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语言的有效性教师语言的有效性经验交流经验交流 20162016年年1111月月3 3日日王霞王霞 近两年,日本流行的“极简主义”,奉行“少即是多”,通过大幅减少所拥有的物品来减压和提高“生活质量”与效率。当然,这并非因为贫穷,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极简主义注意力更集中,更彻底地做自己;加里宁说:“教师每天仿佛都蹲在一面镜子里,外面有几百双精细的、富于敏感的、善于窥伺出教师优点和缺点的孩子的眼睛,在不断地盯着他,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受这样严格的监督,也没有任何人能给年轻的心灵以如此深远的影响。”教师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自己的教育对象。一位教师要给孩子以影响,除了应具备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懂得
2、语言艺术。研究语言有效性的初衷第一部分语言的分类 影响因素第二部分 教师日常语言第三部分教师教学语言第四部分与家长交流语言教师语言的有效性教师语言的有效性第一部分语言的分类语言的分类 影响因素影响因素语言的分类语言的分类 外部语言外部语言 书面语言书面语言 口头语言口头语言 内部语言内部语言 影响因素 表情 内容 心态1.表情: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幼儿年龄特点)2.什么时候说?说什么?3.心态:影响因素语言的前提思考1.是不是需要用到语言?(教师生病孩子乖)2.教师的特殊语言 肢体语言 (一幼)第二部分教师日常语言教师日常语言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3-6岁的幼儿正处在语言敏感时期,
3、教师的一言一行、一腔一式甚至某种口头禅幼儿都非常乐于模仿。因此教师的语言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这就决定了教师在使用语言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日常生活语言日常生活语言一、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体现示范的特点。二、使用婉转的语言,体现人性化的特点。三、应使用优美的语言,体现艺术化的特点。四、多种形式语言的并用1.使用准确规范逻辑的语言,避免随意化 须使做到发音清楚、吐字准确、不使用方言。在使用语言时必须使其内容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有的老师表扬幼儿时喜欢说:“今天表现最好的有某某、某”其实,一个“最”字表达的是独一无二的意思,但教师却随意地在“最好的”后面说出了好多个。2.教师应使用纯洁的语言,避免粗俗
4、化 应避免使用“滚出去”、“笨死了”等等不文明的粗俗语言。要尽量使用正面的语言去触动幼儿。一、教师应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体现示范的特点。2、平等交谈 我们常常会说这样的话,“请坐好”、“请你跟我这样做”等等。纲要中对教师角色定位,倡导“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求视幼儿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应常以商量的口吻和讨论的方式指导幼儿的活动,支持幼儿的探索。比如,当幼儿不愿意帮老师收玩具时,我们可以说:“你可以帮我一下吗?”以此来得到幼儿的帮助,锻炼幼儿,而不能以命令的口气说:“快点,帮老师收玩具!”所以,我们应常说,“你好”、“请”、“没关系”、“我们一起来好吗?”“你说应该怎
5、样呢?”、“你先试试看,如果需要帮忙就叫我。”、“你可以帮我一下吗?”等等,1、尊重幼儿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都有很强的自尊心。教师说话时若稍不注意就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所以,我们平时与幼儿说话是应尽量注意保护孩子的“面子”。3、因人用语 对性格不同的幼儿,语言的使用应不同:比较内向、较为敏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幼儿,教师应更多的采用亲切关怀地语调,以消除幼儿紧张的心理;对反应较慢的幼儿,教师要有耐心,在语速上适当地放慢一些;对脾气较急的孩子,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幼儿的急燥情绪得以缓和。二、教师应使用婉转的语言,体现人性化的特点。2、“激”化 激励性。“你去尝试一下,失败了也没
6、关系呀!”、“你试试看”、“这件事应该难不倒你的。”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激励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因为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1、“趣”化 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善于从幼儿活动的实际出发,抓住幼儿的特点,使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情、具有感染力、贴近幼儿生活的语言,有效的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诗意、有韵律美、节奏明快的语言可以使教学出神入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绘画教学中的儿歌及常规儿歌。3、“诗”化 幼儿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语言当避繁求简。教师的语言应力求简单、平白。4、“简”化三、幼儿教师应使用优美的语言,体现艺术化的特点。比
