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命的常青藤 浅谈史铁生和他的生命意识,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史铁生:寄托美好愿望的姓名,我的第一位堂兄出生时,有位粗通阴阳的亲戚算得这一年五行缺铁,所以史家这一辈男性的名中都跟着有了一“铁”字,堂兄弟们
2、现在都活得健康,唯我七病八歪,终于还是缺铁,每日口服针注,勉强保持住铁的入耗平衡,好在“铁”字之后父母为我选择了“生”字,当初一定也未经意,现在看看倒像是我屡病不死的保佑。,1951年1月4日,一个下着大雪的凌晨,史铁生出生于北京草厂胡同39号,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 ?1964快乐幸福的童年时期。 196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附中,是学校里的顶尖学生,体育特别好,尤其擅长80米跨栏,他用外八字脚跑步,上身钟摆式打晃,跑起来像刚出斗兽场的野牛,只要有他参加的比赛,一冲就是第一名。() 1969年初,18岁那年,史铁生去陕北关家庄插队。住在窑洞里,陕北的冬天,窑洞冷得像冰窟窿,史铁生就用大衣裹
3、着脑袋,身体蜷成一团,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气,以此熬过漫漫寒夜。碰到下雨下雪,就钻进牛棚,牛棚里尽是粪尿,连打盹的地方也没有。() 20岁那年,史铁生在山里放牛,遭遇暴雨和冰雹,无处可躲。沟沟壑壑的黄土高原上,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铁生和一头老牛。雨停了,回到家,史铁生发了高烧,大病一场。 他以为自己的身体强壮,扛一扛就过去了。结果,命运跟他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一年后,下肢彻底瘫痪,从80米跨栏冠军变成了一个轮椅上的人。(),史铁生一生中比较特殊的时间段,史铁生一生中比较特殊的时间段,1971年9月,因腰病加重,由延川返回北京治病,从此告别了知青生活,迎来了他人生的灾难。() 19741981年,在北
4、新桥街道的一家小工厂做画工。 1975年,史铁生奶奶去世。 1977年春天,史铁生母亲去世,享年49岁。 1989年与陈希米成婚。() 1996年父亲心肌梗塞去世。 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是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病逝。根据他的生前遗愿,把器官捐献给医学用于研究。逝世的当日凌晨6时,史铁生的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患者。(),人物关系网,史铁生,父亲:史耀琛(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林学系),祖父(河北涿州大地主),外祖父(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高官),祖母(青年守寡,嫁入豪门并不幸福,“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磨难),初中老师:王玉田和董玉英,医生:王主任 唐大夫 柏晓莉,朋友:孙立哲 李
5、燕琨 刘瑞虎 柳青 孙姨(梅娘),初恋:H姑娘 妻子:陈希米,母亲(北京林学院会计),借纸笔以悟死生,与陈西滢陈教授指责鲁迅“没有一句骂人的话不能应用在他自己的身上”相仿,史铁生给洪峰的瀚海做的序,或许可以理解成他自己的写照 我看洪峰这个人主要不是想写小说,主要是借纸笔以悟死生,以看清楚人的处境,以不断追问那个俗而又俗却万古难灭的问题生之意义。文学的起点不应该是诺贝尔文学奖。假设人类穷尽了“生之意义”这个命题,文学肯定会以二分钱以下的价格被拍卖。,对生命意义的独特思考:文学创作之路,我与地坛,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
6、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而是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他的儿子最终能找到这样的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其实总共只有三个问题交替着来骚扰我,来陪伴我。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我干吗要写作。 现在让我看看,它们迄今都是怎样编织在一起的吧。 你说,你看穿了死是一件无需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便决定活下去试试?是的
