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了解作者 读作者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读作者南宋爱国词人张孝祥张孝祥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与张元干一起号称南渡初期词坛双璧。他的词上承苏轼,下启辛弃疾,是南宋词坛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念奴娇过洞庭 念奴娇:词牌名。 过:经过,途经。洞庭:洞庭湖。读词章整体感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zhu)我/扁(pin)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jn)袖冷,稳泛/沧(cng)浪/空阔。尽挹(y)/西江,细斟(zhn)/北斗,万象/为/宾
2、客。扣舷(xin)/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读诗歌 正音断句,理解大意念奴娇过洞庭要理解全词,得读懂哪一句?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而理解这句的关键,还得把景物和人放到一起来看。作者到底“心会”了什么呢?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鉴赏上阕 上片告诉我们,作者到洞庭湖来,心情怎样?用文中的字词来概括。 悠然 作者身处美景之中悠然自得,那到底洞庭湖有什么特点?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明净光洁、一碧万顷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
3、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洞庭春草”点出地点,照应题目过洞庭;“近中秋”点出时间,秋天天高气爽; ”更无一点风色“点明风平浪静的环境氛围。水的(夸张) 在一大一小的对比中,展示出洞庭的浩淼和开阔,也衬托出词人的豪迈气概。 纵观洞庭湖 总的印象: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景色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素”,白色。素月分辉是说皎洁的月亮把自己的光辉分给了湖水。“明河”即银河,水里的银河是天上银河的倒影,它们有着同辉的形象。“素月”、“明河”两个意象点出了天空明净的特征,“分辉”、“共影”则写出了秋水长天一色的美景,这两句明点月华星辉,暗写波光水色,表现了上下通明的境地,仿佛是一片琉璃世界。“表
4、里俱澄澈”这一句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它包含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写秋月秋水之美,就美在澄澈。这样的清澈明亮,有如非人间的琉璃世界。另一层是说三万顷湖上扁舟上的我,也有如秋月,有如秋水,我就是一个光明磊落,坦坦荡荡的男子汉、大丈夫。所以“表里俱澄澈” 不仅是写景,更寄寓了作者高洁的精神境界,突出了自己的品格之美。“表里俱澄澈” 是张孝祥的夫子自道,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为人处世的准则。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明月光辉四射,银河与明月一同映入湖水之中,上下全都清亮明洁。从秋月写到秋水。双关手法: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借景抒情
5、:表现自己“肝肺皆冰雪”的高洁情怀。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体会着万物的空明,这种美妙的体验却不知如何道出与君分享。 悠然,闲适自得的样子,形容心与物的相会是很自然的一种状态,不是勉强得来的。”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以言说。这里不仅是指景,更重要的是指心物相融的美妙体验。所以,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鉴赏下阕 词人张孝祥,因遭馋毁而被罢官,北归经过洞庭湖时写下
6、了这首词。从词中,我们可以读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哪些词句能读出作者的性格和心胸?思思考考品读词章。月光的孤独正是一种自喻。“孤光”用了苏轼西江月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这一典故。“广南西路任上一年的政治生涯中,他自信光明磊落,如月光相照,冰清玉洁,无瑕疵可指,却仍受到了他人诬陷,一切的困难都是自己在扛,前路坎坷也只有自己在走。我以冰清之心灵去面世,我以灵魂之孤光去独照,我以磊落之生命去前行。“肝肺皆冰雪”与上阕的“表里俱澄澈”互为呼应,表明词人胸襟坦白,如同冰雪一样晶莹,这也是词人高洁人格的象征。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萧骚:萧条冷落,这里指头发稀疏。 “襟袖”借代手法,以
7、部分代全体,月夜清冷,衣服单薄,凉意顿生,官场人情冷暖,不免有萧条冷落之感。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挹,舀也,景德传灯录卷八记马祖语曰:“侍女一口挹尽西江水”,此处禅宗话语,表明自己的心胸开阔。 “细斟北斗”,出自诗经小雅大东:“维北有斗,不可挹酒浆。”这本是极有想象力的诗句,这首词中则反其意而用之,正适于表达词人的豪纵气概。 词人作主人,请万象(天地万物)作客人。 明确:选取“西江”“北斗”“万象”等宏大的意象,凸显豪放之气。运用奇特的想象,使诗歌气魄宏大。天人合一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用典,最早出自诗经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本来是男子在新婚之夜对美好的
8、夜晚、美丽的妻子喜不自胜之词。 苏轼在念奴娇中秋的成句:“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词人借用此句表示对中秋之夜良辰美景的赞叹。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一个“扣舷”与“独啸”的动作、声音配合,把全词推上了感情的顶峰,传神地勾勒出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啸”也可作“笑”: 寄情湖光的微笑,“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的傲笑, 对谗佞之徒的嘲笑。 这里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负,却没有屈原那种“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狼狈;这里有仰月映湖“对影成三人”的清高,却没有李白那种“行乐当及时”的失意。词人感到了从未有过的恬淡和安宁。在月光的照抚下,在湖波的摇篮里,他原先郁闷不安的心灵
