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读曾国藩传有感湘乡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说是曾国藩在家读书,一篇短短的文章,朗读了多少遍都背不下来,一小偷本想等他入睡之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觉。小偷忍无可忍,跳出来大叫:我都背过了,你这个笨脑袋,读什么书?!曾国藩确实很笨,大概是遗传吧。从宋朝末年到清朝五六百年间,曾国藩一族没有出过一个当官的人,世世代代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笨得出名,一生考了十七次秀才,一直到四十三岁,才勉强过关。曾国藩的几个兄弟,虽然也都十年寒窗,却没有一个达到举人的功名。曾国藩从14岁开始考秀才,前后考了七次,到23岁的时候,才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秀才;再看看曾国藩的好朋友左宗棠1
2、4岁就;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17岁考上了秀才,最夸张的是梁启超11岁考上了秀才。由此可见,曾国藩确实是个笨小孩。他的身体也特别糟糕。曾国藩32岁的时候,就开始害眼病,两眼模糊,几乎看不清,36岁的时候曾国藩就已经完全看不清人影了。48岁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像70多岁的老人家一样,走路都需要人搀扶。到了晚年,有一只眼睛彻底地失明了。就是这么一个身体不好、出身也不好、又不是很聪明的笨小孩。最后立下了千古大业,成为利国的重臣。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成功秘诀:一、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的人生哲学很独特,那就是尚“拙二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能够打通科举这条路,靠的就是这股“笨
3、劲”。父亲要求他,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他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径”,只知道一条道走到黑。这种“笨拙”的学习方式,在他身上培养起超乎常人的勤奋、吃苦、踏实精神。积苦力学的经历给了曾国藩独特的启示,他发现笨拙有笨拙的好处。笨拙的人没有智力资本,因此比别人更虚心。笨拙的人从小接受挫折教育,因此抗打击能力特别强。笨拙的人不懂取巧,遇到问题只知硬钻过去,因此不留死角。相反,那些小聪明的人不愿意下“困勉之功”,遇到困难绕着走,基础打得松松垮垮,所以,“拙”看起来慢,其实是最快,因为这是扎扎实实的成功。曾国藩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
4、,总是按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他创建湘军,选拨将领,专挑不善言辞的“乡气”之人,他招士兵,也专要“朴实少心窍”的山民。他打仗靠的也是笨拙精神。他一生善打愚战、笨战,不善打巧战。湘军作战以“结硬寨、打呆仗”闻名。每天的主要任务就是“挖沟、砌墙、站墙子二打仗基本上不主动出击,而是诱使敌人来攻他,后发制人。主动攻城也是用最笨的方法:“挖沟”,如同巨蟒缠人一样,用一道一道壕沟把这座城市活活困死。他们攻城的时间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而往往就是一年、两年。曾国荃拿下吉安,胡林翼拿下九江,运用的都是这个战法。二、善于自我完善,不断修正、不断成长三十岁是曾国藩的一个重大分水岭,曾国藩之于后人的
5、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德定,说得出,办得来。浮躁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明月从容澄净。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道光二十年曾国藩入京为官,不仅是他仕途上的起步,也是他一生自我完善的一个重要起点。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北京聚集了当时顶级的人才,而翰林院更是精英之渊薮。这些人都给了曾国藩极大的影响,三十岁前曾国藩的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他立下了“学作圣人”之志。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6、:1 .首先是立坚韧不拔之志立志对一个人人格发展的意义是决定性的。心理学家费约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要求三组学生举起重物,看谁坚持的时间长。他对第一群人什么都没有说。对第二群人说的是,想看看你们谁最有耐力。对第三群人,他则说,你们举起的这些东西关系重大,因为上面的导线连着一个电网。如果你们一放手,这个城市就要断电。为了朋友和家人们,你们一定要多举一会儿。结果,第一组平均举了10分钟,第二组人竭尽全力,平均坚持了15分钟。第三组,却平均坚持了20分钟.可见,人的能力发挥多少,与对自己的要求是密切相关的。或者说,精神力量直接决定着身体潜能的发挥程度。曾国藩直接把目标锁定在了自我实现,也就是做“完人”
