医 基 础 理 论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冷冷” 表寒表寒 里寒里寒 (脾胃(脾胃 少阴)少阴) “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属于寒。”16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寒性凝滞)寒性凝滞 “痛痛” 肢体关节肢体关节寒痹寒痹 直中胃肠直中胃肠 寒客肝脉寒客肝脉 寒凝津液寒凝津液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寒凝血脉寒凝血脉17中 医 基 础 理 论3 3)寒性收引)寒性收引
8、 寒在肌肤寒在肌肤-毛窍收缩,卫阳郁闭毛窍收缩,卫阳郁闭-发热、发热、 恶寒、无汗恶寒、无汗 寒在筋肉寒在筋肉-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急,关节屈伸不利 剧痛剧痛 18中 医 基 础 理 论(3 3)暑邪)暑邪 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感,没有内生。明显的季节性,只有外感,没有内生。 伤暑伤暑 中暑中暑19中 医 基 础 理 论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暑邪致病:暑邪致病: 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
9、耗气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 “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炅则腠理开,荣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 素问素问 20中 医 基 础 理 论3)暑多挟湿暑多挟湿 21中 医 基 础 理 论(4 4)湿邪)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湿为长夏的主气。 22中 医 基 础 理 论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 “湿盛则阳微。湿盛则阳微。” 叶天士外感湿热篇叶天士外感湿热篇23中 医 基 础 理 论湿阻气机:湿阻气机: 湿阻上焦
10、湿阻上焦 湿阻中焦湿阻中焦 湿阻下焦湿阻下焦24中 医 基 础 理 论2)2) 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湿性重浊,趋下,易袭阴位重:沉重重:沉重 “因于湿,首如裹因于湿,首如裹”浊:秽浊不清浊:秽浊不清素问素问“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25中 医 基 础 理 论3 3)湿性黏滞(症状,病程)湿性黏滞(症状,病程) (清湿袭虚,病起于下)(清湿袭虚,病起于下) 粘粘-粘腻;粘腻; 滞滞-停滞停滞 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湿邪致病多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湿痹湿痹 湿疹湿疹26中 医 基 础 理 论(5 5)燥邪)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
11、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称为燥邪。 温燥温燥 凉燥凉燥27中 医 基 础 理 论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 -津液亏虚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表现燥象:28中 医 基 础 理 论2)2)燥易伤肺燥易伤肺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 表现:表现:29中 医 基 础 理 论(6)火(热)邪 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为火热之邪。邪。 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火邪与热邪的主要区别是: 热邪致病,
12、临床多表现为热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全身性弥漫性发热征象;征象; 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某些局部症状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如肌肤局部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30中 医 基 础 理 论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火热之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1)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阳胜则热阳胜则热”实热证实热证 症状多见人体上部:症状多见人体上部: 心火上炎心火上炎-口舌糜烂口舌糜烂胃火上炎胃火上炎-牙龈肿痛牙龈肿痛 肝火上炎肝火上炎-目赤肿痛目赤肿痛 31中 医 基 础 理 论2)2)火热易
13、扰心神火热易扰心神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火热之邪入于营血,易影响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32中 医 基 础 理 论3)3)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热盛津亏津亏阴气虚)阴气虚) 气随津泄气随津泄-津亏气耗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壮火食气”33中 医 基 础 理 论4)4)火热易生风动血火热易生风动血 生风生风- “- “热极生风热极生风”。 动血动血 34中 医 基 础 理 论5)5)火邪易致疮痈火邪易致疮痈 (火邪结聚,热盛肉腐(火邪结聚,热盛肉腐化脓)化脓) “ “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14、故名曰痈曰痈”。 灵枢灵枢痈疽痈疽35中 医 基 础 理 论(二)温疫邪气(疠气) 1.1.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的基本概念 疠气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外感病邪。 又称又称“疫毒疫毒”、“疫气疫气”、“异气异气”、“戾气戾气”、“毒气毒气”、“乖戾之气乖戾之气”等。等。36中 医 基 础 理 论疠气的传染途径疠气的传染途径: 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染而发病。径传染而发病。疠气所致疾病疠气所致疾病:瘟疫病瘟疫病。 如痄
15、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AIDS)、非典型性肺炎()、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禽流感等。 37中 医 基 础 理 论 2.2.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 (1 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2 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3 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38中 医 基 础 理 论3.3.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6、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1 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 2 2)环境因素)环境因素 39中 医 基 础 理 论3 3)预防措施不当)预防措施不当 4 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 40中 医 基 础 理 论二、内伤病因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劳逸无度劳逸无度 41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一)七情内伤 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情志活动。 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在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下,就会在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下,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导致疾病。 42中 医 基 础 理 论1.1
