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PPT课件-中药学总论.ppt

上传人(卖家):三亚风情 文档编号:3151925 上传时间:2022-07-2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83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PPT课件-中药学总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药学PPT课件-中药学总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药学PPT课件-中药学总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药学PPT课件-中药学总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药学PPT课件-中药学总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总总 论论绪论绪论一、中药一、中药 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二、草药二、草药 一般指主流本草尚未记载,正规中医机构应用不普遍,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药物。三、为何古代将药物称为三、为何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本草”?中药由于其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物称“本草”。四、中药学四、中药学 即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章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1.中药的发现与生活和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植物药 动物药 矿物药 酒2.“

2、神农尝百草”的传说 生动反映了人们认识药物的艰难过程。3.中药知识的流传中药知识的流传 中药知识的流传,最早是口耳相传,随着文字的出现,后来有了文字记载;先是散在记载,最后有了药学专著。一、秦汉时期一、秦汉时期 诞生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诞生了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神农本草经经(本经本经)。)。成书时间:东汉末年。作者:托名神农。基本内容:载药365种,采用“三品分类法”。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基础;所载药物朴实有验。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中药学的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该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该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本草经本草经集注集注。成书时

3、间:南北朝时期。作者:陶弘景。基本内容:载药730种,补充了本经的序例内容。学术价值: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确立了综合本草的基本格式。三、隋唐时期三、隋唐时期 出现了第一部官修本草出现了第一部官修本草新修本草新修本草(唐唐本草本草)。)。成书时间:唐代。作者:李勣、苏敬等。基本内容:载药844种。学术价值: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方法;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四、宋、金元时期四、宋、金元时期 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是私人编纂的经史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证类本草)。)。1.1.宋代宋代 成书时间:北宋。作者:唐慎微。基本内容:载药1558种,并附方3000余首。

4、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开创大量附方先例。2.2.金元时期金元时期 这一时期的本草著作多出自医家之手,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的特征。五、明朝时期五、明朝时期 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当推此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当推本草本草纲目纲目。成书时间:明代。作者:李时珍。基本内容:全书52卷,载药1892种,分60类。学术价值: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国十六世纪以前本草学的成就。六、清朝时期六、清朝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是最有代表性的是本草纲目拾遗本草纲目拾遗。成书时间:清代。作者:赵学敏。基本内容: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达716种。学术价值:补充了纲目的不足,纠正了纲目的错误。七、民国时期七、民国时期 1.社会和医药

5、界对传统的中国医药学逐渐有了“中医”、“中药”之称。2.中医学校建立,中药学讲义问世。3.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是我国第一部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4.本草学现代研究开始起步。八、现代的本草成就八、现代的本草成就 1.积极进行中医药文献的整理刊行。2.编辑、出版了大量的当代药学著作。3.政府先后数次组织各方面人员对中药资源进行了大规模调查。4.中药的现代研究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取得了瞩目成就。5.中药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第二章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一、道地药材质优效高质优效高的特产药材称为道地药材。道:道:古代的行政区划。地:地:地域、地区。

6、二、道地药材的确定二、道地药材的确定 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产地、品种、质量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是关键因素。三、道地药材的变迁三、道地药材的变迁 山西上党人参绝灭,现以东北人参为贵。三七原道地药材产地为广西(田七),现为云南(滇三七)。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中药的采集一、中药适时采集的重要性一、中药适时采集的重要性二、采收时节二、采收时节1.1.植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植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从理论上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候进行,通常以入药部位的成熟程度为依据。2.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动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 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3.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时节矿物类药

7、物的采收时节 第三节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中药的贮藏一、中药贮藏的意义 中药的贮藏保管条件与药材质量密切相关。二、中药贮藏养护的方法 干燥处理贮藏、密封贮藏、吸潮养护、化学药剂养护、气调养护、剧毒药物专柜 专人保管等。第三章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 一、含义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二、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第二节 常用炮制方法常用炮制方法1.净制:即净

8、选加工。2.切制:即切制成一定类型规格的饮片。3.炮炙:炒、炙、煅、煨、煮、蒸等。4.其他制法:潬、制霜、发酵、发芽、水飞等。第四章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一、中药的性能一、中药的性能 中药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 征的高度概括,又称为“药性”。二、中药性能的内容二、中药性能的内容 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三、中药性能与性状的区别 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性质和特征的概括,是依据用药后的机体反应归纳出来的,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中药的性状是指药物形状、颜色、气味、滋味、质地(包括轻重、疏密、坚软、润燥等),是以药物为观察对象。第一节 四气三、四气

9、的确定依据三、四气的确定依据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二、四气的阴阳属性二、四气的阴阳属性 寒凉阴 温热阳一、含义一、含义 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四、四气与功效的关系(1)药性寒热与药物功效是共性与个性、抽 象与具体的关系。(2)药性寒热是从特定角度概括药物作用性 质,它只反映药物作用性质的一个侧面,而 非所有方面。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五、四气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第二节 五 味一、含义一、含义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味(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三、确定依据三、确定依据 1.药物的真实滋味。2.药物的实

10、际作用。二、五味的阴阳属性二、五味的阴阳属性 辛、甘、淡阳 酸、苦、咸、涩阴四、五味的意义四、五味的意义 1.辛味: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2.甘味: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等作用。3.酸味: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作用。4.涩味:与酸味相似。5.苦味:能泄、能燥,燥即燥湿作用;泄的作用较广,包括:泄泄通泄通泄:泻下通便 降泄降泄:降泄肺气、降泄胃气。清泄清泄:清热泻火6.咸味: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作用。7.淡味: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五、说明五、说明(1)药物的性只一种,药物的味可以是一种,也可以是多种。(2)认识药物的作用与性能宜性味合

