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两份考核试题汇编内附全部答案.docx

上传人(卖家):haiwei 文档编号:2896626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两份考核试题汇编内附全部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两份考核试题汇编内附全部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两份考核试题汇编内附全部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两份考核试题汇编内附全部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两份考核试题汇编内附全部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两份考核试题汇编内附全部答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一 满分100分一、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答: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2、 “两基”、 “两全”答:“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3、 教育投资体制答: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4、 幼小一贯学校答:2004年,日本

2、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5、 “两个必须”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答: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2、 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答:存在问题:拉大了初等教育投入的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造成了对

3、初等教育管理认识的混乱和行为失控;影响了初等教育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师资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小学校方行为的畸变和校与校之间的差距。 解决办法:深化对初等教育的性质和战略意义的认识;选择相对集中的初等教育投资和管理体制;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初等教育宏观调控的责任;兼顾初等教育发展的规模与效益;规范小学教育的主要任务;制定使政府职能和行为到位的法律细则。 3、 简述国际小学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可结合具体国家说明)。 答: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 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作为各国教师资格认证的主 要内容,其认证程序和内容均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美

4、国最早 在 1764 年, 在佛蒙特和罗德兰这两个殖民地首先通过法律, 考核代聘教师者的能力并发放许可证; 英国在 1944 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就规定了有关单位须定期进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考试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未取得证 书的不准担任教师工作;法国则在 1816 年,第一次规定了教师的能力考试和证书的发放问题。4、 说出你所掌握的课程定义,你认同哪种?谈谈你的看法。答:一般的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规定培养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应将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的一个组成部

5、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谈谈你对择校运动的思考。答:选择学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市场方式重建公共教育体制,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与过去教育改革不同的是,它试图通过自由择校来引进竞争和市场机制,从而为初等教育的发展找到新的动力市场的力量。在多样化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公立学校系统的垄断开始被打破,这促进了学校教育服务向多样化发展,学校教育服务体系开始从一种“供给者”体系转向 “需求者”体系。2、 选择我国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历程中的23个阶段,简述其主要改革内容并结合当时

6、实际进行评价。答:1、改造和发展阶段5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1949年1957年) 从1951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改革原有教育为特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949年至1952年,在帝国主义封锁的情况下,我国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条路线指明了我国前进的道路,同时也规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

7、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如何完成这些任务呢?毛泽东同志指出 :“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临的工作是艰巨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先进经验。”与此同时,在教育工作上认为,苏联的教育经验“是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与高度工业化的反映,是苏联高度文化科学水平、高度政治思想水平的表现;是苏联经过36年努力的成果,应该是我们长期学习和不断努力奋斗的目标;苏联教育的先进性表

8、现在教育思想体系、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的有机联系;我们向该运用苏联先进经验进行系统全面的改革。”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的教育工作确立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革原有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的发展战略。2、调整发展阶段1958年至“文革”前的教育改革(1958年1965年) 从1958年开始,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为特征的教育改革主要内容是:当时,我国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办学改造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政治上、思想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苏共二十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同

9、意全盘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以苏联为戒,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小大关系中指出: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外国经验。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八届二中全会还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在批评教条主义和右倾思想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国解放多年以来包括教育工作在内各条战线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以苏为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快好

10、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必须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地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指示规定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立了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的原则。教育革命的任务是消灭三大差别,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指示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方针。 3、严重受挫阶段“文革”中的“教育革命”(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至1976年10月发生的“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文化界发起,进而波及

11、教育界,使教育界成为重灾区。这是一场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而在此期间进行的“教育革命”也使教育事业遭到前所未有的挫折和损失。 中断了中国教育正常的发展,破坏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中小学课本充斥着政治口号,教师的社会地位低下,“读书无用”的不良风气贻误了一代人。林彪、江青一伙污蔑教育战线是“黑线专政”,全盘否定解放后17年的教育工作。1971年,张春桥、姚文元等人编造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纪要,又对17年的教育工作做出荒谬的“两个估计”,即建国后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毛泽东的无产阶级教育路线基本上没有得到贯彻执行;教师队伍中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