17、.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致病的基础)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七情致病的基础) (1)(1)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气血情志活动产生于脏腑气血 素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生喜怒悲忧恐。” (2)(2)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情志过激又伤五脏精气 43中 医 基 础 理 论2.2.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1 1)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 喜伤心喜伤心 怒伤肝怒伤肝 思伤脾思伤脾 悲忧伤肺悲忧伤肺 惊恐伤肾惊恐伤肾44中 医 基 础 理 论 (2 2)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怒则气上: “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
18、薄厥。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45中 医 基 础 理 论喜则气缓喜则气缓: “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 “喜乐者,神惮(喜乐者,神惮(dandan)散而不藏。)散而不藏。” 46中 医 基 础 理 论悲则气消悲则气消: 悲则肺气消散,意志消沉。悲则肺气消散,意志消沉。 恐则气下恐则气下: 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过度恐惧伤肾,致使肾气失固,气陷于下。 47中 医 基 础 理 论惊则气乱惊则气乱: 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气不固。 思则气结思则气结: 过
19、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 48中 医 基 础 理 论(3 3)影响病情)影响病情 诱发疾病诱发疾病 加重病情加重病情49中 医 基 础 理 论(二二)饮食失宜饮食失宜 饮食失节饮食失节 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饮食偏嗜饮食偏嗜50中 医 基 础 理 论 1 1、饮食不节、饮食不节 (1 1)过饥(水谷之精不足)过饥(水谷之精不足营养不良)营养不良) (2 2)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饱(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2 2、饮食不洁、饮食不洁(食物中毒)(食物中毒) 陈腐变质食物陈腐变质食物 寄生虫寄生虫 疫疫 毒毒 51中 医 基 础 理
20、论3 3、饮食偏嗜、饮食偏嗜 (1 1)寒热偏嗜)寒热偏嗜 (2 2)五味偏嗜)五味偏嗜 (3 3)食类偏嗜)食类偏嗜52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三)(三) 劳逸失度劳逸失度 1 1. .过劳过劳 (1 1)劳力过度)劳力过度 一是过度劳力而耗气,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一是过度劳力而耗气,二是过度劳力而致形体损伤,即劳伤筋骨。伤,即劳伤筋骨。 (2)劳神过度:)劳神过度: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长期用脑过度,思虑劳神而积劳成疾。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疾。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 (3 3)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损及心神。)房劳过度:耗伤肾精肾气,损及心神。 53中 医 基 础 理 论 2
21、 2. .过逸过逸 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过度安逸致病,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1)安逸少动,气机不畅。)安逸少动,气机不畅。 (2 2)阳气不振,正气虚弱。)阳气不振,正气虚弱。 (3 3)是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是长期用脑过少,加之阳气不振,可致神气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衰弱,常见精神萎靡、健忘、反应迟钝等。54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三、病理产物类致病因素: 痰饮水湿、瘀血痰饮水湿、瘀血、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结石等是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这些
22、病理产物形成之后,又能作用于人体,干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扰机体的正常功能,可加重病理变化,或引起新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的病变发生。因其通常是继发于其他病理过程而产生的致病因素,故称产生的致病因素,故称“继发性病因继发性病因”。 55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一)痰饮水湿 1 1、痰饮水湿的概念、痰饮水湿的概念: 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有形之痰:有形之痰: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或指触之有视之可见,闻之有声的痰液,或指触之
23、有 形的痰核。形的痰核。 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只见其征象,不见其形质的痰病,如眩晕、 癫狂等。癫狂等。56中 医 基 础 理 论 饮饮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则流动性较大,可留积于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不同而表现各异。 金匮要略有金匮要略有“痰饮痰饮”、“悬饮悬饮”、“溢饮溢饮”、“支饮支饮”等不同名称。等不同名称。57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痰饮水湿的形成、痰饮水湿的形成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七情内伤七情内伤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脾肺肾肝脾肺肾肝三焦功能三焦功能失调,水失调,水
