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論語選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第一課普高國文(一)(一)(一)學習與成長(共15章)(二)品德與修養(共14章)主目錄目錄(一)學習與成長(共15章)一、學而時習之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四、弟子入孝出悌五、誦詩三百六、古之學者為己目錄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八、知之為知之九、三人行必有我師十、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十一、冉求畫地自限十二、苗而不秀十三、一以貫之十四、學而不思則罔十五、舉一反三目錄(二)品德與修養(共14章)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二、君子道者三仁、知、勇三、克己復禮為仁四、君子訥於言五、巧言亂德六、見賢思齊七、君子求諸己目錄八、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九、衛靈公問陣十、君子無終
2、食之間違仁十一、知其不可而為之十二、君子喻於義十三、士志於道十四、富貴於我如浮雲(一)學習與成長一、學而時習之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 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第一一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子曰:知之者 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第六一八一、孔子敘述為學的方法、樂趣和態度。u章章 旨旨二、孔子說明學習的用心深淺不同,所達到的境界自然有所不同。本章為論語全書的首章,是孔子自述學習與修養的體會。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分三節:第一節學而時習之講的是學習的方法。孔子提倡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內,更重視做人處事的道理,因此,他在
3、教學中強調實踐的工夫,能實踐所學的道理,內心自然充滿無比的喜悅。第二節有朋自遠方來,強調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學問、砥礪德行,乃人生一大樂事。第三節人不知而不慍,則說明學習的心態。孔子認為學習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而是為了充實學識、修養品德。如果不為人所知,則反求諸己,盡其在我,因此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德行學問成就,又何必生氣呢?全章使用排比發問式的句法,而不是下斷語,如此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亦可看出孔子循循善誘的教學風格。u研研 析析本章孔子論述在求學明道過程中,三種由淺入深的境界。知之是入門,由粗知而漸進於深知,自然能產生愛好的情緒。比較起來,好之比知之工夫更多、程度更深。知之只是知曉而未必喜好,好
4、之卻是既知曉又喜好。至於樂之,則是達到深造自得的樂趣,是為學的最高境界,像顏淵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孔子發憤忘食而樂以忘憂,就是最佳例證。u研研 析析一、孔子說:學習之後,又時時加以溫習、練習,不是令人很欣喜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就是一位君子嗎?u語語 譯譯二、孔子說:(對於學問)了解它的人比不上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又比不上有心得而樂此不疲的人。1.為什麼君子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的境界呢?(第一章)答:本章為論語全書的首章,是孔子自述學習與修養的體會。宋代著名學者朱熹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本章分三節:第一節學而時習之講的是學習
5、的方法。孔子提倡的學習,不只限於書本內,更重視做人處事的道理,因此,他在教學中強調實踐的工夫,能實踐所學的道理,內心自然充滿無比的喜悅。第二節有朋自遠方來,強調與志同道合的朋友切磋學問、砥礪德行,乃人生一大樂事。第三節人不知而不慍,則說明學習的心態。孔子認為學習不是為了炫耀自己,而是為了充實學識、修養品德。如果不為人所知,則反求諸己,盡其在我,因此別人不知道自己的德行學問成就,又何必生氣呢?全章使用排比發問式的句法,而不是下斷語,如此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亦可看出孔子循循善誘的教學風格。u課堂課堂Q與與A2.孔子認為樂之者是學習的最高境界,請你舉出一些在學習中樂之者的例子,並加以說明。(第二章)
