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下半年湖南教师资格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教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教师要求学生回顾学过的五言律诗,下列符合要求的是()。A.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B.李商隐夜雨寄北C.自居易观刈麦D.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2.期末考试前,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言文词语“古今异义”,下列符合的是()。A.
2、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B.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C.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D.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曹刿论战)3.缺4.学完古诗词后,教师让学生对古诗词进行整理,下列词作全部表达离别情绪的是()。A.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王观卜算子(水是眼波横)B.陶渊明归园田居和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C.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和李贺雁门太守行D.崔颢黄鹤楼和李白渡荆门送别5.教师指导学生练字时,向学生介绍不同字体的特点,下列字体中具有“点画替代”“笔匦简省”“笔顺改变”“方圆兼备”等特征的是()。A.篆书B.行书C.楷书D.隶书6.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有这样一道课后练习:“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
3、需的要素?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以下对编者的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明确论题B.梳理行文思路C.区分观点与材料D.把握论点及过程7.作文课上,教师告诉学生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下列说法不恰当的是()。A.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B.说明条理清晰明了C.借用场景渲染气氛D.讲究语言精确并恰当8.教师向学生推荐几本传记作品,下列不合适的是()。A.骆驼祥子(老舍)B.童年(高尔基)C.我生活的故事(海伦凯勒)D.忏悔录(卢梭)9.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古文中年龄的称谓的诗句,下列解释正确的是()。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
4、源记)垂髫:婴儿一两岁B.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十七八岁C.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女子十五岁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10.缺11.阅读下面一则有关写作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答题。为了让学生尽快提高写作水平。我要求所有学生每周写篇500字以上的作文,可以摘抄。尽管如此,学生依然叫苦连天。第一次的作业情况是,有人抄作文选,有人抄名句名段,令我欣慰的是有一篇文章虽然稚嫩,但不乏对生活的感悟和优美的语段,只是字里行间流露出“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成熟”。这让我有意识地记住了他的名字。接着好几次作业我留心观察发现,他每次的作业都非常认
5、真.只是每篇依然透露出桀骜不驯的性情。为了鼓励他继续学好语文,尤其发展他显示出来的写作天赋,也为了给其他同学树立榜样,我决定在全班把他的几次作文作为范文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讨论评价。.对该教学叙事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将练笔与摘抄相结合。缓解了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B.这个班的学生普遍存在写作“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C.教师关注个别学生发展,忽略了对多数同学的写作指导D.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敢于表达真实情感12.阅读散步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师: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为什么最喜欢母亲?生:这位母亲很疼爱自己的孙子。师:请你把写母亲的地方读一遍。(学生读第2段)师:母亲尽管走远一点
6、就觉得累,但体谅到儿子的一片孝心,就出来了。这是写母亲的动作“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说明了什么?生:母亲十分依赖孩子。师:哪个地方写到了母亲的语言?生:倒数第2段。师:请你读一下。(学生读)师:“还是走小路吧。”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生:因为母亲知道了孙子要走小路的原因,“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孙子想去看看,奶奶应当满足孙子的要求。师:很好,那么母亲的这句话怎么读才好呢?谁来试一试?(学生读课文)师:同学们注意,文中写道“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生:我觉得“还是”两
7、个字要带点儿拖音,“还是走小路吧”。对该教学实录选段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教师让学生读得太多,分析内容有些少B.教师无范读,且缺乏对学生朗读指导C.教师教学重点在于分析“母亲”形象D.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学生的自我体验为主线13.阅读语文学科学业质量及其中相关因素的研究报告(节选),按要求答题。阅卷结果显示:采用“学生自主勾画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掌握字词的教师.其学生“识字与写字”得分率高于其他教师的学生;“强调汉字的规律,教给记忆方法”的教师,其学生“认准字音”得分率为77.4%,显著高于没有进行这方面训练的学生:采用“让我们欣赏同学的好作文”的方法进行写作复习的老师,其学生写作领域的得分显著
8、高于其他学生;显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对该报告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学习策略的指导对提高学业水平有直接的促进作用B.学生采用自主勾画的学习方法,识字写字的效果更好C.系统完整地讲解汉字知识能提升识字、写字能力D.写作教学中让学生相互借鉴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14.缺15.阅读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一次特殊的教师节”(节选),按要求答题。(二)创设情境,尝试练习1.创设情境两个好朋友在教师节那天相约回母校看望小学班主任刘丛笑老师,来到学校后却得知老师生病住院的消息,于是她们决定购买礼物去医院探望老师。当她们来到礼品店时,面对琳琅满目的