24、液代谢失常液代谢失常痰饮痰饮水湿水湿58中 医 基 础 理 论3 3、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 痰饮可随气流窜全身,产生多种病变痰饮可随气流窜全身,产生多种病变 。 (1 1)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脏腑气机: 痰饮阻肺痰饮阻肺 痰饮停胃痰饮停胃 痰饮流注经络痰饮流注经络 痰饮结聚局部痰饮结聚局部59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影响津液代谢)影响津液代谢60中 医 基 础 理 论(3 3)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病势缠绵致病广泛,变幻多端,病势缠绵: 饮逆于上饮逆于上 水注于下水注于下 湿在肌表湿在肌表 湿停中焦湿停中焦 痰阻咽喉痰阻咽喉 痰迷心窍痰迷心窍 “百病多由
25、痰作祟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怪病多痰”61中 医 基 础 理 论(4 4)易扰乱神明易扰乱神明: 痰湿上蒙清窍痰湿上蒙清窍 痰迷心窍痰迷心窍 痰火扰心痰火扰心(5 5)多见滑腻苔多见滑腻苔: :62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二二) )瘀血瘀血 1 1. .瘀血的概念:瘀血的概念: 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瘀血是指体内血液停积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包括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体内瘀积的离经之血,以及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于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经脉或脏腑组织内的血液。63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瘀血的形成、瘀血的形成 凡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
26、离经脉而瘀积凡能引起血液运行不畅,或致血离经脉而瘀积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的内外因素,均可导致瘀血的形成。 (1)气虚致瘀)气虚致瘀 (2)气滞致瘀)气滞致瘀 (3 3)血寒致瘀)血寒致瘀 (4)血热致瘀血热致瘀 64中 医 基 础 理 论 3 3. .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的致病特点 (1 1)疼痛)疼痛 (2 2)肿块)肿块 (3 3)色紫暗)色紫暗 (4 4)脉细涩或结代)脉细涩或结代65中 医 基 础 理 论 (三)结(三)结 石石 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结石,是指体内某些部位形成并停滞为病的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砂石样病理产物或结块。 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
27、形或不规则形常见的结石有泥砂样结石、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状的结石、结块样结石(如胃结石)等。 66中 医 基 础 理 论 1 1. .结石的形成结石的形成 (1)饮食不当饮食不当 (2) 情志内伤情志内伤 (3)服药不当服药不当 (4) 体质差异体质差异 67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 .结石的致病特点结石的致病特点 (1)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多发于肝、肾、胆、胃、膀胱等脏腑 (2)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病程较长,病情轻重不一 (3)阻滞气机,损伤脉络)阻滞气机,损伤脉络68中 医 基 础 理 论四、其他病因四、其他病因(一)外伤(一)外伤(二
28、)寄生虫(二)寄生虫(三)先天因素(三)先天因素69中 医 基 础 理 论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1.外感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及各自特点。外感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及各自特点。2.2.痰饮的致病特点。痰饮的致病特点。3.3.瘀血的致病特点。瘀血的致病特点。4.4.疠气的致病特点。疠气的致病特点。5.5.内伤病因包括哪些?内伤病因包括哪些?70中 医 基 础 理 论第二节第二节 病病 机机71中 医 基 础 理 论学习要求学习要求1.1.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掌握病机的基本概念。 2.2.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掌握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和疾病发展转归的关系。 3.3.掌握阴阳偏胜、偏衰
29、、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掌握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的病机。 4.4.熟悉气、血、津液失调的具体病机和气血关系失熟悉气、血、津液失调的具体病机和气血关系失调的病机。调的病机。 5.5.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了解津液不足、津液代谢障碍的病机。 72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一)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1.1.正气的概念正气的概念 正气正气: :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抗体的生理机能活动,及其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抗邪和康复能力。简称邪和康复能力。简称“正正”。
30、一、 发病原理73中 医 基 础 理 论抵御外邪的入侵抵御外邪的入侵驱邪外出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修复调节能力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2.2.正气对邪气的防御作用:正气对邪气的防御作用:74中 医 基 础 理 论3.3.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感邪而发病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虚生正虚生“邪邪”而发病而发病 “内生五邪内生五邪”正气的强弱可影响发病的轻重正气的强弱可影响发病的轻重75中 医 基 础 理 论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1.1.邪气的基本概念邪气的基本概念 外感因素外感因素 各种致病因素的泛称各
31、种致病因素的泛称 内伤因素内伤因素 其他因素其他因素76中 医 基 础 理 论2.2.邪气的侵害作用邪气的侵害作用 导致生理机能失常导致生理机能失常 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造成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改变体质类型改变体质类型77中 医 基 础 理 论3.3.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1 1)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2 2)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3 3)影响病情和病位)影响病情和病位(4 4)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78中 医 基 础 理 论病机:病机: 指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指疾病发生
