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史 错题集锦--2022届高三历史三轮复习(含答案)
-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错题集锦参考答案.docx--点击预览
- 2022届新高考历史中国古代史错题集锦学生版.doc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专题(错题集锦)参考答案中国古代史专题(错题集锦)参考答案1B。据图示内容可知,大汶口文化中出现了不同的墓葬,具有明显的贫富分化的特征,这说明私有制出现,这是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结果,B 项正确;图示只能说明存在贫富分化,无法说明“等级森严”和神权色彩浓厚,更无法说明权贵阶层开始出现,排除 ACD 项。故选 B 项。2. D。君主专制的刚性即皇权专制至上,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实为选官的手段,不断补充新鲜血液进入专制集权制度体系之内,君主专制下实行皇位世袭,体现了“家天下”的特征,在官僚政治体制下,按照才能、政绩任免官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体现“公天下”特征,因此选择 D;材料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问题,没有涉及地方问题,排除 A;我国古代并没有实行官员任期制,B 错误;郡县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而材料没有涉及郡县制,排除 C。3C。根据“而近代的爱国却日益与叛君相连,由忠君爱国而抑君爱国而叛君爱国,是近代爱国思想迅速演变的轨迹”可得出近代的爱国主义的背景是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与反侵略反封建的潮流是相伴的,而古代的中国社会并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两种受国主义因社会性质的不同而不同,C 项正确;革命主导力量的变化也是受社会性质的影响,排除 A;启蒙思想的影响是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B;古代的封建王朝到后期也都腐败,因此排除 D。4A。秦汉时期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选官权很大程度上在地方官手中,选官标准虽为德、才,但察举的对象大多仍是自己的亲信、亲戚等,没有完全摆脱贵族政治,而隋唐宋科举制形成并不断完善,官吏来源广泛,大量的寒门优秀子弟纳入统治集团,官僚政治逐渐形成,A 项正确;第一、二帝国都具有扩张开放性,排除 B 项;两个帝国的经济都以农耕业为主,排除 C 项;两个帝国的主要生产方式都是铁犁牛耕,生产力没有发生革命性变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5A。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目的在于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等级秩序,从而维护统治,故选 A;B、D 不是根本目的,排除;贵族的妻妾都是贵族,周礼严格区分正妻和妾,与稳定贵族的政治基础关系不大,排除 C。6D。分封制下“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说明春秋时期的官制分封制受到冲击,通过建立军功为官的职业军人增多,贵族政治的分封制被官僚政治的郡县制取代,故 D 项正确。ABC 项不符合题意。7D。边界的概念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出现。西周封建时期,所建立的还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星罗棋布的封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尚无明显的边界。春秋以后,在经济逐渐发展、边疆日益开发、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双方敌对倾向加强,以至于出现战争,争夺隙地。春秋后期,战争越来越频繁,渐渐就有陈兵守境之势。战国时期,边境概念完全形成,城邦国家已转化为领土国家。各国之间夺城略地,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领域,边界概念逐渐明确。故 D 项正确;材料与土地兼并加剧、郡县制度普及、分封制度强化无关,排除 ABC 项。故 D 项正确。8D。石刻画中的耕犁属于曲辕犁,结合所学知识,曲辕犁最早出现于唐朝,因而此石刻画雕刻应不早于唐代,D 项正确,排除 B、C 两项;此石刻画虽然依据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所刻,但曲辕犁不符合春秋史实,排除 A 项。故选 D 项。9. C。根据材料可知,秦汉以后, “宫”成为王者居所的专用称呼,由此可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王权强化,也由此带来了特定词语的分化,C 项正确;材料主要反映了特定词语的分化,没有体现皇权的特殊地位和秦汉时期官僚体制的完善,排除 AD 项;建筑物的称呼出现变化,但使用功能并没有变化,排除 B 项。故选 C项。10C。根据材料“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兼并土地的豪强,以武力横行于乡里)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宁可得罪俸禄两千石的太守,也不愿得罪豪强)”可知,伴随汉初休养生息,经济恢复发展,汉代的地方豪强势力发展迅猛,会影响汉代的统治,最终导致汉代调整治国方略,C 项正确;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度埋下的是王国割据的隐患,带来的是诸侯势力增长,威胁中央,而并非豪强,故排除 A、B 两项。D 项以偏概全,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D 项。故选 C 项。11 D。材料“西汉武帝朝三公被杀者有 10 例,但并非都是罪有应得。丞相赵周因酎金案负有失察责任而被下狱致死。