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2022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

上传人(卖家):一起前进 文档编号:2904596 上传时间:2022-06-09 格式:PPT 页数:200 大小:1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2022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0页
完整版2022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0页
完整版2022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0页
完整版2022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0页
完整版2022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解读PPT时间:2022.05.05演讲:夏天2022年4月新修订前 言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科学等16个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育人为本,依据“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培养要求,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培养目标。章节内容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第一章CONTENT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第二章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第三章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

2、习第四章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大亮点解读第五章P A R T 0 1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背景和意义修订背景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新要求,中央作出关于义务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双减”工作决策部署要求强化课堂及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落实这些要求必须修改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内容、方式进行改革。012011年我国实现了义务教育全面普及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战,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02义务教育课程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

3、课程标准分别于2001年、2011年制定颁布在引导和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还存在一些与新形势新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必须进行修订完善。03修订意义20年来再次修订本世纪初,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十多年过去了,课程改革有了长足进步,社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从国家层面厘清了育人目标,校准了改革方向,优化了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再动员再部署。再次修订意义重大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进一步优化了学校育人蓝图,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精准的定位和导航。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意义修订

4、意义一、细化学校课程实施方案,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育人目标,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二、做好学段衔接,为完整的人的培养创造更加通畅的成长环境 。新修订的课程方案立足学段一体化设计,删除了一些学科间内容简单重复和交叉现象。特别对幼小衔接和小初衔接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学校要做好相应的调整,为教师提供专业引导。三、探索跨学科主题学习,提升不同课程对核心素养发展的贡献度。注重加强学科实践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用跨学科的思维培养学生整体认知世界的能力,是这次课程方案修订重点之一。 修订过程修订过程成立由两院院士、学科专家、学科教育专家、骨干教师、教育管理者等近300人组成的

5、修订组,承担修订任务。义务教育课程修订自2019年启动,历时3年,重点开展了六个方面的工作。修订过程修订过程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进行整体规划,并指导落实。P A R T 0 2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思路修订主要思路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教育改革的各项要求,确立课程修订的根本遵循。对重大主题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

6、传统文化,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强化课程思想性。坚持目标导向修订主要思路全面梳理分析课程改革的困难和问题,明确修订重点和任务,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坚持问题导向修订主要思路进一步深化改革,既注重继承我国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也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新成果,更新教育理念,体现中国特色,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与时俱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更新课程内容,

7、体现时代性。坚持创新导向P A R T 0 3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主要变化关于课程方案01一是完善了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方面,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具体要求。二是优化了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

8、。关于课程方案01三是细化了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关于课程标准02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例如,道德与法治课程明确了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培养要求。一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

9、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二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结合课程内容,整体刻画不同学段学生学业成就的具体表现,形成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三是关于课程标准02增强了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四是加强了学段

10、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五是P A R T 0 4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文逐条学习课程性质01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课程有助于学生保持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从亲近自然走向亲近科学,初步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世界,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发展基本的

11、科学能力,形成基本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今后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有助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强国建设。课程性质01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在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增强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立文化自信、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

12、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课程理念02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科学课程育人功能,为全体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与发展机会,满足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了解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一些常见基础知识,并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为基础,以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培养为重点,促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形成清晰和精准的科学课程目标。1.面向全体学生,立足素养发展课程理念02遵循“少而精原则,聚焦学科核心概念,精选与每个核心概念相关的学习内容,设计

13、相应的系列学习活动,做到适合年龄特征、突出重点、明确要求,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探究、实践与思考,在学习学科核心概念的基础上,理解跨学科概念,并应用于真实情境。根据“六三”学制和“五四”学制各自特点,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2.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课程理念02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习进阶。一是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二是学习活动从简单到综合。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规划适合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2.聚焦核心概念,精选课程内容课程理念02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经验,科学安排学

14、习进阶。一是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易到难,二是学习活动从简单到综合。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有机整合,规划适合不同学段的、螺旋上升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设计适合不同学段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形成有序递进的课程结构。3.科学安排进阶,形成有序结构课程理念02倡导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科学活动,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内在动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设计适宜的探究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积极思维。倡导以探究和实践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的过程;重视师生互

