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概述概述: 肠扭转是一段肠袢沿肠系膜长轴旋转或两段肠袢扭缠成结而造成系膜的绞窄和肠管嵌闭。 病理基础:发病后短时间扭转袢内气体和发病后短时间扭转袢内气体和液体迅速增加,使扭转肠袢是全腹部扩张液体迅速增加,使扭转肠袢是全腹部扩张最著的肠管。由于系膜绞窄严重,故扭转最著的肠管。由于系膜绞窄严重,故扭转发生的同时,肠壁缺血、坏死相继出现。发生的同时,肠壁缺血、坏死相继出现。如未能及时处理,死亡率较高(10%-33%)。.3病因:病因:解剖因素解剖因素:肠系膜长度比肠管两端间的距离相对的过长,即容易发生扭转;儿童肠扭转多见于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物理因素物理因素:肠管功能紊乱和/
2、或肠内容物增多时,如饱餐、便秘、蛔虫集团、肿瘤等。容易促使扭转的发生;动力因素动力因素:病人姿式的突然改变,或在某种姿式下增加腹压,如推车等负重劳动,也是发病因素,特别是在饱餐后做上述劳动,对小肠扭转发病更具有意义。.4临床表现临床表现: 肠扭转起病较一般梗阻更为,为持续性痛阵发加重,疼痛可放射腰背部。早期出现,腹胀显著但不因呕吐及胃肠减压而减轻。早期听诊肠鸣音亢进,当绞窄严重或肠坏死后。起病后不久由于呕吐过频和肠内渗血过多,即出现。全身情况迅速衰竭,由于肠腔内感染及毒素外渗后吸收,可出现。 根据扭转发生部位:分为小肠扭转、乙状结肠扭转、盲肠扭转。.5一、小肠扭转 多见于青壮年,与饱食后立即剧
3、烈活动有关。绝大多数小肠扭转发生于回肠,多为顺时针方向。X线表现: 全小肠扭转胃十二指肠积气膨胀,空回肠换位: 部分小肠扭转不随体位变化的长液平,假肿瘤征或咖啡豆征及小肠肠管呈各种特殊排列状态,如“”字形、“8字”形、花瓣形、香蕉形等。 .6小肠扭转各种小肠扭转各种X线腹平片表现线腹平片表现.7 .8(肠管扩张在肠管扩张在10CM10CM以上以上) )巨大马蹄形肠袢征巨大马蹄形肠袢征三线征三线征气液平气液平.9阻塞端细小皱襞纹近乎平行,扭转相当于180度,粘膜纹呈螺旋状表示为旋转度数较大。阻塞的鸟嘴状阴影尖端指向左,表示为顺时针;阻塞的鸟嘴状阴影尖端指向右,表示为逆时针。.10三三 盲肠扭转盲
4、肠扭转. 盲肠扭转盲肠扭转为1841年Rokitansky首次报道,但至今仍属少见病变,在急性肠梗阻中仅占。其发病原因常与盲肠先天性活动过度有关。其活动度可从局部固定不全、形成回盲系膜到完全性肠道旋转不良。(1)X线腹平片 示单个卵圆形胀大肠袢,可见腹部任何位置;左上腹有气液平,可见小肠胀气,但无结肠胀气。(2)X线钡灌肠 可见钡剂在横结肠或肝区处受阻。.11 胚胎早期肠道为一直管,并有共同的肠系膜。胚胎第610周,并以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按逆时针方向逐渐旋。先天性肠旋转不良是由于胚胎发育中肠管旋转发生障碍,即肠系膜上动脉为轴心的旋转运动不完全或异常,使肠道位置发生变异和肠系膜的附着不全,从而
5、并发肠梗阻或肠扭转。 盲肠与后腹膜之间常有腹膜纤维束带(Ladd束带),当盲肠位于右上腹部时,导致外压性十二指肠梗阻。这是引起临床症状的主要原因,表现为呕吐胆汁或咖啡样物。便秘或出现血便。较轻症的病例可在幼儿期及学龄期发病,可表现为不全性梗阻或扭转-松解间歇性发作,临床表现不典型。.12.13.14.15.16.17.18.19.20.21例2 男 3岁患儿间断呕吐,进食后偶有出现 .22.23.24.25.26.27.28男,46岁,上腹部不适15天,有泛酸,有腹胀.29.30.31.32漩涡征.33例4 乙状结肠扭转(下消化道造影)女52岁 便秘腹胀.34.35.36.37 男 33岁 腹胀、 腹痛剧烈,伴有呕吐症状。.38漩涡征漩涡征.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