而御史大夫张汤的自杀,则完全是出于诬陷”体现了汉武帝时期,丞相为首的三公的权力大为削弱,皇权得到加强,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汉武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即设立中朝导致的结果,D 项正确;法家思想和材料“西汉武帝朝三公被杀者有 10 例”没有必然关系,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了皇权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国家治理面临诸多困境”的说法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和三公间的关系,体现的实质是皇权的强化,监察制度的异化是指明朝的特务机构,不符合汉朝的史实,排除 C 项。故选 D 项。12B。根据“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 15 顷,太守 10 顷,治中、别驾各 8 顷,县令、郡丞各6 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可得出这样规定即相当于给予官员一定的财产俸禄,减少其腐败的现象,因此有利于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B 项正确;阻止的说法太绝对,排除 A 项;目的不在于打压豪强,排除 C 项;D 项是客观影响,排除 D 项。故选 B 项。13D。魏晋以后,长期存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模式长时期没有重大改变,D 项正确;仅以耕作方式的稳定不能说明农耕文明停滞不前,A 项错误;耕作方式不能反映整个耕作技术的发展状况,B 项错误;农业产量难以提高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错误。14. C。根据材料可知,虽然西晋和东晋政权因政治、经济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五铢钱和各种旧钱仍然在民间流行,由于钱荒甚至出现严重的盗铸现象,说明商品经济仍具活力,因为货币是商品流通的媒介,故 C 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政府未曾铸造铜钱,不能说明对经济的控制弱化,故 A 项错误;传统义利观指的是君子不应该过分追逐利益,材料与“传统义利观念”无关,故 B 项错误;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存在,且材料无法体现“抑商政策未能实施”,故 D 项错误。15. A。隋文帝改蕃姓,废除北周六官制度,恢复汉制与华夏礼仪,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构建政权合法性,形成认同,以促进政治统一,A 项正确;B 项错在扩大统治阶层基础的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隋文帝时期的选官制,排除 B 项;C 项错在“移风易俗”,恢复汉魏官制并非移风易俗的内容,排除 C 项;D 项错在隋文帝的举措与打击门阀防范地方打击士族地主势力无关项,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6A。从唐初十道的分布来着,北方道的数量更多,体现当时北方经济仍然强于南方,故 A 项正确;政区划分犬牙交错是元朝行省的特征,排除 B 项;唐初设道监察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而非加强皇权,排除 C 项;唐初的道只是监察区,地方势力尾大不掉是唐中后期设置节度使造成的,排除 D 项。故选 A 项。17 . C。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本意是为了避免决策失误,但由于人情和相互包庇的存在,使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即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故选 C;国家治理依赖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严格执行国家制度,排除 A;人情泛滥导致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而非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加强,排除 D。B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意,唐宋以后的土地政策,有利于土地的集中和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导致土地买卖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要素和劳动力的流动,B 项正确。唐宋政府的这些措施加速了土地兼并的发展,排除 A 项;土地集中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壮大,C 项错误;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D 项错误。19D。唐诗中相关湖南地区既有“早禾”(成熟) 、秋季“割禾”,也有岁末水稻成熟的记载,反映出当时这一地区的水稻种植中出现了早熟、中熟、晚熟三类品种,D 项正确;唐诗内容丰富,体现农村生活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不是主要内容,A 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经济中心南移迹象出现,B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三位诗人是在同一年同一地区的吟诵,不能反映出湖南农业发展到一年三熟制阶段,C 项错误。20A。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圩田”在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结合所学可知,其兴起发展的主要原因是曲辕犁的发明和牛耕、耕耙技术的运用,A 项正确;B 项是自然条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 项是政策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 项是政局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故选 A 项。21B。