15、动和生生互动,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应用和迁移,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4.激发学习动机,加强探究实践课程理念02构建素养导向的综合评价体系。改进结果评价,重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强化过程评价,重视“教一学一评”一体化,关注学生在探究和实践过程中的真实表现与思维活动;探索增值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关注个体差异,改进学习过程。综合评价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和客观性,强调主体多元、方法多样、内容全面,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参与评价的积极性。5.重视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发展课程目标03立足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16、,依据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学段特征,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定总目标和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科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科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方面。1.科学观念科学观念是在理解科学概念、规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总体认识。科学观念既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一些具体观念,如对物质、能量、结构、功能、变化的认识;也包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如对科学知识的可验证性、相对性、暂时性的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以及对科学、技术、

17、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包括科学观念在解释自然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模型建构体现在:以经验事实为基础,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和概括,进而建构模型;运用模型分析、解释现象和数据,描述系统的结构、关系及变化过程。推理论证体现在:基于证据与逻辑,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建立证据与解释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合理见解。创新思维体现在: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问题,提出新颖而有价值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

18、033.探究实践探究实践主要指在了解和探索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以及技术与工程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探究能力、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体现在: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提出科学问题,并针对科学问题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并搜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对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体现在:了解技术与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和方法,针对实际需要明确问题,提出有创意的方案,并根据科学原理或限制条件进行筛选;实施计划,利用工具和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根据实际效果进行修改迭代;用自制的简单装置及实物模型验证或展示某些原理、现象

19、和设想。自主学习能力体现在:自主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策略、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4.态度责任态度责任是在认识科学本质及规律,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科学态度体现在: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乐于探究和实践;有基于证据和逻辑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严谨求实;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善于合作,乐于分享。社会责任体现在:珍爱生命,践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热爱自然,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遵守科

20、学技术应用中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一)核心素养内涵课程目标03科学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1.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初步的科学观念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初步形成基本的科学观念,并能用于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联想与想象、重组思维、发散思维、突破定势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及其在科学领域的具体应用;能基于经验事实抽象概括出理想模型,具有初步的模型理解和模型建构能力;能合理分析与综合

21、判断各种信息、事实和证据,运用证据与推理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描述、解释和预测,具有初步的推理与论证能力;能对不同观点、结论和方案进行质疑、批判、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和方案,具有初步的创新思维能力。(二)总目标课程目标033.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具有初步的探究实践能力掌握观察、实验、测量、推理、解释等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理解科学探究是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解决科学问题的主要途径,理解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和反思评价等要素,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理解技术与工程涉及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

22、善、发布成果等要素,具有初步的技术与工程实践能力;能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监控学习过程,反思学习过程与结果,具有初步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总目标课程目标034.树立基本的科学态度,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基于证据和逻辑得出结论,实事求是;不迷信权威,敢于大胆质疑,追求创新;善于与他人合作和分享,包容不同的观点;热爱自然、珍爱生命,具有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能对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尊重科学,反对迷信;遵守科学与技术应用的公共规范、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维护自身和他

23、人的合法权益,捍卫国家利益。(二)总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课程目标03(三)学段目标“五四”学制第二学段(35年级)目标主要参照“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确定,适当降低要求。“五四”学制第三学段(67年级)目标在“六三”学制第三学段(56年级)目标基础上合理提高要求,结合“六三”学制第四学段(79年级)目标确定,使“五四”学制69年级目标进阶更加科学。课程内容04科学课程设置13个学科核心概念,是

24、所有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掌握的科学课程的核心内容。通过对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理解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如图1所示)。将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有机融入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过程中。课程内容04在课程内容的呈现上,每个学科核心概念分解成若干学习内容(如表1所示)。根据学段目标、学生特点,以及学科核心概念的本质特征,提出每个学段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策略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内容要求、学业要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螺旋上升,进阶设计;教学策略建议主要用于帮助教师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和进行教学设计;学习活动建议主要用于帮助

25、教师明确必要的学习活动经历与过程,以及基本学习方式。学习活动主要包括观察、测量、观测、实验探究、模拟实验、制作、体验、调查、种植养殖、读图识图、项目研究、科普剧等。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世界是物质的,太阳系、地球、原子、基本粒子、电磁场等都是物质。不同组成与结构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功能与用途。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世界是物质的,太阳系、地球、原子、基本粒子、电磁场等都是物质。不同组成与结构的物质具有不同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其功能与用途。认识

26、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要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实验、建构模型、分类以及融入科技史素材等方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认识物体的特征与材料的性能,以及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用途等。(1)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物体的特征和物质的性质。12年级,可设计游戏

