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间关系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2875436 上传时间:2022-06-07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1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间关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政府间关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政府间关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政府间关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政府间关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地方政府间关系综述地方政府间关系综述陈晨 14020000533目录目录一.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界定二二. .确定研究维度确定研究维度三三. .研究动态研究动态四四. .总结总结 一.相关概念界定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地方政府间关系这一概念的界定和认识,学者间有其分歧和侧重点,没有形成统一的共识。张明军认为所谓“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是指为了执行公共政策或提供公共服务,地方政府间所形成相互关系的互动和机制。周平等人认为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中央集权的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势下,以一级地方政府为主体,在国家政治生活和谋求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围绕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同其它地方政府主体之间形成的纵横交错的网络关

2、系。汪伟全认为地方政府间关系,指的是地方政府为了执行政策或提供服务,而与其他政府所形成的相互运作关系,其实质就是政府之间的权力配置和利益分配关系。从这些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地方政府间关系是指地方各层级政府围绕着以资源(权利,礼仪,财政,人事,行政,经济等)为核心,而发生的一系列互动关系(包括横向的和纵向的)。归纳总结二二. .确定研究维度确定研究维度杨书文等人认为地方政府间关系是一个综合性的命题,在研究中,不同学科学者们从本学科的“维度”出发,对其中的诸多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但是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独特的观察视角和理论体系很难结合起来,他认为,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政府间关系中诸多问题的研究,其实

3、都可以纳入纵向或横向维度展开对话,提出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行归纳,其中,纵向维度研究的是垂直方向的政府间关系,相关政府主体之间有行政隶属关系。横向维度研究的是水平方向的政府间关系,相关政府主体之间无行政隶属关系。三三. .研究动态研究动态(一)从纵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二)从横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层级隶属科层制竞争合作市场制/科层制/协商制关系模式实现机制关系模式实现机制层级隶属关系模式谢庆奎认为目前地方政府之间的垂直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方自主权扩大,但这只是量变没质变,上级政府领导下级政府, 通过人事、财政、行政等手段控制下级政府, 下级服从上级, 这种状况仍然基本上没有改变。就整

4、体结构而言,我国地方政府间在纵向上关系仍表现以上下层级的隶属关系为主。林尚立认为“纵向的政府间关系主要取决于国家结构形式和社会政治与法律制度。我国是人民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单一制的集权主义国家,因而在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只是以强调权力集中和等级结构的央地关系的延伸,它在纵向上与央地关系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说:“我国地方政府间纵向关系完全是下级隶属于或服从于上级的。”(一)从纵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原因龙朝双等人认为地方政府在纵向上的层级隶属关系主要具体表现在三个领域层面上,即:“行政上领导关系,法律上监督关系和地域上包含关系。”行政上领导关系,它主要包括有经济发展,国土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

5、以及人口和市政规划等事务性的领导任务分配和监管。法律监督关系就是上级地方政府依据宪法,法律,法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等赋予的职权义务对下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实现依法监督。地域上的包含关系就是在特定的地理行政区划分上级在中国地方政府层级结构上具体表现为:乡隶属于县,县隶属于市,市又隶属于省。表现科层制我国政府现在的层级隶属关系主要通过现代科层制得以实现。科层制(命令机制),指依托组织内部的等级制权威而通过正确的奖惩制度对下属的行为进行规制,是指为了达到组织的共同目标,将成员的职位按等级制原则依次排列,并明文规定每个人的岗位权限与职责;将权力依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等;运用技术知识,以法

6、令、条例、民主参与等规则进行管理。我国的科层制不仅存有科层制基本的负功能, 而且还有自己的典型特征,具体表现为:一是权力过于集中, 组织中个体的影响力过大;二是机构重叠, 权责不清;三是组织行为缺乏理性,在我国的实践中需要对其不断的完善。市管县走向省管县 市管县市管县1.兴起 市管县体制兴起于改革开放之初,计划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乡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实行市管县体制,以市带县,发挥城市的经济中心作用,成为当时的一个可行的选择。江苏省率先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实行地市合并,由市领导周围各县,逐步形成了以城市为依据的各种规模和各种类型的经济区。这个经验,得到了中央的

