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物理考前必背必记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运动学+力学+机械能篇第一篇机械运动一、基本概念和规律1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只有当物体的体积和形状处于次要或可忽略的地位时,才能把物体当作质点处理。2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被选定作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选取不同的参考系,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一般不同。一般情况下,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3位移:描述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大小是初、末位置间有向线段的长度。4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1)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与通过该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它是对物体运动快
2、慢的粗略描述。(2)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是对运动的精确描述。瞬时速度的大小称为速率。5加速度: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a,方向与v的方向一致。6基本规律(1)速度公式:vv0at。(2)位移公式:xv0tat2。(3)速度和位移的关系式:v2v2ax。(4)平均速度公式:v。7两类典型的运动学图象(1)xt图象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线斜率的意义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物体速度的大小;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2)vt图象物理意义:反映了做直线运动的物体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线斜率的意义图线上
3、某点切线的斜率的绝对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大小;图线上某点切线的斜率的正负表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注意(1)无论是xt图象还是vt图象都只能描述直线运动。(2)xt图象和vt图象均不表示物体运动的轨迹。二、解题技巧和方法1一般公式法:一般公式指速度公式vv0at,位移公式xv0tat2及推论2axv2v均是矢量式,使用时要注意方向性,一般以v0方向为正方向。已知量方向与正方向相同者取正,与正方向相反者取负;未知量按正值代入,其方向由计算结果决定。2平均速度法:平均速度定义式对任何性质的运动都适用,而(v0v)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3中间时刻速度法:利用“任一时间t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
4、这段时间t内的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即v,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4推论法:对于一般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若出现相等的时间间隔问题,应优先考虑用xaT2求解。5逆向思维法:把运动过程的“末态”作为“初态”的反向研究问题的方法,一般用于末态已知的情况。6比例法: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或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问题,可利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求解。7图象法:应用vt图象,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转变为较简单的数学问题来解决。第二篇相互作用一、基本概念和规律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的,这一对力的性质相同,不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有力的作用,如重力、电场力等。
5、(2)力是矢量,其作用效果由大小、方向及作用点三个要素决定。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产生形变或加速度。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大小为Gmg,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弹力(1)产生的条件:两物体相互接触,发生弹性形变。(2)常见弹力的方向弹力弹力的方向轻绳的弹力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弹簧两端的弹力沿弹簧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面(或点)与面(或点)接触垂直于接触面(或切面),指向受力物体杆的弹力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4.摩擦力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定义两个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两个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间在接触面上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产生条
6、件(必要条件)(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仍保持相对静止)(1)接触面粗糙(2)接触处有弹力(3)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大小(1)静摩擦力为被动力,与正压力无关,满足0FFmax(2)最大静摩擦力Fmax大小与正压力大小有关滑动摩擦力:FFN(为动摩擦因数,取决于接触面材料及粗糙程度,FN为正压力)方向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接触面与受力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作用点实际上接触面上各点都是作用点,常把它们等效到一个点上,在作力的图示或示意图时,一般把力的作用点画到物体的重心上5.平衡状态及平衡条件(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2