32、、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二、基本病机79中 医 基 础 理 论基本病机基本病机系统病机系统病机疾病传变疾病传变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代谢失常血津液代谢失常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外感热病病机、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病机形体官窍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病机六经病机、卫气营血
33、病机和三焦病机和三焦病机症状机理症状机理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疼痛病机、发热病机、眩晕病机晕病机病证病机病证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感冒的病机、哮喘病病机80中 医 基 础 理 论第二节 基本病机基本病机: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基本病机基本病机邪正盛衰邪正盛衰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气血津液失常 81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一)邪正盛衰(一)邪正盛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素问通评虚实通评虚实论论82中 医 基 础 理 论 1.虚实
34、病机虚实病机83中 医 基 础 理 论84中 医 基 础 理 论2.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 (1 1)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邪盛与正虚并存:邪盛与正虚并存 实中夹虚:实中夹虚: 虚中夹实:虚中夹实:85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虚实转化)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因虚致实(3 3)虚实真假)虚实真假 真虚假实真虚假实 真实假虚真实假虚86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三)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87中 医 基 础 理 论(二)阴阳失调(二)阴阳失调 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是指在疾即阴阳之间失去平衡。是指在疾病的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病的
35、发生过程中,由于各种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导致机体的阴阳双方失去相对的平衡而出现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的阴阳偏胜、偏衰、互损、格拒、亡失等一系列病理变化。系列病理变化。88中 医 基 础 理 论1.1.阴阳偏胜阴阳偏胜概念:概念: 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指人体阴阳双方中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状态, 属属“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的实证。的实证。89中 医 基 础 理 论(1)阳盛则热阳盛则热: 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胜,机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阳气偏胜,机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能亢奋,代谢活
36、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剩的病理状态。 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阳盛而阴未衰(或虚亏不甚)的“实热证实热证”。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热、动、燥热、动、燥 90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阴盛则寒阴盛则寒: 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种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聚的病理状态。 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阴盛而阳气未衰(或虚损不甚)的“实寒证实寒证”。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寒、静、湿寒、静、湿91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概念:概念: 指人
37、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指人体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虚衰不足的病理状态, 属属“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的虚证。的虚证。92中 医 基 础 理 论 (1 1)阳虚则寒阳虚则寒 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虚寒证”。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寒、虚、滞:寒、虚、滞93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阴虚则热)阴虚则热 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指人体阴气不足,因而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
38、偏亢的病理状态。气太过等阳气偏亢的病理状态。 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虚热证虚热证”。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热、虚、干热、虚、干94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影响及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1.阴损及阳:阴损及阳:2.阳损及阴:阳损及阴:95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是在阴阳偏盛的基础上,由于阴阳双方相互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排斥而出现寒热真假病变的一类病机。 医学正传医学正传:“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
