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素材).docx

上传人(卖家):大布丁 文档编号:2915548 上传时间:2022-06-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新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年新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年新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年新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一)第一单元 冷与热第1课 冷热与温度1.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2.光凭感觉是无法准确判断出物体的温度的,(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定物体的温度。3.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温差大,降温快。4.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有(电子水温计)、(电子体温计)、(干湿温度计)、(红外线感应温度)等。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上端。将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温度计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侧壁。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保持水平。注意:要选用合适量程的温度计。温度计是易碎品,使用时须轻拿轻放。6.实验:探究一杯热水在变凉过程中水温的变

2、化实验过程:安装好测温装置 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水温,连续记录6次。把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并连成线。实验结论:一杯热水的降温规律是先快后慢。第2课 热胀冷缩1.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大)受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2.温度计是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3.生活中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有:圈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等。4.生活中的热胀冷缩:夏天轮胎容易爆胎,所以气不能充的太足。瘪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冬天才不会因为遇冷收缩而崩断。铺铁轨时,要留一点间隙。5.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3、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注意点:不能用一个燃烧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不能吹灭酒精灯。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超过瓶体的三分之二。6.实验一: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实验过程: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烧瓶。往烧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把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变化。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变化。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二:研究气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实

4、验过程:用气球嘴套住烧瓶瓶口。将烧瓶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再把烧瓶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实验结论: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实验三:研究固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实验过程: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用酒精灯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铁圈。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第3课 水受热以后1.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2.冰融化前后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融化过程中温度不会升高。冰开始融化时的温度叫做冰的熔点。3.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后,体积会(变大

5、),当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此时温度将(不再升高)。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4.给沸腾的水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保持不变)。5.水加热后,由液态变成气态,这种现象叫(蒸发)。6.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态。它们的的相同特征是(无色、无味、透明)。7.水沸腾前,温度会(持续上升),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温度会下降,最终与外界温度(相同)。8.被水蒸气烫伤比被水烫伤更加严重。9.实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和体积的变化实验过程:取一些碎冰,测量其温度。并标注此时冰面位置。用酒精灯加热碎冰,测量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继续加热冰水混合物,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水的温

6、度,直到水温达到10为止。比较此时水面与原冰面位置的变化。实验结论:冰融化前后温度变化情况是: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融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融化后温度(持续上升)。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体积变小。第4课 水遇冷以后1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2.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时,水会结冰。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3.水是在自然界中能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的物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4.露一般出现在温度比较(低)的(清晨)。周围的空气比较(潮湿)。5.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6.霜出现的时候(更冷

7、),温度(低于0)。空气中气态的水蒸气遇冷变成固态的小冰晶,这就是霜。7.装有冰块的烧杯(外壁)会有小水珠,这些小水珠可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8.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出问题 观察现象 提出假设 进行试验 得出结论9.实验:研究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实验过程:在烧杯中加入热水,用铝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第二单元 地球、月球与太阳第5课 地球1.很早以前,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天圆地方),天像一口(锅),是半圆的,地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8、。2.在平面上观察帆船模型从远到近,可以发现帆船是(整体从小变大)。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发现,当帆船回港时,总是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由此,人们开始认为(海面不是平的)。3.我国汉代的(张衡)在他的著作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4.在月食的时候,人民观察到地球投射在月球上的影子总是圆形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形状变化推测地球是(球体)。5.人类第一次证明地球是球形是(麦哲伦的环球航行)。6.1961年,人类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加加林)从太空看到了地球一颗蓝色的星球。7.从太空拍摄的地球照片

9、,照片上白色部分可能是(云层、冰川);蓝色部分可能是(海洋)咖啡色部分可能是(山地、沙漠);绿色部分可能(耕地、森林和草原)。8.像地球这样,自身不发光,围绕太阳运行,且质量足够大的天体,被称为(行星)。9.(地球)表面有液态的水,温度适宜,是太阳系中目前唯一已知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的行星。第6课 月球1.400多年前,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月球,看到了月球表面众多的(环形山)、(高地)和(“月海”)2.月球表面的环形山大部分是由(来自宇宙的流星撞击)而形成的。3.在宇宙中,环绕行星运行的天体被称为(卫星)。(月球)围绕地球运行,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天体。

10、是迄今人类唯一登录过的地外天体。4.世界上第一个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是美国的(阿姆斯特朗)5.月球上没有(空气)和(水分),缺乏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6.月球自己并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7.月相有上蛾眉月,上弦月,渐盈凸月,满月,渐亏凸月,下弦月,下蛾眉月。两次满月大约间隔(30)天即农历一个月。8.月亮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从西往东)。9.实验:观察“月相”的变化实验过程:拉上窗帘,关上顶灯,打开台灯并放在教室中央。手臂伸直,双手托住一只排球,球的位置比头稍高。原地转动身体,让球一直保持在身体的前方。观察球面受光的情况。实验结论:月相变化是月球在围绕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形成的。第

11、7课 太阳1.太阳是一个自身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天文学家把这样的星球称为(恒星)。2.(太阳)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的恒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3.太阳表面温度有(5700),内部温度可达(1600万)。4.太阳的体积相当于(130万)个地球那么大。它的质量是地球的(33万)倍,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5.太阳离地球约有(1.5亿)千米。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30万千米/秒)。阳光照到地球约需要(8分钟)。如果乘坐速度为1000千米/时的飞机,要连续飞行(17)年;乘坐速度为40000千米/时的火箭,也要连续飞行(5个多月)。6.阳光照射到地面上,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就是(太阳

12、高度角),表示太阳的高度。7.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位置不断变化。一天中,清晨到中午,高度逐渐增大;中午到傍晚,高度逐渐减小。一天中,中午的太阳高度最高。8.上午9:00和下午3时的(太阳高度角相同),只是(角的方向不同)。9.冬天正午太阳射进窗户比夏天(深)。10.一天中太阳越高,温度越高。11.实验:用量角器测量太阳高度角实验过程:一名同学背对太阳站立。在人影前端与头顶之间拉直一根线。用量角器测出这根线与地平面之间夹角的角度。第8课 太阳钟1.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方向的变化规律是(由西到东),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是(长-短-长)。2.太阳的(位置)和(高度)决定了影子的方向和长短。3.一天中最短的影子出现在(中午)。4.古代人早就注意到太阳的移动与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有关系,而且这种变化是有规律的,于是制造出了计时工具。这一类计时工具在西方被称为(“太阳钟”),在中国被称为(“日晷”)。5.实验:观察太阳下物体影子的长短与方向变化实验过程:把手电筒挂在用竹篾弯成的半圆形上模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轨迹。半圆形中间放一支竖立的铅笔。移动手电筒,改变光照射的方向和高度,观察它的影子的长短与方向变化。实验结论:太阳在天空中的方向与影子的方向相反,太阳高度越高,影子越短,太阳高度越低,影子越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科学 > 苏教版(2024) > 四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2022年新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 《科学》第一二单元知识点整理(素材).docx)为本站会员(大布丁)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