7、肯定。1983年中共中央决定把推广市管县行政体制,实行地市合并或地改市。从此,市管县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2.弊端显露 市管县的初衷是为了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解决城市农副产品和蔬菜供应问题,这一体制是符合当时计划经济实际的,但市场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县域经济的异军突起, “ 市管县”体制就逐渐失去当初的功效, 成为束缚县域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其弊端表现: ( l) 由于大部分经济和社会决策权归地级市所有, 县级政府的公共行政创新精神受到压抑, 直接影响到县级行政的效能; (2) “ 小马拉大车” , 一些经济实力弱小的城市无法起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作用,反而在与辖下

8、经济强县的博弈中耗费了本就不多的公共行政资源; (3) 管理层次过多造行政成本和社会成本昂贵; (4) 出现“ 市,对“ 县” 的“ 刮、卡、要” 现象, 使分税制实行后捉襟见肘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因而, 取消“ 市管县” 体制, 改为采用“ 省辖县”体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行政管理者的主流观点。省管县省管县 1.兴起 市管县体制的弊病,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而最直观的一个改革目的,即为减少目前体制下的政府层级。因此,减少政府治理层级,改由省直接管理市和县,缩小市的管辖范围和降低市的行政级别,并改革对应的财政体制的“省管县”改革,就作为一种最直观的方案被提了出来。2005年温家宝总理提出“省直管县”

9、的试点”。在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指出推进“省直管县”。2.可行性 技术和人才基础:一方面,县一级政府所在地的交通设施建设日趋发达,电子政务等新的技术手段也正在颠覆传统的通讯和政令传达方式。另一方面,近年来县一级政府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相较实行市管县的时期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提高,为推动省直管县提供了人才储备方面的基础。 从我国的历史来看,省和县都是比较稳定的建制,因此有可能减少层级的只有市和乡镇两个层级。在建设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减少乡镇层级很不现实,也容易出现难以控制的问题。因而,逐步实现省对县的行政体制直管,可能是比较现实的选择。 通过“省管县”的改革可以减少

10、财政层级,争取把五级财政先扁平化为中央、省、市(县)、乡镇四级,有助于促使事权的划分清晰、合理和构建与事权相匹配的分级财税体制,降低行政体系的运行成本,更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3.优势和劣势优势:(1)“省管县”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减少行政成本,减少政策执行的“漏斗效应”。 实行“省管县”后,我国政府层级减少,由省直管县,这样就能够提高行政效率,保证中央政策的统一性。 (2)“省管县”能够更好地消除“权力截留”的情况,改善市所在的地域“截留”了大量的应该分配给县区的资源的情况。(3)“省管县”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县城与农村的联系最为紧密,赋予县域经济更大的自主权能够更好地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11、,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合治”的步伐。改变城乡“二元”的格局。(4)“省管县”有助于县政府专心于县域经济的发展(权力空间大)。 劣势:(1)管理幅度过大会降低行政效率。(2)县域经济未必能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如果县城的经济发展能力不足依然会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出现“县刮镇”、“县压镇”的情况(3)“省管县”会带来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损失, 不利于掌握不同社区居民对地方公共产品的需求偏好。竞争关系模式(一)从横向研究地方政府间的关系多麦尔认为在政府间关系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政府间关系的纵向体系接近于一种命令服从的等级结构,那么横向政府间关系则可以被设想为一种受竞争和协商

12、的动力支配的对等权力的分割体系。在这里,他特别强调了横向政府间关系中的两个关键维度,即“竞争”与“合作”。合作关系模式竞争领域合作领域竞争形式合作形式竞合关系模式竞争领域布雷顿认为围绕着资源和控制权的分配、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竞争何梦笔认为认为如果撇开自然地理条件,很大程度上是制度竞争或体制竞争。任维德认为围绕技术、制度、公共服务与物品供给展开, 具体包括制度竞争;技术竞争;公共服务与物品供给竞争;支持和鼓励企业;获取优惠政策;争取试点权;政府效率竞争。 肖文涛认为围绕有形资源(外部资金、技术、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和无形资源(制度环境、发展政策、公共服务等)的竞争。 总得来说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领域

