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优秀教案.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312865 上传时间:2020-02-28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90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优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优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优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优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优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学 期 整 体 分 析学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2认识扇形统计图,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能根据扇形统计图所呈现的信息提出或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3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理解用比例关系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比例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应用题。4. 通过系统的复习,巩固和加深理解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

2、,更好地培养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二)数学思考方面。1.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2.发展统计观念,发展思维的整体性、灵活性和深刻性。(三)解决问题方面。1.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2.进一步积累和丰富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3.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释简单实际问题的水平,进一步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能

3、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四)情感与态度方面。1.进一步感受数学思考的确定性和数学结论的严谨性,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2.进一步培养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培养发现错误及时订正的良好习惯。3.进一步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本册教学内容基本体系及分析:扇形统计图:本单元是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编排的。扇形统计图不仅表示各个部分数量的多少,而且侧重于用同一个圆里的大大小小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各个部分数量分别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教学扇形统计图,要使学生认识它的特点,了解它的用处,体会条形图、折

4、线图、扇形图的不同,体会根据数据内容合理选择统计图的必要性,不要求制作扇形统计图。圆柱和圆锥:本单元在学生认识了圆,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形状特征以及表面积与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编排,是小学数学最后教学的形体知识。本单元主要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由于解决与圆柱、圆锥有关的问题时,经常会涉及一些比较复杂的计算,教材一方面通过底注说明解决问题时可以用计算器计算,另一方面,通过示例明确,可以用含有“”的式子表示计算的过程和结果。这样安排,既可以帮助学生切实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又降低了计算的难度,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因琐碎的计算而引起的厌学情绪。 解决问题的策略:

5、本单元是新编的教学内容,主要教学选择策略解决问题,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数量关系,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并集合自身的经验和习惯,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从而起到整理策略、灵活运用策略的作用,使策略得到内化,思维品质得到提升。全单元编排两道例题,例1把陌生的问题转化成熟悉的问题,体会转化可以多样,例2 通过假设和调整解决问题,体会假设与调整可以多样。 比例: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两个内容分别属于两个知识领域,前者是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后者是数与代数的内容。本单元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比例的意义与性质结合起来教学,是因为这两个内容能够互

6、相利用、互相支持。比例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这个相当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图形的放大或缩小联系起来,就有了具体的含义,图形的放大、缩小有助于学生形成比例的概念。本单元还增设了 “探索规律”的活动面积的变化,主要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平面图形按比例放大后,面积的变化规律。确定位置:本单元教学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确定位置的教学很早就开始了,但那些表示和描述只是指出了物体的大致位置,不够准确。本单元继续教学确定位置,把方向和距离结合起来,准确地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正比例和反比例:本单元在比和比例,以及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编排。通过两个数量保持商一定或者

7、积一定的变化,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让学生在建立正比例和反比例概念的同时,受到函数思想的熏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基础。与过去教材相比,本单元不要求应用正比例、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此外,第七单元是总复习, 本单元全面、系统地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数学知识,既是全册教材的一个重要单元,也是全套小学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单元的教学,将圆满完成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任务,并为第三学段的数学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总复习的教学内容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可能性”“综合与实践”四部分编排。教学设计理念及主要教学策略:基本设计理念:基于儿童视角,实施数学“过程教学”;1.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8、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肯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科学态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精神。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2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1)数学教学应体现“创设情境经历探索交流体验、感悟评价反思应用拓展”的基本过程。(2)在日常的数学活动中要注意小课题研究和实习作业等实践活动,对这方面的内容不但不能随意删减,而且要加强这方面内容安排的密度和强度。3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1)驾驭教材,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要求,开展教学活动。(2)注意在直观感知广泛的背景下,通过自

9、身体验在分析、整理的过程中学习概念,不要用死记硬背的方法。(3)加强学法指导,通过探究、交流、指导、反馈、总结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4改进教学评估方法。(1)教学评估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2)知识和技能的评估,试题类型要多样化;(3)评价应体现激励的作用。学期教学计划安排:周次日 期教 学 内 容1扇形统计图(3)、机动(2)2圆柱和圆锥(5)3圆柱和圆锥(5)4机动(5)5解决问题的策略(3)、机动(2)6比例(5)7比例(1)、面积的变化(1)、机动(3)8确定位置(3)、机动(2)9正比例和反比例(4)、大树有多高(1)10毕业总复习(29