7、。这一志向,驱动他一生小诱惑、小目标面前止步。促使他在多大的困难面前都不苟且,不退缩。2 .有了志向,接下来需要的就是实行力。曾国藩的真正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实践了自己的志向。从道光二十二年初一立志自新之日起,曾国藩开始对自己全方位的改造。他的办法是“日课”。他每天从起床到睡觉,吃喝拉撒睡,都进行自我监督。以圣人标准要求自己,时时刻刻监督自己的一举一动。他每天都坚持写日记,细细回忆检索自己这一天的一切言行,发现其中哪一点不符合圣人要求,就要甄别出来,记载下来,深刻反省。这一坚持就是30年,直到临终的前一天还在写日记。曾国藩日记我们可以读一读。在曾国藩的修身经验中,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借鉴的
8、是借助外力监督自己。一个人,自制力再强,也肯定有被自己打败的时候。但是,如果有人监督着自己,战斗力可就大不相同。这正如一根基因不佳的竹子,生长在根根笔直的竹林中,为了与他们争夺阳光,自然也会长得笔直。这就是“夹持”的功效。给自己立下了十二条做人的规矩和课程的标准:一是整齐严肃,做事专心;二是每天早起,绝不赖床;三是每天静坐一个小时,不要天天处于浮躁状态,被事务牵着走;四是读书不二,不读完这本书,绝不摸下一本;五是每天读史十页;六是谨言,时时警惕不乱说话,每句话都要慎重;七是养气;八是保身,节制欲望;九是每天记笔记;十是每月写几首诗、几篇文章;十一是每天练半小时的字;十二是夜不出门,天黑了就不要
9、出门找朋友瞎玩。普通人自我完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是停顿和倒退。我们往往努力一段时间,就精疲力尽,废然放弃,过了许久,才能积起心理能量重新开始。如此反复多次,进步始终不多。而曾国藩则终生坚持毫不退步。他一生最推崇的品质就是“有恒二他一生不断强调恒之重要性。曾国藩终生对“恒”最为用力。三、无一日不读书曾国藩中了秀才,接下来考乡试又中了举人,信心大增。他入京参加第二年的会试考试,结果没考上。第二年是皇太后50大寿,为了庆贺照例增加恩科一次,曾国藩继续努力,可又落榜了。曾国藩两次落榜,但并不丧失信心,决定游历大川,增长见识,可身上没钱,他找当时知县易作梅借钱,易作梅和曾国藩的父亲有交情。易作梅留他下来
10、,看出将来有出息,主动借了一百两银子(知县年薪四十两白银)。到打南京买二十三史精刻本一下子花完一百两银子。他想回到家,父亲一定很生气,会该好好教训他。他回到后,父亲不仅没有骂他,还鼓励他:借钱买书是好事,我乐于偿还,但是希望你不要忘记初衷,细心研读,这样就不白费。父亲这番话,树立了儿子读书的习惯。曾国藩仰天发誓,要好好读这套书,用了两年时间读完了二十三史。他28岁就考中进士,从此,他开启了人生的光明大道。因为“笨”,曾国藩不想省力,不想借用别人的脑袋,每本书他都要认认真真,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他无书不读,无学不窥,曾国藩将读书做到了极致,坚持无一日不读书。老子的简约博大,庄子的心灵自由,墨子的雄
11、心苦力,法家的坐言立行,都给了他极大的启发。曾国藩仅用了十年时间,就从基层官员成为省部级重臣。而同时代赫赫有名的左宗棠、李鸿章,虽然年少成名,却花了大半生时间才官居高位。曾国藩在家训中说:“吾不愿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他告诫后辈:吾辈读书,只有两件事儿,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之道,以图无忝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意思是我们读书,一是为了从书中的学问里,完善自己的品行修身齐家;二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事业,成为更好的自己,看清走向未来的路。读书的内容方法很多,总结起来就他注重三条:一是读经典,这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思想和智慧的好书的思想与智
12、慧,这些书是经过思想沉淀的精典。二是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讲的是精读。要沉浸其中,和作者有思想的共振,书本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他说:“凡读书,不必苦求强记,只须偷窃涵泳,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主张读书要做札记,要写下所感所想。三是一定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有自己喜欢的方向。这样读书才能徐徐渐进。从曾国藩的身上我们发现,只有孜孜不倦地读书,才能迎接最好的未来。晚年曾国藩总结自己的人生体会说,人的一生,就如同一个果子成熟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可懈怠。人的努力与天的栽培,会让一棵树静静长高,也会让一根人慢慢成熟:“勿忘勿助,看平地长得万丈高二曾国藩的一生极其勤奋,一个人短期勤奋是能够做到的,像他这样一辈子勤奋,达到了恒常的这个地步,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还有人说,应该再加一个字叫拙,就是当你能够意识到自己是拙的,然后我没有那么聪明,再加上我特别勤奋,又能够持之以恒,我们也可以像曾国藩一样,做出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