6、答:u課堂課堂Q與與A本章孔子論述在求學明道過程中,三種由淺入深的境界。知之是入門,由粗知而漸進於深知,自然能產生愛好的情緒。比較起來,好之比知之工夫更多、程度更深。知之只是知曉而未必喜好,好之卻是既知曉又喜好。至於樂之,則是達到深造自得的樂趣,是為學的最高境界,像顏淵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孔子發憤忘食而樂以忘憂,就是最佳例證。三、發憤忘食,樂以忘憂葉公 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 奚 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述而第七一八四、弟子入孝出悌子曰:弟子 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 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第一六三、孔子自述研究學問的樂趣。u章章 旨旨四
7、、孔子教導弟子先學做人的道理,以德為本,求取知識為次。本章孔子自述為學求知的勤奮。孔子一生,以好學自許,他曾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孔子一生熱誠學習、不斷探索,他的這一番自述,將其積極好學、樂觀進取的精神表露無遺。學有未得,則發憤忘食;學有所得,則自得其樂而忘憂,甚至到了忘我的境地,竟不知老之將至。為學之樂竟然能達到三忘忘食、忘憂、忘老,實為不易。孔子曾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他的這番表白正是樂之者最佳的印證。u研研 析析儒家評論人物,德行總是擺在首位,如孔門四科十哲的順序是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後來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分三十
8、六門,前四門也是依此順序編次。德行是做人的基礎,因此孔子訓勉弟子為學要先修德再學文。孔子要求弟子要從孝、悌、謹、信、博愛做起,因為這些都是最重要的道德標準,但僅有這些還是不夠,還要親近仁者,虛心學習,若有餘力,再學習典籍知識。全章以德為本,以典籍學習為輔的學習順序,正是孔門教育一貫的精神所在。u研研 析析三、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不知道如何回答。孔子說:你為什麼不說:他這個人嘛,做學問發憤起來,連飯都忘了吃,有心得時,快樂得連憂愁都忘了,也不知道衰老即將到來,如此而已啊!u語語 譯譯四、孔子說:子弟在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恭敬長上,行為謹慎,說話信實,博愛大眾且要親近仁人。(實踐這些道理後
9、,)如果還有多餘的心力,再去學習各種的典籍知識。3.孔子強調學習以修德為先,其次才是追求知識、學問,你認同這個觀點嗎?請說說你的看法。(第四章)答:孔子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由此可知孔子極重品格教育,是極有其見地的,因為培養有品德的公民,是和諧社會的基石,一個人只有專業而無品德,反而成為社會的亂源,所以孔子認為品格教育優先於知識性的教育,在今天仍有其可貴的價值。u課堂課堂Q與與A五、誦詩三百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子路第十三五六、古之學者為己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第十四二五五、孔子說明讀詩貴
10、在學以致用。u章章 旨旨六、孔子論古人、今人為學的目的不同。本章主要是從政治事務和外交應對兩方面,說明學習詩經要懂得靈活運用。孔子認為研讀詩經是從政的基本學養,且要懂得活學活用,才能在政事上順利達成國君交付的任務。春秋時代,在社交與外交場合常要賦詩言志,當時人們引用詩經文句主要是藉以表達個人的意志或情感,往往不是詩經的本義。外交方面,詩的實用性更廣,是當時外交人才必讀的典籍,好的外交官要能隨機應變引出詩經中適當的句子,與對方周旋應對,以期成功地達成外交任務。孔子一向主張學以致用,既然學了詩經,就應該在政治、外交上發揮它的作用,才不致成為一個書呆子。u研研 析析古之學者為己是強調古人為學不是為自
11、己謀私利,而是為了充實和提升自己,因而能夠持之以恆,力學不輟。今之學者為人強調今人為學只是為了裝飾自己,以便向他人炫耀,博得好評,一旦外在環境改變,學習動機也就消失了。孔子舉這兩種為學的態度,勉勵弟子應效法古人篤實的求學態度。u研研 析析五、孔子說:讀了詩經三百篇,把政事交付給他,卻不能完成任務;派他出使各國,又不能臨機應變,懂得應對。這種人雖然讀了很多詩篇,又有什麼用呢?u語語 譯譯六、孔子說:古代求學的人是為了充實自己,現在求學的人是為了表現給別人看。七、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子曰:吾十有 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為政第二四八、知之為知