7、)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即F合0,若正交分解则。6平衡条件重要推论(1)二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两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必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为一对平衡力。(2)三力平衡如果物体在三个共点力的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其中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表示这三个力的有向线段通过平移可构成封闭三角形。物体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如图所示,则有(拉密定理):。7力的合成与分解(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等效替代关系。(2)运算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3)力的效果分解法根据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确定两
8、个实际分力的方向;根据两个实际分力的方向画出平行四边形;由平行四边形和数学知识求出两个分力的大小。二、解题技巧和方法1用两种思维方法攻克受力分析问题2求解共点力平衡问题的常用方法常用方法包括力的合成法、分解法及正交分解法,应用实例如下:3求解动态平衡问题常用的三种方法第三篇牛顿运动定律一、基本概念和规律1牛顿第一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2)意义揭示了物体在不受外力或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规律。提出了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即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说明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9、原因,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注意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惯性与物体的运动情况和受力情况无关。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惯性小。2牛顿第二定律(1)内容:物体加速度的大小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作用力的方向相同。(2)表达式:Fma(此式只在国际单位制中成立)。(3)适用范围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惯性参考系,即相对于地面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牛顿第二定律只适用于宏观物体(相对于分子、原子等)、低速运动(远小于光速)的情况。3牛顿第三定律(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六同、三异、二无关”六同三异二无关(2)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平衡力
10、相同点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受力物体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依赖关系相互依存,不可单独存在无依赖关系,解除一个,另一个依然存在,只是不再平衡力的效果两力作用效果不可抵消,不可叠加,不可求合力两力作用效果可相互抵消,可叠加,可求合力,合力为零力的性质一定相同不一定相同4.单位制、单位(1)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一起组成了单位制。(2)基本单位:基本物理量的单位。基本物理量共七个,其中力学有三个,它们是长度、质量、时间,它们的国际单位制单位分别是米(m)、千克(kg)、秒(s)。5超重和失重视重当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或放在水平台秤上时,弹簧测力计或台秤的示数称为视
11、重。视重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所受物体的拉力或台秤所受物体的压力超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超重。超重的条件:物体具有向上的加速度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物体所受重力的现象称为失重。失重的条件:物体具有向下的加速度完全失重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等于零的现象称为完全失重。完全失重的条件:物体的加速度为g二、解题技巧和方法1牢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论2处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和技巧(1)公式法:根据题目要求,应用基本公式直接求解。(2)推论法:如果条件允许,应用v、v2v2ax、xaT2等推论求解问题,可快速得出答案
12、。(3)比例法:根据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关系式求解。(4)逆向思维法:匀减速直线运动到速度为零的过程可认为是初速度为零的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逆过程。3动力学方法的分析思路第四篇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定律一、基本概念和规律1曲线运动(1)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2)运动的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3)做曲线运动的条件(4)曲线运动的轨迹(5)曲线运动问题的分析方法常采用“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2平抛运动(1)平抛运动定义: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做平抛运动
