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全国新高考卷作文写作指导及范文【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
2、息;不少于800字。【试题评析】2022年新高考卷作文题,以高考评价体系为支撑,将新课程标准要求与高考命题有机结合,同时秉承“守正”原则,命题坚持情理之中、意料之“内”的原则,坚定了考生写作信心,让不同写作层次的考生发挥出自己最佳水平,确保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高考语文的平稳举行。一、审题作文题以传统体育项目围棋作为话引,引出“本手”“妙手”“俗手”三个专业术语,并分别据此做概念解读。随后指出对于初学者而言,要重视“本手”,不要好高骛远追求“妙手”,否则事与愿违,下出“俗手”。本作文题,审题难度不大,注意常见审题技巧即可准确把握题旨。一是采取抓关键句法,明确写作对象。写作材料共有6句,其中第一句开
3、门见山表明写作对象共有三个,即“本手”“妙手”“俗手”。此外,结合材料中高频出现的词语,也能进一步印证审题判断。二是采取层次划分法,明确写作重心。1、2两句为第一层,介绍“本手”“妙手”“俗手”。3、4两句为第二层,从正反两面强调初学者要重视“本手”。5、6两句为第三层,揭示“本手”“妙手”“俗手”之间的关系。三是咀嚼重要的词语,明确命题倾向。审题时,对材料中的词语要有强烈的敏感性,圈画出其中重要词语并加以细细揣摩。第2句中“合乎棋理”“精妙下法”“貌似合理”表明命题人对三种围棋下法的情感认知,分别是肯定、赞美和批评。第3句“应该”“才”旗帜鲜明表明命题的情感倾向,“初学者应该关注本手”,第4
4、句“热衷于”“而忽视”流露出对初学者“追求妙手”“忽视本手”的行为的批评。3、4两句从正反两方面,互为论证。第6句“才可能”“难免”“也不易”则继续强调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初学者要尤其重视“本手”学习。需要引出我们注意的是,材料中出现的“本手”“妙手”“俗手”三个关键词,其实这也是关系型作文的一种。这种三元关系类型的作文,并不需要详细梳理三者之间的关系,考生只需要抓住“本手”与“妙手”之间的关系,加以说理辨明即可。至于“本手”与“俗手”、“妙手”与“俗手”之间的关系一提而过或省略不提,对审题均无影响。材料由围棋的“本手”“妙手”谈起,意在启示人们,下好“本手”,要遵循以下几个条件:一是“合乎棋理
5、”,循正而行,坚持“正规”之道;二是做到“功夫扎实”,不可一知半解,仅知皮毛;三是做到“理解深刻”,能够融会贯通,深谙其理。材料特别强调,“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因此,这道题实际上引导考生思考“基础”和“创造”之间的关系。坚持“筑牢根本,守正创新”的立场,是写好本篇文章的前提。考生还需要注意的是,本材料中“本手”“妙手”“俗手”,针对的是初学者。也就是说,写作隐含的情境是,作文须精确指向初学者谈“本手”。考生如果大篇幅地围绕“围棋高手”来写作,则属于偏题。二、立意2022年新高考卷作文题与去年的作文题“体育与强弱之辨”,在立意的角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考生仅仅就材料说材料,从
6、围棋领域的“本手”出发,立意固然稳妥,但并不能体现深刻、新颖。唐朝著名书法家李邕说过一句话“学我者死,似我者俗”。这可以作为本作文立意的借鉴。如果考生局限于材料本身写作,未免有些俗套。但是若能够跳出材料,不拘泥于围棋领域,拓展到学生学习、艺术创作、国家基础工业与科技发展等领域,则文章会洞天别开,展现出宏大气象。三、试题评价一是以文化人,体现文化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精神标识,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以围棋文化切入,充分发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巧妙融入试题中,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二是聚焦素养,彰显思辨色彩。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思维的提
7、升与发展”是四大核心素养之一。2022年高考作文仍是重在引导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嵌入三元概念,突出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到性。三是润物无声,坚持立德树人。2022年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充分体现写作育人鲜明导向,引导学生不要急于求成,不要仓促冒进,要脚踏实地,重视基础,让考生在写作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实现个人内在修养的提高。四是强调能力,注重融会贯通。作文题指出,“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理解深刻,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而是融会贯通,内化为一种自然从容的能力。理解深刻,是本手向妙手登堂入室的重要条件之一。范文必造深微朱顶才欧阳修给苏洵写过一篇墓志铭,其中记载有苏洵
8、早年读书往事:“悉取所为文数百篇焚之,益闭户读书,绝笔不为文辞者五六年。”初读乍惊。文章,乃是文人心血的结晶。纵然拙劣,亦如亲子。为何老苏忍心焚毁所著数百篇文章?难道这些文章皆是庸作,竟无一篇可圈可点?毋庸置疑,至少在老苏自己看来,焚文何憾?焚文简直可嘉!老苏先前创作不可谓不勤,但俱是“俗手”之作,无“妙手”之资。焚文后的老苏“大究六经、百家之说,以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他立足写作基础,潜心研究文道,致力于求其“粹精”。最终,老苏的文章“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很多读者在读这里时,往往脑海中浮现的是三字经中“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的文字,佩服于老苏最终
9、所取得成就之大,却忽视了老苏在写作基础上所下的真功夫。“大究六经、百家之说”,显示他研究范围之广,研究力度之大,“考质古今治乱成败、圣贤穷达出处之际”,说明他研究方向之准,研究方法之佳,“必造于深微而后止”,则凸显他写作挖掘之深。这才是真正的写作研究和写作实践。我们大部分人学习写作,往往依赖于模仿他人作品的遣词造句,以为背一些典范名句,优秀习作,然后依葫芦画瓢,借鉴他人精巧的写作结构,就能登堂入室,习得写作真谛。殊不知,离开了亲身践行的研究和实践,我们始终不得要领,只能算是一名“俗手”,而终身无法成为“妙手”。就像深圳梵高村的那些画师,无论他们模仿梵高的“星空”多么逼真,其作品永远是商品,而不能称为艺术品。想要写出好文章,就一定得向老苏一样,依循写作正道,既要博采众长,深入研究,又要主动“考质”各种关系,把写作视为一项真正的思维活动,思考的“深微”,才能打牢写作的基础,才有可能佳篇偶成,写出新颖、独到的文章。张方平评论老苏文章“如大云之出于山,忽布天方,倏散无余;如大川之滔滔,东至于海源”。我想,这正是老苏对写作“本手”理解深刻的必然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