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八章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八章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第二节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五节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第三节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四节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章内容提要本章内容提要 第一节第一节 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一、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二、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三、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一、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体制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981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1992年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 -1993年: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2003年:提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2013年: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
3、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一、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体制改革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要点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首先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控制间接化;经营管理法制化;社会保障制度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现社会主义的制度特征(1)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宏观调控-发挥政府作用一、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体制改革 (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1.市场在资
4、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2.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谁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二、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认识的发展(1)马克思、列宁的认识-马克思:公有制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列宁: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中国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理论和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公有制有两种形式,即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有一段时间急于过渡到单的一的全民所有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
5、对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地位和作用也经历了一个认识发展过程: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重要组成部分。二、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和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3、正确认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统一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
6、主义制度。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要反对私有化,又要防止搞单一的公有制。二、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体(1)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经济性质的体现(2)公有制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2、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体现(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两个方面(3)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1)公有制经济的性质
7、和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二、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社会生产力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厂作用 2.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 (2)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3)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4)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5)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6)依法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三、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
8、段的分配制度(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领域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领域必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配制度。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1)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
9、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3、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中居主体地位按劳分配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中居主体地位(1)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2)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是公按劳分配是全社会分配领域中主体的分配原则;也是公有制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有制内部主体的分配原则。三、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
10、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生产要素分配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分配形式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主要指个体劳动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主要指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1、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性(一)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客观性(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1、从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2、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1)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2)把推动发展重点放到)把推动发展重点放到“四个着力四个着力”上上-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发展新动力;着
12、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型经济发展新优势。(3)加快形成)加快形成“五个更多五个更多”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新的经济发展方式3、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优化产业结构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任务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的主要任务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服务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调产
13、业;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推动大中小微企业协调发展发展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三)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新型国家)1.1.创新驱动发展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是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14、略,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的关键时期作出的重大抉择。(1)创新驱动是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创新驱动是适应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然要求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2008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命和产业变革(2)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创新驱动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略目标“最根本、最关键最根本、最关键”的力量的力量(3)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能
15、道路的最新实践)创新驱动是中国特色自主创新能道路的最新实践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1)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2)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社会生产力(3)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到现代化建设整个进程中,不断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扎扎实实抓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2)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3)把增
16、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战略基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4)完善科技创新政策环境,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5)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在共享创新机遇中推进自主创新 第二节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二、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三、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四、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
17、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二、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1.国体的含义国体的含义-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指国家的阶级性质,即国家的权力由社会的哪个阶级或哪些阶级掌握。阶级掌握。2.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3.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
18、政(1)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二者在性质、作用、职能、历史使命等方面是相同的。二者在性质、作用、职能、历史使命等方面是相同的。(2)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党派之间的关系、概念表述等方面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党派之间的关系、概念表述等方面具有中国特色。具有中国特色。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利益,维护国家主权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护人民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统一和稳定。、安全、统一和稳定。二、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
19、主义民主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我国的政体我国的政体 (1)政体的含义)政体的含义 -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是指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体现国体的具体政治制度。体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式 (1)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 (3)人民代表大
20、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二、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西方国家的西方国家的“多党制多党制”在中国实践的失败在中国实践的失败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和各民主党派及社会各界民主人士的共同选择2.中国
21、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性质(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专门机构的专门机构(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线的组织,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重要形式二、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1.发展基层民主的必要性 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主要
22、形式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城市居民民主政治建设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2.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确立3.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意义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意义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依法治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第二、依法治国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家作主的
23、根本保证。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二)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3.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点特点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两个方面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
24、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一)政治体制的科学内涵 (二)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五)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第三节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三、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四
25、、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文化发展道路文化发展道路(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1.文化是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是一个国家最鲜明的精神旗帜2.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奋斗目标的深化(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义(1)核心价值观的定义-核心价值观是一定社会形态社会性质的集中体现,在社会思想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决定着社会制度、社
26、会运行的基本原则,制约着社会发展的基本方向。(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定义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战略任务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4.社会主义荣誉观-基础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2.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加强思想道德建
27、设和发展教育科学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2.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二)发展教育和科学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弘扬哲学社会科学3.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客观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内容 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2.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3.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节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二
28、、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三、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1.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少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我国历史上产生了不少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孔子:和为贵;墨子:兼相爱、爱无差;孟子孔子:和为贵;墨子:兼相爱、爱无差;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洪秀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洪秀全: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务使天下共享,有田
29、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暖;康有为:、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暖;康有为: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马克思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之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马克思主义构想的未来社会马克思主义构想的未来社会2.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
30、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社会建设的目标和深化改革的新要求二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1.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 2.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3.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4
31、.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5.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6.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 7.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二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三)(三)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1.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当前收入分配领域的问题-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在国民收入分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收入呈下降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格局中居民收入呈下降趋势;收入分配秩序不规范。2.产生当前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原因产生当前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另一方面是一方面是我国发展过程中在一
32、定程度上难以避免;另一方面是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造成的:经济领域改革滞后,市场机制改革滞后、政策不完善造成的:经济领域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不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工资制度不完善、再分配领不健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滞后,工资制度不完善、再分配领域改革滞后,调节机制不完善。域改革滞后,调节机制不完善。3.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政策措施解决当前收入分配领域问题的政策措施(1)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完善劳动、资本、技术、)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3)加快健全以)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
33、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4)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二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四)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1.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1)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的内容)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的内容-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2)社会保障
34、制度包括的内容)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的内容-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和重大举措(1)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2)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要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面建成覆
35、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3)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确保社会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4)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管理体制二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1.以增进人民健康为宗旨加强卫生事业建设-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重要方针;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2.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保障人民健康-以实现全民医保为目标,健全医疗保障制度;以巩固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坚持以非营利性、公益性为主,加强
36、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卫生和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全面发展。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客观性 (二)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节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二、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三、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一、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一)生态文明建设
37、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1.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 -人类社会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2.生态文明的核心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然性 是对自然规律及人与自然关系再认识的重要成果 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三)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任务和目标 1.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任务 2.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目标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二、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一)尊重自然 (二)顺应自然 (三)保护自然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一)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二)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三)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