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卖家):春光无限好 文档编号:3128026 上传时间:2022-07-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2.把握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方法。3.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崇高的审美情趣。4.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教学重点】1.把握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方法。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崇高的审美情趣。【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教学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把握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2.品味语言,通过想象理解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教学重

2、点:在反复诵读中感知内容,把握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教学难点:品味语言,通过想象理解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如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更有孟浩然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有这样一篇文言文,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似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解读答谢中书书。二、学情反馈和文体常识及写作背景介绍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写一

3、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说明:出示重点字词,令其注音,自行书写或听写较为困难的字词)3.要求依据注释中的简介,说出本文文学知识。老师予以补充。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现在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是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4.文体知识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书信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也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谈论文学,谈论政治等。(说明:此处目的一是帮助学生解题,二是在诫子书的基础上复习“书”的文体

4、样式。)5.背景透视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征的一封回信。写于南北朝,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黑暗的人世,而隐居句曲山(今江苏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说明:背景介绍是“知人论世”的发端,意在有意识引领学生从读景中体味作者情感。)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全文翻译,借助重点词的理解,初步感知“山川之美”。1.诵读全文后,继续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翻译文言词句。2.指导分层,逐层引导翻译。(说明:此任务是紧扣单元导语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使学

5、生慢慢养成“凡遇文言,必明其意”的习惯。)3.在翻译过程中,引导学生解释变色词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说明:此环节与单元导语“积累文言词语”暗合,处理起来稍为繁复,却可为学生领悟“山川之美”打下良好根基,要求把握细致而准确。)四、明确“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何而写?”1.答谢中书书所写景物“美”不胜收,都美在哪里,作者都抓住了哪些景物加以呈现?各自都具有什么特征?示例:“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视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

6、境界清新。(另还有平视,时间上的晨昏等角度。)预设:总体特征景物秀美异常,山高水净,绚丽多彩,充满无穷生机。(说明:此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明确“写了什么”,把握景物特征)2.齐读全文,体会本文语言风格,着重体会本文句式、节奏上的特点。提示:从每句字数、语言节奏及修辞等角度思考。预设:作品带有骈文特点,多用四字句构成对偶,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铿锵;间用散句,参差错落;用笔洗练,多用寻常词汇,浅显易懂,不事雕琢,选词用字颇多斟酌。(说明:本题目的在于让学生从行文语言风格的角度体会全文,也为下一课时进行比较做准备,同时也部分地解决了“怎么写的”这一问题)3.重点语句的理解:

7、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出其右者”从前文的描写,到此处的议论、抒情,有何言外之意?提示:在把握景物的整体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经历深入体会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对世人的惋惜,对自己的称许,三个角度找准后进行措辞。预设:结尾一句,含有三层言外之意:其一,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其二,自谢灵运之后,不再有人能“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其三,“我”是继谢灵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说明:此环节的安排解决作者“为何而写”的问题,从这个角度重点解析。)五、背诵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身临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

8、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来我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说明:这一环节创设背诵的情境,引导学生加深学生对作者、对文本理解。再一次体会文中美景,及作者志趣)六、总结写景必须抓住特征,重点突出,同时要做到层次分明,语言考究。尤其强调抓住特征,七上第一单元“四季美景”八上第四单元、八下第五单元都有相当多的篇目或写景,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无不抓住景物特征来构思书写。本课亦是如此,那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第二篇短文又会呈现哪些特点呢?请大家预习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记承天寺夜游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文言词汇,理解课文内容。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3.体悟

9、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教学难点: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古代许多文人墨客,常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们亲近自然,酷爱山水,更有一些志存高远、才华横溢却仕途失意的文人,被贬外地,寄情山水,排遣郁闷。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这些执拗的人饱览山光水色后,也为我们留下了诸多脍炙人口的写景佳作,比如苏东坡,今天让我们走进一个平凡的夜晚记承天寺夜游。二、交流预习情况1.读一读字音,注意读准字音。2.写一写字形,指导学生识记生字。3.依据注释简要介绍作者苏轼。(说明:

