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含2课时教案(学校统一定稿).doc

上传人(卖家):副主任 文档编号:3151492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含2课时教案(学校统一定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含2课时教案(学校统一定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怀疑与学问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设立分论点分层次论述的方法。2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3学习本文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透彻周密的语言。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对于本文论证方法和论证语言的学习,采用小组探究,全班交流,师生总结的方式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2认识怀疑和创造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

2、神。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事例、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学习这些论证方法在论述中的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学生自主阅读,提取信息,提出疑问,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法学法:朗读感知法,语言揣摩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

3、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作者简介顾颉刚 (18931980.12.25)历史学家。江苏吴县人。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北京大学助教。任多所大学的教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院士,文史杂志社总编辑,大中国图书局编辑所长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科院、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和学术委员,中国民间文艺

4、研究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是我国“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也是我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建国后,从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主要著作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两汉州制考、郑樵传等。三、议论文知识回顾 一.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 、_论据_、 论证 _ 。 二._论点_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_论据_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_论证_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三.论点要_正确_、_鲜明_,_有针对性_。 四.论据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事实 和_道理_。 五.论证方法主要有_举例论证_、_道理论据_、 对比论据 、

5、 比喻论据 _。 四、背景资料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作用。顾先生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和辨伪,有不少创建。据说他幼年读书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顾先生读书总喜欢把自己的主张批注在书上,书端上写不下了,便记入笔记本里。五、题目解说 “怀疑与学问”是这篇文章的论题,全文就是围绕这个论题展开议论,阐明了“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六、情景导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因而得出了自由落体定律;瓦特因为有“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起来”的疑问,发现了蒸汽的力量;哥白尼对前人的成果不盲从提出了地动学说;牛顿因为有“苹果为什么时候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这些创造

6、都是从怀疑中来,那么怀疑和学问和创造有什么关系了,让我们来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怀疑与学问。七、知识积累 1.字音认读顾颉刚( xi ) 虚妄( wng ) 盲从(mng ) 程颐( y ) 腐草为萤( yng ) 流俗( s ) 塾师( sh ) 停滞( zh ) 2、词语补注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灭或站不住脚,比喻事物的荒谬。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启迪:导、启发。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八、思考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这个论点是如何提出的?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引用古代名言,开门见山地提出来的。2.本文的两个分论点是什么?文中哪句话揭示了这两个

7、分论点?这句话在文中还有何作用?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引用名言“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证明分论点:1.怀疑是辩伪去妄的必要步骤。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九、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如何划分?各部分的内容是什么?讲解:这篇文章有6段,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段)提出文章的总论点。第1段是一句引用:“学者先要会疑。程颐”;第2段也是一句引用:“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这两段全是引用,本文用以提出的文章的总论点到底是什么呢?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这个总论点,该怎么说呢?第二课时十、精读研讨第1、2段。

8、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2、引用学者的名言以提出论点,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这种写法,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这就使得论点的说服力更为增强。)第3段。1、对这段文章四句话之间层次关系怎样理解? 因果关系:因为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这种可靠;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这种不一定可靠。譬如国难危急的时候),所以做学问所依据的材料也有两种(一种

9、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这种材料最要紧最可靠;一种是别人的传说,这种材料不一定可靠)。2、第三句“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是举例论证还是比喻论证?这句是比喻论证,设喻以说明“事实和根据”的两种“来源”,不是举例论证。如果举例论证,那就要举出做学问的实例,“譬如”后面所言,并非做学问的实例。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这段在文章中起到三个作用:一、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然就要出现一个问题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二、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

10、,内容深入了。三、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第4段。1、第4段分三层意思,是哪三层?第一层(开头到“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指出“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种“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怀疑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有什么科学

11、根据”)举二例(“三皇、五帝”的传说、“腐草为萤”的记载)具体说明如何以怀疑的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末句“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指出怀疑的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2、本段的中心在哪层?为何? 本段的中心在第三层。第一层提出文章的总论点:“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第二层是举例说明在做学问中如何以怀疑精神对待传说;第三层则是在第二层说明的基础上作出结论,指出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在于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本文是在提出总论点后设立分论点加以论证,第3段以一个方面论证总论点,阐明为什么怀疑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这是第一个分论点的内容,本段第三层说的就是

12、这个内容。第5段。1、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一、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二、第4段侧重说怀疑思索是为了取“是”弃“非”,攻破“一切虚妄的学说”,第5段侧重说怀疑思索的三个步骤及其目的:“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

13、学问。”2、本段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本段用了正反对比(“因怀疑而思索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和引用名言(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两种论证方法。第6段。1、本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本段包含四层意思:一、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二、(“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再从正面阐明:“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水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三、(“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

14、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这一层分两小层:第一小层是“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以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书向塾师发问的事例为证;第二小层概括指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干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四、(“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总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第六段1、(

15、2)(3)(4)(5)四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四句中,又可分哪几个小层次? 第(2)(3)(4)(5)四句是用道理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2)(3)是第一层: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 第(4)(5)是第二层: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2、第(6)、(7)、(8)三句同第(1)句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三句中,又可分为哪几个小层次? (6)第(7)(8)三句是用事例去论证第(1)句提出的论点。 第(6)句是第一层:提出一个小论点。第(7)(8)句是第二层:用大学问家戴震的事例来证明第(6)句的小论点和第(1)句的全段论点。 3、第