10、)、机动测试与讲评(6)、总安排35课时左右11121314151617(毕业考试日期待统一通知)18(参加毕业课程)学科活动设计:1.综合与实践活动:树叶中的比、互联网的普及;2.学科竞赛:口算比赛; 笔算比赛;3.素质发展活动:“你知道吗”主题拓展; “思考题”拓展活动; “动手做”实践活动;苏教版教材数学教学内容(单元)分析表第 一 单元 统计 教材分析统计 3课时本部分内容一共有1道例题,4道练习题组成。本课内容是在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1 初步教学扇形统计图。在给出“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960平方千米”的同时,呈现一幅“我国陆地各种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

11、这是一幅扇形统计图,里面有平原、丘陵、盆地、山地、高原等地形各占陆地总面积的百分比。采用直接呈现的方式,引出扇形统计图,是由于两点原因:一是不教学制作扇形图,没有必要呈现扇形图的形成过程。二是学生能够看懂扇形图里的信息,不需要给予其他帮助。学生通过这些计算,能体会到扇形统计图不直接给出各个部分数量是多少,但可以通过计算求出各个部分的数量。这就进一步体验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于是,有意义接受教材所说的“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配合例1的“练一练”给出两幅扇形图,其中一幅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6,另一幅表示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9。教材问学生“(从

12、图中)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体会整个扇形图所蕴含的各种信息,有利于学生深入体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练习一配合两道例题的教学。第1题同时呈现两幅扇形图,分别表示小华家两天的食物搭配情况。编排这道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两幅图里的数据的比较,获取扇形图传递的信息,并引发深入的思考。第2题把“估计”引进扇形统计图。第3题引导学生对扇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进行比较,加深对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本单元重、难点及关键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的特点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扇形统计图的数据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教学重点:认识扇形统计图,感受扇形统计图的描述数据特点。教学辅助(教、学具、课件等的准备与提供

13、)挂图、课件等。苏教版 六 年级第 一 单元第 1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扇形统计图设计者陈淑芳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2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应用意识。教学资源:课件教学流程学习过程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过程的开展)教学调整常规训练完成口算本第( )页教学过程1、 情境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统计

14、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这些统计图?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另一种统计图“扇形统计图”。2、 过程(1) 初步认识问题引领:观察这幅扇形统计图,你能从这幅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学生资源:(1)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2)每个扇形表示一种地形的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几;(3)山地面积最大,丘陵面积最小;思维完善:这幅扇形统计图中,整个圆表示我国陆地的总面积,每个扇形表示一种地形的面积占我国陆地总面积的百分之几。圆心角大的扇形所占的百分比就大,表示这种地形的实际面积也大;圆心角小的扇形所占的百分比就小,表示这种地形的实际面积也小。(2) 完善认识问题引领:通过对扇形统计

15、图的观察与交流,你能说说扇形统计图是怎样表示数据的吗?它有什么特点?学生资源:(1)扇形统计图用圆表示总数量,用大小不同的扇形表示各个部分的数量;(2) 扇形统计图的数据表示的是每个部分占整体的百分之几,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量。思维完善: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3) 应用认识问题引领:我国陆地总面积大约是多少?根据例1扇形统计图中各种地形的百分数,你能算出什么?资源呈现:汇报交流:怎样计算的?3、 练习1完成“练一练”。提问:仔细观察这两幅统计图,你能知道什么?说明:第一幅扇形统计图表示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9.6%,第二幅图表示中国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

16、9%。追问:通过图中的信息,你能想到些什么?2练习一第1题。提问:仔细观察,从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觉得小华家两天的食物搭配各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一天的搭配更合理?为什么?3练习一第2题。提问:观察果盘和数据,你能估计其他几种干果大约各占百分之几吗?明确:可以比较扇形的大小来估计各占百分之几。4练习一第3题。交流:根据统计图能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后用计算器计算各海域的面积,填写统计表。把它们按面积从大到小排一排?指出:统计表能知道具体数量各是多少,扇形统计图能直观看出各个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数量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几。四、反思这节课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统计