据上表,可知为宋代地方机构设置,结合所学“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国长期存在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北宋如此设置,就是为了改变这一情况,而且实际效果显著,B 项正确;隋唐以来,夸大了时序,应该为安史之乱后,排除 A 项;北宋地方机构如此设置有分化事权、相互监督的作用,但地方机构设置,主要是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权力,排除 C 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局面形成的制度因素是北宋从中央到地方一整套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设计和运营引发的,不只是地方机构的设置,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2B。考查北宋政治。材料表明,一方面北宋三个陪都,分司官数量较多,这使宋代拥有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另一方面,北宋的科举录取率较高,官僚队伍庞大。据此可知,北宋分司制度利于缓解科举制带来的压力,故 B 项正确;分司官安排在陪都,与京师官吏的行政权无关,故 A 项错误;分司制度只涉及京师和陪都官僚队伍,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故 C 项错误;分司官无法实现对京师官吏的制约,故 D 项错误。23A。材料“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体现的是当时乡村对城市的蔬菜供应,说明的是城乡经济联系较为密切,A 项正确;材料与地域分工的说法无关,排除 B 项;精耕细作指的是在有限的土地上尽可能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未涉及,排除 C 项;材料与城乡差距缩小的说法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24A。宋代江南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业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和利用,材料“湖州人”和“明州人”的例子表明宋代农村劳动力的空间配置和产业配置趋向于优化发展,故选 A 项;材料不仅仅反映了城乡关系密切,也有海外贸易现象,故 B 项不选;材料主要说明了人地矛盾和农业技术进步下,劳动力的流动,没有显示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故 C 项不选;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D 项排除。25A。宋代地方官对于贫富两个群体都要进行引导,以免出现矛盾激化和社会不稳,可见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增强,A 项正确;B 项错把要预防出现的社会问题当作存在的社会问题,排除;社会阶层流动是指即从一个社会阶层转移到另一个社会阶层,C 项材料不体现;D 项错在把地方要引导农民及时交租解读为农民抗租普遍,排除。故选 A 项。26D。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说明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意在倡导民众生产和生育,蕴含着一定的教化作用,D 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宫廷婴戏题材画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宋代经济的繁盛,排除 A 项;材料主要体现宫廷婴戏题材画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没有体现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排除 B 项;材料表达的是统治者的意图,而不是民众的心理需求,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7D。元明时期倭患侵扰,西方殖民者侵略东南沿海,南方战争数量因海外形势变化而增加,D 项正确;元明相比于秦汉时期疆域有所扩大,但战争数量却多于秦汉,排除 A 项;由表可知,隋唐以来,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南方战略地位提升,战争密集区由北向南转移,排除 B 项;材料未体现“民族交融”,排除 C 项。故选 D 项。28B。由材料“这类市豪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爬上了州、郡官长的宝座”、 “由大商人转化为封建官僚地主”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富有的大商人和封建官僚势力相勾结,强化了封建统治,B 项正确;明清市民阶层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排除 A 项;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处于萌芽状态,没有推动社会的革新,排除 C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西欧城市的发展,不能得出此结论,排除 D 项。故选 B 项。29C。考查明代的政治。由图所示,横坐标表示阁臣入阁年龄段,纵坐标表示阁臣人数。我们清楚地看到,阁臣群体的年龄结构呈现正态分布。5160 岁的阁臣人数最多,其次 4150 岁和 6170 岁两个年龄段的阁臣人数相当,3040 岁和 71 岁以上的阁臣最少。这样的年龄结构既符合人的生理规律,也符合在官僚体系中的官员升迁规律,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政局的稳固,故 C 项正确;根据题干,3040 岁的阁臣较少,排除 A 项;材料体现不出官僚运行成本的增加以及政治运转的理性,排除 B、D 两项。故选 C 项。30A。本题考查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要求理解材料的主旨。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而创立的一种军事制度。明朝卫、所遍布全国各地,镇守四方,其建立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废除九品中正制,创立科举制,把选官、用官的人事权从地方集中到中央,武举在明清盛行,也是由中央(主要是兵部)主持进行,A 项正确;八路军、新四军完全由中国共产党独立指挥,不能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 B 项;清政府准许地方官员办团练,湘军、淮军的壮大增强了地方汉族官员和地主的力量,排除 C 项;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兵部成为统辖全国军务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反映了皇权的高度强化,排除 D 项。