12、识分子。教育事业因此遭到严重破坏。 4、恢复、调整、和改革、发展阶段1978年至1984年的教育改革(1978年1984年)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基础教育尤其是普及教育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和政治环境。1979年11月,中共中央批转了湖南省桃江县关于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情况报告。中央在批示中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培养科举技术人才,基础在教育,而小学教育又是整个基础的基础。中央要求各级党政领导把普及小学教育当成一件大事来抓,要切实抓好。四、分析题(共30分)1993年,俄罗斯公布了初等教育课程改革方案,分为两种,分别与三年制和四年制小学相适应,其具体内

13、容如下表所示:课程或课程类型三年制小学四年制小学一二三总比(%)一二三四总比(%)俄语44415.0333311.9语言和文学44415.0444415.8艺术2227.522227.9自然科学、社会科学123.822227.9数学55518.6444415.8体育2227.522227.9工艺学2227.522227.9以上统一必修课19202175.01919191975.2有选择的必修课54315.0135513.9学生必修课总数242424902022242489.1选修课、个别课或小组课23310233310.9每周课时数26272710022252727100根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

14、分析俄罗斯1993年小学课程方案的特点,谈谈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答:俄罗斯1993年小学课程方案把课程改革作为改革教育培养人才的重要工作,在政策上、投入上、实践上、研究上均高度重视,大力倾斜,在课程决策,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等方面开展广泛深入的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世界性的课程改革运动,这一运动有以下特点: 1课程决策开放化 2课程目标层次化 3课程结构动态化 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涉及课程思想、课程政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等的全方位变革。关于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问题,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在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仍然有不少共性的原理与规律,值得

15、我们在中小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学习和借鉴。 1转变课程观念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与关键,而要成功地实施课程改革,课程观念的改革是基本前提。战后欧美发达国家历次的教育变革都是以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全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的大讨论为背景的。美国20世纪80年代综合中小学课程结构的改革始于对60年代中叶以来美国教育质量连续下降的深刻反思和对国际经济、技术激烈竞争的积极回应,由教育专家提出课程改革方案并进行广泛的讨论和试点并为社会所接受后全面铺开的。50、60年代英国中小学活动课程的兴起源于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引发的传统课程观念的变化,人们普遍认为活动课程较之传统学科课程更有利于尊重学生

16、的态度和兴趣,更有利于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德国70年代以后的建立综合中学和综合课程改革发端于70年代以后世界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主、平等、发展成为德国民众的共识,由此引发对传统教育存在的机会不平等、分裂的学校体制、相去甚远的课程结构和不同轨道不同出路等现象的强烈不满与批评,从而确立了实用学科与文雅学科综合的课程结构和实科中学、文科中学合一的综合中学。我国也要注重课程的开发和宣传调动社会各方参与课程改革的意识和积极性,尤其是作为课程决策层面的教育行政人员和课程实施层面的广大教师,更应具备积极、灵活实施新型课程的观念、能力和必要素质。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社会经济变革、文化变迁

17、和教育系统内部调整的挑战,应树立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统一的课程观,突出课程的科学化、未来化、多样化、综合化、实践化等特征。科学化即要求课程内容反映最新科技成果,课程实施要运 用现代科技手段,课程改革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未来化即面向未来改革课程,加强基础学科和设置未来学科,提高学生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多样化即根据地区、学生差异提供可供自由选择的灵活而广泛的课程和教材;综合化即研究、探索并开设综合课程,加深相关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思维能力;实践化即加强课程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人格化即强调课程的精神价值,强调以此来完善学生的人格。 2.给予

18、学枚、教师与学生更多课程决策权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基础。正如前文介绍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决策体现了一种两级格局既注重中央的集权与统一控制,又强调适当分权给地方学校、教师与学生。我国长期以来在中央集权管理的教育体制下,形成了统得过多过死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除地方教材外)都由国家统一编制与审查课程决策权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级,是一种单一层次的课程管理体制,难以真正体现教材的多样化与弹性化,难以满足不同情况、不同特点的学生需要。必须改革这种课程决策机制,在保证课程总体方向的情况下让学校、教师和学生更多地参与课程决策、审议。在国家级课程、省级课程之外,县市可根据地方经济与文化特点开发有