27、类活动、简单的观察或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利用感官或简单工具,观察常见物体的外部特征,学会正确、细致地定性描述。根据物体的某个特性,进行简单分类。34年级,可帮助学生设计观察或实验活动,指导学生利用简单的科学仪器,探究常见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学习初步的定量描述,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对物质特性的认识。56年级,可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实验,观察物体的沉浮、导热等现象,对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发展科学解释能力。79年级,可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从物质类别的视角,提出猜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解释有关实验现象和事实,推理、判断物质的性质,初步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对物质的某些性质进行定量

28、描述,并根据定义设计测量方法,如描述物质的“致密程度”可以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来定义。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描述物质的结构,解释物质的性质及变化。34年级,可帮助学生用直观模型说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的现象等。56年级,可指导学生初步利用示意图解释生活中水的三态变化现象等。79年级,可引导学生用直观的模型表示分子的构成与原子结构,用粒子模型解释水的三态及其变化。对典型的物质的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存在、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制法和应用等方面建立认知模型,形成认识和研究物质的基本视角。(3)引导学生依据组成与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认识物质的多样性。12年级,可与学

29、生共同设计调查活动,利用简洁、形象的记录单,从材料种类的视角对常见物体进行分类。56年级,可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概念,设计多种形式的观察实验活动,进一步丰富学生对水和空气等重要物质的认知,为建立纯净物、混合物的类属概念做好准备。79年级,可引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的视角对物质进行分类,辨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无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认识常见的金属、简单的氧化物,以及常见的酸、碱、盐等物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4)引入科技史的素材,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本质。16年级,可在探究活动中融入科技史的阅读、模拟实验等。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氧气发现的故事、学习自制孔明灯等,了解

30、科学家解释自然现象、发现科学规律的过程,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初步了解科学的本质。79年级,可通过科学家探究空气的成分、水的组成,以及发现酸碱指示剂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的方法;通过学习原子结构的探究历史,让学生体会分类、预测、模型等科学方法,并进一步认识科学的本质。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学习活动建议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实验探究、测量、调查、项目研究等学习活动。(1)观察12年级:观察身边物体的外部特点、常见材料的简单特性。以家里、教室里的物品为研究对象,利用多种感官,按照一定顺序观察其外部特征,尝试从颜色、轻重、软硬等方面对它们进行分类。34

31、年级:观察身边常见材料的透光性。进一步利用比较的方法,区分不同材料的特性,并将其特性与用途建立联系。56年级:观察日常生活中晾晒衣服、雾、玻璃窗上的水珠等,解释自然界中水的蒸发和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79年级:观察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推理、判断物质的性质。观察与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性质相关的物理现象;观察物质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观察浓氨水与浓盐酸相互接近时的“空中生烟”现象,认识分子的特点。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2)测量12年级: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短与厚薄等,初步了解科学测量方法及测量工具的使用。34年级:正确使用温度计,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练习使用量筒,并用量

32、筒测量某种液体的体积;用电子秤等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测量获得的数据描述物体的某些特点。79年级:用天平称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测定土壤的酸碱度,测定常见溶液、果汁、人体汗液的酸碱度。(3)实验探究34年级:探究某些常见材料的导电性,利用简单电路观察不同材料的导电现象,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56年级:探究常见材料的导热性,将不同材料的物品放入盛有热水的容器,观察现象,通过比较分析作出判断。课程内容04(一)物质的结构与性质79年级:探究物质密度的定义过程;利用密度鉴别空心球和实心球;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探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性质与实验室制取方法,认识实

33、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以及二氧化碳和氧气的主要性质;探究水的组成;探究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探究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记录颜色变化。(4)调查;56年级:调查生活中废水、废气的排放情况,了解社区周边的水污染、空气污染情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79年级:调查日常生活中常见金属材料的成分、特性和用途;调查本地区金属回收和利用情况,并提出建议;调查生活中塑料、橡胶、化学纤维的使用情况及其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建议。(5)项目研究79年级:制作简易制氧机、简易净水器等;尝试制作汽水、面点等;走进社区,利用海报、展板等宣传和指导垃圾分类。课程内容04(

34、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物质是不断变化的,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变化是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是物质的性质发生了改变,有新物质生成。化学变化通过化学反应得以实现,其实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条件,合理利用与调控化学反应可以创造新的物质并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问题。认识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伴有能的转化,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结合具体物质性质的学习认识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结合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内容,形成