12、之子曰:由,誨女 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政第二一七七、孔子自述一生為學修業的歷程。u章章 旨旨八、孔子告誡子路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此章乃孔子晚年自言為學進德的歷程與境界。他認為自己並不是生而知之者,而是學而知之者,靠著不斷求知來提升自我。十五歲就志於學,所學包括求取知識和學習做人的道理。三十歲時就能卓然自立,言行都能合乎禮法。不惑是指遇到問題時能夠明確地分析、果決地判斷,不致於陷入迷惑。知天命是指明白上天賦予自己的使命,努力實踐,至於是否能達成,就無須計較成敗得失了。耳順指聽到別人的言論,就能知道他的旨意,不論毀譽褒貶,都能處之泰然,展現寬容的氣度。從心所欲,不踰矩是指自己
13、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能從容自在,又不會踰越禮法,達到圓融自得的最高境界。孔子一生活了七十三歲,這段話是他在離開人世前對自己生平的回顧,展現出不斷學習與力求上進的態度,可說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u研研 析析子路好強尚勇,常有強不知以為知的毛病,所以孔子用這番話來教誨他。孔子告誡子路求知態度應本著實事求是的精神,懂的就說懂,不懂的就說不懂。孔子曾說: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述而)所以他遇到不懂的事,就隨時向人虛心求教,因而成為博學多能的人。人不能盡知天下事,必須學而知,問而知,富有實事求是的精神,方能提升自己的學養。u研研 析析七、孔子說:我十五歲時,便立志發憤向學;三十歲時,就能明道守禮
14、,懂得立身處世之道;四十歲時,便能通達事理而沒有疑惑;五十歲時,便能窮理盡性,懂得天命;六十歲時,聽到別人的談話,就能知道說話者的心意;七十歲時,便能隨心所欲,不會踰越法度。u語語 譯譯八、孔子說:仲由啊!教導你的都知道了嗎?知道的就說知道,不知道的就說不知道,這樣才算是真知啊!九、三人行必有我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第七二一十、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子張第十九五九、孔子強調學無常師,以善者為榜樣,藉不善者以警惕自己。u章章 旨旨十、子夏認為好學之道在溫故而知新。孔子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5、里仁)他認為賢與不賢都可以作為我們的老師,只要有心,到處都可以找到學習的對象或機會。本章中的三人行只是概舉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接的際會,並不一定恰好三人,有時亦指多數人,但重點在擇字上,要懂得分辨、判斷何者為善、賢,何者為不善、不賢,如此方能作為學習或警惕的對象。u研研 析析為學要有成首重有恆,而溫故知新則是具體的方法。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無忘其所能則是溫故。每天知道一點新的知識學問,不斷地累積,學養自然深厚。但人的記憶有限,因此需要經常溫習,才能避免遺忘。子夏這句話影響頗大,清初顧炎武的名著日知錄,書名就是出自日知其所亡一句。顧炎武從三十歲以後,讀的書都寫有筆記,他說:著書不如抄書。他自少抄書,
16、至老不倦,累積的材料積箱盈篋。他不僅抄錄,還隨時溫習,一旦發現以前的說法有誤,就隨時改定,記在筆記裡;或自己認為獨到的見解,如果後來發現古人已經說過了,就會刪去。務必使書中每一個觀點或見解,都是獨出機杼,方才罷手。經過三十年的累積,多次修訂,最後才寫成日知錄。u研研 析析九、孔子說: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效法或引以為戒的人。選擇他們的長處加以學習,他們的缺點則作為改正的借鑑。u語語 譯譯十、子夏說:每天學習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道理,每月時時溫習,不要忘記原來所學會的,這樣就稱得上是好學了!十一、冉求畫地自限冉求曰:非不說 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雍也第六一十二、苗
17、而不秀子曰:苗而不秀 者,有矣夫!秀而不實 者,有矣夫!子罕第九二一十一、孔子告誡冉求不可畫地自限,半途而廢。u章章 旨旨十二、孔子勉人為學當精進不已,不可始勤終懈,以致前功盡棄。孔子因材施教,常依弟子們個性的差異,而給予不同的教導。冉求在孔門四科中以政事見長,且多才多藝,但他自信不足、意志不堅,就以力不足也作為不能實踐正道的藉口。然而孔子並沒有直接責備他,而以畫地為喻,鼓勵他勇往直前,不要自我設限。u研研 析析本章孔子以莊稼不秀、不實為喻,告誡弟子為學要持之以恆,精進不已。人的學習就像植物的栽培:植物要結果,大多需要經過開花的階段,花朵綻放時也許燦爛奪目,但要等結出果實才能收成。苗而不秀、秀
18、而不實除了強調不可半途而廢,還說明精益求精的重要。孔子善於從生活周遭取材來啟發學生,循循善誘。他採用許多譬喻闡述為學之道,引導學生深入思考,舉一反三。u研研 析析十一、冉求說:我不是不喜歡老師講的道理,實在是因為力量不夠啊。孔子說:力量不夠的人,往往半途而廢,如今你就是畫地自限,不再前進。u語語 譯譯十二、孔子說:長出禾苗卻不吐穗開花的,有這樣的情形啊!開了花卻不結成穀實的,有這樣的情形啊!4.孔子曾用哪些譬喻,說明為學貴在有恆的道理?(第十一、十二章)答:孔子曾用畫地自限與苗而不秀之比喻,說明為學貴在有恆的道理。(請參閱本課第十一、十二章)u課堂課堂Q與與A十三、一以貫之子曰:賜也,女以 予