19、地方特色的课程,学校可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特点开发校本课程。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教科书的权利,教科书的编写者可以是专家、督学,也可以是有经验的教师或新思想、新实验的推广者;学校,学生可通过一定的组织程序,对教科书、部分课程编制、课程内容、教学进度、成绩标准等提出建议和作出决策。此外,要加强课程研究者、决策者之间的联系,建立有效的交流机制以使各项课程研究成果得到重视,进而把这种研究贯彻到与自身的可能性和特定教育资源相适应的课程准备、分析和实施过程中去。为此,培养足够的课程研究与开发人员,提供足够的研究经费和交流费用相当重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充分保证资源使用的合理性和高效性,以促进地方课程

20、研究的发展,保证课程开发与实验的顺利开展。 3实现课程目标层次化是课程改革16有效保证。欧美发达国家的课程目标体现出层次化的特点,课程目标既可以是教育目标,也可以是学校目标、学科目标,甚至是单元目标,从各个层面有效地保证了课程设计与编制的意图。在我们以往的课程计划和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课程目标馄杂、笼统等问题,如只注意教育目标而忽视学校目标,仅局限于单一学科目标而忽视单元目标。参照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为避免纷乱和流于形式,有必要分清课程目标层次,使之具体化。首先,课程目标要依据教育目标,所以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各级各类学校的目标都是课程的目标,至于每一学科的教学目标则是课程设计中直接

21、依据的目标。学科目标是全国性的,所以设计的目标有较大的原则性。每一教学单元的目标由教学参考或手册规定,但各科任课教师可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参照教学参考或教师手册,决定更具体、合适的单元目标。在这样的课程目标体系中,单元目标是完成学科目标的手段,各学科目标是完成学校日标的手段,各级各类学校目标是完成国家教育目标的手段。课程目标层次的划分,保证了课程目标的明晰性、具体化,为目标的顺利实现提供了指南。其中,教育目标要反映立国思想和教育政策;学校目标要体现学校性质和学生出路;学科目标应涵盖各科目性质和原则规定;单元目标的制定则离不开教材性质及有关规定。但无论哪一层次的课程目标,都要以社会需要和

22、儿童需要为基础。 4,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中小学课程改革的经验我国应加大优化课程结构的工作力度,合理安排必修课与选修课。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普通文化课程与职业课程的比例关系。应通过必修课的形式保证学术性基础学科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能够继续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中小学教育是非定向性的基础教育,其文化基础知识应具有广泛的迁移性、适应性,为学生入学及步人工作岗位打好基础。必修课的范围应该以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为依据,具有全面性,同时还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增加必要的新内容。在必修课之外,应广泛开设选修课。因为选修课设置灵活多样、内容更新周期短,联系实

23、际紧密,突出实际应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兴趣、个性特征,拓宽知识面,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多方面的需要。在加强学科课程教育,为学生打下系统宽厚的文化科学基础的前提下,中小学教学应大力强化活动课程与实践课程。教师应加强对活动课程学习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和更为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同时充分发挥活动课程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实现其与必修课、选修课等各要素之间的互补与配合。要重视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与显性课程相比,隐性课程在学习结果方面是指有关态度、理想、兴趣和情感方面的学习;其学习环境是在学校及班级环境中,无论是学校建筑、设备等物质环境,或师生关系、同学团体,分班制度、奖惩办法等

24、社会环境,还是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及升旗、班会、周会活动等文化环境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要使课程改革成功,正确地认识隐性课程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教育作用是重要条件。 5更新课程内容是课程改革的着力点。未来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传统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与更新。顺应课程内容改革的科学化与人文化趋势,中小学课程应注重文理渗透与融合,既要开设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课程又要开设哲学、文学、艺术、历史、法律、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使学生掌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科学品质、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25、及求新务实、自由平等、公正公平、竞争协调、宽容和谐、“终极关怀”等人文精神,实现课程教人“做事”与教人“做人”功能的一体化。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要进行精简、更新,将那些陈旧的、脱离实际的、实用性较差的内容加以删减适当增加现代社会需要的,体现现代科学思想、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先进课程内容。顺应课程内容现代化、国际化、开放化的改革趋势,为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适应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小学课程需进一步充实新内容在课程计划中应增加国际理解教育、公民教育、环境保护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家庭教育、健康教育、职业指导等内容。增加这些课程内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明确对生活各个领域应承担的职责,为适应未来职