9、,找到了最好的休憩和归宿之处。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开阔而洁净的心灵与澄澈的景色“合二为一”,这岂不就是最大的快慰与欢愉?此种妙处又岂是外人所能得知! 现在我们把和放一起,同学们再看看,发现了什么?此时是否更明确作者“悠然心会”了什么?心会诗人品性:景物特点:静平静 开阔心胸宽阔澄澈肝胆冰雪(外)(内)(天)(人)表里俱澄澈天人合一 洞庭湖是的,诗人的内心也是的,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说的就是做人要光明磊落、胸怀坦荡、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作者心会的是物我相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更高层次上向着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回归。为什么说“妙处难与君说”?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 洞庭湖是澄澈的,词人的内心也是澄澈的
10、,物境与心境悠然相会,达到了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这种美妙体验难以言说。此种真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词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找到词人孤独的证据孤光自照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尽挹西江,细斟北斗借酒来销万古愁万象为宾客以自然为友,而不是以人为友,无法被人理解的孤独,无知己。扣舷独啸无人理解的孤独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无人理解的孤独。既然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或者,青山能洞悉诗人的心事吧。这是中国古代诗人常用的逃避现实的法门:寄情山水,聊以慰藉自己的不得志。 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写洞庭湖的澄澈; 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这首词在情与景的交融上有独到之处,天光
11、与水色,物境与心境,昨日与今夕,全都和谐地融会在一起,光明澄澈,给人以美的感受与教育。 这首词上片先写洞庭湖月下的景色,突出景物的澄澈。下片着重抒情,写自己内心的澄澈。 你觉得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这种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词人抒发了自己的高洁忠贞和豪迈洒脱。表现手法:借景抒情。 南宋学者魏辽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结合全词,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1)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2)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冰清玉洁(3)境界高远,气魄豪迈,从容沉稳1、物境与心境的融合 这首词,通篇景中见情,笔势雄奇,境
12、界空阔,表现了作者胸襟洒落、气宇轩昂,显示了作者的高尚品质。词的上片侧重描写物境,下片侧重描写心境。但两者并非分离为二,而是合二为一,物境与心境互相映射,达到了高度的融合。2、超现实的天人合一的想象 这首词写游览洞庭湖,但几乎没有纪实的成分,给人的感觉是清虚而空灵,暗示了词人精神上崇高、邈远的追求。从而创造了独特意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因而受到后人的重视。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完成拓展阅读练习(PPT28-PPT32)(1)“_”一句运用通感修辞,表明不仅无风,连风的影子都没有,表达富有新意。(2)“_,_。”两句,写词人自己在清冷的月色中泛舟,心志坚定,绝不动摇。(3)念
13、奴娇过洞庭中,以江为酒,对星细酌,万物为友,用奇崛想象之语表达词人愉悦的心境和豪迈的气度的句子是“_,_,_ 。”(4)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描写秋月秋水之美,美在澄澈,上上下下,里里外外,没有一丝一毫浑浊的词句是:“_,_ ,_。”更无一点风色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5)“_,_。”作为上片的结语,同时巧妙引出下片抒情,回顾岭海一年。(6)念奴娇过洞庭中,“_,_ ,_。”三句的景与“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的情交相呼应,交相融合。(7)“_”一句,以西江水为酒,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豪放之风。(8)苏轼前赤壁赋有“扣舷而歌之”
14、之语,张孝祥则是用“_,_。”两句写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尽挹西江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1.此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写到洞庭湖的恢弘之气,诗人由此抒发的感情一样吗?请结合诗歌加以简析。 不一样。杜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不一样。杜诗作者由洞庭湖的壮阔恢宏,联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想到自身的病老之悲,进而抒发了对国家安危和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时局动荡的忧思,有着心系天下的胸怀。 张诗通过张诗通过“悠然悠然”“”“妙处妙处”抒发了诗人愉快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而的心情,而“肝肺皆冰雪肝肺
15、皆冰雪”“”“稳泛稳泛”“”“独啸独啸”等等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则彰显了他磊落的襟怀,以及虽受冷落却依然超脱的气度。脱的气度。 2.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范诗范诗“衔远山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衔远山、吞长江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湖面广阔、水势浩淼的壮观景象。 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
16、耀下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界琼田,水天一色。一色。“表里俱澄澈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3.张词和赤壁赋的以下内容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苏轼赤壁赋) 相同:二人均驾一叶扁舟在阔大的水面上畅游,有自由飘逸之感。张孝祥面对美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苏轼面对“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美景有“凌万顷之茫然”之感受,二者均沉醉于自然美景之中。 不同点:虽同处于贬谪后,但张词用“表里俱澄澈”“肝肺皆冰雪”“扣舷独笑”表达了对自己冰雪般品格的自信,对宵小的不屑; 而苏文用“冯虚御风”“羽化登仙”更多地表达了遗世独立、超然物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