9、礼品却出现了分歧,(幻灯片展示)究竟该买什么礼物去看老师呢?我们一起来帮帮她们。2.幻灯片展示各种礼物请同学们认真想刚才这两个同学碰到的问题,然后说说自己的意见,不仅要说出买什么,还要说出为什么要买,买多少,买什么样的等。3.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确向同伴表达看法时要注意把问题想清楚,要说清楚,说具体,理由要充分,让别人听得明白。在听别人说话时,专注于谈话对象的谈话,以诚恳的态度倾听。同时。还要明确看望老师买东西,要根据老师的岁数、爱好、身份、性格等特点来考虑。4.讨论好了买什么礼物,她们来到礼品店购买礼物。她们到底能不能顺利买到自己想要的礼物呢?(板书:与陌生人交流)假设两位同学来到礼
10、品店将遇到以下情况,她们该如何处理?(1)如何向售货员询问关于上述礼品的情况?(2)假如需要的某个礼物缺货怎么办?(3)如与售货员出现分歧(比如颜色、数量、价钱等不合适)时,又该如何处理?5.分小组讨论6.学生表演两个学生表演。同学评议,再请同学表演,再评议。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设置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水平B.教师限定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能更好地规范学生表达C.教师强调学生关注具体交际情境有利于发展其实践能力D.让学生依托这个情境相互交流,有利于学生共同发展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案例:
11、阅读下面的苏州园林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师:今天老师尝试采用一种开放式教学,我把每一段文字都搭配上相应的图片,完整地呈现在大屏幕上.然后根据大家的回答,现场删减文字,让同学们看到,一段丰腴的文字是如何被浓缩为一个中心句的。从第1段开始。生:第1段的中心句是“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师:你还能表述得更简洁吗?生: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师:“标本”就是“典范”和“榜样”的意思。这个典范和榜样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大家从第2段中找一找!生: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大家看看这个句子的表述有什么
12、问题?生:缺少主语,应该这样表达“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师:第3段。生: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师:完美的概括。第4段。生:苏卅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师:关于这一段还有更好的表述吗?生:我觉得这一句只说了有假山和池沼,而没有说明假山和池沼的特征。应该是“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这一句和“至于池沼,则大多引用活水”。师:还可以省去两个字。生:“至于”两个字。师:我们来总结说明文段里的中心句的特征。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生:必须简洁。生:应该体现说明对象的特征。师:那么,综合起来说就是“中心句是一个能够体现说明对象特征的完整而简洁的句子”。把每一段的中心
13、句串联起来,我们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基本内容了。请大家朗读每段的中心句,在心中描绘出对苏州园林的初步印象。投影课文主要内容: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2.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3.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4.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5.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6.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7.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8.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9.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10.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概括说明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串联每段的中心句。师:到这里为止
14、,这篇文章的内容已经明了了,说明文这个“三明治”我们吃了第一口,我们接着再吃第二口思路明晰。我们学中国石拱桥的时候说,茅以升是个好人,特别理解我们初中的老师和学生,当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时候,他就给我们送来了一篇典范的说明文。本文的作者叶圣陶也是个好人,而且他还当过很多年的小学和中学老师,他的苏州园林可以说是说明文里边的“标本”。本文值得我们学习的,除了围绕中心句写作,还有一点,就是思路特别明晰。请大家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这一点。生:全文划分为三个部分,第1段为第一部分,第10段为最后一个部分,其余是第二部分。师:大家有异议吗?没有,这是非常明显的“总一分一总”结构。重点在于第
15、二部分,我们再把第二部分的内在顺序理一理。生:第2段为第一层,其余为第二层。因为第2段是说的苏州园林的总的特点,其余是分说。师:这里也是一个明显的“总一分”结构,那么,第二层中的7段之间是不是可以继续分出层次来呢?试试看,要说出分层的标准。生:第3段到第7段可以为一层,第8段和第9段是一层,因为我觉得前面好像是说的外面,第8段和第9段是说的里面。师:可是色彩不一定只有里面有啊。生:3到5段为一层,后面为一层,好像前面说的是师:答不上来吧?我知道大家的犹豫,同学们试图找到一个分层或者分类的标准,但是找不到。其实这个标准,作者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要依据游览的角度来看,游览者一般首先注意到的是大的
16、方面,然后才是小的方面。按照这个标准,大家再试试。生:第3、4、5、6为一段,第7、8、9为一段。师:同学们的犹豫还因为没有在第2段中找到和下面几个段落一一对应的句子。生: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师:语文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解决之道,始终都是回到文本,沉入文本,细究文本。通过我们的“层层深入”,这篇文章的思路就非常明晰了,我们一起来勾画本文的层次。问题:16.请评析该教师教学中体现的两个优点。请评析该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缺点,并提出具体改进意见。1718.缺三、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9题20分,第20题20分,第21题25分,共
17、65分)阅读材料和相关要求,完成第1921题。周敦颐爱莲说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单元导语本单元所选文言文,体裁不尽相同,有叙事的,有夹叙夹议的,有说明事物特征的,文字简洁而意味深长,有些文章还寄托了作者的情怀。又选杜甫诗三首,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