17、自己家里一个月的消费支出情况并进行分析吗?拓展练习完成每日一题第( )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苏教版 六 年级第 一 单元第 2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选择统计图设计者陈淑芳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扇形统计图,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不同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分析数据,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2.使学生经历统计图的比较和数据分析等过程,体会各类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方式和特点,感受各类统计图的作用,提高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3.使学生感受统计图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体会统计图的应用价值;能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比较、交流,提高学习数学

18、的主动性,初步培养处理数据的科学态度。教学资源:课件教学流程学习过程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过程的开展)教学调整常规训练完成口算本第( )页教学过程一、回顾问题引领:我们一共学习了哪些统计图?各是用怎样的方式表示数据的?思维引导:我们学习了三类不同的统计图,知道了它们表示数据的方式和特点。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统计图的比较,进一步了解它们不同的特点和各自的作用,能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统计图。二、情境这是小宇收集六1班2011年下半年阅读课外书情况的数据制作的统计图。问题引领:观察扇形统计图,看看图中反映了课外阅读哪个方面的情况?小宇还制作了另两幅统计图仔细观察又反映了哪两方面的情况呢?三、过程(一)观

19、察初步了解数据问题引领:这三幅统计图统计了课外阅读哪几方面的情况,每幅统计图表示的什么内容,你能从图中知道哪些信息?学生资源:(1)扇形统计图表示的是同学们阅读的每类书籍占所有阅读书籍的百分比(2)折线统计图表示2011年下半年全班每月阅读本数的变化情况(3)条形统计图表示平均每星期课外阅读不同时间人数的情况。(二)比较强化特点认识问题引领:哪幅统计图能反映这个班同学比较喜欢哪种课外书?为什么?要知道每月阅读本数的变化和课外阅读时间人数的多少,分别看哪幅统计图?学生讨论交流思维引导:不同的统计图,反映了课外阅读不同方面的情况。要知道不同情况的数据,就要从反映不同内容的统计图中了解。问题引领:课

20、外阅读这三方面的情况,为什么要用不同的统计图?也就是说,这三种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比较思维完善:不同统计图,它们的特点也不相同。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百分比的关系。折线统计图既能直观表示数量多少,还能形象地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条形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又直观、形象地反映数量多少。问题延伸:阅读这些统计图,你还能从统计图中对这个班同学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获得哪些信息?(二)回顾深化特点认识问题引领:从上面的统计内容的分析中,你对学过的统计图有哪些认识或者想法?学生讨论交流思维完善:不同的统计图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应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时,要根据所表示的数据,以及要

21、反映数据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统计图。四、练习练一练;练习一第4题。四、反思 本课学习了什么知识?怎样根据需要选择统计图?五、拓展举例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或者扇形统计图来表示。拓展练习完成每日一题第( )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苏教版 六 年级第 一 单元第 3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统计图应用练习设计者陈淑芳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不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对不同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并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会各类统计图表示数据的不同方式和反映数据的不同角

22、度,提高选择、应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教学资源:教学流程学习过程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过程的开展)教学调整常规训练完成口算本第( )页教学过程一、 情境问题引领: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思维引导: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练习,进一步学会根据不同统计图从不同角度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调查实践,进一步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二、 过程(1) 基础练习1练习一第5题问题引领:(1)从扇形统计图中,你了解到什么?(2)如果黄瓜的种植面积是80平方米,其他蔬菜的种植面积分别是多少呢?先想一想怎样算,再独立算一算,把结果填写在书上的表格中。资

23、源呈现:(1)表格中的数据;(2)是怎样计算的。思维完善:扇形统计图表示了各部分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根据黄瓜的种植面积和所占的百分比,可以先求出蔬菜的种植总面积,再根据其他三种蔬菜种植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分别算出各自的种植面积。2.练习一第6题问题引领:“20名女生50米跑的测试成绩”和“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的测试成绩”分别用了什么统计图?从每幅统计图中你能了解到什么?资源呈现:问题引领:20名女生50米跑的测试成绩除了用扇形统计图表示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顾英五个学期50米跑的测试成绩除了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以外,还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来表示?学生算一算,画一画,独立完成课本上的统计图。资源呈

