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

上传人(卖家):李老师yy 文档编号:3162405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内容知识点名称1.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2. 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起义、英国“人民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4.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 直接理论来源及其代表人物(1)马克思主义哲学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辩证法和唯物主义(2)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劳动价值论(3)科学

2、社会主义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里叶和欧文空想社会主义学说2.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关。1. 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2.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处于

3、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征及品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1.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 革命性:彻底的批判精神、鲜明的政治立场。3.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1.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2. 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共同理想:走中特色道路,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2. 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4、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1.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和根本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2.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3.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1 / 13 第一章 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知识点名称内容1.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1)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唯心主义意识第一性。(2)第二方面: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可

5、知论世界可以认识;不可知论世界不可能或不可能彻底认识。2. 唯物主义三种形态: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子论、元气说)(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原子是本原、机械运动)(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是万物本原)3. 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1)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感觉的集合”“心外无物”“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中”。(2)客观唯心主义:“理在事先”“绝对精神”是世界的本原。4. 一元论: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二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1. 列宁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性。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定义及

6、特性1. 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属性2. 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和运动的绝对性,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3. 唯心主义:否认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或主体,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4. 唯物辩证法: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1.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具有(一维性)如“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2.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时间和空间3.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时间和空间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实践的本质特点形式和形式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 本质: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2. 特点:客观性、自觉能

7、动性、社会历史性。3. 三种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1.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2)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3)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1. 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3. 唯物辩证法:事物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事物的相互联系与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形而上学:只看见区别看不见联系;相对主义:只看见联系看不见区别。世界的运动发展1

8、.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2. 新旧事物的区别: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2 / 13 3. 恩格斯说:“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唯物辩证法的思想。4.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的观点。1.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宇宙的根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3. 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两种对立的发展观4.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

9、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1. 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2.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3.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特殊性,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 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对立统一规律1. 量变:没有根本性变化,事物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的变化。2.

10、质变:根本性质的变化,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飞跃,对原有度的突破,是渐进过程的中断。3. 区分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质量互变规律4. 体现适度原则的有: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1.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是扬弃。2. 我国对于传统文化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3.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4.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

11、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内容和形式,本质和现象反映了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关系:都是对立统一。世界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2. 本质:指事物根本性质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指事物表面特征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3.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1. 规律: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2.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3. 实现: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的自觉活动实现的。1.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

12、会的产物。3. 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3)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4)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4. 最突出的表现: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实现的根本途径:人的社会实践。5. 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辩证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意识及其能动作用3 / 13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实 1. 含义:“实事”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求”研究。“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事求是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实事求是)。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

13、其规律知识点名称实践与认识内容1. 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是(实践的观点)。(列宁)2.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1. 认识的本质: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2. 认识的过程:是反映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论的反映论的能动性的突出表现,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论反映论的根本标志。3. 实践的观点彻底批驳了不可知论。1.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分为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2.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3. 简述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两个条件:(1)感性材料必须十分丰富,合于实际

14、。感性认识理性认识(2)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4.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从理性认识到实践1. 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2. 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用理性认识指导实践)。认知过程的辩证统一1. 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2. 完整的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实践的循环往复,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1. 真理的属性: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及其属性2. 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3.

15、真理都既是绝对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 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也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然而,这个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在真理标准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2.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 (1)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2)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客体具有对人有用或对主体有意义的属性。2. 真理与价值关系:对立统一。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3. 真理的价值表现在真理的功能上:指导实践的功能;再认识

16、的功能;教育和激励的功能。1.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3. 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 / 13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认为认识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实践)。2.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统一3. 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核心),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内容知识点名称1.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的

17、基本动力)社会存在2. 社会存在: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3. 地理环境通过对生产的影响,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4.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5.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 社会意识分类:(1)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2)从各种思想体系由于经济基础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看,包括意识和非意识形态。(3)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2. (1)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

18、大部分社会科学。2. (2)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3. 简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1. 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2.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3)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历

19、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 生产力: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 现代生产力系统:生产力和生产力系统(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1.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体5 / 13 系(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包括交换);(3)产品的分配方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着决定作用。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

20、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1. 上层建筑:(1)政治上层建筑:也称实体性上层建筑,主导地位指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院、监狱等;(2)观念上层建筑:也称为思想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2. 简述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互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规律(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

21、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1. 社会形态的分类:(1)根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2)根据人的发展状况分: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三种(3)技术社会形态分: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2. (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形态的划分社会形态的更替与发展(2)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3)既承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又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这种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3. 统一性:指处

22、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即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4. 多样性: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阶级斗争的作用1. 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2.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3. 阶级斗争的根源:物质利益的对立。1. 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 社会革命和社会改革是社会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社会历史发展的形式)。社会革

23、命社会改革社会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制度中的部分质变由上到下定义方向目的社会制度的根本质变由下到上政权从反动阶级转移到进步阶级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6 / 13 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2. 人的本质: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3. 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和特征,是能制造和使用生产工具从事生产劳动。人的本质1. 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群众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英雄史观历史唯心主义。2. 简述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

24、革的决定力量。3.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1)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3)“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4)“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4. 个人按其对历史发展作用的大小,可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正面人物(杰出人物):在一定历史阶段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伟大人物。5. 试述如何正确认识杰出人物。(1)深入了解杰出人物所处的历史,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必须对杰出人