19、為多學而識 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衛靈公第十五二十四、學而不思則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第二一五十三、孔子告訴子貢為學應掌握大綱領,以求融會貫通。u章章 旨旨十四、孔子論為學必須學與思並重,二者不可偏廢。孔子在當時被認為是博學之人,人們都認為這是因為他聰明強記所致,但孔子告訴子貢自己並非多學而識之,而是一以貫之。一以貫之表示孔子掌握一個基本的原理或中心思想,以求貫通萬事萬物的道理,這個中心思想就是仁,所學的知識或是修養的品德都是以仁德為依歸。一個人雖博學,但若不能掌握基本原理一以貫之,只會顯得駁雜,而成為兩腳書櫥。孔子認為能用中心思想來貫通所學的人,才有
20、辦法達到仁德的最高境界。u研研 析析一個學而不思的人,縱使飽讀詩書,若無法融會貫通,常常會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遇到問題也不知如何處理。至於思而不學的人,往往流於空想,閉門造車,易陷於迷惑。書本或別人寶貴的經驗,往往都是智慧的結晶,如果不去學習,只憑自己空想,就不易有所得。孔子曾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衛靈公)正因為有這種經驗,使他覺得空想無益,並體會到學習的重要,因而提出學思並重的觀念。u研研 析析十三、孔子說:賜啊,你以為我是個博學強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的,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是把握一個基本的原理,以求貫通萬事萬物的道理。u語語 譯譯十四、孔子說:
21、學習而不思考,終將迷惘無所得;光是思考而不去學習,那就會危殆不安了。5.學而不思與思而不學各有什麼缺點?請說說你的看法。(第十四章)答:(1)學而不思的缺點:學而不思的人,縱使飽讀詩書,若無法融會貫通,往往缺乏判斷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孟子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盡心下)這句話就是強調讀書時要思考,要在不疑處有疑,才能夠有自己的心得與創見。(2)思而不學的缺點:思而不學的人,往往流於胡思亂想,閉門造車,易陷於迷惑。偉大的典籍是前人智慧的結晶,透過學習才能有所得。所以牛頓曾說:我所以能看得高遠,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u課堂課堂Q與與A十五、舉一反三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
22、反,則不復 也。述而第七八孔子勉勵學生主動、積極學習孔子對不能觸類旁通的弟子不再教導孔子教學重在啟發,勉勵學生主動學習、觸類旁通。u章章 旨旨學生如果沒有強烈的求知意願,老師的教學往往是事倍功半。學生想努力求知,卻不得其門而入,此時老師再加以開導,學生往往就容易理解。學生想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意見,卻無法精準表達,此時老師再去引導他發言,學生對道理的了解,往往就能更深入。在整部論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許多循循善誘、啟發學生思考的生動實例。他在兩千多年前的教法,和現代教育家所強調的啟發式教學不謀而合。u研研 析析孔子說:不發憤求知,就不去開導他;不到努力想說而說不出來,就不去啟發他。好比方形的東西,
23、已經提示了一個角,卻不能類推其餘的三個角,就不再教導他了。u語語 譯譯6.孔子的學生如果無法舉一反三,他就不再加以施教,其原因為何?(第十五章)答:因為一個學生如果無法舉一反三,就是表示他沒有強烈的學習動機,他不肯主動去學習。既然如此,縱使再給予更多的教導,成效還是相當有限,所以孔子認為不必要再教導他,除非他自己改變學習態度。u課堂課堂Q與與A7.現代人強調終身學習,從本課中哪些章句,可以看出孔子正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綜合題)答:孔子終身好學不倦,從以下各章可以看出孔子是終身學習的最佳典範:(1)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2)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24、。(3)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u課堂課堂Q與與A1.學而時習之:學習之後,又時時加以溫習。2.不亦說乎:不是令人很欣喜嗎?亦,表加重語氣之語助詞,無義。說,音,通悅,心中欣喜。3.朋:指志同道合的朋友。4.慍:音,怨恨。u注注 釋釋1.知之者:了解學問的人。2.好之者:喜好學問的人。3.樂之者:有所得而樂此不疲的人。1.葉公:楚國 葉縣長官,姓沈,名諸梁,字子高。葉,音。2.不對:不知如何回答。3.女:通汝,你。4.奚:何,即為什麼。5.云爾:用於語尾,表示如此而已。u注注 釋釋1.弟子:猶言子弟,指為人子、為人弟者,非指門人。2.弟:音,通悌,恭敬長上。3.謹而