26、业和劳动世界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考核内附全部答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二、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 双重进度计划答:标准称呼应该是双重劳动关系,主要集中在劳动部颁布的一些部门规章。2.教育投资体制答: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3.“两个必须”答: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4.义务教育答: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27、5.古儒学校答:古儒学校是由印度一种叫做“ 古儒” 的人物设立起来的。“ 古儒” 是指那些对婆罗门教的教义有较深研究、并愿意从事青年教育的人。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的基本目标。答:(1)所有学龄儿童具有入学读书准备。(2)中学生的毕业率至少应提高到90%。(3)美国的学生在学满4、8和12年时,应当在有相当难度的课程其中包括英语、数学、科学、历史及地理等科目中,学习成绩优秀,考试合格。(4)美国学生在数学与科学成就方面将是全球第一,名列前茅。(5)每个成年人都具有文化知识和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的 竞争能力。(6)每所学校将成为无毒品、无暴力的场所,还将成为

28、秩序井然而又富有浓厚学习空气的园地。2.简述选择学校运动的兴起。答:选择学校运动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市场方式重建公共教育体制,其具体目标是提高公共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充分满足各种教育需求。3.简述初等教育改革的类型。答:1.初等教育初等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理性,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宗教情感,为进一步的学习做准备。为此采取了以下措施:(1)在学科内容上,减少了宗教神学课,增设了实用知识的学科;(2)在教学方法上,废除体罚和死记硬背,采用实物直观教学;(3)改进和提高了师资培训工作,一方面从瑞士邀请席勒到普鲁士办师范学校,另一方面派遣教师到瑞士像裴斯泰洛奇本人学习,德国的师范教育因受到裴斯泰

29、洛奇的影响有了较大的发展。而这一改革对今天德国教育的发展亦有深远影响,教师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且与同阶级相比,德国教师的工薪待遇与社会地位都处于世界的前列。4.简述我国初等教育目标改革的特点。答: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中小学教师的资格认证作为各国教师资格认证的主要内容,其认证程序和内容均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下来,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项具有法律效应的活动。美国最早在1764年,在佛蒙特和罗德兰这两个殖民地首先通过法律,考核代聘教师者的能力并发放许可证;英国在1944年颁布的教育法中,就规定了有关单位须定期进行教师资格证书考试,考试合格发给资格证书,未取得证书的不准担任教师工作;法

30、国则在1816年,第一次规定了教师的能力考试和证书的发放问题。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试分析国际初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结合具体国家说明)。答:1、改革和发展阶段50年代初期的教育改革(1949年至1957年)从1951年开始的教育改革,以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改革原有教育为特征,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949年至1952年,在帝国主义封锁的情况下,我国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进入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中共中央不失时机的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要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条路线指

31、明了我国前进的道路,同时也规定了教育发展的方向。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和手工业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起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社会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基于上述原因,我国的教育工作确立了学习苏联先进经验,并结合中国实际,改革原有的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所需要的劳动者与专门人才的发展战略。2. 结合实际谈谈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答:从1958年开始,以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多快好

32、省地发展教育事业为特征的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当时我国经济上的社会主义办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基本胜利,政治上、思想上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了诀定性的胜利。苏共20大以后,中国共产党一方面不同意全盘否定斯大林,另一方面以苏联为戒,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早在1956年,毛泽东同志在论小大关系中指出:要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习外国经验。195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又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建设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总目标。八届二中全会还确定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鼓足干劲儿,力争_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这实际上是在批评教条主义和右倾思

33、想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国解放多年以来,包括教育工作那个条战线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出了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以苏联为鉴,贯彻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多快好省地发展教育事业的战略。,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出:“为了彻底完成社会主义革命,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必须在继续进行,经济战线,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积极的进行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指示规定了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确立了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的原则,教育革命的任务是消灭三大差别,培养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

34、的新人,指示提出了三个结合、六个并举的办学方针。四、分析题(共30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终结择校费作者:于平 教育部部长周济昨日在教育部年度工作会议上说,教育部将从2005年开始实施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以利于解决“择校”问题。周济指出,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促进区域教育内部的均衡发展,首先是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在普及义务教育初期,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学校,有利于快出 人才、出好人才。现在,工作重点要有一个转移,要大力改造薄弱学校,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从而解决“择校”问题(据新华社北京12月19日电)。 择校费一直以来是中国教育的顽症,为

