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沁园春 雪毛泽东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关于雪的词,一代伟人在看到北国的飘雪时又会生发出哪些感慨呢?毛泽东沁园春 雪二、检查预习1.解题:沁园春,词牌名。雪,题目。2.正音:PPT三、初读感知(一)指导朗读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并且用一个词语表达你对这首词的整体感受。预设:豪迈、豪放、奔放、气势磅礴等追:哪里能体现这种豪迈、磅礴?挑几句给大家朗读。(朗读评价指导:语调、节奏整体应偏高、偏慢)追:谁能给大家再读读这几句,读出豪迈、磅礴之气?(朗读评价,还是读不好,则教师范读)2.(PPT)这是刚刚在指导同学们朗读的时候需要在语调和节奏上需要注意的一些点,现在请同学们结合指导一起用情地大
2、声地朗读这首词。(二)梳理内容1.通过刚刚的朗读,说一说这首词上下两阕都分别写了哪些内容?明确:上阕:写景 下阕:议论、抒情 (板书)四、读懂诗歌(一)上阕1.你从上阕读到了哪些景象?明确:千里万里的冰封雪飘、长城内外的莽莽原野、冰封的黄河、舞动的群山、奔驰的高原、雪后晴天的红装素裹追:这些景象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千里,万里”,疆域辽阔,(上下两句是否矛盾?用“秦时明月汉时关”迁移引导理解),互文(副板书)手法,突出开阔的意境;“封、飘”一静一动,动静结合,肃穆中又有飘舞的动态。这两句是对北国壮丽雪景的概括。(2)“长城内外,惟余莽莽”“惟余”,只剩,强化了
3、白茫茫的壮阔景象。(3)“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能够想象黄河结冰前应是有波涛滚滚的气势。“顿”,立刻,写出变化之速、寒威之烈。(4)“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群山好像舞动的银蛇,高原(上的丘陵)好像奔驰的白象。成舞动的银蛇,奔驰的白象,比喻; “舞、驰”,化静为动,充满活力。群山和高原原本应该是什么样的?静态的。为什么会动?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视觉上有种动感;诗人内心涌动着激情(5)“欲与天公试比高”群山和高原想要和天公比高,拟人,夸张,表明群山和高原之高,在毛泽东的笔下也有了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5)“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须,等到,表明是诗人的想象,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
4、,分外艳丽多姿。2.这些景象是站在怎样的视角看到的?明确:高处追:从哪个字能看出是站在高处?明确:“望”字。 “望”有登高望远之意,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追:“望”字一直望到哪?明确:“欲与天公试比高”,所以起到统领下文的作用。3.“望”字统领的景象真的都是被“望” 到的吗?明确:不是。也有很大的想象的成分,心之所向,眼中才能望到,这是超越现实的内心强烈的个人追求和渴望。追:望到的这些景象总体上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预设:开阔、壮丽(板书)4.上阕最后想象雪后天晴的景象有何作用?明确:照应下文“江山如此多娇”;表现手法多样,虚实结合;丰富了词的意境,有了女子的柔美,刚柔并济;(在下雪的时候我们只
5、会想到今天又出不了门,路很难走了,毛泽东却能想到雪后天晴的景象)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情怀。(二)下阕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下阕开头的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明确:承上启下,过渡。2.词中提到的英雄都有谁?明确: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一幅广阔历史画卷。3.他们都是什么人,你对他们了解多少?明确:一代帝王(板书),有过丰功伟绩的大人物。4.毛泽东对他们持什么样的情感态度?明确:“惜”字看出惋惜追:为什么感到惋惜呢?明确:在诗人眼里,他们都“武功”了得,但欠缺“文治”,有种委婉的批评。追:那么对这些人批评的程度是不是一样的。明确:不一样,略、稍是轻微地,“只”更强烈
6、,甚至略带嘲讽。追:“惜”字里有没有对他们肯定的成分?明确:有,毕竟是有过丰功伟绩的英雄人物。追:“惜”字里还寄寓了作者其他的情感吗?明确:对于这样的一代帝王、英雄人物我们一般都会新生景仰,毛泽东却对他们评头论足,也体现了毛泽东的自信、豪迈。(板书)追:这种自信、豪迈更能体现在哪一句里?明确:“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齐读感受)五、读懂诗人过渡语:一个人自信、豪迈往往是在得意的时候最能体现的,所谓“人生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是大家知道毛泽东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首词吗?(PPT)背景: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四万人只剩一万人。1936年2月,毛泽东率领红军
7、准备过黄河东征抗日。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在一个距离黄河不到半天路程的小山村,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写下这首词。1.在内忧外患时写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还能看出毛泽东的什么精神?预设:乐观(板书)2.正是如此,前人才盛赞:风调独绝,文情并茂,而气魄之大乃不可及。 大(板书)“大”不仅仅是词中壮丽的景象,更是诗人自信、豪迈、乐观的情怀。也正是凭着这种大气魄,毛泽东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3.这首词的真正发表要到了1945年重庆谈时,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一个伟人形象便立刻矗立在大家面前,蒋介石完全被比下去了。诗人柳亚子读了词就有这样一种评价:展读之余,以为中国有词以来的第一作手,虽苏辛犹未能抗,况余子乎?“苏辛”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连他们都未能抗,足见这首词的气魄之大。请同学们起立再次来读出这种大气魄(朗读伴奏)六、读出新声穿越历史的尘埃,一切都已风轻云淡。在新的时代,我们更应该赋予这首词新的生命意义。比如这里的“风流人物”还可以只谁?明确:每一个在岗位上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人们。当然也包括你们,梁启超先生说少年强则国强,虽然我们学校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你们依然可以说:“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