35、对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定量认识;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层面理解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特征及本质;关注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在对物质变化实验探究活动中形成安全意识。课程内容04(1)引导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真实存在,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的认识方式。要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开展观察实验活动,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质变化现象。12年级,可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和画图表达,认识到物质溶解在水中后,虽然肉眼看不见了,但它还在水里,没有消失。34年级,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体验,发现某些物体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后构成这些物体的物质本身并没有改变,初步认识物理变化

36、的现象。56年级,可指导学生探究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设计方案,观察变化过程,发现生成了新物质,初步认识化学变化现象。79年级,一要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身边发生的物质变化;二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感知物质变化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借助粒子模型或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并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建立“宏观一微观一符号”三重表征的认识方式。(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课程内容04(2)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物质的学习,形成认识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基本思路。在二氧化碳、氧气、金属、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

37、化及用途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条件及类型等,建立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认识思路,初步形成变化观念。(3)结合溶质质量分数、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计算的比例关系模型,增强对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定量认识。(4)结合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价值。结合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关物质制备与转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化学变化与化学反应在创造新物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利用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物质变化与化学反应在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发展社会责任感。(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课程内容04(5

38、)结合具体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注意安全问题,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试剂取用适量、操作规范,实验结束后对废弃物要做适当处理,注意保护环境。2.学习活动建议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实验探究、调查等学习活动。(1)观察12年级:观察白糖、食盐、沙、食用油等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进行比较和描述,尝试以能否溶解在水中作为分类依据,对这些物质进行分类。34年级:观察自然界的空气、水、石块等物体的状态特征,在观察的基础上,尝试归纳概括固体、液体、气体在体积、形状、质量等方面的不同特征;把卡纸、橡皮泥等物体细分为很小的部分,观察发现该物质没有发生改变。56年级:观察纸

39、燃烧、铁生锈的现象,描述和对比物质变化前后的不同,发现这一类变化产生了新物质。(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课程内容0479年级:认识物质变化的特征及化学反应的规律时,要在实验活动中注意观察物质变化及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获取实验事实,并通过推理、判断得出结论。(2)实验探究34年级:探究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取等量的食盐,分别放入两个装有等量水的杯中,探究是否搅拌或温度高低对溶解快慢的影响,基于观察到的现象得出结论。79年级: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变化;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去除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探究燃烧的条件;通过生石灰与水反应煮鸡蛋的实验,认识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能的转化;探究化学反

40、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变化情况,认识质量守恒定律。(3)调查79年级:收集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现象和有关事实,交流讨论并归纳出化学变化的特征。通过查阅资料或开展调查,了解火灾的不同类型及常用的灭火方法,提高安全意识。查阅科技史资料,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历史,认识定量研究对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二)物质的变化与化学反应课程内容04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包括电磁力、万有引力、强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学习机械运动、热运动和电磁运动等,探究运动与相互作用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与模型等跨学科概念。【教学提示】1.教

41、学策略建议本学科核心概念的抽象程度较高,对学生的探究水平要求也较高。教学中,教师要在系列探究活动中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体验。(三)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1)引导学生用观察、测量、比较等方法逐步认识物体运动的概念。:I6年级,要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运动情境,如风车、秋千、辘轴、高速列车的运动等,在动手操作中理解运动就是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通过绘制物体的运动轨迹,辨别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描述滚动、摆动、转动等不同特征的运动形式。79年级,要让学生理解运动概念的相对性,可设计相对运动的问题情境,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和研究运动,判定和描述物体的运动。(三

42、)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让学生用比较的方法理解并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16年级,可以创设运动比赛等学习情境,让学生用相同路程比时间或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79年级,可直接提出任务,假设时间和路程都不同,请设计描述或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教学中要重视运动的观察方法与描述方法,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测算。(2)让学生从相互作用的效果理解物体之间的作用。相互作用是物体发生形变或发生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要帮助学生逐步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概念。16年级,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亲身体验活动中区分拉力和推力,体验不同大小或不同方向的拉力、推力作用在物体上时产生的不同

43、效果;体验摩擦力、弹力、浮力、地球引力对物体的作用;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79年级,要让学生先理解运动状态或状态改变的概念,再理解力的作用会使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教学中要重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描述,包括定性描述和定量测算,让学生用惯性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三)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3)指导学生从实验入手,认识电磁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要让学生从转化的观念理解电磁相互作用,电可以产生磁,磁也可以产生电。小学阶段,要创设各种条件、提供适合操作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12年级,让学生在“玩”磁铁的过程中,体验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吸引铁质物体。34年级,指导学