24、现:部分学生的作品并指名说说完成的过程。引导反思:(1)20名女生50米跑的测试成绩用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表示,各有什么特点?(2)五个学期50米跑的测试成绩所用的两幅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3)从每组统计图中,你分别能获得哪些信息?(2) 综合练习练习一第7题问题引领:我们班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怎么样?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可以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思维引导:参考这几个问题,你觉得我们班可以确定哪一项调查内容?怎样设计调查表?自主探究:每人拿出调查记录表,小组长负责,在小组里收集、整理数据。资源呈现:序列交流:根据统计结果,你怎样评价班上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反思完善:如果要比较不同班级或不同年

25、级同学的课外阅读习惯,可以怎样展开调查?在小组里交流。(三)拓展练习“动手做“问题引领:如果要比较同学之间反应速度的差异,用哪个数据合理?自主探究:(1)4人一组开展活动,每人做6次,并在记录本上记录每次的数据。(2)根据活动数据,算出每人的平均数,在课本第112页的方格纸上制作小组数据的统计表或统计图。(3)在小组内相互说一说,从统计表或统计图中能知道什么。资源呈现:拓展反思:要比较男、女生反应速度的差异,可以怎样收集、整理数据?三、 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困惑?拓展练习完成每日一题第( )题。教学反思 苏教版 年级第 单元经典习题讲评课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讲评时间本单

26、元学习情况整体分析:教学目标:典型习题摘录:教学过程针对练习苏教版教材数学教学内容(单元)分析表第 二 单元 圆柱和圆锥 教材分析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按“整体部分整体”的线索分别教学圆柱和圆锥的结构特点。 学生认识几何体一般先整体感知形状再仔细研究结构与特征在此基础上归纳描述建立形体概念。 2展开圆柱的侧面、表面、研究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建立“等底”“等高”概念形成“等积”猜想。通过推理得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切、拼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圆柱的体积公式还要通过推理得到。教材先指导学生研究拼成的长方体与原来

27、的圆柱的关系看到两个物体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再体会“底面积高”既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3.“估计验证”探索圆锥的体积公式。 就小学生现有的知识把圆锥转化成体积相等的其他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不同4.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操作、猜想、估计、验证、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与圆柱表面积以及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相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5.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培养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简单的判断、推理能力。本单元重、难点及关键教

28、学重点: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探索并掌握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教学辅助(教、学具、课件等的准备与提供)挂图、课件等、圆柱、圆锥。苏教版 六 年级第 二 单元第 1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设计者陈淑芳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和发现圆柱、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3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资源:1.课件 2.学生每人准

29、备一个圆柱或一个圆锥形实物。教学流程学习过程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过程的开展)教学调整常规训练完成口算本第( )页教学过程一、情境出示一组相关的几何体的实物图,其中有长方体、正方体形状的,也有圆柱和圆锥形状的。问题引领:上面哪些是圆柱体? 哪些是圆锥体?哪些不是?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和圆锥体?思维完善:本单元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圆柱和直圆锥二、过程(4) 认识圆柱的特征1.探究基本特征自主探究: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序列交流:(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2)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3)用双手摸侧

30、面,你发现了什么?思维完善:底面 2个平面 完全相同 圆圆柱 侧面 1个 曲面2.认识圆柱的高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问题引领:什么是圆柱的高?找一找、指一指、画一画。思维完善: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圆柱的高有无数条。(5) 圆锥形状的认识。1.观察特征自主探究: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说给同桌听。序列交流:边指边说思维完善:顶点:1个侧面(曲面)面:2个底面(圆)2.学画透视图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3.圆锥高的认识问题引领:圆锥的高在哪里?指圆锥的一条斜线,问:这条是不是圆锥的高?