18、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课文导语古代文人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时,往往不采用直白的方式,而常常以物为喻,写得比较含蓄,这叫“托物言志”。这篇文章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长,学习时要反复诵读,用心品味,以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同时也要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课后练习一、背诵并默写此短文。二、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研讨下列问题。1.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2.下面这句话有言外之意,试做分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三、“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
19、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试用此法辨析下列各句中的“之”字哪些属于这种用法。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4.孔子云:何陋之有?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相关教学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掌握查找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分清原始资料与间接资料的主要差别,学会注明所援引资料的出处。学生情况八年级,50人。课时一课时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等。问题:19.为本篇课文
20、设计一道至少包括4个文言实词学习的课后练习题(含参考答案)。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1.选择其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的文体知识。A项题破山寺后禅院是五言律诗;B项夜雨寄北与D项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七言绝句;C项观刈麦是古体诗。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的“古今异义”。“古今异义”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不同的现象。C项“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A项“期”:约定
21、,一词多义。B项“因”:顺着,就着。D项“专”:占有,独占。3.缺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对古诗词主题内容的理解。A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写的是作者送别友人;卜算子(水是眼波横)写的是春末时节送别友人鲍浩然一事。B项,归园田居写的是诗人重归田园时的新鲜感受和由衷喜悦;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描写的是走马川一带环境的恶劣与艰苦以衬托将士的英勇无畏。两首诗都没有表达离别情绪。C项,送元二使安西是一首送别诗,描写的是王维送别奉命前往安西的元姓友人的事情;雁门太守行是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没有表达离别情绪。D项,黄鹤楼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是吊古怀乡之作,没有表达离别情绪;渡荆
22、门送别是诗人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汉语言基础知识中的汉字。行书的特点是点画以露锋入纸的写法居多,以简省的笔画代替繁复的点画,以圆转代替方折。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中对练习题设计的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可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论点,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与“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是其分论点。题干中问题“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以及“只有贝多芬、爱因斯坦以及莎士比亚才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看法,为什么不对”都是对论点以及形成这一论点的过程、内容的梳理与分析,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即论点及其过程。7.【
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写作中的文体知识。C项“借用场景渲染气氛”不是说明文的特点。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中对文学作品内容的把握。A项,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小说。B项,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C项,我生活的故事记载了海伦凯勒21岁以前的生活经历。D项,忏悔录记载了卢梭从出生到1766年被迫离开圣皮埃尔岛之间50多年的生活经历。9.【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常识。A项,垂髫:指幼年儿童;B项,束发:指代十五岁左右的少年;C项,豆蔻:借指少女十三四岁。10.缺1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教师是“鼓励他继续学好语文”“为了给其他同学树立
24、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多写作,才“把他的几次作文作为范文朗读”,因此“忽略了对多数同学的写作指导”的说法错误。1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实施。A项,实录中“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母亲为什么改变主意”的提问是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体现。因此“分析内容有些少”说法错误;B项,“这是思想转变的过程,怎样才能表现这个转变过程呢?”表现了教师对朗读的指导,故B项说法错误;C项,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感受“母亲”对孙儿的爱,并没有把重点放在形象分析上,故C项说法错误。1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评价。材料并未体现“系统完整”这一内容,且“汉字知识”的说法过于宽泛。14.缺15.【答案】
25、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设计。教师只是创设了口语交际的具体场景,却没有限定口语交际的具体内容。二、案例分析题16.【参考答案】优点:(1)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应当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本堂课中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并且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在删减文字部分,教师以逐层深入的提问来启发学生对段落、句子进行精简并予以作答。使学生既能够在整个教学活动