7、如,两组小朋友进行背儿歌比赛,在黑板上给获胜组的幼儿画上一颗五角星远比口头表扬的效果要好的多;教新歌时,幼儿总是记不住歌词,如果将每一句歌词边唱边用一幅画形象地展现在黑板上,幼儿就能根据画很快的记住歌词等等。1、书面语 比如,教师的微笑可以缩短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能使幼儿自然而然地形成一股内在的亲师感;教师的手势或眼神的暗示能使幼儿在犯错时心神领会,自觉改正;总之,恰当地使用体态语能够使教育教学锦上添花。(喝水拿水杯)2、体态语四、多种形式语言的并用第三部分教师教学语言教师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教育及传授知识产生直接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8、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孩子的教育及传授知识产生直接的作用,甚至决定着教育、教学的效果。1、引导语2.提问语3.回应语4.鼓励语教师教学语言的内容1.成人化语言孩子听不懂 在”柳树姑娘活动中,孩子们问老师“阿里罗是什么意思?”老师说“这是个象声词”孩子们漠然的看着老师。幼儿园小中大班孩子对操作指令的理解差异很大,大班幼儿往往可以完成三重指令的操作,而小班幼儿只能听懂一层意思的指令。如果不能针对孩子的水平提出要求,孩子们常会顾此失彼或我行我素。一、引导语2.语句过长,不易理解 当
9、孩子挑食或不愿意吃胡萝卜时,我们如果说:“胡萝卜里含有大量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给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预防各种疾病,提高免疫力,所以小朋友们都要吃胡萝卜”。这样的话孩子们很不容易理解,自然效果就会不尽如人意。3.多重指令,无法完成4.缺乏童趣,注意力涣散 幼儿园孩子自控能力正处于发展过程中,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教师语言如果缺乏童趣,不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则会出现各行其事乱哄哄的课堂。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教师有效提问,指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幼儿创造
10、性思维。什么是有效提问?什么是有效提问?1.提问过于简单,缺少启发性,缺乏思考价值 如: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中问:“母鸡萝丝是不是去散步?”“母鸡萝丝聪明吗?”虽然幼儿能很快做出正确回答,但不用思考,更不需要做出思考和探索。这种缺乏启发性的问题,无助幼儿思维发展。另外,这种封闭性问题也是教师习惯的提问方式,“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种为提问而提问的现象尤为普遍,无助于孩子思维的发展。2.提问缺乏目的性 好的提问,可以考察幼儿是否理解了新的内容,把握教学的进程;可以引发幼儿思考,更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保持对教学活动的高度投入。因此,在提问之前,老师首先要明白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11、?是为了引发兴趣还是为了引发思考,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问。二.提问 3.提问过于笼统,幼儿不知如何应答 提问的内容概括而不分明,难以表达确切的意思。如问到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一提问的内容包括范围比较广,幼儿感到无边无际,结果重复提问几次,幼儿也不知道怎么回答,或者答非所问。4.提问缺乏层次性,难以形成系统思考 在提较难问题之前缺乏简单问题的铺垫,没有一个从易到难的过程。例如在多数语言活动中,老师讲完故事后,会就故事的内容进行提问,如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故事里有谁?结果怎么样?他们都做了什么等等。让孩子思维跳跃,一会思考开头一会思考结尾。教师缺乏对故事进行系统的梳
12、理,没有形成问题层层递进的意识,也无法养成幼儿由分到总的思考脉络。5.提问的形式单一,问题高度重复 每次教学活动提问都是一个模式,没有变化。有些教师凡是故事教学都是这“三部”曲,即讲完故事后便问:故事的名称叫什么?故事中有谁?它们在干什么?每次的形式、程序、内容几乎都一样,这清一色的提问很难调动幼儿的积极性。6.提问单向,缺乏双向提问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为了不打破自己已有的思路和教学进程,而敷衍或压制幼儿的提问与质疑。36岁的幼儿开始步入问题意识的发展关键期。如果只有老师的提问,没有幼儿的提问,很难收到启迪效果。1.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给幼儿思考的空间 开放式问题的特点,是答案不固定、
13、不确定,能给幼儿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多推理、判断、假设、分析的机会。而封闭式问题只有一个或者几个固定的标准答案,是有限制的,幼儿只能在这个限制的框架里选择回答。封闭式的问题会鼓励幼儿猜测而不是思考,即使幼儿不知道正确答案,也会有一半的几率猜对。如果教师经常提此类问题,幼儿很容易揣摩教师心理而寻求答案。怎么样做到怎么样做到有效提问?有效提问?2.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 一是针对同一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进行提问。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能力较强的幼儿;基础及综合性的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力较弱的幼儿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回答出的问题,可以