10、出示重点字词,令其注音,自行书写或听写较为困难的字词)三、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全文翻译,借助重点词的理解,初步感知“月夜景之美”。1.诵读全文后,继续引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翻译文言词句。2.指导学生按叙事、描写、抒情进行分层,并引导逐层翻译。(说明:此任务是紧扣单元导语中“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使学生慢慢养成“凡遇文言,必明其意”的习惯。)3.在翻译过程中,引导学生灵活处理如下词汇:(1)重点词语释义念:考虑,想到;相与:共同,一起;空明:形容水的澄澈;盖:大概是。(2)古今异义但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耳 古义:助词,相当于“罢了”;今义:名词,耳朵户 古义:多指

11、门;今义:窗户、人家念古义:考虑,想到;今义:思念、读(3)词类活用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说明:此环节与单元导语“积累文言词语”相扣,为学生领悟“月下人之闲”打下良好根基,要求把握细致而准确。)4.译后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特点,比之答谢中书书的不同之处,说说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提示:从各句字数、语言节奏和修辞等角度思考。预设:两个角度特点上,文章多用散句,四言至十言均有,间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不求整齐划一,自然成文,落笔成趣,不事雕饰,天然中见真章;而答谢中书书一文(见上文相关内容)。美感方面,读来清新恬淡,带给读者一种散淡自然的感觉。四、教读引领,体味“月

12、下人之闲”(一)自读,初识闲人1.苏轼在文中自称什么?(说明:以“闲”的繁体字切入,带领学生理解 “闲人”二字表面含义。)2.从文章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他“闲”?(说明:结合关键字句适时点拨。)预设:“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闲而不睡 闲而见月“念”“遂”“寻”“亦” 闲而出行 闲而寻友“十月十二日夜”、“相与步于中庭”闲而散步 闲而赏月3.赏析文中写景句。比较赏析:下面两个句子,哪句更好?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映于庭,如积水澄澈,竹柏之影,似水中藻荇。预设:前句给人想象的余地,承接紧密,通过调换语序来写自己的细腻体验,含蓄、耐人寻味,更能体现月色下竹柏影摇曳生姿

13、、亦幻亦真的美感;“空明”一词写出了苏轼的心境,让我们感受到了月的明静意味着人心的空灵。后句过于直白,少了些韵味。(说明:指导朗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解析文句的意境所在,理解作者的匠心独运。)(二)助读,走近闲人1.理解“两问一叹”,理解闲人心境。出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并思考:生活中不可能夜夜都有月色,处处都有竹柏。苏轼为何如此发问?2.资料助读,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1)“乌台诗案”视频(2)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两三首其一(节选)(3)生平相关资料小结:在贬谪黄州期间,迫于生计,躬耕东坡;在地方任职期间,勤政为民,心系朝廷。(三)研读,感悟闲人1.结

14、合课文内容以及对苏轼的了解,揣摩“闲人”两个字传达出的作者复杂的心境,用下面的句式来表达,并简要说明自己填写的原由。道一声“闲人”,几许!几许!2.生汇报交流。点拨:谪居黄州的苏轼并没有颓废、没有消沉,更没有在黑暗的角落里独自咬牙切齿,而是尽可能地反思自己的过去,充分理解现实的处境,努力创造生活的乐趣。老师要说,旷达乐观是他的表面,而内心深处则是一份刚毅坚强!所以,他才能化苦难为诗意,在地狱里活出了天堂的滋味。五、总结并布置作业。1.苏轼诗、词、书、画、文样样精通,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他一定不空闲;他一生数次被贬,辗转万里,肯定不安闲;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必定不清闲;但是,面对仕途得

15、失,他不辍闲情,面对生活穷困,他闲逸自在。世界报评选他为“千年英雄”,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还是因为他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重大影响,更是因为他不单是那个时代的精神领袖,在当今的新时代,他依然是我们精神的高标。(说明:从苏轼的多方面才能、坎坷的经历及后世的评价等方面,结合本文的“闲”对他进行全面深度解读,力图使学生对苏轼有一个更加完整深刻的印象,以此对本文做结,也是对上一环节的延展。)2.从两篇短文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将其改写为一篇白话散文。指向“运用”,也涉及向课外延展,主要是进一步发掘学生联想与想象的潜能,抓住不同的景物特点,运用不同的写景方法,可以有意识引导学生适当扩充情节,增补内容、添加细节。(提示:答谢中书书可扩充为一篇完整的书信体散文,包括问候语,发出与朋友共赏美景的邀请等;记承天寺夜游可增补人物行动、心理、语言等描写)【板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八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docx)为本站会员(春光无限好)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