13、。性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研究方法: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运动时间和射程运动时间t仅取决于竖直下落的高度;射程xv0 取决于竖直下落的高度和初速度。(2)平抛运动的规律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以初速度v0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如图所示,则有水平方向分速度:vxv0竖直方向分速度:vygt合速度大小:vtan (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水平方向分位移:xv0t竖直方向分位移:ygt2合位移:x合tan (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3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定义、意义公式、单位线速度(1)描述做圆周运动的
14、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v)(2)是矢量,方向和半径垂直,和圆周相切(1)v,v(2)单位:m/s角速度(1)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快慢的物理量()(2)是矢量,但中学阶段不研究其方向(1),(2)单位:rad/s周期、频率和转速(1)周期是物体沿圆周匀速运动一周的时间(T);周期的倒数等于频率(f)(2)转速是物体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n)(1)T,单位:s(2)f,单位:Hz(3)n的单位:r/s、r/min向心加速度(1)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n)(2)方向指向圆心(1)anr2(2)单位:m/s2向心力(1)作用效果是产生向心加速度(2)方向始终指向圆心(1)Fmanm2rmv(2
15、)单位:N相互关系(1)T(2)vrr2fr(3)anr2v42f2r(4)tT4.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5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1和m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的二次方成反比。(2)公式:FG,其中G6.671011 Nm2/kg2。(3)适用条件:质点之间或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之间。6卫星轨道参量随轨道半径变化的规律动力学特征Gmanmm2rmr向心加速度ananG,即an线速度vv,即v角速度,即周期TT,即T由表可知:随卫星轨道半径的增加,卫星的向心加速度、线速度、角速度都减小,运行周期将增大。7三个宇
16、宙速度8同步卫星的五个“一定”二、解题技巧和方法1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由合初速度(v合初)和合加速度(a合)共同决定。2处理平抛运动问题的六点注意事项(1)处理平抛运动(或类平抛运动)问题时,一般将运动沿初速度方向和垂直于初速度方向进行分解,先按分运动规律列式,再用运动的合成法则求合运动。(2)对于从斜面上平抛又落到斜面上的问题,竖直位移与水平位移的比值等于斜面倾角的正切值。(3)若平抛的物体垂直打在斜面上,则物体打在斜面上那一瞬间,其水平速度与竖直速度的比值等于斜面倾角的正切值。(4)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其位移方向与速度方向一定不同。(5)抓住两个三角形,有关速度的三角形和有关
17、位移的三角形,结合题目呈现的角度或函数方程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6)对于斜抛运动问题,可以将斜抛运动在对称轴(最高点)处分开,然后对两部分都可按平抛运动来处理。3水平面内圆周运动临界问题的分析方法(1)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其向心力可能由弹力、摩擦力等力提供,常涉及绳的张紧与松弛、接触面分离等临界状态。(2)常见临界条件绳的临界:张力FT0;发生相对滑动的临界:Ff;接触面分离的临界:FN0。4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分析方法(1)对于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要注意区分“轻绳模型”和“轻杆模型”,明确两种模型过最高点时的临界条件。(2)解决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的基本思路是“两点一过程”。“两点
18、”即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一过程”即从最高点到最低点,往往由动能定理将这两点联系起来。第五篇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一、基本概念和规律1功的分析(1)恒力做功的判断:依据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来判断。(2)曲线运动中功的判断:依据F与v的方向夹角来判断,090时,力对物体做正功;9018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90时,力对物体不做功。(3)依据能量变化来判断: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若有能量转化,则必有力对物体做功。此方法常用于判断两个相联系的物体。2功的计算(1)恒力做功的计算方法(2)变力做功的分析与计算方法以例说法应用动能定理用力F把小
19、球从A处缓慢拉到B处,F做功为WF,则有:WFmgl(1cos )0,得WFmgl(1cos )微元法质量为m的木块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运动一周克服摩擦力做功Wffx1fx2fx3fxnf(x1x2x3xn)f2R功率法汽车以恒定功率P在水平路面上运动时间t的过程中,牵引力做功WFPt等效转换法恒力F把物块从A拉到B,轻绳对物块做的功WF平均力法弹簧由伸长x1被继续拉至伸长x2的过程中,克服弹力做功W(x2x1)图象法根据力(F)位移(l)图象的物理意义计算变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如图,横轴上方阴影部分的面积减去横轴下方阴影部分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变力所做功的大小3.功率(1)公式P和PFv的区别