25、信:行為謹慎,言語信實。4.汎愛眾:博愛大眾。汎,音,廣博普遍。5.親仁:親近仁德之人。6.文:泛指各種的典籍知識。1.詩三百:詩經現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數,所以稱詩三百。2.不達:不能有所通達。3.不能專對:指不能獨當一面去應對外交上的談判。4.亦奚以為:又有什麼用呢?奚,何。以,用。為,疑問語助詞,即呢。u注注 釋釋1.為己:為了增進自己的學問道德。2.為人:為了沽名釣譽,表現給別人看。1.有:音,同又。2.立:指懂得立身處世之道。3.不惑:能通達事理而沒有疑惑。4.天命:指上天所賦予的使命。5.耳順:耳聞其言就能知道說話者的心意。6.從心所欲不踰矩:隨心意行事,而不會踰越法度。u注注 釋
26、釋1.誨女:教導你。2.是知也:這樣才算是真知啊。是,此。1.從之:學習他的優點。u注注 釋釋1.所亡:指自己尚未學得的道理與知識。亡,音,通無。1.說:音,通悅,心中欣喜。2.中道而廢:猶半途而廢。3.畫:指畫地自限,停止不前。u注注 釋釋1.苗而不秀:長出禾苗卻不吐穗開花。苗,此處作動詞用,指長出禾苗。秀,禾苗吐穗開花。2.實:此處作動詞用,結成穀實。1.以:以為。2.識:音,通誌,強記。3.與:音,同歟,疑問語助詞。4.一以貫之:即以一貫之,指把握一個基本的原理,以求貫通萬事萬物的道理。u注注 釋釋1.罔:音,通惘,迷惘、困惑。2.殆:音,危殆、危疑不安。1.不憤不啟:不是到了心中想求通
27、達而未得時,是不會去開導他的。憤,心中想了解卻有困難。2.不悱不發:不到想說而說不出的時候,就不去啟發他。悱,音,想要說卻無法表達。3.隅:音,角、角落。4.反:通返,此指類推。5.復:指再告訴。u注注 釋釋(二)品德與修養一、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里仁第四一四二、君子道者三仁、知、勇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 也!憲問第十四三一、孔子勉人力求充實自己的才學品德。u章章 旨旨二、孔子自謙未能達到君子修德的三種境界: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本章孔子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擔憂的不是沒有職位,而是自己是否有
28、才德能夠勝任職務。孔子強調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衛靈公),他認為君子只擔憂自己沒有才德,而不擔憂別人不知道自己,因此只要自我要求,不斷充實,自然就不患無位了。孔子雖然說不患莫己知、人不知而不慍,這是君子的修養,但是如果沒有禮賢下士的明君,即使有才德也無從發揮。諸葛亮自言不求聞達於諸侯,若沒有劉備的三顧茅廬,恐怕只會躬耕南陽而終老一生。孔子周遊列國的目的,就是希望能有機會施展才能,以實現自己救世的理想。如果沒有明君主動禮聘,有時適當的自我宣傳、毛遂自薦,也是有必要的。u研研 析析孔子認為君子應該具備的品德有許多,但他在此特別強調仁、智、勇,古人稱此三者為君子的三達德。仁者樂天知命,內省
29、不疚,所以能夠不憂;智者洞察人情,明達事理,所以能夠不惑;勇者意志堅強,沉著謀事,所以能夠不懼。孔子認為君子最重要的這三項品德,自己還不能完全做到,但子貢認為這三項都是孔子所具備的。我們從孔子的這番話,可以感受到他的謙沖和自我期許,藉此勉勵弟子。u研研 析析一、孔子說:不必憂慮沒有職位,該憂慮的是自己沒有用來立身於職位上的才德;不必憂慮別人不了解我,只要求自己有才德可讓別人知道。u語語 譯譯二、孔子說:君子應具備的三項品德,我都未能做到:有仁德的人不憂慮,有智慧的人不疑惑,有勇氣的人不畏懼。子貢說:這是老師對自己的敘述啊!三、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 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 仁
30、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 矣。顏淵第十二一孔子教顏淵實踐仁德要克己復禮,並以視、聽、言、動皆應合乎禮為具體條目。u章章 旨旨顏淵問仁,孔子以克己復禮回覆,關鍵在克己二字,克己就是克制、約束自己的欲望。每個人都有欲望,但過度追求欲望,將會使人言行失去準則。如魯國卿大夫季孫氏,目無法紀,僭用周天子八佾舞的禮儀,因而引發孔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的痛斥。因此,約束自己言行各方面都合乎禮,就能達到仁德的境界。孔子在克己復禮之後,又提出實踐的條目:非禮勿視、勿聽、勿言、勿動則是闡明仁與禮的關係,也就是行仁的內容。仁與
