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广 西 民 族 大 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试自命题科目试题(试卷代号:A卷)科目代码: 808 科目名称: 文学理论 适用学科专业: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4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 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04、05、06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方向: 命题教师签名: 考生须知1 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题上无效。2 答题时一律使用蓝、黑色墨水笔作答,用其它笔答题不给分。试题册 共 页 第1页3 交卷时,请配合监考人员验收,并请监考人员在准考证相应位置签字(作为考生交卷的凭证)。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考生自负。一、名词解释(每小
2、题6分,共5小题,共30分)1艺术真实2文学典型3意境4文学风格5期待视野二、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小题,共45分)1请举例谈谈你对文学与非文学的理解。2请举例说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3请举例说明现代主义文学的类型特征。三、应用分析题(共1题,25分)对下面这首诗作鉴赏批评,字数不少于300字。远和近顾城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四、综合分析题(共1题,50分)最近,语言学利用有价值的分析工具通过证明整个阐述是一个空洞的过程而毁掉了作者,即这种阐述根本不需要对话者其人就可尽善尽美地发挥作用。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作者只不过是事例写作(inst
3、ance writing),正如我不过是事例言说(instance saying)的我:语言知道一个“主体”而不是一个“人”,界定这一主体的阐述的外部是空虚的,这一主体足以使语言“结合在一起”,就是说足以尽其所能。 废除作者(这里,可以用布莱希特名副其实的“间离”说来解释。作者像文学舞台上最远处的小塑像一样消失了),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实或者写作行为,还彻底改变了现代文本(换言之,此后的文本写作和阅读以这样的方式进行:作者从各个层次来看都是缺场的)。时间关系发生了变化。相信作者时,他总是被当做自己作品的过去:作品与作者自动地站在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被分成以前和以后。作者被认为是孕育作品的人,就是
4、说,他先于作品而存在,为了作品他思考、生活、承受苦痛。他先于作品的关系就如同父亲先于子女的关系。现代作家(scriptor)则截然相反,他与文本同时诞生,绝对不是先于写作或超越写作的存在,不是以其作品为从属的主体。存在只是阐述的那一刻,并且只有此时此地每一个文本才被永远地写作。事实是(或者,结果是)写作不再指明记录、标记、再现、“描写”(如典籍中所说)的运作;反而,写作明确指出语言学家在提到牛律哲学牛津哲学:以英国哲学家吉尔伯特赖尔(1900-1976)为首要人物,或称“普通语言”运动。20世纪上半叶称作“分析哲学”或“语言分析”时所称的一种述行句难得的言语形式(只能使用第一人称和现在时态)。
5、在这种形式中,阐述没有别的内容(不包含别的论点),而只有阐述这一行为类似于国王说的我宣布或者远古诗人说的我歌唱。现代作家埋葬了作者,因此,便不再相信其前辈作家悲观的看法即这只手在表达思想或者激情时总嫌太慢。最终,在制定必要的规则时,他必须要强调这种延宕(delay)和对形式无限“推敲”。相反,对他而言,这只手既然与任何声音都无瓜葛,由纯粹的刻写姿态(而非表现姿态)诞生,因而在追溯一个没有任何渊源的领域,或者说至少是只有语言本身这一渊源,语言总是无休无止地对各种渊源提出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文本不是传达单一的“神学”意义(作者上帝的“信息”)的一行词句,而是一个多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各种各样的著
6、述相互混合、相互冲突,却无一是本源。文本是从不计其数的文化中心抽取的一套引文。与布瓦尔和佩居谢布瓦尔(Bouvard)和佩居谢(Pecuchet)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1821-1880)未完成的长篇小说布瓦尔与佩居谢中的两个主要人物,他们是书记员相似,那些始终如一的抄写员随即变得崇高、风趣起来,他们深刻的荒诞性表明了写作的事实,作家只能模仿前人的而非创新的姿态。他惟一的能力就是混合著述,用其中一些去抗辩另一些。这样,他就不会依靠任何一部著述。如果他曾经希望表现自我,他至少就应该知道,他想“翻译”的内在“事物”本身只是一部已经形成的词典,其中的词汇只能通
7、过其他的词来解释,依此类推直到无限;这也是托马斯德昆西Thomas de Quincey,1785-1859,英国著名散文家、批评家,代表作为一位英国瘾君子的自由年轻时经历的一件很典型的事件,他擅长希腊语,想把绝对现代的观点和意象翻译成那种已死的语言。波德莱尔告诉我们(在人造天堂是一位英国瘾君子的自由一书的法文本,由波德莱尔翻译中)德昆西“为自己创造了一部永恒的词典,比那些仅包括纯粹的文学主题的普通词典要远为广博和复杂”。取代了作者之后,手稿作家不再依赖激情、幽默、感情、印象,而是拥有这种巨型词典,从中提取出一部没有穷尽的作品:生活只不过模仿这本书,这本书自身只是一套符号,一种失落的、被无限期
8、地推延下去的模仿。一旦废除了作者,破译文本的要求就变得相当徒劳了。赋予文本以作者,等于是强加限制于文本之上、配给文本最后的所指、封闭写作。这样的观念非常适合文学批评,接着,文学批评便分给自己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在作品之下发现作者(或者作者的本质;社会历史、精神、自由):一旦找到了作者,也就解释了文本批评家便大功告成了。此后,这一事实便毫无惊人之处了:从历史上说,作者的权威也就是批评家的权威;另一事实也是如此,当代文学批评(哪怕是新的)与作者一道受到削弱。在写作的多样性之中一切都将被解决,什么都不会被破解;可以遵循着结构在每一点、每一层次上“运转”(就像长统袜的线一样),但是作品之下什么也没有:写作的空间将被全部摆在表面,而不能穿透到内里;写作不停地表达含义,不停地将含义升华,系统地消除含义。文学(从现在起最好说写作)恰恰是以这种方式通过拒绝将一个“秘密的”即一个终极含义分派给文本(和作为文本的世界),解放可以称作反神学活动的一切。这个活动是真正革命的,因为拒绝将含义固定下来最终就是拒斥上帝和他的本质理性、科学、法律。仔细阅读上面的理论文本片段,然后请你:1.以简短文字概括其核心观点(最好10字以内);(15分)2.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分析评论文章,题目自拟,要求结构完整,自圆其说,不少于500字。(35分)第 4 页 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