20、P是功率的定义式,PFv是功率的计算式。(2)平均功率的计算方法利用。利用Fcos ,其中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3)瞬时功率的计算方法利用公式PFv cos ,其中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利用公式PFvF,其中vF为物体的速度v在力F方向上的分速度。利用公式PFvv,其中Fv为物体受到的力F在速度v方向上的分力。注意对于变化的情况不能用公式PFv cos 计算平均功率。4动能定理(1)动能定理适用对象与条件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一般是单一物体,或者可以看成单一物体的物体系。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物体的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
21、可以分段作用。只要求出在作用过程中各力所做的功和正负即可。(2)应用动能定理的流程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1)重力做功的特点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重力做功不引起物体机械能的变化。(2)重力势能表达式:Epmgh。重力势能的特点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组成的系统所共有的,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有关,但重力势能的变化与参考平面的选取无关。(3)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的关系定性关系:重力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对物体做负功,物体的重力势能增大。定量关系:重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量,即WG(Ep2Ep1)Ep。6弹性势能(1)定义:发生弹性
22、形变的物体的各部分之间,由于有弹力的相互作用而具有的势能。(2)大小: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及弹簧的劲度系数有关。同一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劲度系数越大,弹簧的弹性势能越大。(3)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变化的关系: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即WEp。7机械能守恒的判断(1)对机械能守恒条件的理解只受重力作用,例如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守恒。除受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外,物体还受其他力,但其他力不做功或做功的代数和为零。除重力外,只有系统内的弹力做功,并且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负值,那么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注意并非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如与弹簧相连的小球下摆的过程中机械能减少。
23、(2)机械能是否守恒的三种判断方法利用机械能的定义判断:若物体动能、势能之和不变,机械能守恒。利用守恒条件判断。利用能量转化判断:若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系统内也没有机械能与其他形式能的转化,则系统机械能守恒。8机械能守恒的三种观点与表达式(1)守恒观点表达式:Ek1Ep1Ek2Ep2或E1E2。意义:系统初状态的机械能等于末状态的机械能。注意:要先选取零势能参考平面,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必须选取同一个零势能参考平面。(2)转化观点表达式:EkEp。意义:当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时,系统增加(或减少)的动能等于系统减少(或增加)的势能。(3)转移观点表达式:EA增EB减。意义:若系统由A
24、、B两部分组成,当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时,则A部分机械能的增加量等于B部分机械能的减少量。9力学中的功能关系二、解题技巧和方法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思路与步骤(1)基本思路(2)基本步骤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并分析其运动过程。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和各力的做功情况。明确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初、末状态的动能Ek1和Ek2。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式WEk2E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2链条类物体的机械能守恒利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答链条类问题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分析。3多物体机械能守恒问题的分析方法(1)对于多个物体组成的系统,要注意判断物体运动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注意寻找用绳或杆相连接的物体间的速
25、度关系和位移关系。(3)列机械能守恒方程时,一般选用转化式EkEp或转移式EAEB。4动能定理解决多过程问题对于包含多个运动阶段的复杂运动过程,可以选择分段或全程应用动能定理。(1)分段应用动能定理时,首先将复杂的过程分割成一个个子过程,对每个子过程的做功情况和初、末动能进行分析,然后针对每个子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列式,最后联立求解。(2)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时,首先分析整个过程中出现过的各力的做功情况,确定整个过程中合力做的总功,然后确定整个过程的初、末动能,最后针对整个过程利用动能定理列式求解。当题目不涉及中间量时,选择全程应用动能定理更简单、方便。5动能定理与图象的综合问题(1)四类图象所围“面