31、为什么? 序列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思维完善: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 (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三、练习“练一练”。练习二第1、2、3题。四、反思思考: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研究圆柱圆锥的特征的?拓展练习完成每日一题第( )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苏教版 六 年级第 二 单元第 2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设计者陈淑芳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和圆柱表面积的含义,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学生进一步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学生进一步增强数学在生活中的体验意识,培养热爱数学、学好

32、学生的兴趣。教学资源:师生各备一易拉罐,并把上下面用彩纸包好,剪刀、胶水、圆规、白纸一张。教学流程学习过程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过程的开展)教学调整常规训练完成口算本第( )页教学过程一、 情境出示例2情景图自主探究:要求商标纸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厘米,就是求圆柱的什么?可以拿出课前准备的类似例2的物体,摸一摸,看一看,想一想。操作交流:思维完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二、 过程(3) 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自主探究:(1)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的商标纸沿高剪开再展开,会是什么形状?(2)做一做:拿出贴有商标纸的学具饮料罐,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观察。(3)比一比:得到的商标纸

33、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4)理一理:如何计算商标纸的面积?序列交流: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 思维完善: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 高 长方形的面积长 宽问题引领:你能直接计算这张商标纸的面积吗?想一想再列式解答。资源呈现:(1)3141115=518.1(平方厘米)(2)1115=165(平方厘米)思维完善:计算圆柱的侧面积要用底面周长乘高。(二)圆柱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自主探究:(1)指一指:对照例3直观图,说说圆柱的侧面和底面的位置。(2)想一想:沿高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厘米?两个底面分别是多大的圆?(3)画一画:圆柱的展开图是什么

34、形状?试着在书中的方格纸上画出这个圆柱的展开图。资源呈现:思维完善:圆柱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叫做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两个底面积列式计算这个圆柱的表面积,注意指导学生的答题格式。三、练习“练一练”第2题思维引导:分别算出有关圆柱的侧面积和底面积,再算出侧面积与两个底面积的和。练习二第4题。问题引领: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铝皮,就是求圆柱哪个部分的面积?求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羊皮,就是求圆柱哪几个部分的面积?练习二第5题。问题引领: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计算圆柱的什么?四、反思1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2生活中的圆柱体表面都是一个侧面加两

35、个底面吗?哪些不是?又该怎样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呢?拓展练习完成每日一题第( )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苏教版 六 年级第 二 单元第 3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圆柱的表面积练习设计者陈淑芳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实际生活情况解决有关圆柱表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理解表面积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3学生进一步密切数学与生活中联系,能够初步学以致用。教学资源:课件教学流程学习过程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过程的开展)教学调整常规训练完成口算本第( )页教学过程一、 情境问题引领:(1)说说圆柱的侧面积展开图和圆柱的表面积展开图的形状(

36、2)总结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序列交流:思维完善:底面积=rr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二、 过程(一)基础练习练习二第6题问题引领:独立填写,边填边思考:先填什么?再填什么?最后填什么?序列交流:(二)提升练习问题引领:生活中看到过哪些圆柱?它们都有哪些面?如何计算制作圆柱所需要的材料?你能分类整理吗?学生资源:完成分类表并交流类别一个侧面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其他情况物体举例(三)综合练习1.练习二第7题。问题引领:(1)需要白铁皮的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什么面?(2)解决这个问题要用哪个公式计算?(3)解答这题要注意什么?自主练习:学生资源:求白铁皮的

37、面积就是求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按此思路独立完成练习二第8、9题3.练习二第10题。问题引领:先观察博士帽结构图,再计算交流。序列交流:列式计算的过程和结果思维完善:博士帽是由一个无底无盖的圆柱和一个边长30厘米的正方形组成,要求做一顶“博士帽”需要黑色卡纸的面积应分别计算圆柱侧面积和正方形的面积。4.独立完成练习二第11、12题(四)拓展练习1.思考题问题引领:可以从简单想起,先研究将圆柱体木料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多少平方厘米,在思考截成3段、4段的情况,从中发现规律。序列交流:思维完善:增加的面积=(截成的段数-1)底面积2.2.实践作业拿一个茶叶桶,先实际量一下底面直

38、径和高,再算出它的表面积。三、反思今天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解决圆柱表面积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拓展练习完成每日一题第( )题。教学反思苏教版 六 年级第 二 单元第 4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设计者陈淑芳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2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渗透数学思想,体验数学研究的方法。3学生通过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运用的过程,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资源:课件,圆柱体积木,圆