13、涉及不同行政区域地方政府之间为了吸引资本、技术等可流动生产要素流入而在投资环境、市场制度、公共服务与物品供给、政府效率等方面展开。 归纳总结竞争形式朱祥认为张焕英认为地方政府问竞争可以分为有序竞争与过度竞争。有序竞争是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合理竞争;而过度竞争则会导致资源的浪费,降低市场供给的效率。在地方政府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两种竞争模式:良性竞争和恶性竞争,恶性竞争以地方保护为典型。 归纳总结无论是分成有序还是过度,良性还是恶性,地方政府间在横向上的竞争都可以纳入以下三种竞争形态,对抗的竞争,不能容忍对手的存在;差异化竞争,能过容忍对手存在;合作的竞争,地方政府选择相互合作能带来更强大的优势和更多利

14、益。 地方政府间竞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序的、可控的竞争能够为地方发展提供有效激励,能够增进各类要素的效用和行政效率,提升地方政府对公共物品和服务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过度的、无序的竞争又导致地方政府间市场壁垒、资源配置扭曲、地区之间发展不平等和重复建设等问题,从而对宏观经济和区域健康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为了了发挥地方政府间竞争的积极影响,克服其消极影响,应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包括重塑地方政府间竞争模式、规范地方政府间竞争行为等方面,同时也要在竞争中发挥合作,鼓励不同区域,同区域政府间的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发展。小结合作领域杨龙认为王建新认为两个方面:一是那些必须合作的事项,这些事项

15、具有“区域公共”的特性,很难由区域内某一地方政府单独解决。二是那些通过合作可以获益的事情。市场准入一体化;公共物品供给合作;社会政策实施和制度;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合作,信息文化交流,技术合作研发,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合作,产业结构互补型。还有一些学者也对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领域进行了研究,但是我个人比较赞同杨龙的观点,认为地方政府间合作的领域统可纳入,必须合作的事和合作可以获利的事。 归纳总结合作形式杨龙认为我国地方政府合作存在多种方式,但这些地方合作机制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 (1)互利模式 (2)大行政单位主导模式,其基本条件是在合作各方中有一方获益多,以至于它可以单独承担地方合作的

16、成本;(3)中央诱导模式刘舒怀认为1区域一体化,制定区域合作框架协议。2政府间的对话和协调。3法定协助。4访问考察。5对口支援。6人才交流。7其他。朱秀娟认为目前,我国地方政府间合作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组建城市政府联合体。二是经济区内的各地方政府的联合。三是跨经济区的地方政府合作。归纳总结中国的地方政府层次较多,地方之间的发展差距较大。地方合作以自发的形式效果为佳。所以,地方之间的合作机制应该灵活多样。竞合关系模式历史地看,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 大致经历了由“恶性竞争”到“协商合作”两个发展阶段。政府间关系的良性发展途径概括为“竞合式一体化”,指竞争与合作相容的一体化,竞争应该是有利于提升合作

17、水平和合作层次的竞争;合作应当是兼容竞争的合作。”刘祖云认为陈国权等认为竞争和合作这两种关系的存在对地方政府来说都有积极的作用,单纯的竞争或合作都有局限性。竞合是未来竞争发展的必然趋势。祝小宁等认为归纳总结上述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和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理论都只强调了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中的一种。其实对地方政府间关系而言,竞争与合作是同等重要的两个关系模式国内学者在谈及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协调问题时,提出了三种协调机制第一,科层制(命令机制),指依托组织内部的等级制权威而通过正确的奖惩制度对下属的行为进行规制。面对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发展中出现的诸多具体问题,有相当多的理论研究者主张采取科层制的协调方式,由

18、中央政府来调解。第二,市场机制(利益机制),就是“不通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中的相互作用,以对人的行为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协调的一种制度”。第三,组织间网络(协商机制),是指一些相关的组织之间由于长期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比较稳定的合作结构形态,这样的组织群就可以通过集体决策、联合行动来生产产品及提供服务,以便更快捷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科层制/市场制/协商制积极效应:(1)各地区统筹发展,资源互补,有利于“下活全国一盘棋”;(2) 在科层制内部可用以强制实施的控制手段,有利于矛盾冲突的解决;(3)帮助解决市场失灵;(4)增加政府间的信任,科层制用一种