7、,至少这是很关键的因素。为什么要活下去试试呢?好像仅仅是因为不甘心,机会难得,不试白不试,腿反正是完了,一切仿佛都要完了,但死神很守信用,试一试不会额外再有什么损失。说不定倒有额外的好处呢是不是?我说过,这一来我轻松多了,自由多了。为什么要写作呢?作家是两个被人看重的字,这谁都知道。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也稍微有点儿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哪怕那时再去死呢也就多少说得过去了。,用文学创作回答对生命的思考,命若琴弦是史铁生思想和写作的重要转折点,这部小说后来被著名导演陈凯歌改编成电影边走边唱。小说带有寓言色彩的叙述了生活在陕北一老一少两个瞎子走巷串户说书的故事
8、,在老瞎子的琴槽里,他的师傅为他保留着一张药方,在弹断第一千根琴弦的时候就可以取出这张药方,吃了这副药就能重见光明,对于一个瞎子来说,能看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诱惑,为此老瞎子不辞劳苦到处奔波,赶着去各个村庄说书,老瞎子一天比一天紧张激动,心里想着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不远了,并且以此来激励小瞎子,当老瞎子终于弹断了一千根琴弦之后,才知道那张自己珍藏了五十年的药方,居然只是一张白纸,老瞎子很伤心,但并没有因此绝望,他善良地对小瞎子隐瞒了真相,回家后告诉小瞎子,我记错了师傅的话了,说要弹断一千二百根弦才行,临死时,老瞎子叮嘱小瞎子一定要记得弹断一千二百根。 问题:为什么老瞎子要对
9、小瞎子隐瞒真相?,为什么老瞎子要对小瞎子隐瞒真相?,“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够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和悲壮。” 好运设计,与史铁生前期残疾主题小说相比,命若琴弦已不再是一篇纯粹描写残疾人生活的小说了,小说中两个瞎子走唱说书的情节固然重要,但这已经不是小说主题所在,当老瞎子发现自己的愿望落空时,文中写道:他一路走,便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奔奔忙忙兴致勃勃的翻山、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欢快!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的。 问题:“那东西”指的是什么?你怎么理解最后这句话?,“那东西”指的是什么? 你怎么理解最
10、后这句话?,参考示例: “那东西”指的是理想、目标。 对最后一句的理解:虽然目标是虚设的,可非得有才行,不仅像老瞎子这样的残疾人,需要一个虚设的目标来鼓舞自己,我们正常人也同样需要在生活的困苦中给自己一点希望,给自己一个为之奋斗的目标。,在这里,写作已不仅仅是生存方式,其背后是一连串沉重的思索。因此,写完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山顶上的传说之后,史铁生从自叙传的黄土高原上走了出来,深情地虚构了莽莽群山中两个瞎子的故事,也就是小说命若琴弦。 透过小说的凝重与凄凉,敏感的读者或许会怅惘: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自己莫非也是一个匆匆忙忙的瞎子?然而不管是瞎是跛抑或是健壮,“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
11、弹好了就够了。” 问题:你怎样理解划线句?,“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问题:你怎样理解划线句?,参考示例:人的一生要有理想有目标,才能活得精彩,活得有奔头,才能像拉紧的琴弦一样弹得响亮。不要总是去想结果,过程精彩就足够了。,铁生走后留下漫天星斗 缅怀史铁生,史铁生走了,但以他对生命的理解,他应与我们同在,只是换了一种存在的方式,我远没有他那么豁达乐观,对于他的离去我感到深深的遗憾和悲哀,为了他也为了我自己,地球上又少了一个我敬爱的人,平凡的环境里又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昏暗的道路上又少了一张盏虽然暗弱却依然坚持亮着的灯,史铁生的脸上总是面带微笑,生前他很少在别人面前提
12、起他的疾病,他总认为“旁观者清”,因为那是一种不可言说的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和折磨,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写作,创作长篇,作为史铁生的读者,我们应该感谢他用生命启示我们读懂命运,读懂幸福,读懂生命的意义。 阳雨薇看穿史铁生,史铁生在回忆奶奶的时候道:“我慢慢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我想,他是真正做到了,他是含泪的蜡烛,是寒夜里的火炬,更是闪烁的巨星!,许多人都读过中学课文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看到过那个饱受命运折磨,抱怨世界不公,甚至对母亲大发脾气的少年史铁生。可大家从来不曾看到那个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史铁生,也不曾看到那个被命运摁在轮椅上,精神却傲然挺立的史铁生。 如果你觉得人生幸运,那么你应该读读史铁生。如果你觉得人生充满不幸,那么你更应该读读史铁生!,人生之路阳光,生命之树常青,