25、物做阶级分析。(3)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4)对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要全面的分析与评价。第四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及其本质内容知识点名称1. 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一般条件和基础)(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决定性条件)。2. 商品的属性(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最本质因素。3. (1)使用价值: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2)价值:反映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经济4. 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2)抽象劳动创造价值。5.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

26、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两个条件所决定:(1)由生产的客观标准条件;(2)由生产的主观标准条件。7.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7 / 13 8. 商品交换是按照其社会价值进行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的个别价值小于社会价值),商品按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生产者获得盈利。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大于社会价值),则会亏本甚至破产。9. 货币的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

27、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10. 简述货币的职能:(1)价值尺度: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最基本)(2)流通手段: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最基本)(3)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4)支付手段: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5)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商品经济的矛盾1.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商品经济的规律及作用1. 价值规律的内容: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

28、交换。2. 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制约着价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1. 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初步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2. 产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制度完全确立。1. 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关键)是劳动力成为商品。2. 简述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也和其他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3)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2)劳

29、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特殊性在于它不仅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3.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4.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5. (1)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不变资本(c)。(2)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的价值,叫可变资本(v)。6. 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7.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表明资

30、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公式:m=m/v。1. 生产剩余价值的三种方法:生产剩余价值的规律(1)绝对剩余价值: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2)相对剩余价值: 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3)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的直接目的是追求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8 / 13 2.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 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 简述资本积累的后果:(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有机构成:c/v);资本积累(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失业人口);(3)严

31、重的贫富两极分化。3. (1)资本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技术构成。(2)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叫作资本价值构成。(3)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资本有机构成,用 c:v 来表示。1. 单个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2. 试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单个资本的循环和周转(1)资本周转时间生产时间、流通时间。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流动资本。(2)时间越短,速度

32、越快;时间越长,速度越慢;(3)生产资本的构成影响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本身的周转速度。1.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1. 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1.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的分配2. 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3. 从资本主义的较长发展时期来看,平均利润率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4. 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和特征(1)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2)产生的根源

33、: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3)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2. 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3. 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1. 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实行资产阶级专政。2.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例如:君主立宪制(英国和日本)和民主共和制(美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3. 政党制度:一党制、两党制(如美国)、多党制(如法国、意大利)。4. 三权分立

34、: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9 / 13 5. 资产阶级民主制以议会制为核心和主要标志。1. 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2. 利己主义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知识点名称内容1.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以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为分界线)2. 20 世纪上半期,较为重要的垄断组织形式有: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1)卡特尔,即通过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较稳定的垄断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

35、组织形式。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2)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3)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4)康采恩,即由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3. 20 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形式又有较大的发展,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4. 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5. 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政治上的联合。1.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1)含义:垄断资本同国家政权相结合,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

36、)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很大的发展。2.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有经济、国有企业);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3. 当代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多是采取比较缓和隐蔽的新殖民主义手法,打着所谓“援助”的旗号实现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和控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4. 通过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有两种方式:一是利率调节;二是货币量调节1. 试述经济全球化的原因:(1)新科学技术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经济全球化(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2.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资源配

37、置的国际化。3.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1.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生产力方面的表现:劳动生产率提高, “三机系统”,发展为增加了电脑控制机的“四机系统”, 脑力劳动者比例攀升。10 / (2)生产关系方面的表现: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3)上层建筑方面的表现:政治制度与法制的有效结合;国家管理经济和社会的职能增强;资产阶级的民主形式扩大;多元化价值观更明显。2. 实质: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依然存在。资本主义在其总的量变过程中发生的某些阶

38、段性的部分质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 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资本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2. 列宁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充分的物质准备,是社会主义的前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1. 资本主义造就了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2. 列宁指出,垄断是资本主义结构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阶梯。1.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2. 马克思指出:“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是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和存在理由。资本正是以此不自觉

39、地创造着一种更高级的生产形式的物质条件。”资本主义被替代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内容知识点名称1.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莫尔乌托邦和康帕内拉太阳城。2. 19 世纪初期欧洲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3. 马克思和恩格斯 1848 年 2 月发表共产党宣言,这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4.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公开面世。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4.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5. 简述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2)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3)为绝大多数

40、人谋利益;(4)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6.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1. 列宁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大体可分三个阶段,即进一步巩固苏维埃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将首先在一国或数国胜利的理论。2. 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形成了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1.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2. 简述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经验教训:(1)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理论和实践要创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3)市场经济体制是迄今为止较为有效的

41、资源配置方式。11 / (4)坚持共产党领导,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和思想教育。1. 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 试述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根本依据。(2)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及其主要内容(3)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4)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5)社会主义社会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6)实行按劳分配原则。(7)遵循自然规律改造、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

42、谐共生。(8)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9)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1. 简述如何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1)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这些原则的错误倾向。(2)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和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3)要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1. 简述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1)物质基础:这些国家已具备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

43、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2)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1.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1)各国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2)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和具体国情不同。(3)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1.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1.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1)思想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党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2)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的作12 / 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大学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自考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密训高频考点重点汇总.docx)为本站会员(李老师yy)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