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案(集体备课定稿).docx--点击预览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课件(集体备课定稿).pptx--点击预览
文件预览区
|
|
资源描述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把握作者观点,理解作者立场的可贵之处。2.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作者思路。3.理解铺陈、类比、反语等修辞手法的特点,体会其表达效果。【课时安排】【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1.通过查阅资料,初步了解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这一历史事件。2.了解法国作家雨果的基本情况。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1. 去北京旅游,很多人都会去一个地方圆明园遗址公园。同学们知道为什么称其为遗址公园吗?预设:学生结合之前的预习作业,介绍圆明园,以及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历史。 明确:之所以被称为遗址公园,是因为这座号称“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在 1860 年被英法联军抢劫并焚毁了。我相信,作为中国人,每每触碰到这一段历史,内心都会喷涌出无限的悲愤。法国著名作家雨果会怎样看待这一事件呢?2. 课文题目叫“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雨果为什么要给巴特勒上尉写信? 明确:法军上尉巴特勒是英法联军主要头目之一,在劫掠圆明园之后,他给大文豪维克多雨果写了一封信,征询雨果对所谓“远征中国” 的看法。雨果是法国人,他究竟会表达怎样的看法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达上尉的信,去寻找答案吧!3.表面上看,巴特勒上尉是征求雨果的意见,意见通常会有两种:赞成和反对。巴特勒上尉希望雨果给出怎样的意见? 明确:赞成(赞誉)。4.换言之,巴特勒上尉其实并不是真的要征询雨果的意见,而是想要获得雨果的赞誉。巴特勒上尉为什么想要获得雨果的赞誉?对于巴特勒上尉的小心思,雨果心里清楚吗? 预设:学生结合预习,介绍法国大文豪维克多雨果。明确:巴特勒给雨果写信是希望借助雨果的显赫声望, 让他为远征中国的 “胜利”歌功颂德。雨果是清楚的,信的开头,雨果就用“你认为”在你看来”而你很想知道”“既然你想了解”等语句,表明了自己对巴特勒上尉意图的洞察,也表明了自己与巴特勒不同的立场。三、细读课文,把握观点。三、细读课文,把握观点。1.雨果给予巴特勒上尉信里渴求的“赞誉”了吗? 明确:在课文最后一段,雨果写道:“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表面上是给予了“赞誉”,但是结合上下文我们会知道,这个“赞誉”是反语,其实是“批判”。2.哪些地方最能表现雨果对巴特勒上尉远征中国,劫掠圆明园的态度?引导学生研习课文第 5-9 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重点关注以下语句:(1)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明确:“强盗”“劫掠”“脏物”,这一系列的贬义词,是对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行为的直接定性;“似乎”“便”等副词的使用,刻画出侵略者得胜之后洗劫圆明园的理直气壮。(2)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 明确:运用对比、反语,表现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时的不择手段、贪得无厌。(3)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明确: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出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之后若无其事、厚颜无耻的丑陋嘴脸。(4)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 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明确:运用反语,批判了以巴特勒为代表的自诩为文明人的欧洲人的野蛮虚伪。在理解这样的句子时,不妨在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语“在有些自以为是的欧洲人看来,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是野蛮人” ,而现在我们看到的却是“所谓的文明人”干出了“最野蛮的事情”劫掠别国财物。(5)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 今天, 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明确:“吞”字写出了劫掠者的贪婪;“居然”讽刺了劫掠者的恬不知耻。 小结: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对一个事件的看法,最简单的就是直接看他对这个事件的评论。 此外, 我们还可以从其对这个事件的叙述语言入手, 细品语言文字,把握他的观点。学习这封带有议论性质的书信,我们就要注意揣摩用词的褒贬反语等,从诙谐、讽刺的语言表达中,感受作者的抨击与批判。四、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雨果不仅没有给予巴特勒上尉他想要的“赞誉”,相反,他对巴特勒以及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予以了尖锐的批判和辛辣的嘲讽。本文不仅仅只有批判,也有赞美,接下来,我们回到前文,看看作者是怎么赞美圆明园的, 同时也思考, 这部分的赞美与后面的批判有何关联。五、走近圆明园,感受其艺术价值。五、走近圆明园,感受其艺术价值。1.朗读课文第 3 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明园之美。2.重点关注下面语段,学习铺陈排比等修辞手法。 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 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明确:这一段通过大量华美景致的铺陈,将一连串内容相关的景、事、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 几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排比句,极尽可能地描述了圆明园这个园林所能给人无限联想的“奇迹”。这段描述重复中有变化、变化中有重复,无形中使文章产生一种整体的节奏感,并在回旋反复中使文章感情得到强化,主题更加突出。3. 作者为什么要提及巴特农神庙,以及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罗马斗兽场这些建筑?它们和圆明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1)将圆明园和巴特农神庙类比,突出圆明园在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2)圆明园和其他这些建筑样,都是各个国家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不同国家民族的艺术想象力,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承载着人类文明史。4.雨果如此赞美圆明园,强调其艺术价值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目何在? 明确:雨果赞美圆明园来回应巴特勒上尉的提问,越美好,越可惜,从而形成巨大的反差,为后面批判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做铺垫。5.朗读第 4 段,思考:该段就一句话,有必要单独成段吗? 明确:有必要。更好地体现情感的转折,由赞美转为惋惜,为后面批判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的罪行作铺垫。六、抓住关键语句,探究雨果立场。六、抓住关键语句,探究雨果立场。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胜利”没有给予任何的赞美,相反却予以了揭露和批判,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够“爱国”?你怎么看待他的立场。 明确:(1)人民立场。所谓爱国,是指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并非是指政府,尤其是当政府成为侵略者的帮凶甚至侵略的主谋的时候。因此,作者才会说“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不会是强盗”。(2)人类高度。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圆明园确实是中国的皇家花园,但它更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所以,雨果站在人类高度盛赞这座花园, 抨击侵略者的无耻行径, 表现出他的公正与良知。七、拓展阅读七、拓展阅读阅读张晓惠 哭泣的圆明园 , 比较这篇文章和课文在思想主题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思考: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的废墟”和“民族的伤痕”?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法维克多雨果初读课文了解背景1.圆明园遗址公园这个名称怎么来的?2.雨果为什么要给巴特勒上尉写信?3.巴特勒上尉希望雨果给出怎样的意见?细读课文 把握观点1.雨果给予巴特勒上尉心里渴求的“赞誉”了吗?2.哪些地方最能表现雨果对巴特勒上尉远征中国,劫掠圆明园的态度?研习课文第5-9段,找出最能表现作者情感态度的词句。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贬义词、副词 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丰功伟绩!收获巨大!对比、反语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神态、动作描写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反语 法兰西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动词、副词、反语走近圆明园感受其艺术价值 朗读课文第3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圆明园之美。 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作者为什么要提及巴特农神庙,以及埃及金字塔、巴黎圣母院、罗马斗兽场这些建筑?它们和圆明园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雨果如此赞美圆明园,强调其艺术价值以及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意义,的目何在?抓住关键语句探究雨果立场 雨果是法国人,但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胜利”却予以揭露和批判,他这样做是不是不够“爱国”?你怎么看待他的立场。拓展阅读 阅读张晓惠哭泣的圆明园,比较这篇文章和课文在思想主题方面的异同,进一步思考:现在的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历史的废墟”和“民族的伤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