31、禮互為表裡:仁是內容,禮是形式;仁是基本實質,禮是外在表現。一個人懂得自我節制,使視、聽、言、動都合乎禮,就能達到仁德的境界了。u研研 析析顏淵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合乎禮就是仁。一旦能做到克制私欲,言行合乎禮,天下的人就會稱許你是仁人了。實踐仁德要靠自己,難道還靠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踐的條目是什麼?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合禮的話不要聽,不合禮的話不要講,不合禮的事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不夠聰敏,但一定會照老師的話去實踐。u語語 譯譯1.顏淵問行仁的具體條目,孔子回答: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請從生活中舉出一些實例來印證。(第三章)答:u課課 堂
32、堂 Q&A(請同學自行發揮)四、君子訥於言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里仁第四二四五、巧言亂德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第十五二六四、孔子言君子應慎言敏行。u章章 旨旨五、孔子教人謹言、慎謀。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往往比較喜歡口才好的人,而不大注意腳踏實地、努力做事的人。能言善道的人較易討人喜歡;而口才遲鈍的人通常較不討人喜歡。但孔子認為一個真正的君子,應該說話謹慎,行動敏捷,不要光說不做。由孔子的這句話可看出他極重視實踐的精神。u研研 析析孔子對於巧言令色的人深惡痛絕,因為這種人缺乏仁德之心,往往為了牟取私利而顛倒是非、混淆視聽,小則損及他人,大則危害國家,所以孔子說巧言亂德。小不
33、忍則亂大謀強調忍耐的工夫。一個人如果在小事、小怨上,不能自我克制而情緒衝動,往往無法冷靜判斷、沉著應變,如此很可能破壞所謀劃的大事。因此,人應該培養開闊的胸襟,不要在小利、小事上與人斤斤計較,方能成就大事。u研研 析析四、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快敏捷。u語語 譯譯五、孔子說:花言巧語將會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六、見賢思齊子曰:見賢思齊 焉;見不賢而內自省 也。里仁第四一七七、君子求諸己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衛靈公第十五二意近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六、孔子勉人效法賢者,並以不賢者為戒。u章章 旨旨七、孔子說明君子責己,小人責人。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
34、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旨意正與本章相同。孔子不但好學不倦,更可貴的是他懂得學習的方法,不論賢與不賢,都能從他們身上得到啟發,但關鍵在於知人,要能明察賢者之所長、不賢者之所短,學其所長而棄其所短,如此才學修養自能精進不已。u研研 析析本章孔子以責己、責人論君子與小人的不同。君子對任何事情都反求諸己,以期改過遷善,絕不諉過於人,更不會遷怒於人。小人則恰恰相反,對任何事情都嚴格要求別人,有功時就攬在自己身上,有過時卻推得一乾二淨。孔子一再訓誨弟子要責己嚴,待人寬,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要像小人那樣,責己寬,待人嚴,造成人際關係緊張,也失去了自我成長和提升品德的機會。u研研 析析六、孔子說
35、:看到賢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齊;看到不賢的人,內心就自我反省有沒有像他一樣的過錯。u語語 譯譯七、孔子說:君子常責求自己,小人卻責求他人。2.反省對一個人修德有何重要的意義?請就自身的經驗加以說明。(第六、七章)答:俄國作家高爾基說:反省是一面晶瑩的鏡子,它可以照見心靈上的汙點。能夠反省的人,才能發覺自己的缺失,進而加以改正,如此在品德或技能上自然有所提升。如:自己在班上人緣不佳,就應反省自己在哪些方面有所缺失,再進一步思考如何改進。(請同學自行發揮)u課堂課堂Q與與A八、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 焉。過也,人皆見之;更 也,人皆仰之。子張第十九二一子貢讚許君子不掩飾過失,
36、且勇於改過。u章章 旨旨子貢在孔門弟子中以長於辭令著稱,他善用譬喻來說明事理,就像本章中以日蝕、月蝕來比喻君子的犯過,可說非常恰當。日月經天,一旦有所虧蝕,而失去光明,人人都可看見。但君子勇於改過,豈不正如日蝕、月蝕過後,又恢復圓滿明亮一樣嗎?小人則不同,犯了過失只知掩飾、推諉,不求改正。所以君子、小人的不同,不在犯過與否,而在態度上是否能自省與改過。u研研 析析子貢說:君子的過失,就像日蝕、月蝕一般。有了過失,人人都看得見;改過了,人人都仰望他。u語語 譯譯3.君子與小人在面對自己過錯的態度有何不同?請說說你的看法。(第七、八章)答:君子之過,如日蝕、月蝕一般,每一個人都看得見,可是改過之後