26、积”的含义vt图象:由公式xvt可知,vt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的位移。at图象:由公式vat可知,at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物体速度的变化量。Fs图象(F、s方向在一条直线上):由公式WFs可知,Fs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力所做的功。Pt图象:由公式WPt可知,Pt图线与坐标轴围成的面积表示力所做的功。(2)解决物理图象问题的基本步骤观察题目给出的图象,弄清纵坐标、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及图线所表示的物理意义。根据物理规律推导出纵坐标与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将推导出的物理规律与数学上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函数关系式相对比,找出图线的斜率、截距、图线的交点、图线下的面积所
27、对应的物理意义,分析解答问题,或者利用图线上的特定点的坐标值代入函数关系式求物理量。第六篇动量和动量守恒定律一、基本概念和规律1物理量的比较大小标矢性方向速度发生变化时联系动量pmv矢量与v同向一定变化动量与冲量无因果关系pFtF冲量IFt矢量与F同向一定不为零动量变化量pmvmv矢量与合力同向一定不为零动量变化率矢量与合力同向一定不为零2.对动量定理的理解(1)动量定理的表达式Ftp是矢量式,运用它分析问题时要特别注意冲量、动量及动量变化量的方向,公式中的F是物体或系统所受的合外力。(2)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定的力,也适用于随时间变化的力。在这种情况下,动量定理中的力F应理解为变力在作用时间
28、内的平均值。(3)应用动量定理解释两类物理现象当物体的动量变化量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t越短,力F就越大;力的作用时间t越长,力F就越小。如玻璃杯掉在水泥地上易碎,而掉在沙地上不易碎。当作用力F一定时,力的作用时间t越长,动量变化量p越大;力的作用时间t越短,动量变化量p越小。3动量守恒条件的判断(1)绝对条件:系统所受外力的矢量和为零或不受外力。这一条件告诉我们,系统动量是否守恒与系统内物体间的作用力的多少、大小以及性质无关,系统内力不会改变系统的总动量,但可以改变系统内各物体的动量,使某些物体的动量增加,另外一些物体的动量减小,而总动量保持不变。(2)近似条件:系统所受合外力虽然不为零,但系
29、统的内力远大于外力,如碰撞、爆炸等现象中,系统的动量可近似看成守恒。(3)某一方向上的动量守恒条件:如果系统所受的外力矢量和不为零,但外力在某一方向上的矢量和为零,则系统在该方向上动量守恒。值得注意的是,系统的总动量并不守恒。(4)表达式pp即系统相互作用前的总动量p和相互作用后的总动量p大小相等,方向相同。系统总动量的求法遵循矢量运算法则。ppp0即系统总动量的变化量为零。p1p2即对由两部分组成的系统,在相互作用前后两部分的动量变化等值反向。4关于碰撞问题(1)弹性碰撞:碰撞结束后,形变全部消失,动能没有损失,不仅动量守恒,而且初、末动能相等。m1v1m2v2m1v1m2v2m1vm2vm
30、1v12m2v22v1v2若v20,即为“一动一静”的弹性碰撞,碰后二者速度分别为v1v1v2v1如果m1m2,则v10,v2v1,二者速度互换;如果m1m2,则v10,m1被反弹;如果m1m2,则v1v1,速度几乎不变,v22v1。(2)非弹性碰撞:碰撞结束后,形变部分消失,动能也有部分损失。m1v1m2v2m1v1m2v2m1vm2vm1v12m2v22Ek损(3)完全非弹性碰撞:碰撞结束后,两物体合二为一,以同一速度运动,形变完全保留,动能损失最大。m1v1m2v2(m1m2)vm1vm2v(m1m2)v2Ek损max特别提醒碰撞遵守的原则(1)动量守恒。(2)机械能不增加,即碰撞结束后
31、总动能不增加,表达式为Ek1Ek2Ek1Ek2或。(3)速度要合理碰撞后若同向运动,原来在前面的物体速度一定增大,且v前v后。两物体相向运动,碰撞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肯定有一个发生改变或速度均为零。二、解题技巧和方法1力的三个作用效果与五个规律分类对应规律公式表达力的瞬时作用效果牛顿第二定律F合ma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动能定理W合EkW合mvmv机械能守恒定律E1E2mgh1mvmgh2mv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动量定理F合tppI合F合t动量守恒定律m1v1m2v2m1v1m2v22.解动力学问题的三个基本观点(1)力的观点:运用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运动学知识解题,可处理匀变速运动问题。(2)能量观点:
32、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观点解题,可处理非匀变速运动问题。(3)动量观点:用动量守恒观点解题,可处理非匀变速运动问题。3表现形式(1)直线运动:水平面上的直线运动、斜面上的直线运动、传送带上的直线运动。(2)圆周运动:绳模型圆周运动、杆模型圆周运动、拱形桥模型圆周运动。(3)平抛运动:与斜面相关的平抛运动、与圆轨道相关的平抛运动。4解题技巧(1)若研究对象为一个系统,应优先考虑应用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2)若研究对象为单一物体,且涉及功和位移问题时,应优先考虑动能定理。(3)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定理都只考查一个物理过程的初、末两个状态有关物理
33、量间的关系,对过程的细节不予细究,这正是它们的方便之处。特别对于变力做功问题,就更显示出它们的优越性。5流体模型中的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解决流体类问题时,常常选极短时间t内流过的质量m作为研究对象,再将其当作质点进行分析。常用规律包括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等。(1)建立“流体柱状模型”选取很短时间t内动量(或其他量)发生变化的那部分物体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如下的“柱状模型”:在时间t内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分布在以S为截面积、长为vt的柱体内,这部分质点的质量为mSvt,以这部分质量为研究对象。(2)“流体柱状模型”中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应用“流体柱状模型”中,求解冲击力问题时,需要选用动量定理;求解功率问题时,则需要选用动能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