故选 A 项。31. A。根据材料可知清代农村的集市经济繁盛,这是农村清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A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清代集市较多,但是不能体现区域分工,排除 B 项;材料不能反映长途贩运的情况,排除 C 项;材料体现的是农村经济的情况,不能体现市镇的经济发展,排除 D 项。故选 A 项。32. D。根据材料内容表述可知,宋代乡约的主导者和内容到明清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主导者由儒家学者变为政府,内容由理学思想到皇帝的圣谕,这种做法的结果扩大了皇权的影响,D 项正确;A 项表述现象在南宋以后已经出现,排除;B 项的“普及”和 C 项的“世俗化”材料均无法体现,排除。故选 D 项。中国古代史专题(错题集锦)中国古代史专题(错题集锦)一、选择题(一、选择题(3*32=96 分)分)1下图是吕克勤主编中国古代史中有关大汶口文化的墓葬示意图。由此可知此时A社会等级森严B生产力进一步发展C神权色彩浓厚D权贵阶层开始出现2. 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3有学者指出:“古代的爱国一般与忠君相联系,而近代的爱国却日益与叛君相连,由忠君爱国而抑君爱国而叛君爱国,是近代爱国思想迅速演变的轨迹。 ”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A革命主导力量的嬗变B启蒙思想的逐渐传播C社会性质的根本转变D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4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从“第一帝国”到“第二帝国”发生了很多变化。下列关于其变化说法最为准确的是A贵族制向官僚制转变B扩张性向收敛性转变C游牧业向农耕业转变D生产力有革命性变化5周礼规定,男性贵族可以娶妾多人,但正妻只能有一个。如果元配妻于亡故,理论上男子不能再娶妻,再婚的配偶只能称作继室,而必须保留亡故妻子的元配正妻地位。这一规定意在A维护分封统治秩序B巩固西周礼乐制度C稳定贵族政治基础D构建良好社会风尚6春秋时期,文武不分家。封君们平时担任民政长官,战时充任军队统帅。而战国时期军队就多由职业军官统率,名将如白起、李牧、赵奢,都专职打仗而不问政治。造成这种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A职业军队的出现 B军事指挥学发展到专业化水平C争霸战争的需要 D分封制的崩渍和郡县制的兴起7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至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加剧 B郡县制度普及 C分封制度强化 D争霸战争频繁8下图是山东某处景点的石刻画孔子周游列国图 。石刻画都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对此画包含的历史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石刻画再现了春秋时期风貌B这幅石刻画创作于战国时期C石刻画再现了耦犁耕作场面D此石刻画雕刻于唐代或以后9. 上古时代, “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本是对房屋、居室的统称,并无贵贱之分。但到了秦汉以后,只有帝后的居所才称为“官”。这说明A.秦朝确立了皇权的特殊地位 .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在不断变化C.权力集中影响特定词语的分化D.秦汉时期官僚体制不断完善10 史记平准书冲留下了西汉时期“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的记载;汉书严延年传中也有“宁负二千石、无负豪大家”的记录。这种现象A埋下了王国割据的隐患B源于汉初郡国并行制度C影响了汉代的治国方略D不利社会经济秩序稳定11据汉书百官公卿表统计,西汉武帝朝三公被杀者有 10 例,但并非都是罪有应得。丞相赵周因酎金案负有失察责任而被下狱致死。而御史大夫张汤的自杀,则完全是出于诬陷。上述现象( )A说明法家思想影响犹在B反映国家治理面临诸多困境C折射出监察制度的异化D是中枢权力机构调整的结果12北魏孝文帝时,下令按职官高低授予地方官吏公田,如刺史 15 顷,太守 10 顷,治中、别驾各 8 顷,县令、郡丞各 6 顷,离职时移交给下任官吏,不得转卖。该政令有助于A阻止公田的性质变化B规范官员的俸禄制度C打压地方的豪强势力D加速北魏的汉化进程13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牛一人耕作方式已居于主要地位,但汉代以来的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也还存留着,这种并存情况在唐及以后各朝代都存在。这一现象说明我国古代A农耕文明停滞不前B农业耕作技术发展缓慢C农业产量难以提高D农业生产规模较为固定14.西晋和东晋政权面临着政治上与经济上的双重压力,在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时期内未曾铸造铜钱。但在民间,汉五铢钱和各种旧钱并行,且盗铸铜钱现象严重。这表明当时()A经济控制逐步弱化B传统义利观念废弛C商品经济仍具活力D抑商政策未能实施15.隋文帝时改宇文泰所赐蕃姓,废除宇文氏的六官制度,恢复原来汉族姓氏、汉魏以来的传统官制和华夏礼仪。此举旨在A凝聚人心促进政治统一B笼络士人扩大统治根基C移风易俗促进民族交融D打击门阀防范地方割据16据唐初十道图可知.唐初A南北经济不平衡B政区划分犬牙交错C皇权得到了强化D地方势力尾大不掉17. 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或有苞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 ”唐太宗此言表明()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18晚唐 780 年开始实行的“两税法”的特点是“舍人税地”,依据土地资源而不是人口去征税。宋朝至清朝基本继承了这一财税思想,从法律上确认和保护土地所有权,把征税重点放在土地上。唐朝以后经济政策的调整A遏制了土地兼并的蔓延与发展B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C保护了小农经济的成长与壮大D使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起来19据中国经济史考证记载:在唐代关于湖南地区,诗人齐己有“忽觉早禾香”的诗句;周贺也在杨柳秋思时节感慨“楚田仍割禾”;诗人元稹在岁末霜雪之时,还在岳阳看到“珠稻欲垂新”。