37、,他的德行依舊散發出光輝,人們更為他的勇於改過而喝采;但小人之過一定會加以文飾、遮掩,由於不肯改過,所以在德行上就永遠有瑕疵,而無法力爭上游了。u課堂課堂Q與與A九、衛靈公問陣衛靈公問陳 於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 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第十五一記孔子去衛適陳,困於陳國之事。由此章可見君子處困頓仍能安適自得,無所怨悔。u章章 旨旨衛國在春秋以後,首都被狄人占領,幾經播遷,淪為弱國。靈公又無道,寵南子、逐太子,國內民不聊生,百廢待舉,此時他不但沒有勵精圖治,反而執迷於戰陣之事,因此孔子
38、明白靈公與他理念不同,留下來也無法施展抱負,於是第二天就離開了衛國。其實孔子並非不懂軍事,只是不願意幫助靈公以戰爭壯大自己的勢力,所以只願談禮儀之事,由此可看出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堅定態度。在陳絕糧敘述孔子師徒處於困厄中,弟子飽受煎熬,信心動搖,但孔子依舊無憂無懼,處之泰然,固守節操,展現了君子的風範。u研研 析析衛靈公向孔子問作戰的陣法。孔子回答:祭祀的事情,就曾聽說過;軍隊陣法的事情,卻不曾學過。第二天就離開衛國。在陳國斷糧,隨行的弟子都病倒了,站不起來。子路氣憤地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困厄時仍能堅守正道,小人一旦困厄就要胡作非為了!u語語 譯譯4.衛靈公向孔子
39、請教作戰的陣法,孔子卻說: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其原因為何?(第九章)答:衛靈公向孔子請教軍事作戰的事。孔子並不是不懂,但孔子卻不答覆他,因為孔子希望他不要發動戰爭。對於侵略的戰事,孔子是反對的,所以孔子才說對於俎豆之事,我還懂;軍事學我沒學過,我不懂。第二天就離開衛國。由此可看出孔子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堅定態度。孔子的從政原則是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對於無誠意用他的國君,是絕不隨意遷就,更不低聲下氣乞求。u課堂課堂Q與與A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 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
40、 違仁,造次 必於是,顛沛 必於是。里仁第四五孔子說明君子堅守仁德,不因外在環境不同而有所改變。u章章 旨旨本章強調仁者面對富貴與貧賤時,應有的心態與作為。喜歡富貴、厭惡貧賤是人之常情,然而無論是追求富貴或擺脫貧窮,都應該經由正道,以仁為依歸。為了享受富貴而違反仁德,君子不接受;為了遠離貧窮而違反仁德,君子也會拒絕,這正凸顯君子喻於義(里仁)的節操。不論處於何種環境都能堅守仁德,這正是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孔子曾以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衛靈公)來回答子路對君子亦有窮乎的質疑,可見做一個君子,即使在危急倉促、顛沛流離中,仍能堅守仁德。u研研 析析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人希望得到的,但是不用正當的方法
41、去獲得,就算得到了,君子也不願享用它。貧與賤,是人人所厭惡的,但是不用正當的方法去避免,就算遭遇到了,君子也不逃避它。君子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成就君子的美名呢?君子在很短暫的時間也不違背仁德,在匆忙倉促的時候堅守仁德,在困頓流離時也還是堅守仁德。u語語 譯譯十一、知其不可而為之子路宿於石門。晨門 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 與?憲問第十四四一十二、君子喻於義子曰:君子喻 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四一六可知孔子積極入世的態度義之所在,全力以赴十一、記子路與晨門應答之言,以彰顯孔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積極精神。u章章 旨旨十二、孔子以義、利判別君子與小人的不同。本章記子路在石門與
42、守門者的一番對話,文末晨門認為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此語雖有譏諷之意,卻凸顯了孔子積極入世的用心。世局混亂、天下動盪時,許多人選擇明哲保身,但孔子義無反顧,挺身而出,雖不能挽狂瀾於既倒,仍鍥而不捨,執著地追求理想。守門者的話語似乎帶有嘲諷意味,但知其不可而為之一語正凸顯了孔子憂時憂民、積極救世的形象。u研研 析析孔子認為君子和小人的分野,就在義、利二字:君子能夠見利思義,遇到富貴時,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里仁),可見孔子並不反對利,反對的只是不義之利。小人則唯利是圖,利益當前往往不擇手段,雖獲得不當的利益,但也易招來惡果,由此可知,孔子是從一個人面對義與利態度的不同,來區分君子和小人。u研研
