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学目标】1结合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2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本文,积累名言警句。【教学重点】反复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论证过程。【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是谁领导的?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秦二世凶残暴戾,使得人民苦不堪言,这时,陈胜吴广领导的大泽乡农民起义,顺应民意,极大地动摇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这就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所说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说明:通过学生熟悉的历史事件,有助于学生初步理解文章的观点。)二、朗读课文,疏通文意(一)朗读课文,
2、初步感知内容。1.听朗读录音,标注节奏和字词读音。2.模仿朗读,读准字音和句读。(二)翻译课文,了解大意。1.结合课下注释,小组交流,逐句疏通文意。老师巡视点拨。2.学生交流展示课文翻译。3.积累重点词语。(1)词类活用“域民”的“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威天下”的“威”,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震慑。(2)通假字“畔”:“叛”的通假字,背叛。(3)古今异义词: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说明: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的能力,并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本环节是为落实此目标而设置。通过自主翻译课文,初步理解孟子的
3、政治主张。)三、分析课文,理解内容1.作者提出的观点是什么?如何来论证这样的观点?预设: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际上是重在前二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的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即“人和”是决定战争胜利的首要条件。这两句话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作者选取了两个事例,分别证明了什么?预设:事例一:守城一方:城小易攻,“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攻城一方攻势很大,“环而攻之”。结果攻城失败。“环而攻之而不胜”。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事例二:
4、守城一方:“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结果是守城一方“委而去之”。原因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归纳总结:作者通过两个事例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既然已经论证了论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下一层的内容?预设:这一层的内容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的,作者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以理解为得人心,系“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这一层绝非多余的闲笔,文章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得出结论:得到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说明:孟子的文章
5、论证严密,逻辑性极强。带领学生一起梳理文章内容,理解孟子的逐层论证,层层深入的论证思路,可以是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真正落实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四、总结归纳师生齐读课文,回顾课文结构。预设: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援引战例,以攻城而未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最后引申到治国,得出结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采用了逐层论证的写法。五、拓展链接你还知道哪些“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的事例呢?【板书设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文注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地利:指有利于作
6、战的地形。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中,很显然作者认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内城。郭:外城。环:包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极言城郭之小;“环而攻之”极言攻城者进攻之猛。“攻之”可见其有战争的主动权,在攻城时一定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天时。攻城者在有利的天时猛烈进攻这样一座小城,而结果呢,却是“不胜”,由此可见“地利”重于“天时”。)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7、,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池:护城河。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坚利:精良。米粟:粮食。委:放弃。去:离开。作者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极力铺陈守城方的有利条件:城高、池深、武器精良、粮食充足,而结果却是弃城而逃,由此可见“人和”重于“地利”。以上两层作者围绕论点进行论证。)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以:凭借。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固:巩固。国:国防。山溪:山河。险:险要的地理环境。威:震慑。作者由战争推及到治国,用三个否定句从反面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那么“域民”“固国”“威天下”靠什么呢?作者下面就给出来回答。)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得道者:施行治国正道的君主。寡:少。之至:到达极点。畔:同“叛”,背叛。顺:归顺,服从。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有:要么,或者。对于统治者来说,治国根本策略就是施仁政。施仁政就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就是“人和”。如果把“人和”发挥到极致就是天下归顺,如果把失去“人和”发挥到极致,就会众叛亲离,二者交战,结果自会不言自明了。作者的论证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