14、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二是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进行提问。如小班的幼儿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都比较弱,可以分几个步骤提问:故事里有谁?在干什么?中班的孩子则可以慢慢开始从简单的提问引导到概括性的提问,如故事里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大班的孩子经验丰富,有一定的语言组织能力,可以直接问:故事里讲了一件什么事?根据幼儿的思维特点,教师在提问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如在聪明的小鸡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小鸡出门遇到了谁?”、“小鸡遇到狐狸之后,它是怎么做的?”“它们都进行了哪些比赛?小鸡为什么要和狐狸进行那些比赛呢?”“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鸡?”这样逐层递进,由
15、浅入深的提问,最终让幼儿明白故事的发展过程,从而总结出小鸡的性格特点。3.提问要有层次性,针对不同能力的孩子进行提问 如果将一些故事中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改为“会说些什么?可能怎么做?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你身边有这样的事吗?结果如何?”孩子们的答案就不会仅仅局限于故事原文,他们可以凭借日常生活中的积累,大胆想象,认真思考,拓展思维。如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中,将“故事中都有谁?他们都经历了哪些事?最后母鸡萝丝成功摆脱狐狸了吗?”改为“母鸡螺丝是怎样摆脱掉狐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是母鸡萝丝你会怎么做?”引导幼儿经过分析、推理,将故事中的角色经历和生活中的自我经历联系起来。这样的提
16、问,不仅能引导孩子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而且加深了孩子对问题的理解。4.提问应具启发性,激励幼儿的思维5.双向提问,学会质疑 教师应能敏锐地抓住孩子的反应,及时提问质疑,如在学习聪明的小鸡的过程中,小鸡为了引来农夫赶走狐狸,从而和狐狸比赛谁的嗓门高。这时可以问孩子:“小鸡的嗓门真的比狐狸大吗?小鸡是真的想和狐狸比谁的嗓门大吗?”然后进一步质疑:“为什么狐狸会相信呢?”从而帮助幼儿更深入地理解该故事。另外,教师在向孩子提问的同时,应引导孩子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互问互答才能使其语言流畅,思维深刻。当幼儿回答正确时:当幼儿回答正确时:通过提示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或给予一
17、定线索给予有效的启发。教师应耐心期待并积极设法促成转机。一般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分解难度、化难为易”、“转换角度、另辟蹊径”、“适当提示、给予线索”等方法。而不是采用干巴巴的语言让幼儿“继续”或你再想想、你再想想一遍一遍地“逼”问,这样做不但不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反而可能让幼儿觉得老师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当幼儿回答错误时,教师可以艺术性地纠正幼儿的错误观点,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对幼儿的错误回答不予回应,让幼儿在随后的环节中自行纠正错误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培养幼儿的推理、分析能力。回应回应 教师应肯定正确的观点,进一步诱导追问激发幼儿再思考。可以进一步询问幼儿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这
18、样想?除此之外还可以怎么办等。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当幼儿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当幼儿回答问题有困难时:当幼儿回答错误时:当幼儿回答错误时:2.趁热打铁,及时鼓励、表扬。(小班及时,不适合积累,当时鼓励见到效果)1.有针对性,能提高。3.表扬不能太廉价或过度。(总是表扬,容易使孩子产生满足感,削弱进取意识)鼓励鼓励4.表扬不只有口头表扬一种,也可以运用表情式和肢体式(抚摸一下头或竖起大拇指)第四部分与家长交流语言 家长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师工作的效果及认可,与家长交流的语言十分关键。(待实践总结)如何使教师语言更有效性是值得我研究的问题。我将继续通过幼儿园各个活动中教师语言的大量的实录描述,分析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特点,剖析幼儿教师教学语言的存在问题,探索提高幼儿教师语言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