35、解决这一问题,从中央到地方近年来都出台过一系列的政策,如教育部出台的高中择校费“三限”政策;广州赋予中小学择校费合法性,由政府进行规范;许多地方一次次要求严禁择校费等。可以看到,这些政策虽有一定积极作用,但并没有根本解决择校费带来的教育不公,没有彻底根治择校过程中的权力寻租行为。 其实,解决择校费问题很简单之所以会出现“择校”现象,正是因为不同学校之间存在硬件和软件的差距,如果把这些差距消除了,“择校”现象就基本不会发生。所以,根治择校费,我们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教育资源进行公平的分配,政府对学校的财政投入实行“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2005年的基础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是

36、值得我们期待的,不过期待之余,我们也有些担忧,因为这样的工程实质是一个利益分配格局的重新洗牌,是对教育发展理念的一个大变革,必须要解决许多棘手的问题。 问题之一:长期以来,我国的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投入处于不足的状态,据有关资料,在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和基建支出中,高等教育所占的份额1996年是21.79%,到2002年上升到23.55%,共增长了1.72个百分点。这一比例在2000年达到最高,为25.17%;而同期,初级中学所占的比例从20.49%下降到18.52%.这就意味着,国家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投入是教育总投入中的一块较小的蛋糕,这块小蛋糕当前保证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正常投入已经非

37、常吃力,如今又要从这块小蛋糕中再切出一块用于改造基础教育薄弱学校,这是不容易实现的。所以,国家有必要在加大教育总体投入、保证高等教育需求的同时,也要考虑调整财政对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分配比例,为基础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提供物质保证。 问题之二:教育资源如何分配才科学、公平,这显然不能靠教育主管部门的单方面的判断,需要有个规则或标准来明确。所以国家有必要考虑完善教育经费的拨款制度,制定基础教育的基本的拨款原则与拨款标准,使教育拨款有章可循;同时要完善拨款程序,增加拨款的透明度,例如设立拨款委员会这样的独立监督和评估机构,合理地分配教育经费。 问题之三:扶持一个学校成为重点,这样的政绩是非常明显的,而

38、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这样的政绩却不那么显性。因此,要想保证地方官员在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上能有积极作为,必须要对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标准进行修改,正如教育部部长周济所说,区域特别是城市内部教育的均衡发展水平,今后应当成为衡量一个地方工作成效和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关键指标。我们有必要把这样的指标转化为一个重要的政绩考核标准。而这,显然不是教育部门一家所能完成的。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对教育均衡发展这一问题的认识。答: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促进教育公平,让所有孩子共享同一片蓝天,是亿万家庭的殷切期盼,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

39、要体现。对于当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人们感受最直接、反映最强烈的,是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义务教育作为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是最应体现教育公平的领域。抓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抓住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近年来,在推动义务教育全面普及的同时,党和政府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05年,教育部专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把义务教育工作重心转到均衡发展上来。2006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均衡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强调各级政府的法定义务。规划纲要提出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和一系列具体政策措施。当前

40、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区域内校际之间资源配置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短缺、辐射面窄等。要以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为基本要求,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到新水平。一是“提质量”。在人人都有学上之后,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体现在教育质量上。促进均衡发展要把提升质量作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内涵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放出来,生动活泼学习、

41、健康快乐成长。二是“缩差距”。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后,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上升为义务教育的主要矛盾之一。促进均衡发展,就要大力加强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发展的支持。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和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尽快形成城乡同标准、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加大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对口支援制度,促进老少边穷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很多地方为此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成都积极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广东省开展“千校扶千校”活动,组织发达地区10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对口帮扶欠发达地区薄弱学校,收到良好效果。 三是“重配置”。合理配置资源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措施。陕西吴起县投入5

42、亿多元统一全县建校标准,实现了办学条件均等化;安徽铜陵市鼓励教师跨校兼课、兼职,促进了高水平教师资源共享。要从硬件、软件等各方面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取消设置重点校和重点班,统一学校公用经费和生均教育经费标准,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实行区域内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加强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搭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四是“建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机制。要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认真总结一些地方探索的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做法和经验,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和激励机制。 还应注意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义,更不是一个模式办学,千篇一律、千校一面。在大力扶助薄弱学校的同时,要鼓励优质学校继续办出水平、办出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招考、培训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秋季《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期末作业两份考核试题汇编内附全部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haiwei)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