44、生设计简单的实验,探究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79年级,要让学生动手做磁场的演示实验,以增强体验;让学生设计和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和电流产生的磁场,并画出每个磁场磁感线的示意图,归纳并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4)指导学生用观察和实验的方法认识波的产生及传播规律。16年级,可结合日常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让学生认识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光的反射现象。79年级,要让学生用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理解平面镜、凸透镜的成像原理,解释照相机、投影仪等设备的光学原理,画出平面镜的成像光路图。(三)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2.学习活动建议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相应的观察、实验探究、制作等学

45、习活动。(1)观察16年级:用观察的方法确定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学会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描述物体的方位,用观察和简单的测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例如:尝试乘坐各种交通工具,体验和比较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快慢,用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开展比较两个物体运动快慢的活动,相同时间比路程或相同路程比时间。79年级:在具体情境中讨论比较运动时间不同、路程也不同的两个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进而定义速度的概念。(2)实验探究12年级:通过动手开关门窗、推拉抽屉等,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推和拉的动作,认识到推力和拉力的存在。(三)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34年级:利用电路元件连成一个简单电路,利用简单

46、电路检测一些物体的导电能力,探究电路暗箱内元件的连接方法。56年级:设计探究实验,观察常见的摩擦力、弹力、浮力和地球引力,了解这些力对物体产生的作用;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设计实验,探究力的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利用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色散,认识色散现象。79年级: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粗糙程度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论证力和运动的关系;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用光具座探究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探究磁场的分布规律,用磁化的铁屑和小磁针演示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通电直导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并画出磁场的分

47、布图。(3)制作16年级:制作指南针、潜望镜、乐器、针孔成像盒等。79年级:安装直流电动机模型,设计简单的电磁控制电路等。(三)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课程内容04在物质的一切属性中,运动是最基本的属性。对应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能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如在机械运动中表现为机械能,在热现象中表现为系统的内能。能量是一切运动着的物质的共同特性,也是各种运动的统一量度。能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做功相互转化。能在转移与转化过程中,总量保持不变。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能量、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四)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课程内容04【教学提示】1.教学策略建议教师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能的各种

48、形式,理解能的转化和转移的各种方式,根据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的规律,分析、解释和判断生产生活中的相关问题。(1)基于学生已有经验设计探究活动。小学中高年级,设计热胀冷缩、热的传递方式等探究活动。活动中要启发学生思考:按照什么思维方法(分析、综合、归纳、槪括等),用什么探究方法(观察、实验、查阅、调查等),用什么实验器材(实物、仪器、代用品等),按怎样的程序进行探究,主要获得什么信息等,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探究,发展思维能力。(四)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课程内容04(2)利用各种常见的运动情境,让学生体会能的各种形式及转化。能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要利用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领会各种形式的能,如

49、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被举高的物体具有势能,物体内运动的分子具有动能和势能。36年级,重点让学生认识能的各种形式,知道能的各种形式会发生转化;79年级,要让学生明确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相关因素、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能的转化和能量守恒等问题。(3)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容概念。比热容的概念是用三个量联合定义的,这个概念的建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比热容的本质是物质容纳热量的能力,是反映物质本身特性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大小和温度变化量无关。因此,教学时要创设一种比较的情境比较两种物质容纳热量的能力高低,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四)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课程内容04(4)要重视生

50、产生活中能的转化的应用问题。热机是人类将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重要工具,教学中要重点分析热机的工作原理、热机四冲程中做功与能的转化关系。2.学习活动建议围绕本学科核心概念,可开展观察、制作、实验探究、调查等学习活动。(1)观察34年级:观察交通事故视频中人与物体发生碰撞的现象,接受安全教育。56年级:观察生活中能的各种形式及相互转化。观察用电器的工作,了解电灯、电炉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电话先将声能转化为电能,再将电能转化为声能;观察生活中的物品(如热水瓶)的结构,了解影响热传递的因素;观察生活中撬棍、斜面、羊角锤、螺丝刀等工具的使用,认识常见简单机械的作用。(四)能的转化与能量守恒课程内容0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常用办公文档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完整版2022科学新课标《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学习PPT.ppt)为本站会员(一起前进)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