19、协调的方式使相互依赖的地方政府之间具有可预见性,从而减少了彼此间行为的不确定性;(5)中央政府可以作为超脱于地方政府利益争端的公证裁判,充当信息沟通与冲突裁判的作用科层制消极效应: (1)“本位主义“:地方保护和利益冲突成为区域合作的严重障碍。 (2)地方政府合作的组织形式制度化程度相对较低,相对较为松散。 (3)中央政府角色“缺位”,未能及时提供有效的政策或制度保障。市场制消极效应:协调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方面的效用受到了相当的限制,当地方政府间产权划分不明晰、存在明显的负外部效应、交易主体数量多、交易频率较高、交易主体间存在重大利益冲突时,市场机制的治理难以取得成功。积极效应:(1)改善了环

20、境,促进了经济大发展;(2)推动了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3)使有限的地方财力得到了充分合理的使用;(4)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降低了地方政府操纵本地区企业目标和行为的可能性毋庸置疑,市场机制的协调虽然在相当程度上适应了市场化的需要,对于增强地方政府的市场竞争意识、竞争力,促进政府公共管理等均有积极的作用。协商制消极效应:组织间网络的治理困境,陈振明指出,组织间网络在实施时面临多重两难选择,包括合作与竞争、 开放与封闭及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矛盾等。同时网络可能与公共利益相悖,无法解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此外,在不确定性因素及机会主义倾向等的影响下,基于信任与合作的网络机制往往非常脆弱。积极

21、效应: (1)有助于组织之间通过建立松散的相互依赖和实行共享分工而减少不确定性和多样性,从而降低交易费用;(2)既可以纠正“命令机制”僵硬化的弊端,又可以弥补“利益机制”局部化的缺点,它以灵活多变的行政契约、行政协议等方式发展合作关系,追求政府间信息分享、关系交换等目的;(3)组织间网络允许成员降低交易费用和加快技术更新;(4)组织间网络减少了机会主义的发生概率;(5)网络使市场机制与科层制面临的交易费用最小化。四四. .总结总结1.我国的地方政府间的关系是由我国现行的社会制度和现处的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所决定,无论是表现出来的纵向上层级隶属关系还是横向上的竞争合作关系,不管优劣如何其存在都

22、有一定的原因,它们在很大程度上维持和推动了我国地方政府间的互动关系。2.协调地方政府间关系时既无法忽视政府组织特有的科层式的“命令机制”,也无法忽视地方政府组织所代表的地方利益直至政府自身利益计较的“市场机制”,同时,还必须加进政府组织间以信任与合作为基础的“协商机制”。应该是“科层制机制”、“市场机制”与“组织间网络”三者的并存与整合。3.有很多学者认为政府间关系朝向网络化模式(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政府间的分权与相互合作、多向度为特征)的发展显然已经是当今时代的必然要求和必然趋势,但是现阶段网络化模式也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这些真的能在实际中完善么?网络化治理对于协调政府间关系真的能持续奏效么?

23、4.从理论上来说,两个地区特别是两个经济发达的地区合作,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强强”合作,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我们也观察到一种普遍现象,就是处于同一竞争水平上的两个地区是最不容易合作的,比如“强强”与“弱弱”都是不容易合作的。1.张明军,汪伟全:论和谐地方政府间关系的建构:基于府际治理的新视角2.周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3.汪伟全:人际互动:研究地方政府间关系的重要视角4.周天勇:从市管县到省管县的体制变迁5.杨书文,薛立强:省以下政府间关系研究述评:维度、主题、难点6.林尚立:国内政府间关系7.谢庆奎:中国政府的府际关系研究8.龙朝双,谢昕:地方政府学9.谢炜,蒋云根:中国公共政策执

24、行过程中地方政府间的利益博弈10.李金龙,陈筱敏:论地方政府间关系视野下政府执行力的提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1.周雪光:基层政府间的“共谋现象”一个政府行为的制度逻辑12.任维德: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及其竞争力提升13.张焕英,王德新地方政府间过度竞争的影响及其战略伙伴关系构建14.肖文涛,郑振宇:论地方政府间的不当竞争及其规范15.朱祥,胡敏:地方政府间竞争的影响要素分析16.杨龙:地方政府台作的动力、过程与机制17.王建新:地方政府合作的制度创新研究18.刘舒怀:地方政府间合作方式的比较研究19.朱秀娟:中国地方政府问横向合作关系探析20.厉敏萍,熊璋琳:地方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效应21.张紧跟:浅论协调政府间横向关系22.吕丽娜:国内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研究综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政府间关系课件.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