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语文之比较分析与综合能力;2.提升学生在写景状物基础上进行恰切“文化联想”的语文运用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提升学生语文之比较分析与综合能力;(2)提升学生在写景状物基础上进行恰切“文化联想”的语文运用能力。2.教学难点为提升学生语文之比较分析综合、进行恰切“文化联想”的语文运用能力搭建有效的学习支架和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学习任务1.细读两文,并填写下面6个表格的空缺处;2.在填写好表格的基础上,对表格里的内容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归纳出以下6个问题的结论:(1)两文的开头方式有何差异?(2)两文的结尾方式有何不同?(3)两文在承转方面有何不同
2、?(4)两文在“荡开部分”都运用了“文化联想”的方式,但其内容和作用有何不同?(5)两文在选境绘境的方法上有何差异?(6)两文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表格1(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课文第一部分(开启)的主要内容开启方式作用荷塘月色交代去荷塘的缘由:( )故都的秋交代来故都的缘由:(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表格2(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课文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性质作用荷塘月色荷塘小路所见所感承接故都的秋南国之秋转换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表格3(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课文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性质作用荷塘月色 賞荷赏荷赏月: 赏月 赏四周承接故都的秋 破院尝秋 ( )尝故都之秋(
3、) ( ) ( ) 承接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表格4(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课文第四部分的主要内容性质作用荷塘月色有关江南采莲的文化联想与感想荡开故都的秋有关秋的文化联想与评说荡开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表格5(学习支架与学法指导)课文第五部分的主要内容收束方式作用荷塘月色记叙故都的秋直接抒情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表格6(学习支架和学法指导)课文时间地点所选境绘之境境之特点所抒之情境间关系荷塘月色满月升高月光淡淡月色苍茫云淡月朦云淡月朦到家院子里荷塘小路荷塘边荷塘边荷塘边荷塘归途家中月下乘凉背手踱步月下赏荷塘边赏月观赏四周江南采莲妻子睡熟热闹寂静幽僻、寂寞寂静、清新寂静、和谐寂静热闹热闹寂寞
4、故都的秋早晨起来早晨起来(无)(无)(无)破院街道(无)(无)(无)尝秋景尝秋槐尝秋蝉尝秋雨尝秋果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学习步骤】1.独立学习;2.同桌交流、修订学习成果;3.全班交流、修订、完善学习成果。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学习成果明确1】1.两文的开头都是交代事件的缘起。不同之处在于: 荷文的缘起是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乘凉”而“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且在“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的情境下“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这种缘起,是在“心里颇不宁静”情形下
5、而“忽然想起”的无意识;且其缘起的交代,是通过叙述的方式来间接表达的。 故文的缘起是因“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北国的秋”使“我”在“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的情形下“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这种缘起,是在“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年”的情形下而“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味”的有意识;且其缘起的交代,是通过解说的口吻来直接表达的。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学习成果明确2】2.两文的结尾方式分别是: 荷文以“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
6、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的结尾收束全文,这种结尾方式是一种叙述性的结尾方式,是一种融情于叙述之中的结尾方式,戛然而止,富有意蕴而内敛。 故文以“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的结尾收束全文,这种结尾方式是一种直接抒情的结尾方式,显得热烈而张扬。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学习成果明确3】两文在承转方面的不同是: 荷文在开启之后,接下来进行了四次承接,一是以“荷塘路上所见所感”一承,二是以“月下賞荷”再承,三是以“荷塘赏月”再承,四是以“荷塘四周所见所闻所感”再承;全文没有“转接”内容。 故文在开启之后,先“转写”江南之秋,一方面与“故都之秋”的
7、“清,静,悲凉”形成比对,另一方面进一步解说“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缘由,进而为后文“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的议论和抒情张本;再接下来才是用“租屋赏秋”、“赏秋槐”、“赏秋蝉”、“赏秋雨”、“赏秋果”进行五次承接。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学习成果明确4】两文在“荡开部分”的“文化联想”方面的不同是: 荷文,联想到的是中国六朝时期采莲的旧俗,并以梁元帝采莲赋和民歌西洲曲里的内容来佐证“
8、当时嬉游的光景”、“真是有趣的事”、“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从而为抒发“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的“可惜”情感做铺垫和过渡,也为前文“我爱热闹”、“爱群居”相呼应,还与文章所写的“月下乘凉”、“荷路观景”、“月下賞荷”、“荷塘赏月”等“独居独处”“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冷静”与“自由”形成对照。从这种有福“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的“冷静”和“自由”与“早已无福消受”六朝时期“嬉游的光景”、“有趣的事”、“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的“可惜”情感的对比中,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对“热闹”、“风流”生活的憧憬与向往。 故文,联想到的是中外文人学士、囚犯、“秋士”及其有关“秋
9、”的诗文与评说,一方面说明了“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而且“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的普遍现象,另一方面还揭示了这种普遍现象的原因在于“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沈,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三是为“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的结句和全文的收束张本。两文在“荡开部分”的“文化联想”方面的相同之处是: 一是为文章增添了文化内涵与厚重感;二是丰富、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三是使文章显得大开大合,避免了平铺直叙。 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学习成果明确5】两文在选境绘境的方式上的差异在于: 荷文,采用的“移步换境”(镜头跟移)的方式,境与境之间有时间上
10、的连续性与纵深性。 故文,采用的“切换剪辑”(赋、铺陈、特写镜头叠加)的方式,通过紧扣“清、静、悲凉”的特点、横向切取几个特写画面点的方式来加以一一描绘、意境叠加、反复渲染,意在凸显和加深读者对故都“清、静、悲凉”的“十足秋味”的体验与领悟,进而为表达对“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强烈的热爱之情做铺垫。境与境之间只是横向的并列关系,没有时间上的连续性与纵深性。教学活动一比较分析与综合【学习成果明确6】两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分别是: 荷文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对独居独处有福“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带来的“自由”和“冷静”的满足,对“无福消受”“嬉游”、“热闹”、“风流”、“有趣”生活的“可惜”与无
11、奈。 故文所抒发的感情是:对“特别清,静,悲凉”、“秋味十足”的北国之秋(故都之秋)强烈的热爱与赞美之情。学习活动二写景状物与“文化联想”方法运用【学习任务】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1.以“月涌大江流”为题,写一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怀的散文。2.以“家乡的春天”为题,写一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怀的散文。要求:(1)叙述性开头或解说性开头的方式,自选; (2)叙述性结尾或抒情性结尾的方式,自选; (3)跟移镜头或特写镜头叠加的选境绘境方式,自定; (4)写景状物,力求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凸显景物特征; (5)结构安排力求做到起承转合; (6)“文化联想”的荡开部分,力求恰切、适当、适宜; (7)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自定; (8)800字以上。学习活动二写景状物与“文化联想”方法运用【学习步骤】1.选择性自主写作;2.根据写作要求独立修改;3.在同桌交流的基础上再次独立修改;4.在全班交流的基础上再次独立修改;5.精品作文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