11、参,而性味与功效合参尤为重要。(3)由于确定药味的依据不止一种,因而历代对药味的标定难免出现一些分歧。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含义一、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的作用趋向性。升:上升 浮:发散 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二、升降浮沉的阴阳属性 升浮阳 沉降阴降:下降沉:收敛固藏、泄利二便向上、向外向下、向内三、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三、升降浮沉的确定依据和影响因素1.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由其基本功效所决定,但古人认为和性味、质地也有一定关联。(1)与性味的关系 升浮辛、甘,温热。沉降酸、苦、咸、涩,寒凉。(2)与质地的关系 升浮质轻(花 叶 皮 枝)沉降质重(种子 果实 矿物 贝壳)2.2.影响药物升

12、降浮沉的主要因素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1)炮制 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2)配伍 性属升浮的药物与较多的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受到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物与较多的升浮药配伍时,其沉降之性受到制约。李时珍将药物升降浮沉的决定因素与影 响因素概括为:“:“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四、临床意义四、临床意义 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 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 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第四节第四节 归归 经经一、含义一、含义 归:归:归属。经:经:脏腑经络。归经是指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药物的作用部位作用部位。二、确定依据二、确定依据

13、 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三、临床意义三、临床意义(1)“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2)“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第五节第五节 有毒无毒有毒无毒二、毒性、毒药含义的演变 四、如何正确认识毒药?一、毒性的含义 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三、影响毒性的因素第五章第五章 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作用第一节 中药作用的基本原理一、中药的作用 即中药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二、中药防病治病的基本作用 祛邪去因、扶正固本、协调脏腑经络机能,从而纠正阴阳偏盛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三、中药发挥作用的基本原理 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

14、阳偏盛或偏衰,即“以偏纠偏”。四、中药作用的分类四、中药作用的分类1.治疗作用(功效)(功效)2.不良作用(不良反应)(不良反应)(1)副作用:在常用剂量即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2)(2)毒性反应:毒性反应:用药后引起机体的损害性反应。第二节第二节 中药的功效中药的功效一、中药的功效一、中药的功效 即中药的治疗作用,亦称为中药的“功能”。中药的功效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药物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的高度概括。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二、中药功效的确定依据 中药功效的认识和概括,是根据机体的用药反应,通过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方法归纳出来的。三、中药的主治三、中药的主治 即中药所主治

15、的病证,又称为“应用”或“适应证”。四、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关系四、中药功效与主治的关系 从认识方法而言,主治是确定功效的依 据;从临床运用的角度来看,功效提示中药 的适应范围。五、中药功效的分类五、中药功效的分类1.对因治疗功效 (1)扶正功效 (2)祛邪功效 (3)调理脏腑功能功效 (4)消除病理产物功效2.对症治疗功效 即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出现的症状。第六章第六章 中药的配伍中药的配伍 一、配伍 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称之。二、配伍的目的 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适合病情的需要。三、药物七情 单味药的应用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七情”,包括单行、

16、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1.1.单行:单行:(“单方不用辅也”)是指用单味药治病。2.2.相须:相须:(“同类不可离也”)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使用,可以增强其原有疗效。3.3.相使:相使:(“我之佐使也”)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而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5.5.相杀:相杀:(“制彼之毒也”)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6.6.相恶:相恶:(“夺我之能也”)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4.4.相畏:相畏:(“受彼之制也”)即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四、临床用药时,应

17、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四、临床用药时,应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相须、相使协同增效 充分利用。相畏、相杀降低毒、副作用 应用毒性药、烈 性药时使用。相恶抵消、削弱原有的功效 避免使用。相反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 禁止使用。7.7.相反相反:(“两不相合也”)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第七章第七章 用药禁忌用药禁忌一、配伍禁忌一、配伍禁忌 配伍禁忌指药物配伍应用后会产生毒副作用(目前医药界共同认可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1.1.十八反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2

18、.2.十九畏十九畏 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欺。1.1.禁用药禁用药 剧毒药或药性峻猛的药物及堕胎作用较强的药物。2.2.慎用药慎用药 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和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19、物。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三、服药食忌(食忌、忌口)二、妊娠用药禁忌二、妊娠用药禁忌 妊娠禁忌药是指妇女妊娠期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或慎重使用的药物。第八章 用药剂量与用法 第一节 中药的用药剂量 一、用药剂量 即药剂的用药量,一般是指单味药的成人内服一日用量。二、古今计量单位及换算三、确定剂量的依据 根据所用药物的性质性能、用药方法及三因制宜确定。第二节 中药的用法 一、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之一。二、应用形式 无论以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 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三、煎煮方法三、煎煮方法1.概述2.特殊的入药方法(1)先煎:矿物、贝壳类药及须久煎去毒的药物。(2)后下:有效成分因煎煮易挥散或破坏的药物。(3)包煎:易漂浮水面或易粘锅糊化以及含绒毛 类的药物。(5)烊化:如胶类药。(6)冲服:一般为入水即化的药或汁液性的药。四、服药方法四、服药方法1.服药时间2.服药次数3.服药冷热(4)另煎:如贵重药。(7)煎汤代水:如灶心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中药学PPT课件-中药学总论.ppt)为本站会员(三亚风情)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