26、中紧跟教学节奏,又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求知。此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学习方法的指导上,都体现出了这一新课程理念,例如通过总结中心句的方法展开教学,带领学生把握文本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文章结构,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点拨,切入点准确有效,师生问答条理有序。(2)教师的教学重点突出,教学组织循序渐进。教师根据本篇课文篇幅较长的特点以及八年级学段的学生还不太容易迅速掌握文章内容与结构的学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与重点,将说明对象的特征以及说明顺序作为本文重点,这种安排是十分合理的。例如案例中教师逐段寻找中心句,最后投影明确,将这一重点展现出来,既让学生看到了课堂学习
27、讨论的成果,保持其学习的积极性,又有助于进一步展开之后的教学活动。案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压缩语句、概括中心句,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再对基本内容进行分析,理清文章的总分结构和说明顺序,这同样既符合课文的特点,又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对文章进行逐层掌握。缺点:后一环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第二部分内在顺序时,只要求学生“通过给这篇文章划分层次,来体会和学习文章思路有明确性的特点”。学生始终在为文章分层。而教师却没有事先为学生提供明确、具体的分层标准,其引导方法缺乏有效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出现混乱,且耗时长,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改进意见:苏州园林第二部分依据作者游览的角度,按照先整体后细节
28、的顺序一一说明,这是本部分文章的内在顺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带领学生再次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首先,从整体上把握本部分课文内容,明确第2段是对苏州园林特点的总括,第3段至第9段为分说。其次,教师对课文第二层(第3段至第9段)的讲解,不仅要有内容上的分层,还要有内容上的提炼,总结出第二层各段分别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设计“讲究不对称”“讲究艺术感”“讲究画意”“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注意图画美”“注意门窗设计”“注意色彩使用”的特点。最后,再让学生探究第二部分课文是从整体的角度,还是从细节的角度进行描写说明,从而自然引入总结:第二部分内容的内在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先全局再细节。17-18.缺三、教
29、学设计题19.【参考设计】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也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20.【参考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朗读并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课文,感受莲花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探究文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主旨,学习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30、确立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新课标要求、文本特点和学情三个方面为依据。(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第四学段有关阅读的规定: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1、(2)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名文,他以具有高尚的品格的“莲”自比,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委婉地批判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再加上本文的可读性强,因此要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最重要环节,指导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3)从学情上看,八年级学生的理性分析能力尚弱,但感性认识及模仿能力强。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因材施教,由浅入深,“高视角、低起点”,以各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多文言知识是以前还没学过的,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既要有对字词的落实,又要有对本文写法及
32、文章中心的掌握,让学生能够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21.【参考设计】爱莲说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教学设计(1)作者为什么唯独喜爱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莲花的?(3)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君子)既然这样作比.那么莲花具有哪些君子人格?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庄重,质朴,不炫耀自己。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清高而美名远扬。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以上三个问题层层递
33、进,由浅入深.在透析问题的实质后,让学生在交流探讨中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内涵。最后很自然地提出“托物言志”的手法,总结出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在这个环节中.采用学生分组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学生逐步获取信息和新知识,解决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完成教学目标。(4)文章除了写莲,还写了菊和牡丹,分析作者对菊和牡丹的情感态度。(5)作者为什么在写莲花的同时,还要写菊和牡丹?(从写作技巧方面找原因)(衬托正衬和反衬)(探究完这些问题,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同时还对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进行了赏析)(分析完课文,进入总结环节)(6)总结课文:(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小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进而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本文仅用119个字,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描绘莲花的美,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品读这篇文章.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莲花的朴素美,文章的语言美,还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美。作者这种高尚的人格精神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