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野望黄鹤楼主备人: 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1.掌握律诗的一般常识,把握诗歌朗读的节奏,朗读与背诵诗歌。2.品析诗的语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3.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学习重点】品析诗的语言,学习本诗借景抒情的写法。【学习难点】体味诗歌的意蕴,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品格情操,感受诗人的人格魅力。【评价目标】 1.能否掌握律诗常识,能否流畅地朗读与背诵诗歌。 2.能否体会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自主先学】1.查阅资料,了解律诗的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江南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著名诗文。3.朗读诗歌,注
2、意读准字音,把握节奏。4.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活动一:(展示交流)活动1. 分别介绍两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活动2.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活动3. 解释关键字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意思。野望: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皋,水边地。薄暮:傍晚。薄,接近。 徙倚:徘徊。落晖:落日。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采薇:采食野菜。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黄鹤楼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 去:离开。 空:只。悠悠:飘飘
3、荡荡的样子。晴川:晴日里的原野。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鹦鹉洲:长江中的小洲,在黄鹤楼东北。 乡关:故乡。 烟波:烟霭笼罩江面。二、研讨拓展师生共学(合作展示)活动二:理解诗句,揣摩手法野望:活动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明确: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活动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明确: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这四句宛如一幅
4、山林秋晚图,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黄鹤楼:活动3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明确:生1:我喜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因为这两句对仗工整,用词优美,我眼前好像也出现了这么一幅令人陶醉的画面。生2:我也喜欢这两句。“历历”“萋萋”两个叠词读起来流畅、舒缓,感觉非常宁静。生3:我喜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两句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它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传说。活动三. 品味分析,体味感情野望:活动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明确: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
5、调。活动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明确: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活动3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明确: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黄鹤楼:活动4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活动5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明确: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
6、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活动6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归宿的向往。三、 提炼反馈1.黄鹤楼是如何做到写景富于绘画美的?明确: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昼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江水,形象鲜明,色彩缤纷。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2. 总结点评:野望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
7、孤寂的情怀。黄鹤楼描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到的情景,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情。【课后作业】1.背诵并默写野望黄鹤楼2.阅读鲁山山行,按要求回答问题。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1)这首诗描写的是何时的景色?请结合诗句的具体内容简要赏析。(2)这首诗的尾联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参考答案:(1)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深秋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诗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行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 (2)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