这反映A关注农村生活是唐诗的主要内容B我国在唐代出现经济中心南移迹象C湖南农业发展到一年三熟制阶段D湖南水稻有早熟中熟晚熟三类品种20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种水利田称作“圩田”,即在沿河湖的低洼之地筑堤围田,并设水渠、闸门、水车等设备,旱时灌溉,涝时排水。唐末五代兴起,宋时大盛,明清延续。长江中下游地区圩田兴起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使用曲辕犁和牛耕、运用耕耙技术 B资源优越便于开发,经济地位凸显C封建统治者兴修水利,鼓励种植水稻 D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利于围垦造田21如图是中国某一时期的地方机构设置示意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政治A充分吸取了隋唐以来地方机构设置的教训 B有效改变先前武将擅权、藩镇割据的状况C分化事权、相互监督,有效加强君主权力 D为此后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埋下制度伏笔22北宋的西京、南京、北京均是东京的陪都,在陪都建立相应的职官系统,在其任职者便是分司官。宋代分司官数量众多,也形成了相应的管理制度。这种制度A促使京师官员行政权力加强B利于缓和科举制带来的压力C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意在加强对中央官吏的制约23南宋时,临安有谚语说:“东门菜,西门水,南门柴,北门米,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 ”而南宋诗人赵蕃也在抚州城外作中写道“不惟稻陇有佳色,菜畦苗叶相与昌”。这反映出南宋时期A城乡经济联系较密切B地域分工的经济形态C精耕细作的农业经营D城乡差距的日渐缩小24宋代在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江南地区农村劳动力存在着明显“溢出”。比如“湖州民蔡七,长大有力,受人佣故(雇) ,足迹遍闾巷”;“明州人郑邦杰,以泛海贸迁为业,往来高丽、日本”。这些现象A优化了劳动力的产业配置B推动了城乡关系密切发展C放松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D动摇了传统重农抑商政策25宋代地方官对于贫富两个群体都要进行引导,对于高人要引导其清楚自身的需求,普待贫农.面对于须农则是引导其及时交租,避免因为双方矛盾加剧从而影响到地方社会的和谐。据此可知,当时A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增强B基层阶级矛盾尖锐C社会阶层的流动明显加快D贫农抗租比较普遍26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以苏汉臣为代表的宫廷画师们创作了大量象征多子多福、人寿年丰的婴戏题材作品。但据学者考证,这与当时民间社会普遍流行“计产育子”等自觉控制人口数量的习俗又有所矛盾。据此可知,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画A反映出宋代经济的繁盛B受到理学思想的影响C表达了民众的心理需求D蕴含一定的教化作用27下表是按明朝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统计的各历史时期战争的次数。对表格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各历史时期战争次数省名战争总数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京师、山东91914021931378169河南、山西10001733802817690陕西、四川1834313514594154259南直隶7916534314998136湖广、江西2125486185875230349浙江、福建3148234832203云南、贵州177118323123广东、广西218452345141注:1 京师:大致是今北京、天津、河北地区。2 南直隶:大致是今江苏、安徽、上海地区。A王朝疆域扩大减少了战争发生B经济重心南移有利于南方的和平安定C战争一定程度促进了民族交融D元明时期南方战争深受海外形势影响28明代中叶以后,市民力量且益强大。有些城市的“市豪”能与封建士大夫分庭抗礼,如湖北承天府“士大夫散处四境,视州城如寄,而市豪聚城中”,新任的地方官至, “且与宾主礼”。这类“市豪”他们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爬上了州、郡官长的宝座。在清代,也有不少富商通过“捐纳”得官,由大商人转化为封建官僚地主。这反映出A明清的“市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B “市豪”富商势力壮大强化封建统治C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革新了社会结构 D明清城市商业超越同时代的西欧城市29下表是明代内阁大臣年龄统计情况。这一现象A促使官吏队伍实现了年轻化B增加了官僚运行的成本C有利于维护国家政局的稳定D体现了政治运转的理性30明朝军队的基层组织分为卫、所两级,大致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卫辖有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设千户一名。卫隶属于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司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并听命于兵部。这种军事制度设置的目的等同于A进行武举选拔军事人才 B改编红军为八路军、新四军C组织团练,创立湘军、淮军 D废丞相,兵部直接对皇帝负责31. 清代相邻的集市群,集期相错,互不冲突,农商在相邻集市逐日赶集,轮回贸易。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A农村商品经济繁荣B区域分工日益细密C长途贩运较为兴盛D市镇经济发展迅速32. 宋朝,儒家学者以理学思想为核心的乡约成为教化百姓的重要方式,如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 ;明朝后期乡约则由政府推广,主要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清朝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乡约的变化反映出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皇权加强达到顶峰C儒学的世俗化趋势D皇权借儒学而扩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