43、 析析十一、子路在石門過了一夜。第二天一早進城,晨門問:你從哪兒來的?子路回答說:從孔家來的。晨門說:就是那位明知事情未必能成功,卻仍然堅持去做的孔夫子嗎?u語語 譯譯十二、孔子說:君子只曉得義理,小人只曉得利益。5.孔子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求利與求義,是否絕對不能相容呢?請說說你的看法。(第十二章)答:u課課 堂堂 Q&A(請同學自行發揮)十三、士志於道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 者,未足與議 也。里仁第四九十四、富貴於我如浮雲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第七一五儒家著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對物質生活的耽溺十三、孔子認為士當立志求道,
44、不應注重物質享受。u章章 旨旨十四、孔子表明其安貧樂道的精神。孔子論士人當安貧樂道,不貪圖物質的享受。孔子生活簡單卻能甘之如飴,自言: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述而)弟子能做到這一點的,孔子也都大加稱許,如讚美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又讚美子路: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當一個士人,不該為華服美食所役,而應立志求道,努力實踐仁德。孔子曾說君子憂道不憂貧(衛靈公),正是強調理想的追求比物質的追求更為重要。u研研 析析孔子認為有德的君子不會以惡衣惡食為恥,所以他對一簞食、一瓢飲仍不改其樂的顏回大為稱許,而孔子對飯疏食,飲
45、水,曲肱而枕之的生活也樂在其中。然而對富貴的追求,孔子並不反對,但必須取之有道,對不義的富貴榮華,則視為天上浮雲,是堅決不接受的。由此正可看出孔子淡泊名利、安貧樂道的精神。u研研 析析十三、孔子說:士立志求道,卻以衣食粗劣為可恥,這種人就不值得和他談論道理了。u語語 譯譯十四、孔子說:吃粗糙的飯,喝清水,彎著手臂當枕頭睡,這樣的生活我也樂在其中啊!不合道義而得到的富貴名利,對我而言,就像天上的浮雲一般。6.孔子曾說富貴於我如浮雲,你認為孔子是否鄙視富貴,甘於貧賤?請說說你的看法。(第十四章)答:孔子並不鄙視富貴,但必須取之有道,若不義的富貴則視為天上浮雲,絕不苟取。所以孔子曾出任魯國的高官,並
46、周遊列國,遊說諸侯,與自己理念不和時,也不強求,寧可過安貧樂道的生活。u課堂課堂Q與與A1.位:指職位。2.立:指立身於職位的才學品德。3.莫己知:即莫知己,指別人不知道自己的才德。u注注 釋釋1.仁者不憂:仁者行事坦蕩,心無愧疚,所以不憂愁。2.知者不惑:智者能夠明察事理,所以不疑惑。知,音,同智。3.勇者不懼:勇者堅毅果敢,所以不畏懼。4.自道:自述。道,言。1.克己復禮: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都歸於禮。復,返、歸。2.歸:與,有稱許之意。3.目:細節,指實踐的條目。4.請事斯語:恭敬地依照您的話去做。事,奉行、實踐。斯語,指非禮勿視等四句話。u注注 釋釋1.訥於言:言語遲鈍而難於出口,這
47、裡指說話謹慎。2.敏於行:做事勤快敏捷。u注注 釋釋1.巧言亂德:搬弄是非的花言巧語,會敗壞德行。1.見賢思齊:看到賢德的人就想向他看齊。2.內自省:內心自我反省。u注注 釋釋1.求諸己:凡事責求自己。求,責求。2.求諸人:凡事責求他人。1.日月之食:就是日蝕、月蝕。食,通蝕。2.更:音,改正、改過。u注注 釋釋1.陳:音,同陣,指作戰的陣勢。2.俎豆之事:指祭祀之事。俎、豆都是祭祀用的禮器。俎,音,用以載置牲禮的臺架。豆,盛放食物的祭器。3.軍旅之事:指軍隊作戰的事情。軍旅,古代以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五百人為旅。4.從者:跟從的人,指隨行的弟子。5.興:起身。6.君子固窮:君子困厄時也能堅守
48、正道。固,堅守。窮,困厄、窮困。7.窮斯濫矣:一旦困厄就胡作非為。斯,則、就。u注注 釋釋1.處:音,有接受、享用之意。2.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不能以正當的方法避免貧賤,那麼就算是遭遇貧賤也不逃避。去,離開、逃避。3.惡乎成名:如何成就君子的美名?惡,音,如何、怎能。4.終食之間:吃完一頓飯的時間,形容很短暫的時刻。5.造次:倉促、匆忙。6.顛沛:困頓流離。u注注 釋釋1.石門:魯城外門。2.晨門:早上負責開啟城門的人。3.奚自:從何處而來。自,從。4.知其不可而為之者:明知事情未必能成功,卻仍然堅持去做的人。5.與:音,同歟,置於句末,表示疑問、反詰的語氣。u注注 釋釋1.喻:通曉、曉得。1.恥惡衣惡食:以惡衣惡食為恥。惡,音,粗劣。2.未足與議:不值得和他談論道理。u注注 釋釋1.飯疏食:吃粗糙的飯。飯,吃,作動詞用。疏食,粗飯。2.曲肱而枕之:彎曲手臂當枕而臥。肱,音,從肘至腕的部分。枕,音,作動詞用,當枕而臥。3.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不符合道義而得來的富貴名利,對我來說,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般。用來表明孔子對不義之財毫不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