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应该了解的几个心理学规律有些教育心理学规律看似简单平常,往往易被忽视,但它的确是拓展教育途径,提高教育效果的“灵丹妙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一种社会知觉效应。在人的交往中,往往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别人下判断,形成最初的印象;而在最初的印象形成之后,对后来的信息就较不重视了,这种现象叫首因效应。例如初次见面时对方的仪表、风度所给我们的最初印象往往形成日后交往的依据。根据首因效应,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教育过程中,尤其是新班级成立的第一天,或是新学期开学的第一天,一定要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它包括:良好的班容班貌,如窗明几净,桌椅排放整齐,班内物品摆放有序,宣传标语完好无缺,等
2、等。教育者本人要仪表端庄,给人以和蔼可亲之感;外表落落大方,给人以高雅之感。另外,第一次上课,第一次上主题班会,第一次组织学生集体活动,与学生第一次谈话等等,都要注意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取得了学生的信任,就会给以后的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期待理论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o公式中,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
3、励水平;V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运用“期望理论”,教师必须让学生对自己有一个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即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父母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平时,我们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远大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降低其难度,从而增大学生实
4、现分步目标的概率,让学生经常获得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悦的心理感受和成就感。这样,通过分步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罗森塔尔效应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
5、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作为班主任老师,在平时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给学生以热爱、关注和期待,尤其是对一些智力平平的学生。在上课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这些学生,给他们传递“我能行”、“我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好成绩。归因理论所谓归因,是指人们
6、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归因对个人的后继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1、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坏归因于此,认为学习好是由于能力高,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气扬;或认为学习差是由于能力低,那他就会丧失信心,只好听任失败。2、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学习成功是由于努力的结果,那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
7、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3、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如果一个学生把学习不好归因于任务困难,那他就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学习好的希望寄托在减轻任务的难度上;或认为自己学习好是由于任务容易,那他就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对困难任务的学习。4、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如果一个学生把得失归因于运气好坏,那么学习成功,他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并祈求今后仍能碰上好运,倘若学习失败,那他只好自认倒霉,但愿今后福星高照,好运来临。作为教师,在学生学习上取得成功之后,要及时引导他们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如归因于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发奋学习
8、,而不是把成功归于侥幸、运气、学习条件、他人帮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在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这样容易激发上进心,反之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不佳、头脑笨等),必然放弃自身的主观努力,形成学习上的依赖心理。得寸进尺效应指让别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不客气的要求时一,最好是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但他接受了这个小的要求,他就会很可能接受那个更大、更不客气的要求。这是因为人们总愿意把自己整饰出首尾一致的印象,如他一旦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言行,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也要继续下去,当然,要求的提出要适当。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
9、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登门访问家庭向家庭主妇提出由小到大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上面的结论。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适地地运用“得寸进尺效应”,对学生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则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得寸进尺效应”,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容易奏效。如对一些上网打电子游戏成瘾的孩子的转变,也可以采用“得寸进尺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例如第一天允许玩1小时一,第二天减少到50分钟,以后依次递减,逐渐脱敏,从而改掉不良习惯。总之,在工作中,向学生提
10、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从众心理从众,指个体在团体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团体压力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行为上表现出符合自己所隶属的同体或社会所公认的某种或全部行为模式、规范或标准的行为。例如:中央电视台开心辞典栏目中“求助现场观众”的方法,答题者往往根据观众选择较多的那个答案作为自己的回答,就是答题者从众的一种表现。从众心理是有关态度变化中的一个独立阶段或人们对社会影响的一种反应。从众是规范的一种初级接受水平,但它毕竟是接受、内化、遵从态度确立的开端,在行为规范的教育中是不可忽视的。基于从众心理的特点,教师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应设法建立起具有良好风气的学生集体,让学生(尤其是“问题学生”)在其中从众、依从。这样,在良好风气的影响下,随着从众、依从行为的反复实践,学生将不断从其行为的内外反馈信息中,逐渐获得行为的必要性认识与体验,从而使行为规范的内化过程向深入发展,遵从的态度结构也将随之而逐渐确立起来。另外,还要注意建立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加强正确舆论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