39、似假热者,水极似火,阴证似阳也阳也”。“假寒者,阳证似阴也假寒者,阳证似阴也” 96中 医 基 础 理 论(1)阴盛格阳阴盛格阳: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2 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外的一种病理状态。 97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
40、导致是指机体的阴气或阳气突然大量地亡失,导致生命脉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生命脉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98中 医 基 础 理 论(1 1)亡阳亡阳: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是指机体阳气大量亡失,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病理状态。 特点特点:阳的功能全部衰竭,而以温煦、推动、兴:阳的功能全部衰竭,而以温煦、推动、兴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奋、卫外功能衰竭尤为突出。99中 医 基 础 理 论(2 2)亡阴:)亡阴: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是指机体阴气大量亡失,使属阴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功能突然严
41、重衰竭,因而导致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病理状态。 特点特点:属阴的功能全部衰竭,而以宁静、滋润与:属阴的功能全部衰竭,而以宁静、滋润与内守功能衰竭最为明显内守功能衰竭最为明显100中 医 基 础 理 论(三)气血津液失常(三)气血津液失常 是指气、血和津液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是指气、血和津液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精、气、血、津液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常,精、气、血、津液互根互用关系失常等病理变化。化。“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素问素问调经论调经论101中 医 基 础 理 论1.1.气的失常气的失常(1 1)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的生化
42、不足或耗损过多,从而形成气虚气虚的病的病理状态。理状态。 (2 2)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气的某些功能不足及气的运动失常或紊乱,从而表现为而表现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或或气脱气脱等气机等气机失调的病理状态。失调的病理状态。 102中 医 基 础 理 论(1 1)气虚:)气虚: 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气虚是一身之气不足及其功能低下的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03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形
43、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04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是指气的上升太过,下降不及而致脏腑之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气逆上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05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的病理状态。 气陷病机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气陷病机多由气虚发展而来,与脾气虚损关系最为密切。密切。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06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气闭是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
44、障碍,以致清窍气闭是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闭塞,出现昏厥的一种病理状态。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07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气脱是指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然衰竭的一种病理状态。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08中 医 基 础 理 论2.血的失常血的失常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是指血液不足,血的濡养功能减退的病理状态。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09中 医 基 础 理 论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是指血液运行迟缓或瘀滞不畅的病理状态
45、。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0中 医 基 础 理 论(3 3)血寒)血寒 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指血脉受寒,血流滞缓,乃至停止不行的病理状态。理状态。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1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指血分有热,使血液运行加速或血液妄行的病理状态。理状态。(4 4)血热)血热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2中 医 基 础 理 论(5 5)出血)出血 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血液不循常道,逸出脉外的病理变化。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3中 医 基 础 理 论气虚气虚气虚气虚气逆气逆气滞气滞气虚
46、气虚血虚(气不生血)血虚(气不生血)血瘀(推动无力)血瘀(推动无力)出血(气不摄血)出血(气不摄血)血瘀(血行受阻)血瘀(血行受阻)出血(血随气逆)出血(血随气逆)血虚血虚血脱血脱血瘀血瘀气虚(血不生气)气虚(血不生气)气滞(气行受阻)气滞(气行受阻)气散(气随血脱)气散(气随血脱)3.气血关系失调气血关系失调114中 医 基 础 理 论4.4.津液代谢失常津液代谢失常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5中 医 基 础 理 论 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与津液的输布排泄障碍主要与肺、脾、肾、膀肺、脾、肾、膀胱、三焦胱、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功能失常有关形成原因形成原因临床表现临床表现116中 医 基 础 理 论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1.病机的概念?基本病机包括哪些内容?病机的概念?基本病机包括哪些内容? 2.2.实性病机与虚性病机的概念。实性病机与虚性病机的概念。 3.3.阴阳偏胜的概念。阴阳偏胜的概念。 4.4.阴阳失调的内容。阴阳失调的内容。 5.5.气血关系失调的内容。气血关系失调的内容。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