39、柱体插拼教学具教学流程学习过程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过程的开展)教学调整常规训练完成口算本第( )页教学过程一、 情境问题情境:某玩具厂新开发了一种积木玩具,这三个积木的底面积和高都相等,厂长想比较一下这三个积木的体积的大小,同学们有什么方法?提出猜想:圆柱体积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么算?二、 过程自主探究:(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定相等吗?为什么?(2)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可能相等吗?为什么?(3)你能想办法把圆柱转化成长方体吗?圆是如何转化成长方形的?可以模仿这样的方法来转化。序列交流:着重汇报怎样将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的请一名学生演示用切插拼的方法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其

40、他学生模仿操作。问题引领:(1)这是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吗?为什么?(2)如果分割得份数越多,你会有什么发现?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从16等份到32等份再到64等份)(3)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思维完善:长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圆柱的体积 = 底面积高 用字母表示公式:v=sh回顾反思:(1)你的猜想正确吗?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我们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要想求出一个圆柱的体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3)我们是怎样推导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回顾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探索过程,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体会?三、 练习1.“试一试”理解题意,独立完成,交流每一步列式的根据。2

41、“练一练”的第1、2题。问题引领:(1)先说说已知条件,再计算。(2)比较解答过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资源呈现:说说每题计算的过程和方法。思维完善:计算圆柱体的体积要先算出底面积。底面积=圆周率乘半径的平方,如果已知底面直径或周长,要先求出底面半径。3. 练习三第2题问题引领:(1)电饭煲的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2)怎样求电饭煲的容积?四、反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样学会的?拓展练习完成每日一题第( )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苏教版 六 年级第 二 单元第 5 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圆柱的体积练习设计者陈淑芳执教时间教学目标:1学生熟练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柱体积或圆柱形容器的容

42、积。2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3培养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实践应用的能力。教学资源:课件教学流程学习过程预设(关注学生的学习和过程的开展)教学调整常规训练完成口算本第( )页教学过程一、 情境50厘米出示示意图:已知底面积314平方厘米引导梳理:(1)这个圆柱的体积怎么求?师板书公式:V=Sh(2)如果已知的是底面半径和高,该怎么求圆柱体积呢?(3)如果这是一个圆柱体鱼缸,a.要计算这个圆柱体鱼缸能装多少水,就是求什么?b.圆柱体的容积又怎样求呢?与求圆柱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思维完善:求圆柱的容积与体积方法一样,注意容积要从里面量出有关数据。二、

43、过程(一) 基础练习:1练习三第1题问题引领:口头列式计算,并说出计算的根据思维完善:计算圆柱体积的两个基本条件2练习三第4题。自主探究:先看图估一估哪个杯子里的饮料最多,再根据图中的条件计算,以验证或否定自己的猜想。资源呈现:(1)可以先分别算出三个茶杯中饮料的体积,再比较大小;(2)也可以直接比较“444”、“337”和“2.52.510”这三道算式得数的大小。3练习三第5题。问题引领:(1)联系生活经验估一估(2)先思考题中的数据为什么要强调是从里面量的,再算一算这个保温茶桶能盛多少千克的水,与150千克比较。(二)提升练习练习三第6题出示50枚1元硬币用纸卷成圆柱的形状图,引导生观察、交流图中的条件。问题引领:可以怎样计算1元硬币的体积?有什么不同的方法?资源呈现:可以先算50枚1元硬币组成的圆柱的体积,再算1枚1元硬币的体积,也可以先算出枚1元硬币的厚度,再用底面积乘高。反思完善:选择一种思路算出结果。(三)综合练习2 算出茶杯大约可盛水多少克问题引领:(出示教具)(1)你看到水现在是什么形状?(圆柱体)(2)如果要计算水杯里水的体积,就是求水杯容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怎样得到这些数据?(从里面量)(3)知道了数据以后,算出这茶杯的容积,算容积要注意什么? (计算题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 数学 > 苏教版(2024) > 六年级下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4单元优秀教案.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