16、(9)句“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为什么?句中的冒号为什么不宜改为句号?不能。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的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句中的冒号表示后面的一句是前几句的总括。所以不能改为句号。 4、第(10)、(11)两句是分别从什么方面论述的?第(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能互换吗?第(10)句从正面论述,第(11)句从反面论述。(11)句中的“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中的一种, “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说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

17、通了。 十一、归纳小结中心论点:_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怀 1.怀疑是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对于传说_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疑 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与 分 主要用_举例_论证的方法学 论 .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问 点 过自已的怀疑,辨别是非 主要用_道理_论证的方法. 2.怀疑是_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主要用_道理_论证和_举例_论证的方法十二、特色赏析(1)思路缜密、层层深入。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在论述

18、前一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时,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而这种证据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再扩展开去提出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论证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从积极方面论及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文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论证充分,说理透彻。首先,文章多次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增

19、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开篇以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代为立论,开门见山,先声夺人,既摆出论点,客观上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第5段又援引孟子的名言,略作阐释,有力论证段首的分论点。此外,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有力地证明了论点。第4段“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之因。第5段“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第6段“对于别

20、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是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在正反对比中强调了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重要性。而“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又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3)语言准确、透辟周密。本文语言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例如“我们信它,因为它是;

21、不信它,因为它非”一句,短短几个字,就把对传说“信”与“不信”,“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的理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理服人,无可置疑。又如“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一句,蕴含丰富,论述精辟。其中,“一切”强调古今中外的学问家,无一例外;“不但,就是”的句式,准确恰当,便于语意的表达;“抱怀疑的态度”、“和书中的学说辩论”、“评判书中的学说”、“修正书中的学说”,细致、深入、有序地说明了学问家如何把“新学说”“建设”起来;四个“常常”的重复使用,突出学问

22、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中,“更新”,针对“过去”的学说而言,“更善”,说明优于“过去”的学说,两者准确地说明了“新学说”的发展性、优越性,这一句精当地总结了上面的论述。以上这一长句,字字相宜,句句有用,足见语言的透辟周密。十三、写作特色(1)以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开篇,点破题目,手法独特,以古人名言提出论点,更是奇中有巧。(2)论证论点层层深入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段至第5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3)分析事理透辟周密。文章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表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

23、和根据,又表明事实和根据有两个来源,即亲见和传说,而传说不一定可靠,从传说中找证据又是治学所不可缺少的,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该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4)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的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十四、阅读理解多疑,往往是不好的。因为多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俗话说:疑心生暗鬼。确有一定的道理。古往今来,不少人由于多疑,不知闹出了多少笑话,演出了多少悲剧。且不说“杯弓蛇影”使人

24、大病一场,给疑者带来的痛苦有多大,就因为多疑而夭折的也并非一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因生性多疑,以致忧郁成疾,这也是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如果说封建社会的大家闺秀,由于多疑而只是个人遗恨终身的话,那么一些赫赫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由于多疑而造成损兵折将的也为数不少。曹操就是一个。因多疑,错杀了不少忠臣良将!推迟了曹魏政权的建立。以前事,无须多论。今天我们的一些同志由于多疑,为人办事互不信任,疑心叠起,顾虑重重,当齐心的不齐心,当合作的不合作,甚至故意设置障碍,出些难题,给事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同志之间应互相信任,去疑存诚。当然对某些人和事物,不轻信,存疑端,也是必要的。但这就另当别论

25、。课堂练习1.文段论证的论点是什么?多疑,往往是不好的。.本段论点与课文怀疑与学问的论点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本段主张“不要多疑”,是从与人相处的角度提出的;课文主张“要多疑”,是从治学角度提出的。.本段的论证思路是( B ) .由正到反 .由古及今 .由远及近 .本段论证的方法主要有_举例_论证和_道理_论证。.划线的三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 ( A ) ( C ) ( B ) .统领全段 .承上启下 .领起下文6.文段末两句能不能删去?为什么?不能。避免误解,使论述周密。4、根据下列句子的意思在括号内填上词语。A、因循守旧,不知改进。( 墨守 )B、辨别虚假的并除去不合实际的。(

26、辨伪去妄 )C、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不攻自破 )D、没有事实根据的。( 虚妄 )十五、写作练习在学习上,在生活中,你一定有过不少怀疑的经历。请选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写一篇六百字左右的记叙文。题目自拟。板书设计中心论点:_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者先要会疑”、 “学则须疑”)怀 1.怀疑是 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对于传说_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疑 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与 分 主要用_举例_论证的方法学 论 .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 都要经问 点 过自已的怀疑,辨别是非 主要用_道理_论证的方法. 2.怀疑是_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主要用_道理_论证和_举例_论证的方法教后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 > 语文 > (统编)部编版 > 九年级上册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部编版九年级初三语文上册《怀疑与学问》含2课时教案(学校统一定稿).doc)为本站会员(副主任)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